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为10章,较系统地阐述了环境健康科学的基础知识,总结了空气、土壤和水体等典型环境介质的特点及其污染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介绍了固体废物、噪声等传统环境问题的危害,以及电磁辐射、放射性污染、光污染等非物质污染的危害及防护。本书还专门介绍了近年来引起广泛关注的新型污染物,如全氟化合物、药物及个人护理品、溴化阻燃剂、双酚A、人造纳米材料以及饮用水消毒副产物等。此外,本书还介绍了常见食物的营养特点及安全性。 与同类书籍相比,本书添加了与现代生活相关的新内容;引入大量的插图,使内容更加生动易懂;结合实际案例,消除理解误区。本书可作为大专院校环境与健康相关课程的教材或课外参考书,也可作为一般读者的科普读物。
熊培云的社会观察,他的文笔,是如此细致和娓娓道来,让我恨不得重回小学,对自己的文学功底、人文社会科学 推倒重来 。对于我们这些从抑制独立思考的教育体系中出来的人来说,到大学毕业时还能保留住自己个性、特别是保留住思想个性的人,实在渺渺无几,而能够像熊培云这样独特洞察人、社会与国家的人就更是难得了。读他对电影、对文艺、对著作的评论,是一种思想享受。他的才华是上帝给我们中文世界的礼物,这种礼物让我们没有理由不感激。
本书利用丰富的地方文献,对明清至民国初年陕北黄土高原村庄做了比较深入系统的研究。内容包括:陕北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和开发历史、村庄的形成、村庄的日常生活、村庄内外部的关系、国家权力与村庄等。作者深入探讨了村庄形成的地域特征、村庄生成机制、村庄共同体、村庄的边界、国家权力对乡村社会进行的“现代性”改造等问题,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本书作为区域研究个案,可以提供与华北、华南村庄研究进行比较的类型,有助于深入推进中国村庄史研究和乡村社会史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从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开始,首先介绍了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分析了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特色和学习方法,然后介绍和讨论了基本的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理论,主要的分析和评价方法,环境经济政策的基本原理、类型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本书对人地关系地域关系的研究将采取理论分析和实践应用为一体,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具体包括: 1.综合运用流量经济学、现代系统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内部要素流动及其组合规律。 2.综合运用地理学、生态经济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相关理论,分析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内部形成的各种结构及其相互映射关系。
本书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生态文明为途径,详细阐述了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基本理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途径,人地系统理论与方法在可持续发展实践中的应用,以及生态城市理论与实践。本书的特点是将复杂系统理论与方法应用到人类可持续发展问题中,体现了学科交叉、渗透和综合集成的学科发展趋势。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非环境类专业环境教育公共课教材,环境类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和教师参考书,也可供从事环境保护的管理人员和关注环境保护事业的人员阅读。
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专门成立了碳交易制度研究课题组,旨在为广东省碳交易试点工作提供支撑性研究和咨询服务,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碳交易课题组现将我们在研究和设计碳排放权管理和交易制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重要问题和体会以问答方式整理成《广东省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设计与实践问答》以飨读者!全书探索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国家“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的重要内容。
内容概述 气候灾变和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为人类敲响了警钟!它就像高悬在众生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承重的生命之线一旦崩断,就会造成无可挽回的人类之殇——本书以科普的形式、平实的语言、详尽的数据娓娓道来,深入浅出地揭示了当前气候变化和环境破坏的严峻程度、人类可能面临的可怕厄运、未来又该何去何从,在当今中国发出了生态危机的强音,令人振聋发聩,促人深刻反思,其站位之高、视野之广、观念之新堪称凤毛麟角,是一部能够从思想观念深处影响人、改变人、提升人的优秀著作。 基本信息 书名:《人类之殇》 类别:科普书籍 作者:马清平 页数: 238 页 字数: 22.5 万字 出版社:中国环境出版社 二、作者简介 马清平, 1962 年出生, 1984 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潍坊日报社副社长、副总编辑,研
许爱民等编著的《气候变化背景下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方略》结合全球气候变化背景,分析了江西典型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的现状、未来变化的情景和应采取的对策,内容涉及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系统综合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什么是B模式?我们的文明需要拯救? 全球变暖、水土流失、水资源短缺、环境危机、食物危机,即便如此,我们可能还是很难想象,文明的基础已经岌岌可危。 作者分析了那些导致远古文明消失的因素,竟然发现我们今天的处境也与他们相去不远了。作者将传统的现行的以破坏环境和牺牲生态为代价,以经济为*中心的发展模式称做“A模式”,认为这样“一切照旧”下去,我们的文明很快就会遭遇危机;而把以人为本的生态经济发展新模式称做“B模式”——强调以人为本,把经济视做生态的一个子系统,通过由化石能源转向可再生能源、能效革命、构建生态经济发展新模式。 本书是对传统的现行的一次性的经济模式进行无情的客观反思,是诠释生态经济新模式的普及读物,案例生动、资料翔实,几乎每个自然段都基于不同的案例和权威机构的资料。作
本书从社会学的角度,对与我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城市环境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对发生在城市内各种典型的环境污染事件的调查和对各类行动者在不同环境空间的环境行为的分析,来解读转型期我国城市的环境问题,并对缓解城市环境问题、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学途径进行探讨。作者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意的结论和观点,为我国环境社会学领域的研究增添了新视角、新知识和新内容,由此也凸显了其学术创新的特点及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书中将对特大城市环境问题开展实证研究的单位确定为“城区”,就方法论而言非常重要,也是本书的另一个重要创新之处。
本书通过理论阐述、个案分析及知识窗等方式,系统论述了弹性思维的概念与内涵,阐释了如何理解弹性思维及如何运用弹性思维。重点分析阐述了弹性思维、阈值、适应性循环等理论思想。为了便于读者认识理解,书中除了个案分析与知识窗展示外,还采用比拟手法对理论进行了生动形象地陈述,如借助球一盆体模型阐述了系统变量的变化规律及系统弹性的影响因素,使抽象难懂的阈值理论易于理解。 本书兼顾不同读者的需求,既可以作为关心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读者的科普读物,也可以作为生态学、资源环境及管理学等专业研究人员的参考书。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以为环境保护、生物保护、资源管理等行业部门的工作人员提供全新的弹性思维理念,这将会为人类创造更大的福祉。
赫伯特·吉拉尔德特编著的《城市·人·星球》描写了城市规划的发展和更适合于现代生活的城市规划方法,包括可持续规划的问题。《城市 ·人·星球》中从城市规划的起源讲起,介绍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再到工业技术对城市规划的深刻影响、城市的生态系统和交通系统等,后探讨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特点。说明了现代的城市规划需要变革,在规划中要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改用可再生的资源,争取做到零废物的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