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为10章,较系统地阐述了环境健康科学的基础知识,总结了空气、土壤和水体等典型环境介质的特点及其污染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介绍了固体废物、噪声等传统环境问题的危害,以及电磁辐射、放射性污染、光污染等非物质污染的危害及防护。本书还专门介绍了近年来引起广泛关注的新型污染物,如全氟化合物、药物及个人护理品、溴化阻燃剂、双酚A、人造纳米材料以及饮用水消毒副产物等。此外,本书还介绍了常见食物的营养特点及安全性。 与同类书籍相比,本书添加了与现代生活相关的新内容;引入大量的插图,使内容更加生动易懂;结合实际案例,消除理解误区。本书可作为大专院校环境与健康相关课程的教材或课外参考书,也可作为一般读者的科普读物。
河西走廊地区气候干旱,生态脆弱。长期以来,人们对水资源的过度利用和不合理的空间开发模式叠加在脆弱的生态环境之上,使得该地区面临水资源短缺、内陆河流断流、土地荒漠化加剧等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威胁着当地和西北地区的生态安全,制约着人居环境的改善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在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的约束条件下,以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与经济社会规律为双重导向,以统筹河西走廊人居环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为目的,开展下列问题的研究:(1)通过河西走廊开发历史与人居环境变迁关系的分析,概括出人居环境问题的实质;(2)探讨两种相关机制:人居环境演变机制,人居环境保护与发展模式的形成机制;(3)河西走廊承载力的空间分布;(4)河西走廊人居环境保护与发展的地域类型划分;(5)河西走廊人
随着城市化过程的深入,城市生态问题日显突出,并影响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及时、准确地了解和分析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及人类活动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对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选择西北生态变迁这样一个全新的、直接与现实息息相关的研究课题,从历史学的角度出发,结合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由微观着手,宏观把握来处理一段较长时期里的生态变迁,对作者是一个新的尝试和挑战。
城市生态环境学是近30年发展起来的一门独立学科,系生态学、环境学、地理学等科学交叉的边缘学科。本书以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为研究对象,分别论述了城市生态环境的基本概念,城市社会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人类活动影响下城市生态环境的变化,城市生态环境演变规律及调控机理等,侧重论述城市生态环境特征、要素结构功能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生态环境行为效应研究。第二版对版的8章内容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并增加了近年来的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术,以及扩展了“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城市建设”两章。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地理、环境、城市规划管理等专业的教材,并可供科研院所、城市政府管理部门等有关科技人员参考。
本书是“十一五”期间中国科学院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项目(批准号:CXTD-Z2005—4)研究成果的结晶,也是团队12位海内外知名教授多年从事土壤科学技术前沿研究工作的总结。全书共12章,分中、英文上、下两篇,突出土壤环境与生态安全的主题。全书综合介绍了土壤养分、土壤胶体、土壤生物、土壤生态、土壤酸化、土壤污染、土壤修复、植物营养与农产品质量、土壤温室气体与全球变化等多方面的科学技术研究新进展与前沿发展新趋势,提出了一些新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与研发需求,具有重要的引领学术研究的价值和指导生产实践的意义。 本书可作为土壤学、环境科学、农业科学、生态学、植物营养学等领域的科研工作者、研究生以及技术人员的参考书,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研究所相关专业研究生课程的参考教材。
《农户空间行为变迁与乡村人居环境优化研究》从外部和内部两个维度来考察了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外部维度是 国家制度变迁,内部维度是农户空间行为响应。以量化实证分析和有选择 的田野调查为依据,借助行为科学和人地关系理论的规范分析,构建了一 个合理的“制度-行为-环境”驱动模型,揭示了国家制度变迁、空间行为 响应对乡村人居环境演变的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运用RS-GIS 等现代 地理技术,描述了乡村人居环境不同演化阶段的信息状态和特征,并对此 进行经验和数理检验,并为优化乡村人居环境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
曹伟编著的《城市生态安全续论》系《城市生态安全导论》一书的姊妹篇,是对城市生态安全在定量化研究方面的重要提升与延续,故名其日《城市生态安全续论》。本书通过对城市生态安全研究动态的考察,提出了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模型及方法,建立了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明确了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提出了沿海城市生态安全的特殊性及其对策,并对福建沿海城市生态安全评价进行了实证研究,基于GIS研究了厦门城市生态安全,探讨了城市防灾、水安全对于城市生态安全的重要性,同时对涉及城市生态安全的室内生态环境品质进行了问卷调查与评价。全书基本上涵盖了近年来作者在城市生态安全及低碳城市规划等领域的研究成果。
《生态学研究的科学方法》由大卫·福特著,肖显静和林祥磊译,通过推理的方法及应用原则为生态学研究定义了一种方法论。基本的原则是要不断应用公正和有效的批判。依靠批判的结果是,必须对研究中的社会过程进行明确的说明。这些在第Ⅲ部分中进行了讨论。对研究过程的社会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有时候,如果研究表明实际发生的事情并不符合他们的理想,科学家们会无法忍受对他们的学科做社会分析,乃至被惹怒。但是,这些研究的结论以及他们所描述的细节,说明了实现公正和有效的批判有多么困难。因为我们在生态学中依赖于抽象的推理,而且不能假设可以通过测量以一种简单的方法来解决科学问题,所以我们必须明确批判的使用。这部分的结论是对批判过程的四个阶段进行界定。
长江三峡库区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价是国家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课题“林业生态工程效益监测与碳汇计量技术”的研究成果之一。基于长江三峡(长江三峡库区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价简称三峡)库区生态监测站(点)、试验区和系列样地的监测、调查与分析数据与应用模型模拟相结合,反映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演变过程,并总结三峡库区退耕还林生态模式,以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及土壤有机碳变化等指标,对三峡库区的退耕还林工程进行功能监测与评估。 长江三峡库区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价可供从事森林植被建设、流域管理、水土保持、土地利用等专业的研究人员、大专院校师生和管理者、技术人员参考。
《绿色发展:全球视野与中国抉择》从全球视野、国家战略、地方实践三个角度阐释了对中国绿色发展的建议和对策,涵盖了2015年后发展议程、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绿色经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能源转型、绿色就业、生态农业、地方可持续发展实践等绿色发展的关键和热点议题。 《绿色发展:全球视野与中国抉择》对于从事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与政策制定的有关部门领导及专家学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上海蓝皮书·上海资源环境发展报告:资源环境风险与发展转型(2013版)》以“资源环境风险与发展转型”为主题,综合上海市人口、土地、能源、大气、水资源、化学品以及生活垃圾等环境状况,针对以上问题存在的环境风险隐患,提出富有建设性的做法、建议及案例。 《上海蓝皮书·上海资源环境发展报告:资源环境风险与发展转型(2013版)》对上海目前在经济发展转型过程中存在的环境风险进行了综述,对如何提升上海环境安全提出了若干建议。对上海市存在的人口扩张风险、土地污染风险、能源风险及大气环境风险分别进行了解析。重点对上海市水资源环境从专业角度进行了论述:从水资源短缺的成因、潜在水风险评估、水风险监控体制的建立及多方参与水管理机制方面作了有益的探讨。分别从环境风险防控、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化学品
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教材以培养学生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为目的,以人类与环境资源、资源环境问题与人类生存危机、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行动为线索,阐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意义、进程和成就。全书共分为六章,内容主要包括环境概述、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思想、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行动以及专题。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资源、化工等专业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供环境保护领域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参考。
本书从利益角度来探讨环境问题,试图构建一个环境利益的理论分析框架,对中国的环境利益从宏观、中观、微观角度进行实证研究,结合国际环境的实际经验,借鉴人类历史上环境利益的具体经验,为中国的环境利益的获得提供一些对策,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必要的参考,为中国未来环境利益的取得提供可靠的建议。
1)系统探索生态承载力影响因素及调控机理 目前生态承载力理论的主要缺陷和不足在于简单套用生物种群增长规律,而忽视了人类科技、贸易、消费、制度等社会文化因素对生态承载力的巨大影响。本文在总结生态承载力起源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从人类不同于其它生物的本质特点出发,分析目前生态承载力研究存在的主要困境及原因,以人类社会文化因素为重点,系统地探讨和阐释生态承载力的影响因素、调控机理及主要特点,提出人类生态承载力K值调控概念模型,从而完善生态承载力理论,为进一步深入开展生态承载力理论分析探讨提供基础。 2)提出可为决策服务的生态承载力估算方法 由于生态承载力理论所存在的以上缺陷和不足,目前的生态承载力方法缺乏足够的说服力,不同方法之间的估算结果差异巨大,还不能为人类经济社会活动提供有效
《环境法基础知识与能力训练》针对通常教材“导”的成分不足、理论与实践脱节之下,造成理论知识掌握与实践能力培养、专业技能训练与个人素质提高的相对分离、倚轻倚重的情况,对教材框架结构及内容进行亍大胆改革,在“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法学教育模式上进行了可贵探索。教材框架结构分“导学、经典案例、需要知道、环保实践、延伸阅读、讨论交流”六部分,内容安排遵循突出重点、不遗漏知识点原则。教师主导尤如一条红线贯穿始终,能力培养尤如导航坐标统领方方面面。“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率底于不待教师教授谓也。“导”要求“不灌而通”,因为“不灌”学生具有了主动性,得以发挥自由创新精神,环境法乃至整个法学、环境治理科学得以在通过教学延续人类文明中发展进步。教材专设“环保实践”、
十至十三世纪是历史上环境变迁异常显著的一个时期,频繁的战乱,水患的肆虐,大量的毁林开荒,人口的飞速增长以及农牧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和破坏。而生态环境的变迁对这一时期畜牧业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全面系统地梳理这一课题,既是五代、宋生态环境史、农业以及畜牧业研究的需要,又是推动这一时期历史纵深研究的必要。《十至十三世纪生态环境变迁与宋代畜牧业发展响应》主要探讨了宋代畜牧业的地域分布与环境变迁之间的互动关系。具体而言,其内容分为六个方面:章为绪论,探讨《十至十三世纪生态环境变迁与宋代畜牧业发展响应》的选题意义与学术史的回顾;第二章介绍了宋代畜牧业的生态地理;第三章主要论述了宋代的自然灾害及其对畜牧业的影响;第四章对十至十三世纪农牧争地问题进行了回顾;第五章
本书共9章。第1章重点论述了协调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律,以及动态模拟是研究区域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理论和有效方法;第2章简要介绍了系统动力学诞生的背景、重大应用成果及基本原理和方法;从第3章开始到第9章,以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研究成果为例,从建模思路、方案设定、模型构建、参数选取、模拟检验及结果分析和结论与建议等方面,详细叙述了系统动力学在西北内陆河流域综合治理、天然林保护工程的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及价值和项目经济分析、草地资源和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以及退耕还林和粮食供需平衡等不同领域中的应用研究方法。
本书是中国一欧盟清洁发展机制促进项弱中有关CDM项目对可持续发展影响研究的主要成果。从总结CDM国际机制、国内CDM相关政策入手,分析了CDM与碳市场的发展状况,在继承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发了适用于中国情况的CDM项目对可持续发展影响的评价方法,并运用该方法以定量结果的形式评估了中国CDM项目对可持续发展的实际影响,同时进行了利益相关者分析,后就如何进一步完善CDM机制以及提高CDM项圈可持续发展影晌度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本书对于政府决策人员、企业管理人员、科研人员以及相关媒体工作者具有重要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