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为10章,较系统地阐述了环境健康科学的基础知识,总结了空气、土壤和水体等典型环境介质的特点及其污染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介绍了固体废物、噪声等传统环境问题的危害,以及电磁辐射、放射性污染、光污染等非物质污染的危害及防护。本书还专门介绍了近年来引起广泛关注的新型污染物,如全氟化合物、药物及个人护理品、溴化阻燃剂、双酚A、人造纳米材料以及饮用水消毒副产物等。此外,本书还介绍了常见食物的营养特点及安全性。 与同类书籍相比,本书添加了与现代生活相关的新内容;引入大量的插图,使内容更加生动易懂;结合实际案例,消除理解误区。本书可作为大专院校环境与健康相关课程的教材或课外参考书,也可作为一般读者的科普读物。
城市生态学是生态学的重要分支,是研究城市居民与城市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本书广泛吸收了国内外有关城市生态学各分支领域、各学派的最新成就,特别是重点概括了我国城市生态近二十多年来的研究成果,较紧密地结合了中国的研究案例,具有中国特色。全书共9章,主要内容有生态系统基础理论、城市生态系统、城市人口、城市环境、城市灾害及其防治、城市景观生态、城市环境质量评价与可持续发展、城市与社区的发展。
本书以英、美、日等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为背景,讲述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时期环境问题出现、恶化和应对的历史,旨在分析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变化及其结果和危害,以便为思考和治理当前我国的相关问题提供历史的经验和智慧。
本书利用丰富的文献资料和考古发现,立足于历史学的实证方法,借鉴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着重从水利工程、信仰变迁、羁縻州治理诸方面探讨宋代长江中游环境与社会变迁的历史,研究环境与人类活动和信仰变迁之间、国家治理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全书正文四章,依次探讨:,宋代长江中游水利工程的发展。以江陵"金堤"的变迁为中心,考察宋代以降江汉平原人地关系的演变;同时,以崇阳白泉陂为例,探讨宋代地方水利秩序的构建。第二,信仰与地方社会。以朱熹知南康军为例,重点分析地方官员的神灵信仰及其宗教实践与地方治理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水神庙址的分析,讨论水神信仰与堤防修筑、河道治理等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对许逊的个案研究,则讨论了宋明间民间信仰与道教、国家礼典之间的碰撞与交汇。第三,宋朝羁縻州治理理念的变化。细
潘家华所著的《中国的环境治理与生态建设》紧扣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困境,考察中国生态文明的建设实践,从环境、承载能力、工业化、城镇化、自然资源关联性、可再生能源革命,以及发展的 天花板 效应等方面,厘清了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关联与区别,揭示了生态文明是相对于工业文明的一种社会文明形态,表明生态文明在中国的实践,改造和提升工业文明,有其必然性,具有普遍适用性,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从而揭示生态文明发展范式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本书对中国生态文明的历史认知、成功实践与理论创新的分析与解读,在理论上具有开创性,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来揭示工业文明发展范式的局限性,构建生态文明的话语体系;在实践上,讲中国故事,展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挑战、成就和风貌,反映了中国资源禀赋
本书共7章,主要介绍了河流湿地公园的概念及其特点,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现状,重点讨论了湿地公园的保护、恢复和利用规划等内容,针对不同河流湿地的特征,从临沂市自然景观资源、民间工艺、人文景观资源、历史文化等方面提供了临沂市5个河流湿地的规划案例,希望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讨和解决为河流湿地公园资源保护和规划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帮助。 本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参考价值,可供从事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的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生态工程、旅游及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本书针对景观格局分析与生态过程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基于作者多年来的研究成果而完成,全书共分7章。第1章解读了源、汇的基本概念及其在大气环境科学、水环境科学和保护生物学中的内涵和应用,以及源汇景观内涵;第2章基于源汇景观概念和洛伦兹曲线,论述了源汇景观格局分析的思路和方法;第3章基于野外多尺度模拟实验和定位观测,论述了源汇景观的性质、效应及其转化特征;第4至第6章结合典型区研究,分别探讨了源汇景观格局分析在养分流失、非点源污染风险及水土流失危险等方面的应用;第7章以江汉水系典型流域为典型区,论述了源汇景观格局的特征及其产沙效应。
《中国人群暴露参数手册(儿童卷 6-17岁)》共12章。第1章是编制说明,介绍了编制《手册》的背景、目的、工作过程、适用范围及使用方法等。第2~12章是《手册》的主体内容,根据参数类别分为三个部分,*部分为第2~5章,是摄入量参数,包括呼吸量、饮水摄入量、饮食摄入量、土壤/尘摄入量;第二部分为第6~10章,是时间活动模式参数,包括手/物口接触参数(手/物口接触频次和接触时间)、与空气暴露相关的时间活动模式参数(室内外活动时间、交通出行方式和时间)、与水暴露相关的时间活动模式参数(洗澡时间、游泳时间)、与土壤暴露相关的时间活动模式参数(土壤接触时间),与电磁暴露相关的时间活动模式参数(与手机、电视、台式电脑、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的接触时间);第三部分为第11~12章,是其他参数,包括体重和皮肤暴露参数。对
城市水域景观治理的核心问题是黑臭水域的生态恢复。本书在实地考察上海市水域景观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水域景观治理经验,全面分析了上海市水域景观的类型构成、空间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2010年上海世博会,提出了上海市水域景观的重要性空间分异及其治理的时空结构。作者比较了现有水域景观治理技术,逐条分析了现行有关上海水域景观的条例或规定,发现政策治理比技术治理更为重要,构建了合理区划-科学规划-适用技术组合-维护政策配套的综合机制。
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重要的是全人类的觉醒和一致行动。保护环境已确定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为提高广大公民特别是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加强环境教育,我国在基础教育阶段已开设相关课程。在高中化学新课程,特别是《化学与生活》模块中,也强化了化学与环境保护的教育内容。《化学与生活系列丛书:化学与环境》是在中学化学课程的基础上,适当地拓宽与加深,使学生认识环境、了解环境、知道环境污染的原因以及如何保护环境,进一步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本书可作为学生的课外读物、校本教材,也可作为化学教师的教学参考书。
中国生态移民的起源和发展,自组织理论下移民村庄的构建,宁夏吊庄移民及其环境影响,生态移民搬迁与生活方式的转变——以甘肃省移民调查为侧,额济纳旗生态移民的环境社会学考察,敖鲁古雅“驯鹿鄂温克人”生态移民的等等。
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研究在我国是一个全新的研究课题。流域开发与生态环境、工程技术、地域文化等多个系统相关联,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的相关问题也因此复杂多变。本书针对西南山地流域的环境类型,在人居环境科学框架下,以“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的关键问题为导向,以乌江流域为研究范围,以“城镇化与城镇体系”、“城市形态扩展及其规划调控”、“生态环境保护”三个方面为核心研究内容,探索“建筑、地景、城市规划”三位一体思想的理论价值,以及在山地流域人居环境建设上的普遍指导意义。 本书可供区域规划、城市规划、流域开发与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等专业的研究人员以及师生阅读,也可供西南地区流域开发和城市规划等相关部门的管理者参考。
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编著的《社会区域 类环境影响评价(第3版)》共分三篇十七章,介绍了 市政公用工程、社会服务行业、区域开发环境影响评 价中的工程分析、环境影响因素识别和评价因子筛选 、污染防治措施、公众参与和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主要 制约问题。本册书为全国环境影响评价工程职业资格 登记培训用书,版于2007年3月正式印刷,首印 3000册;2009年9月重印2000册;2012年4月重印 2000册。
本书试图在深入理解气候变化问题作为发展问题本质的基础上,全面阐述气候变化融资问题,综合反映对国际与国内发展情况,使本书读者能够以更宽的视角去认识气候变化融资问题:既有基础,又有前沿;既有历程,又有趋势;既有公共资金角色,又有私营部门资金作用;既有传统方式,又有创新机制。通过这样的综合集成,帮助读者从一个方面更好地深入气候变化问题前沿和低碳发展前沿,全面认识气候变化融资问题,包括促进广大财政工作人员立足本职,积极投身到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的具体行动中。 本书分为7章。第1章介绍有关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知识和前沿动态。第2章介绍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三个关键问题——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第3章介绍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资金机制。第4章介绍公共财政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关系。第5章介绍对
北美西部开发是几千年来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缩影。《自然的边疆——北美西部开发中人与环境关系的变迁》从指导北美人向西部进发的自然观念入手,考察了在以征服自然为特征的机械主义自然观的指导下,美国和加拿大西部开发所造成的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等问题,并进一步探讨了由此所引发的北美人自然观念的转变以及环境保护主义的兴起等问题。本书试图通过考察北美西部现代化中人与环境关系的变迁,向世人表明:美加两国在发展中所付出的环境代价值得当今所有在现代化道路上摸索的国家引以为戒。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是没有前途的,适当控制人的贪欲,寻求人与自然和谐才是出路。本书由付成双著。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区域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信息化建设和实践发展的历程,从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信息化概述、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信息化基础理论、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信息化的核心技术等方面对区域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信息化建设和实践进行总体概述。同时,对区域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基础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区域自然资源资产静态评估和价值核算技术、区域自然资源资产动态评估和监控预警技术、区域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决策支持技术、区域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信息化实践等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生态文明建设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既要改变思维方式,也要改变行为方式;既要改变生产方式,也要改变生活方式;既要改变道德和观念,也要改变法律和体制。必须充分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是生态恢复和环境治理,更是涉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整个社会文明形态的变革。应该在生态危机的时代背景下,在反思现代工业文明模式所造成的人与自然对立的矛盾基础上,以生态学规律为基础,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从物质、制度和精神观念三个层面进行改善,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在全面提升人的生活品质的同时,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促进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北京林业大学作为*直属、*与国家林业局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具有“崇尚自然、追求真理”的办学传统,以“知山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