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游憩已经逐步成为影响当前人居环境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如何看待游憩、怎样应对游憩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引导游憩向健康的、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是当前人居环境研究中应当重视的内容,也对我国当前城市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人居环境的视角出发,本书首先从理论上对游憩的品质、游憩系统、游憩空间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城市游憩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通过借鉴西方游憩发展政策与规划的相关经验,具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综合性策略与规划方法。 本书共分为4个部分: (1)解读游憩:通过对西方心理学和东方哲学的游憩思想的比较与汇通、对我国传统游憩特征与文化精神进行深入剖析,归纳出游憩应当具有的内在品质;通过对人居环境中的游憩系统构成和游憩空间进行探索,总结影响游憩发展的系
本书共分为10章,较系统地阐述了环境健康科学的基础知识,总结了空气、土壤和水体等典型环境介质的特点及其污染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介绍了固体废物、噪声等传统环境问题的危害,以及电磁辐射、放射性污染、光污染等非物质污染的危害及防护。本书还专门介绍了近年来引起广泛关注的新型污染物,如全氟化合物、药物及个人护理品、溴化阻燃剂、双酚A、人造纳米材料以及饮用水消毒副产物等。此外,本书还介绍了常见食物的营养特点及安全性。 与同类书籍相比,本书添加了与现代生活相关的新内容;引入大量的插图,使内容更加生动易懂;结合实际案例,消除理解误区。本书可作为大专院校环境与健康相关课程的教材或课外参考书,也可作为一般读者的科普读物。
城市生态学是生态学的重要分支,是研究城市居民与城市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本书广泛吸收了国内外有关城市生态学各分支领域、各学派的最新成就,特别是重点概括了我国城市生态近二十多年来的研究成果,较紧密地结合了中国的研究案例,具有中国特色。全书共9章,主要内容有生态系统基础理论、城市生态系统、城市人口、城市环境、城市灾害及其防治、城市景观生态、城市环境质量评价与可持续发展、城市与社区的发展。
河西走廊地区气候干旱,生态脆弱。长期以来,人们对水资源的过度利用和不合理的空间开发模式叠加在脆弱的生态环境之上,使得该地区面临水资源短缺、内陆河流断流、土地荒漠化加剧等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威胁着当地和西北地区的生态安全,制约着人居环境的改善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在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的约束条件下,以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与经济社会规律为双重导向,以统筹河西走廊人居环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为目的,开展下列问题的研究:(1)通过河西走廊开发历史与人居环境变迁关系的分析,概括出人居环境问题的实质;(2)探讨两种相关机制:人居环境演变机制,人居环境保护与发展模式的形成机制;(3)河西走廊承载力的空间分布;(4)河西走廊人居环境保护与发展的地域类型划分;(5)河西走廊人
全书由五章组成,分别是章:传统知识视角下的脆弱生态区; 第二章:麻山的自然与历史概况; 第三章:麻山苗族传统知识及其生态适应; 第四章:麻山当代发展进程中传统知识的缺失; 第五章:传统知识的发掘与利用.该书将人类学中传统知识的研究视角与我国西南岩溶脆弱生态地区的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 以麻山苗族与岩溶脆弱生态环境之间的依存关系为例,揭示影响脆弱生态地区生态问题酿成的文化成因,探寻脆弱生态地区生态建设的文化对策,寻求促进脆弱生态地区发展和生态建设的文化路径。在举国上下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今天,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随着城市化过程的深入,城市生态问题日显突出,并影响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及时、准确地了解和分析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及人类活动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对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选择西北生态变迁这样一个全新的、直接与现实息息相关的研究课题,从历史学的角度出发,结合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由微观着手,宏观把握来处理一段较长时期里的生态变迁,对作者是一个新的尝试和挑战。
近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成就,举世瞩目,在增强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取得了极大的效果。毋庸讳言,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负面的影响,例如耕地的缩减,植被的破坏,水土的流失,湖泊的淤浅,干旱区荒漠化、沙化的加速,以及城市化过程中,水污染和空气污染严重等等环境恶化问题,也十分突出。这些问题的出现,有的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一时难以避免的现象;有的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无知,采取唐突的措施所造成的后果;有的则是当政者为单纯追求政绩,不计后果,盲目开发引起的环境恶化。以上种种,都是人们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对自然界过度索取或无序干预后所引起,其实质是人地关系的不协调,而这种不协调又往往并非一代人所造成的,而是有其历史的继承性和延续性。 本书系500年来环境变迁与社会应对丛书之一种。该
城市生态环境学是近30年发展起来的一门独立学科,系生态学、环境学、地理学等科学交叉的边缘学科。本书以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为研究对象,分别论述了城市生态环境的基本概念,城市社会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人类活动影响下城市生态环境的变化,城市生态环境演变规律及调控机理等,侧重论述城市生态环境特征、要素结构功能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生态环境行为效应研究。第二版对版的8章内容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并增加了近年来的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术,以及扩展了“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城市建设”两章。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地理、环境、城市规划管理等专业的教材,并可供科研院所、城市政府管理部门等有关科技人员参考。
本书是“十一五”期间中国科学院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项目(批准号:CXTD-Z2005—4)研究成果的结晶,也是团队12位海内外知名教授多年从事土壤科学技术前沿研究工作的总结。全书共12章,分中、英文上、下两篇,突出土壤环境与生态安全的主题。全书综合介绍了土壤养分、土壤胶体、土壤生物、土壤生态、土壤酸化、土壤污染、土壤修复、植物营养与农产品质量、土壤温室气体与全球变化等多方面的科学技术研究新进展与前沿发展新趋势,提出了一些新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与研发需求,具有重要的引领学术研究的价值和指导生产实践的意义。 本书可作为土壤学、环境科学、农业科学、生态学、植物营养学等领域的科研工作者、研究生以及技术人员的参考书,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研究所相关专业研究生课程的参考教材。
《农户空间行为变迁与乡村人居环境优化研究》从外部和内部两个维度来考察了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外部维度是 国家制度变迁,内部维度是农户空间行为响应。以量化实证分析和有选择 的田野调查为依据,借助行为科学和人地关系理论的规范分析,构建了一 个合理的“制度-行为-环境”驱动模型,揭示了国家制度变迁、空间行为 响应对乡村人居环境演变的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运用RS-GIS 等现代 地理技术,描述了乡村人居环境不同演化阶段的信息状态和特征,并对此 进行经验和数理检验,并为优化乡村人居环境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是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编写的教材。参编人员均为长期从事非环境专业环境教育公共课程教学的大学教师。本书在内容选择和结构编排上尽量体现高等公共环境教育的要求和特点,力图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述,配以详尽丰富的环境案例,较全面地向非环境专业学生展现环境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原理、内容和实施影响。 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环境和环境问题的基本概念、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生态学基本知识、环境与城市、环境与人口、环境与资源、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环境污染及防治、环境管理、环境伦理等。此外,还特地加入学校环境教育一章,回顾和介绍作为文化素质教育重要内容的高等公共环境教育的历史和发展。 全书约40万字,即可满足36学时的教学要求,也可为学生的扩展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提供引导。 本
城市环境生态学是一门边缘学科,它运用环境生 态学的原理和方法来认识、分析和研究城市生态系统及城市问题。戴天兴、戴靓华编著 的这本《城市环境生态学》系统地介绍了城市环境生 态学基本原理,阐述并分析了城市生态系统影响因素及控制,以及城市生态环 境的构建、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全 书共十七章,内容包括:导论、生态学基础、城市环境生态学基础、城市生态系统的平 衡与调控、城市人口、城市大气污染与控制、城市水 资源及水污染控制、城市固体废物污染与控制、城市噪声及其他物理污染与控制、城市 气候、城市灾害及预防、城市植 被、城市景观、城市环境质量评价、建筑环境、绿色建筑与评价体系、城市生态环境可 持续发展等。 《城市环境生态学》内容翔实,资料丰富,可作 为高等院校建筑学、城市规划、环境工程、环境保护、
《历史时期长江中游地区人类活动与环境变迁专题研究》是作者鲁西奇、张建民主编,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历史时期长江中游地区的人类活动与环境变迁”结题成果之一,是该项目结题成果五卷中的综合卷。书中反映了作者对历史时期长江中游地区人类活动与环境变迁这一课题的一些基本看法,包括相关的理论思考,学术界已有相关研究译述,气候变化与历史自然灾害,聚落与环境,城市环境问题以及对研究主题的总体把握等,供读者阅读参考。
本书研究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与测度方法。 目前,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文献浩如烟海。但是,作为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研究领域,对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并不透彻,这直接导致了可持续发展在实践中的可操作性不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不力。在当今世界各国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广实施呼声越来越大,对可持续发展实践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之际,研究如何提高可持续发展这一伦理规范的可行性有着重要的意义。而要想达到提高可持续发展可行性与实践操作性的目的,则首先必须透彻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及其度量方法。这是因为,可持续发展概念、理论的清晰化为其操作性的增强提供基础,而如何度量可持续发展水平,可持续发展测度方法的清晰化又是提高可持续发展可行性的基础。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与
曹伟编著的《城市生态安全续论》系《城市生态安全导论》一书的姊妹篇,是对城市生态安全在定量化研究方面的重要提升与延续,故名其日《城市生态安全续论》。本书通过对城市生态安全研究动态的考察,提出了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模型及方法,建立了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明确了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提出了沿海城市生态安全的特殊性及其对策,并对福建沿海城市生态安全评价进行了实证研究,基于GIS研究了厦门城市生态安全,探讨了城市防灾、水安全对于城市生态安全的重要性,同时对涉及城市生态安全的室内生态环境品质进行了问卷调查与评价。全书基本上涵盖了近年来作者在城市生态安全及低碳城市规划等领域的研究成果。
《生态学研究的科学方法》由大卫·福特著,肖显静和林祥磊译,通过推理的方法及应用原则为生态学研究定义了一种方法论。基本的原则是要不断应用公正和有效的批判。依靠批判的结果是,必须对研究中的社会过程进行明确的说明。这些在第Ⅲ部分中进行了讨论。对研究过程的社会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有时候,如果研究表明实际发生的事情并不符合他们的理想,科学家们会无法忍受对他们的学科做社会分析,乃至被惹怒。但是,这些研究的结论以及他们所描述的细节,说明了实现公正和有效的批判有多么困难。因为我们在生态学中依赖于抽象的推理,而且不能假设可以通过测量以一种简单的方法来解决科学问题,所以我们必须明确批判的使用。这部分的结论是对批判过程的四个阶段进行界定。
在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大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创新理论,构建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宏伟蓝图,制定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任务、战略目标、总体要求、着力点和行动方案;并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了“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伟大号召。按照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观点,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就是迈向生态文明与绿色经济发展新时代。这既是中华文明演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与演化逻辑的必然走向和内在要求,又是人类文明演进和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与演化逻辑的必然走向和内在要求。因此,绿色经济与绿色发展是21世纪人类文明演进与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大方向,集中表达了当今人类努力超过工业文明黑色经济发展的旧时代而迈进生态文明绿色
长江三峡库区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价是国家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课题“林业生态工程效益监测与碳汇计量技术”的研究成果之一。基于长江三峡(长江三峡库区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价简称三峡)库区生态监测站(点)、试验区和系列样地的监测、调查与分析数据与应用模型模拟相结合,反映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演变过程,并总结三峡库区退耕还林生态模式,以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及土壤有机碳变化等指标,对三峡库区的退耕还林工程进行功能监测与评估。 长江三峡库区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价可供从事森林植被建设、流域管理、水土保持、土地利用等专业的研究人员、大专院校师生和管理者、技术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