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学是生态学的重要分支,是研究城市居民与城市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本书广泛吸收了国内外有关城市生态学各分支领域、各学派的最新成就,特别是重点概括了我国城市生态近二十多年来的研究成果,较紧密地结合了中国的研究案例,具有中国特色。全书共9章,主要内容有生态系统基础理论、城市生态系统、城市人口、城市环境、城市灾害及其防治、城市景观生态、城市环境质量评价与可持续发展、城市与社区的发展。
本书基于全球碳交易市场发展日趋成熟、中国碳交易市场建设正处于承前启后重要历史时刻的时代背景,以探索国内外碳排放权交易的产生、发展与实践为主线,从气候变化与碳排放、碳交易主要类型与国际主要碳市场、中国碳交易市场建设等角度,对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中的国际态势、各国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应对策略及国际主要碳交易市场、中国碳排放现状与驱动因素、碳排放权交易与碳配额分配、碳交易价格影响因素和波动分析、中国试点碳市场和统一碳市场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介绍。编者基于多年从事低碳经济研究的实践经验,辅以丰富翔实的案例资料,力求内容新颖,深入浅出。
本书以人居背景、人居活动、人居建设作为人居环境三元论的理 论框架,面对人类生存环境演化的大趋势,将人居环境进行横向及纵向分类。其横 向分为5类,包括河谷地区、水网地区、丘陵地区、平原地区、干旱地区,并按 高密度、中等密度及低密度分别研究;纵向分类即将人居背景分为自然与人工环 境、资源特征、视觉景观特征等;人居活动分为生存方式、习俗、文化等;人居建设分为空间布局形态等。基于以上分类,对各大类人类生 存空间的环境、景观、建筑进行介绍和理解,对历史文脉和人居生活的感受和分析, 对当代城市发展和景观规划的未来进行研读和思考。 本书可供广大风景园林学(景观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等人居环境相关学科专业的师生,风景园林师、建筑师、城市规划师以及城市管理人员等学习参考。
本书是一部关于农村饮用水水质健康风险评估研究的专著。主要介绍健康风险评估的基本理论、剂量与摄取机制和化学物质毒性;基于NAS健康风险评估“四步法”构建农村饮用水水质健康风险评估方法与指标体系;描述研究区基本情况并分析了农村水源水质检测结果、确定了主要危害物、污染源、暴露参数,分析饮用水和皮肤接触途径的健康风险水平、量化了水质健康风险评估中的不确定性,探讨了农村饮用水水源水质健康风险的时空变异特征,阐述了农村饮用水风险管理措施,构建农村饮用水水质健康风险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总结水质健康风险评估理论、技术与管理、示范应用。本书旨在加强农村饮水水质健康风险评估研究成果的科学交流,以期促进四川乃至全国农村饮用水安全工作。
本书是一本探讨人机环境系统相互融合的智能的图书,深入研究了人工智能技术在许多场景中的应用,以及人机环境系统的协同作业和智能化发展。本书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人机交互与人机融合智能有何异同?人类的谋算(算计)与计算是可逆的吗?机器智能能够产生谋算(算计)吗?同时,本书还介绍了多种现代技术及其在人机环境系统中的应用,如人工智能、深度态势感知、理性计算、感性算计、情绪 /情感分析等。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了解如何利用人机智能技术来提高人机环境系统的整体效能并减少“机器幻觉”,为未来的智慧社会建设奠定基础。
《发展的代价:环境与发展的伦理审视》主要探讨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三者之间的关系,试图以可持续发展协调环境与发展的冲突,以社会正义协调发展与公平的冲突,以环境正义协调环境与公平的冲突,再以可持续发展统领环境、发展与公平。《发展的代价:环境与发展的伦理审视》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代价和健康代价进行了梳理,对传统的增长型经济发展观念以及作为其价值基础的经济理性和消费主义进行了批判,对环境正义问题进行了分析,对可持续发展的公平内涵进行了剖析,对造成环境危机的西方近代哲学思想进行了反思,并试图从中国传统儒家生态伦理思想中找到解决当代环境问题的生态智慧。
暂无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为10章,较系统地阐述了环境健康科学的基础知识,总结了空气、土壤和水体等典型环境介质的特点及其污染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介绍了固体废物、噪声等传统环境问题的危害,以及电磁辐射、放射性污染、光污染等非物质污染的危害及防护。本书还专门介绍了近年来引起广泛关注的新型污染物,如全氟化合物、药物及个人护理品、溴化阻燃剂、双酚A、人造纳米材料以及饮用水消毒副产物等。此外,本书还介绍了常见食物的营养特点及安全性。 与同类书籍相比,本书添加了与现代生活相关的新内容;引入大量的插图,使内容更加生动易懂;结合实际案例,消除理解误区。本书可作为大专院校环境与健康相关课程的教材或课外参考书,也可作为一般读者的科普读物。
这是一本对中国痛之切、爱之深的书,是一个上海学者在黄河边上的社会调查报告。全书分成上下二篇,详细记录了作者1996年5月——11月期间的日记式调查报告。 该书内容全面,通过作者的切实体验对当今中国乡村社会的现状提出了思考,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及探索性,颇值得一读。
田丰、李旭明主编的《环境史: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叙述历史》主要收录自《学术研究》近年来陆续刊发的环境史论文28篇。分为三个部分:部分,环境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第二部分,环境史视野下的中华文明;第三部分,环境史视野下的世界文明。这三部分中,既有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也有国外环境史学*理论和成果的翻译。
《环境功能区划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是在上述专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炼整理完成的,包括环境功能界定与划分、环境功能综合评价、红线管控体系、基于区划的环境管理体系等内容。作者认为,环境功能区划是根据区域环境功能的空间差异划分不同类型的环境功能区,提出不同区域的环境管理目标和对策,实施差异化的环境管理政策。基于空间尺度建立从国家到地方的环境功能区划体系,全国环境功能区划以战略引导为主,是各专项环境区划编制和实施的基础和依据。地方环境功能区划以落实细化为主,明确区域内水、大气、土壤、生态等环境要素的管控措施。在以2413个县级行政单位作为评价单元进行环境功能综合评估的基础上,根据区域环境功能类型的体现形式,把全国陆地范围分为五类环境功能类型区,其中,以保障自然生态安全为主的环境功能区
在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大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创新理论,构建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宏伟蓝图,制定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任务、战略目标、总体要求、着力点和行动方案;并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了“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伟大号召。按照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观点,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就是迈向生态文明与绿色经济发展新时代。这既是中华文明演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与演化逻辑的必然走向和内在要求,又是人类文明演进和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与演化逻辑的必然走向和内在要求。因此,绿色经济与绿色发展是21世纪人类文明演进与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大方向,集中表达了当今人类努力超过工业文明黑色经济发展的旧时代而迈进生态文明绿色
2011年10月22日, 中国-东盟环保合作论坛2011:创新与绿色发展 在广西南宁举办。论坛以 创新与绿色发展 为主题,围绕环境保护的国家政策、绿色和环保产业创新实践与经验,以及中国-东盟绿色发展与合作前景几个主要议题,开展讨论与交流,就推进中国-东盟在环保领域特别是绿色产业领域的合作,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达成了共识,并提出了相关合作建议,包括:积极落实《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战略》,实施好《中国-东盟环境合作行动计划》,推进绿色发展、绿色科技创新的交流与合作;以环境标志产品认证、低碳产品认证、政府绿色采购为重要合作领域,共同引导公众消费模式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清洁低碳型转变等。唐丁丁、梁斌、檀庆瑞、宋小智主编的《中国-东盟环境合作:创新与绿色发展》在论坛发言和讨论的基础上整理编写而成,旨在与
《上海蓝皮书·上海资源环境发展报告:资源环境风险与发展转型(2013版)》以“资源环境风险与发展转型”为主题,综合上海市人口、土地、能源、大气、水资源、化学品以及生活垃圾等环境状况,针对以上问题存在的环境风险隐患,提出富有建设性的做法、建议及案例。 《上海蓝皮书·上海资源环境发展报告:资源环境风险与发展转型(2013版)》对上海目前在经济发展转型过程中存在的环境风险进行了综述,对如何提升上海环境安全提出了若干建议。对上海市存在的人口扩张风险、土地污染风险、能源风险及大气环境风险分别进行了解析。重点对上海市水资源环境从专业角度进行了论述:从水资源短缺的成因、潜在水风险评估、水风险监控体制的建立及多方参与水管理机制方面作了有益的探讨。分别从环境风险防控、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化学品
本书仅以作者本人的世界调研和游历,概括地介绍了东亚的生态系统,其中包括蒙古、朝鲜、韩国、缅甸、老挝、柬埔寨、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和中国10个国家(日本已在系列丛书《日本的循环型社会》分册中单独记述,包括了东亚的大部分主要国家。记述了蒙古的草原生态系统、朝鲜的山地生态系统、韩国的海岛生态系统、印度尼西亚的海湾生态系统和宁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六国湄公河流域生态系统,也记述了这些国家的历史、人文和社会经济状况。 思想无限的人都生活在有限的生态系统之中,只要人与自然和谐,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心更宽的河,没有比志更广的海。人类奋斗了几千年,只有融入了自然世界,才能想明白你到底要什么。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套通用型讲座软件,介绍了中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和面临的挑战,以及近年来中国在建设美丽中国蓝图下进行的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工作。本软件既适用于各国使馆人员、文化推广专员、中国环境研究人员和教学者的讲授,也适用于对中国生态环境感兴趣的外国朋友。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如何维持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是建设生态城市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也是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研究所要探讨的主要问题。通过对承载力理论发展的三个主要阶段(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生态承载力)成果和特点的全面总结分析,详细阐述了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的概念、发展与内涵,论述了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及其与承载力之间的互动关系。系统论述了人口承载力、生态足迹和相对承载力三种主要的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评价方法及其应用,对城市适度人口规模的理论与计量方法进行探讨。根据对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的定义及其内涵与特征的分析结果,认为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是一种维系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稳定发展的能力,也是一种潜力。提出“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免疫学理论模型”,并在该理论
《2013中国可持续城市发展报告--紧凑城市》 分析了紧凑城市的理论演变和实践历程,总结了城市 空间形态紧凑度的测度方法,并构建了标准化紧凑度 指数模型,选择中国部分主要城市, 开展了城市紧凑度与出行效率的评价与比较分析, 后提出了中国推进紧凑城市发展的宏观调控对策。附 录部分采用《2010中国可持续城市发展报告》 中的方法,计算了2010年中国部分主要城市的可持续 城市发展指数。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可持续城市研究组主 编的《2013中国可持续城市发展报告--紧凑城市》 可为各级领导部门的决策者提供参考,同时可供国内 外研究城市 发展问题的专家学者参考。
内容概述 气候灾变和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为人类敲响了警钟!它就像高悬在众生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承重的生命之线一旦崩断,就会造成无可挽回的人类之殇——本书以科普的形式、平实的语言、详尽的数据娓娓道来,深入浅出地揭示了当前气候变化和环境破坏的严峻程度、人类可能面临的可怕厄运、未来又该何去何从,在当今中国发出了生态危机的强音,令人振聋发聩,促人深刻反思,其站位之高、视野之广、观念之新堪称凤毛麟角,是一部能够从思想观念深处影响人、改变人、提升人的优秀著作。 基本信息 书名:《人类之殇》 类别:科普书籍 作者:马清平 页数: 238 页 字数: 22.5 万字 出版社:中国环境出版社 二、作者简介 马清平, 1962 年出生, 1984 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潍坊日报社副社长、副总编辑,研
目前,人类正处在一个新的转折点上。一个阴影正在这个转折点上徘徊。这就是近年来困扰着人们的全球环境问题和环境与发展的关系问题。本书分十章,论述了现代地理学、人类生态学和地球系统科学与“人类-环境”和“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研究的关系等问题。 写作本书的主要目的有二:一是向读者较全面地介绍关于“人类一环境系统”、“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及“环境与发展”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使不同岗位上的读者在从事自己的事业和处理自己的生活方式时运用有关的知识和理论,保护自己周围的环境和保护地球上的生命维持系统;二是与同行学者们进行交流,以便共同努力,促进中国与此相关的学科的发展。为此目的,我们在写作本书时尽量广泛查阅*文献,反映各国学者和中国学者在此领域内的近期研究成果。 本书首先论述了现代地理学、人类
刘钒所著的《STS视域下的多维度可持续发展研究》通过梳理有关可持续发展内涵演化的研究成果。在科学、技术与社会(STS)视域下。引入STS分析方法,对可持续发展理论内核展开多维度探讨;重点提出了一个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多维度可持续发展概念框架,分析了系统特性与调控制约规律,论述了科学技术作为核心维度的具体要求。《STS视域下的多维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以作者亲历的加拿大SydneyTar Ponds工业污染危机为研究案例,运用多维度可持续发展概念框架进行系统分析,提出了对我国有参考价值的经验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