本书共分为10章,较系统地阐述了环境健康科学的基础知识,总结了空气、土壤和水体等典型环境介质的特点及其污染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介绍了固体废物、噪声等传统环境问题的危害,以及电磁辐射、放射性污染、光污染等非物质污染的危害及防护。本书还专门介绍了近年来引起广泛关注的新型污染物,如全氟化合物、药物及个人护理品、溴化阻燃剂、双酚A、人造纳米材料以及饮用水消毒副产物等。此外,本书还介绍了常见食物的营养特点及安全性。 与同类书籍相比,本书添加了与现代生活相关的新内容;引入大量的插图,使内容更加生动易懂;结合实际案例,消除理解误区。本书可作为大专院校环境与健康相关课程的教材或课外参考书,也可作为一般读者的科普读物。
《与学生家长“过招”:班主任的家长工作艺术和技巧》完稿之际,我脑海里出现的最多的镜头,是家长们那一双双因感动而哭红了的眼睛,是学生们那一张张情真意切的被泪水浸透的脸……。我仿佛听到,在家长创业讲座上,学生们不断发出的唏嘘声,我仿佛听到,在亲子交流活动中,孩子和家长的抱头痛哭;我仿佛看到,家长开放日那天,李乐乐父亲的坚强的背影,看到在《同一首歌》的背景音乐里,乐乐的父亲动隋地讲述着他的身残志坚的奋斗历史,每一个人都被他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在场的每-对家长与孩子都紧紧地依偎在一起……我又禁不住泪流满面。
知识分子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到底是什么?是自由漂浮,独立存在,保持一份清醒,还是随波逐流,得过且过?本书是一本论文集,由布鲁斯·罗宾斯等编写于美国所谓的“文化战争”时期。书中的各篇文章大多由爱德华·萨义德等社会理论领域的名家执笔写就,他们以独到的视角对知识分子加以阐述,探讨了知识分子的道德价值,政治取向,学术探索和审美情趣等多方面特性。全书观点新颖,论述严密,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专题:后发展国家的现代性问题,本专题收录了东亚各国的知名学者钱永祥、赵刚、瞿宛文、孙歌等就此一专题所展开的充满力度的文章。 在“阐释与分析”一栏中,辑录了福柯、伯林、哈耶克等西哲大家的重要文章,由颇具声名的学者邓正来、万俊人、田立年、李猛等译,篇篇都值得研读。
本书以集体行动的学术视角,通过对八个民间志愿组织个案的研究,集中分析了这些志愿性集体行动的意义框架和行动策略,揭示了中国基层社会发生的变迁。本书指出,这些志愿行动的外在和内在意义都在发生变化,民间志愿行动正在推动中国公民社会的形成。
本书在全球化背景下定义和评价了城市竞争力和城市生态环境。分析了生态环境质量在城市等级间演变的影响因分子以及城市生态环境演化的动力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城市竞争力与城市生态环境关系的经验模型。对城市的发展战略,产业政策、环境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本书适于生态、环境、经济领域的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西方社会学理论是社会学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本书是适应西方社会学理论发展和教学需要而编纂的一部教材。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自19世纪30年代以来西方有代表性社会学家的社会学理论,重要社会学理论流派的基本思想。本书的特色在于尽可能完整地展示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历史、现状与发展;注重内容的逻辑性、规范性、深刻性和可读性。 本书适合作为高等院校社会学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或教辅书,也可作为其他对社会学理论有兴趣的各类读者的参考书
《信息社会4.0》是由熊澄宇主笔、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一部理论新著。作为国家软科学研究成果,熊澄宇教授在书中正式提出了中国信息社会发展的4个阶段:信息社会1.0是信息社会的萌芽期,以基础建设为主,其代表性的特征是大量的硬件投入和基础建设,是信息技术的应用阶段;信息社会2.0时是信息社会的起始期,它的突出特征是发展有自主产权的软硬件技术,形成了信息技术产业,是信息产业的发展阶段;信息社会3.0阶段开始了信息技术在社会经济领域的广泛应用,其主要特征表现为信息技术和传统产业的结合,是信息社会的经济推进阶段;信息社会4.0是信息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其表现形式是以电子政务为起点,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领域拓展,是信息社会的建构阶段。 国家软科学研究成果。立足全球视点,聚集中国版图,打造全
本书主要向社会工作、社会学和其他相关专业的本科学生介绍当代各国社会政策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理解当代社会政策的基本概念,了解各国社会政策的发展历史,了解我国和当代各国社会政策的结构、过程、环境和运行机制。该书供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学使用,也适用于社会福利部门和机构的行政人员、非盈利机构中的管理者及各类社会工作者阅读。
近几十年,中国经济在高速发展,可悲的是中国的生态环境却在急速倒退!儿童出生缺陷、癌症村蔓延、土壤水资源污染、垃圾围城、沙尘暴肆虐、空气污浊不堪,甚至连人们日常食品的安全都无法保证。 经济发展对资源的过分依赖,造成森林衰退、草原退化、近海赤潮、江河污染、湿地萎缩、山体滑坡、地表下陷,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可谓千疮百孔,整个中国的自然生态环境真正到了“国在山河破”的危急关头! 如果发展经济以牺牲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为代价,那么发展经济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
本书介绍了新近兴起的非决定性的自然观和世界观,这些新观念有助于人类理解一些尖端的科学问题,如宇宙的诞生、生物物种的起源与灭绝等。
在巨大的经济成就后面,中国社会正在急剧地走向分化。市场化给中国带来了空前的繁荣,但是也将它的另一面,即结果的不平等完整地层现在世人的面前,一小批人凭借着手中的权力而获得了大量的经济利益,他们的发迹冲毁了人们几千年来形成的关于“应得之物”的信心,造成了广泛的相对剥夺感。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失去了一个明确的社会公正体系来容纳因社会分化而产生的社会思潮和社会力量的冲突。 本书集中了一批外知名学者对中国不平等和公正问题的思考和讨论。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专门为本书撰稿,阐述他的可行能力理论;哲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界的知名学者邓正来、樊纲、韩水法、林毅夫、茅于轼、秦晖和张曙光等发表了他们对社会公正问题的见解。全书分两卷,五个专题。“现实卷”包括三个专题,分别讨论了收入、卫
严洁著的这本《缺失数据的多重插补(应用案例 与软件操作)》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部分主要 介绍多重插补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步骤;第二部分则 借助四篇精心挑选出来的文章,通过对文章的评析来 进一步解答有关多重插补方法的细节问题和相应的注 意事项;第三部分则讲解和示例如何用SPSS、STATA 这两种统计软件来实现多重插补。 本书适用于从事定量研究的学者和学习定量研究 的硕博士生。虽然书中的例题属于社会科学领域,但 是对于公共卫生领域、环境科学领域的抽样调查数据 的缺失值处理也具有的参考价值。
《社区矫正社会工作服务指南/民政社会工作服务指南丛书》介绍了矫正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理论知识、技巧和方法等,适合民政领域基层从事矫正社会工作的人员学习使用。矫正社会工作指社会工作实于矫正体系中。它是指专业社会工作者,在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指引下,运用社会工作理论、知识和方法、技术,为罪犯(或具有犯罪危险性的人员)及其家人,在审判、监禁处遇、社会处遇或刑释期间,提供思想教育、心理辅导、行为纠正、信息咨询、就业培训、生活照顾以及社会环境改善等,使罪犯消除犯罪心理结构,修正行为模式,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福利服务。矫正社会工作包含四方面含义:一,矫正社会工作是一种社会福利服务。二,矫正社会工作是为特殊社会弱势群体提供的福利服务。第三,矫正社会工作是司法矫正体系中的社会福利服务。第四,矫正社
《化学与环境》根据近年来我国有关化学与环境课程的现状,由全国8所高等院校的化学与环境专家、教授编写而成。全书共12章,内容包括绪论、水溶液中的化学平衡原理、胶体化学与环境中的胶体物质、大气环境化学、水环境化学、土壤环境化学、化学污染物、固体废弃物及其利用、食品化学与食品污染防治、日常生活环境污染防治、环境质量评价、绿色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等。在编写过程中,本着由浅入深和少而精的原则,力求内容的科学性和先进性,突出基本概念和规律,强调应用,开启思路。 《化学与环境》可作为大学非化学化工、非环境类各专业本、专科学生的公共基础课教材,同时适用于关注环境的化学工作者以及社会科学工作者,亦可作为理、工、农、医等专业教育的参考用书。
在中国的乡村社会史及乡村人类学研究中,以“搭套”、“换工”、“帮忙”等农耕习惯作为主要考察对象,这可能是首次;以“村落共同体”与“变迁”作为核心概念,这也许是。 本书集中考察了近代华北农村在农耕生产上的各种结合关系,特别是在当时极为流行的搭套、合具、换工、帮忙、役畜借用等农耕结合习惯,并尝试通过对这些农耕习惯的“近代特征”的阐释来说明处在变迁中的中国农村社会的时代性质。 本书意在揭示:农民的日常的细小行为乃扎根于一片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上;平凡而普通的农耕习惯背后隐藏着乡村社会基本性格。
经济-社会史是国际新兴的一门学科,在我国也引起了史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集分上下两编:上编汇集了著名史学家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下编介绍了国外学者研究的现状。有助于中国读者从不同角度加深对经济—社会史学科的理解。
社会工作在我国是一门新兴的专业,相关的书籍正逐渐面市,但对社会工作具体方法深入介绍的还不多见。 《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丛书:个案社会工作》专门介绍了社会工作直接工作方法之一的个案社会工作方法。全书共分成两大部分,上编介绍个案社会工作的基本原理,下编介绍当今个案社会工作中较有影响的八种模式,读后可对个案社会工作有个全面的认识。 《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丛书:个案社会工作》可作为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的教材,也可供从事社会工作实务的有关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