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为10章,较系统地阐述了环境健康科学的基础知识,总结了空气、土壤和水体等典型环境介质的特点及其污染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介绍了固体废物、噪声等传统环境问题的危害,以及电磁辐射、放射性污染、光污染等非物质污染的危害及防护。本书还专门介绍了近年来引起广泛关注的新型污染物,如全氟化合物、药物及个人护理品、溴化阻燃剂、双酚A、人造纳米材料以及饮用水消毒副产物等。此外,本书还介绍了常见食物的营养特点及安全性。 与同类书籍相比,本书添加了与现代生活相关的新内容;引入大量的插图,使内容更加生动易懂;结合实际案例,消除理解误区。本书可作为大专院校环境与健康相关课程的教材或课外参考书,也可作为一般读者的科普读物。
本书共7章,主要介绍了河流湿地公园的概念及其特点,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现状,重点讨论了湿地公园的保护、恢复和利用规划等内容,针对不同河流湿地的特征,从临沂市自然景观资源、民间工艺、人文景观资源、历史文化等方面提供了临沂市5个河流湿地的规划案例,希望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讨和解决为河流湿地公园资源保护和规划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帮助。 本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参考价值,可供从事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的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生态工程、旅游及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本书利用丰富的文献资料和考古发现,立足于历史学的实证方法,借鉴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着重从水利工程、信仰变迁、羁縻州治理诸方面探讨宋代长江中游环境与社会变迁的历史,研究环境与人类活动和信仰变迁之间、国家治理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全书正文四章,依次探讨:,宋代长江中游水利工程的发展。以江陵"金堤"的变迁为中心,考察宋代以降江汉平原人地关系的演变;同时,以崇阳白泉陂为例,探讨宋代地方水利秩序的构建。第二,信仰与地方社会。以朱熹知南康军为例,重点分析地方官员的神灵信仰及其宗教实践与地方治理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水神庙址的分析,讨论水神信仰与堤防修筑、河道治理等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对许逊的个案研究,则讨论了宋明间民间信仰与道教、国家礼典之间的碰撞与交汇。第三,宋朝羁縻州治理理念的变化。细
本书是一部关于农村饮用水水质健康风险评估研究的专著。主要介绍健康风险评估的基本理论、剂量与摄取机制和化学物质毒性;基于NAS健康风险评估“四步法”构建农村饮用水水质健康风险评估方法与指标体系;描述研究区基本情况并分析了农村水源水质检测结果、确定了主要危害物、污染源、暴露参数,分析饮用水和皮肤接触途径的健康风险水平、量化了水质健康风险评估中的不确定性,探讨了农村饮用水水源水质健康风险的时空变异特征,阐述了农村饮用水风险管理措施,构建农村饮用水水质健康风险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总结水质健康风险评估理论、技术与管理、示范应用。本书旨在加强农村饮水水质健康风险评估研究成果的科学交流,以期促进四川乃至全国农村饮用水安全工作。
本书针对景观格局分析与生态过程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基于作者多年来的研究成果而完成,全书共分7章。第1章解读了源、汇的基本概念及其在大气环境科学、水环境科学和保护生物学中的内涵和应用,以及源汇景观内涵;第2章基于源汇景观概念和洛伦兹曲线,论述了源汇景观格局分析的思路和方法;第3章基于野外多尺度模拟实验和定位观测,论述了源汇景观的性质、效应及其转化特征;第4至第6章结合典型区研究,分别探讨了源汇景观格局分析在养分流失、非点源污染风险及水土流失危险等方面的应用;第7章以江汉水系典型流域为典型区,论述了源汇景观格局的特征及其产沙效应。
本书从供给和消耗两个方面对江苏沿海地区生态系统服务进行综合评估,为区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在RS/GIS技术支持下,对1990、2000、2010年TM影像进行遥感解译,分析江苏沿海地区土地利用时空动态特征;分别以净初级生产力(NPP)和人类收获占用净初级生产力(NPPh)表征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与消耗能力,运用CASA模型和CNPP模型对NPP供给与消耗进行估算,分析江苏沿海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与消耗的时空格局;以县级行政区为研究样本,运用冗余分析(RDA)排序法,对江苏沿海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消耗格局及其社会经济驱动机制进行定量研究;通过估算净初级生产力的人类占用情况,分析江苏沿海地区人类活动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并以江苏沿海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热点区域滩涂围垦区为典型研究对象,分析围垦活动的生态系统服务响应。
《上海蓝皮书·上海资源环境发展报告:资源环境风险与发展转型(2013版)》以“资源环境风险与发展转型”为主题,综合上海市人口、土地、能源、大气、水资源、化学品以及生活垃圾等环境状况,针对以上问题存在的环境风险隐患,提出富有建设性的做法、建议及案例。 《上海蓝皮书·上海资源环境发展报告:资源环境风险与发展转型(2013版)》对上海目前在经济发展转型过程中存在的环境风险进行了综述,对如何提升上海环境安全提出了若干建议。对上海市存在的人口扩张风险、土地污染风险、能源风险及大气环境风险分别进行了解析。重点对上海市水资源环境从专业角度进行了论述:从水资源短缺的成因、潜在水风险评估、水风险监控体制的建立及多方参与水管理机制方面作了有益的探讨。分别从环境风险防控、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化学品
《2013中国可持续城市发展报告--紧凑城市》 分析了紧凑城市的理论演变和实践历程,总结了城市 空间形态紧凑度的测度方法,并构建了标准化紧凑度 指数模型,选择中国部分主要城市, 开展了城市紧凑度与出行效率的评价与比较分析, 后提出了中国推进紧凑城市发展的宏观调控对策。附 录部分采用《2010中国可持续城市发展报告》 中的方法,计算了2010年中国部分主要城市的可持续 城市发展指数。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可持续城市研究组主 编的《2013中国可持续城市发展报告--紧凑城市》 可为各级领导部门的决策者提供参考,同时可供国内 外研究城市 发展问题的专家学者参考。
生态足迹作为一种非货币化的生态系统评估工具,是近年来国际上一种重要的判别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生物物理量方法。虽然目前有关生态足迹模型的概念框架已初步形成,但尚没有系统的基于中国实际情况的各项参数研究;同时,目前生态足迹模型在我国的应用主要是静态的回顾性评估和简单的是否超载的比较,很难得到具有前瞻性并能综合反映区域可持续发展状态的评估结果。因此,本书首先计算了中国的各项关键参数,然后在对中国生态足迹的时间序列和空间分布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多情景分析,同时对不同资源禀赋、不同消费模式和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估。 本书可供环境管理和规划部门的管理人员、从事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等相关专业和领域的科研人员和广大科研院校的研究生参考阅读。
宣传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升华。为全面反映 十二五 时期环境宣教工作历程,总结经验,进一步做好当前和今后的环境宣传教育工作,为改善环境质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司编辑出版了《十二五时期环境宣传教育文件汇编(2011-2015年)》一书。本书汇集整理了环境保护部领导关于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讲话,环境保护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布的环境宣传教育重要文件、有关环境宣传教育的管理办法以及环境宣传教育的工作总结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本书是国内外部系统论述气候变化对中国国家安全影响的著作。气候变化是否关乎中国的国家安全?气候变化通过什么方式、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中国的国家安全?如何解读和评价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内外政策?中国如何在国家安全的战略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如何把脉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之后的国际气候政治走向?本书依据一个清晰的分析框架和大量翔实的资料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对全面、准确理解中国的气候变化政策及其走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书旨在探讨环境与国际关系之间的互动与关联性,回答的核心问题是:全球环境治理为什么治理不了全球环境问题?作者认为,全球环境问题是综合性问题,与人口、技术、观念和经济发展均有关,但在当今主要是国际政治问题。国际体系的不平等则决定了国际环境合作的有限性。国际环境合作的实质就是要对全球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进行重新分配,而这必然会触动发达国家的政治经济优势地位。因此,发达国家迟迟不愿与发展中国家进行深入的国际环境合作。人类的理性选择应该是: 在可预见的将来,在现有体系下通过加强全球环境治理,减缓全球环境恶化的速度,使全球环境问题保持在临界点之内。这是一种危机处理的模式,是治标之策。从长远看,则必须在全球范围内实施共同的环境政策。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全球环境危机。
暂无内容简介。。。。。。
生态环境是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不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是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绿色北京与世界城市的重要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基石。 为全面反映2011年北京市生态环境建设的成效,展示首都生态环境稳步改善的良好形象,我们继续组织编写了《2012北京市生态环境建设发展报告》。本报告在延续往年报告主体结构的基础上,又有两个创新。一是为突出2011年生态环境建设的亮点,增加了专题篇,选取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和“山区沟域经济”两项专题。二是为体现各区县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工作,增加了区县篇,把各区县生态环境建设的特色与亮点整合到了一起。报告内容在总体框架上分为总报告篇、专题篇、区县篇和附录篇4个篇章。总报告篇仍按照“山区绿屏、平原绿网、城市绿景、河湖水系、绿色产业、生态文
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研究在我国是一个全新的研究课题。流域开发与生态环境、工程技术、地域文化等多个系统相关联,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的相关问题也因此复杂多变。本书针对西南山地流域的环境类型,在人居环境科学框架下,以“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的关键问题为导向,以乌江流域为研究范围,以“城镇化与城镇体系”、“城市形态扩展及其规划调控”、“生态环境保护”三个方面为核心研究内容,探索“建筑、地景、城市规划”三位一体思想的理论价值,以及在山地流域人居环境建设上的普遍指导意义。 本书可供区域规划、城市规划、流域开发与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等专业的研究人员以及师生阅读,也可供西南地区流域开发和城市规划等相关部门的管理者参考。
本书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生态文明为途径,详细阐述了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基本理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途径,人地系统理论与方法在可持续发展实践中的应用,以及生态城市理论与实践。本书的特点是将复杂系统理论与方法应用到人类可持续发展问题中,体现了学科交叉、渗透和综合集成的学科发展趋势。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非环境类专业环境教育公共课教材,环境类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和教师参考书,也可供从事环境保护的管理人员和关注环境保护事业的人员阅读。
《基于RS和GIS矿区景观演变分析与生态风险评价》介绍了作者以徐州市九里矿区为研究对象,研究采矿驱动下20余年来该矿区生态景观格局的演变情况以及矿区煤炭开采压力下的生态风险状况等成果,为类似该矿区这样的老工业基地的矿区生态修复重建以及振兴提供借鉴。 本书从理论上对采矿驱动下矿区景观生态演变的特征进行了论述。从矿区的开发过程入手,分析了煤炭开采过程中矿区土地利用的变化特征和矿区景观的变化特征,从而得出了矿区生态景观干扰因子、干扰因子对景观的干扰过程以及矿区景观受干扰后的变化特征:①矿区景观格局变化快速,景观要素具有易变性;②矿区景观斑块个数呈增加趋势、斑块面积呈变小趋势; ③一般来说,矿区的景观多样性会增加,而农田景观的优势度逐渐降低;④采矿一般会导致景观的分离程度、破碎度增加。
《农业十万个为什么》丛书由CCTV-7农业科技权威栏目《科技苑》与服务“三农”品牌出版单位天地出版社联合推出,多位业部权威专家参与编写,开国内同类出版物之先河,特别关注种养殖及农副产品加工中不易被人重视但又非常关键的细节,解决民想了解的关键技术问题。
本书是2003~2006年在河北辽河源自然保护区野外考察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完成的科学考察专著,全书共分10章。第1章为总论,简单介绍了辽河源自然保护区的自然地理、自然资源及社会经济概况;第2章为自然地理概况,介绍了辽河源自然保护区的地质、地貌特征、气候、水文、土壤等;第3章为植物多样性,介绍了辽河源自然保护区植物资源概述,详细论述了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系统组成及辽河源自然保护区的资源植物、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古树名木等;第4章为脊椎动物多样性,详细介绍了辽河源自然保护区脊椎动物概况,系统论述了保护区内鱼类、两栖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的区系组成及其特点、资源动物、濒危珍稀动物;第5章为昆虫资源,介绍了辽河源自然保护区的昆虫组成及区系分析、资源昆虫的开发与利用及主要森林害虫及防治;第6章为大型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