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英、美、日等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为背景,讲述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时期环境问题出现、恶化和应对的历史,旨在分析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变化及其结果和危害,以便为思考和治理当前我国的相关问题提供历史的经验和智慧。
从职称评审、抵押贷款,到申请办公设备甚至出行购票的流程,五花八门的规定可以让我们填写无数张表格,在流程的提交与退回中反复摩擦,当每天的生活从填表开始,我们不禁困惑:真的需要这么多流程吗? 人类学家大卫 格雷伯犀利道出真相,在本书的三篇论文中分别从暴力、技术与理性的角度揭开制造愚蠢规则的根源,更挑明人们离不开它的真实原因。但知道这一切并不让人悲观,因为格雷伯也坚定地指出了被忽略的规则:世界是由我们创造的,而我们有能力改造它。 本书挑战那些不合理的规章制度,旨在引发人们关于现代生活的讨论:我们能否走出规则的乌托邦,想象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本书包括以下五大部分。部分首先提出了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当代价值及实现路径的意义,然后综述了文化、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阐述了研究的方法、框架和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述。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理论基础的梳理,论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第三、四部分就价值观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联性进行了详细论述。基于此,论文从国外文化、国内文化现状两方面阐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面临的文化挑战。同时也认识到,进入新时代文化自信愈加坚定,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不容忽视的文化现实。第五部分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基本文化方略探索。主要是体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致癌行为的增加、以及环境的恶化,癌症患者日益增多。癌症已成为中国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与此同时,随着医学的发展,新型抗肿瘤药物的不断出现和治疗策略的优化,很多癌症患者往往能生存5 年以上,癌症开始成为我国较大的慢性病之一。癌症患者的苦痛被社会广泛承认,却很少进入学术研究。癌症患者往往需要长期治疗,涉及各种治疗手段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免疫疗法等。在此过程中,患者的身体和心理面临巨大挑战。然而,生物医学往往只关心肿瘤的大小、恶性程度、治疗进展情况等,局限于对病的治疗,忽略躯体和心理是统一的整体。如何改善癌症患者的疾病体验是当前正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书基于在一所肿瘤医院两年多的田野调查,呈现癌症患者及其家人的疾痛故事。书中展现患者从发现疾病、找寻原因、经历治疗、
中国的高原有中部的黄土高原,最西部的帕米尔高原,东南部的云贵高原,的就是西南部闻名于世界的青藏高原。新疆的高原只分布于南部山地,包括帕米尔高原和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及阿尔金山,均属青藏高原的北部组成部分,所以这里先从青藏高原谈起。
《中国老年社会学》是一部从社会学视角观察和探讨中国老年人、老龄化、老龄社会的社会学专著。它从微观到宏观、从静态到动态,即从老年个体的社会地位、角色、社会化,到社会群体、组织、分层、社区,再到社会价值、文化、制度、结构,由此扩展到整个社会静态系统。然后再从静态系统延伸到社会互动、调适、控制、变迁、发展这个动态系统。从而勾画出中国老年社会结构与社会变迁交织的、较为完整的社会系统。全书带有浓厚的中国特色,注重对中国处理老龄化问题经验与模式的概括总结,是一部可读性强的学术著作。
本书以喀斯特生态环境下的人地关系变化过程为核心,从喀斯特生态系统的研究入手,深入讨论了石漠化产生的自然基础、人为驱动过程、景观演变与空间扩散等演化规律,对贫困与喀斯特石漠化的循环累积关系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研究。在总结分析石漠化治理政策的基础上,针对石漠化治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遵循喀斯特生态系统的自然特征开展石漠化治理的策略。后,以贵州省为例,阐述了石漠化地区人地和谐发展的路径。
本书从供给和消耗两个方面对江苏沿海地区生态系统服务进行综合评估,为区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在RS/GIS技术支持下,对1990、2000、2010年TM影像进行遥感解译,分析江苏沿海地区土地利用时空动态特征;分别以净初级生产力(NPP)和人类收获占用净初级生产力(NPPh)表征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与消耗能力,运用CASA模型和CNPP模型对NPP供给与消耗进行估算,分析江苏沿海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与消耗的时空格局;以县级行政区为研究样本,运用冗余分析(RDA)排序法,对江苏沿海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消耗格局及其社会经济驱动机制进行定量研究;通过估算净初级生产力的人类占用情况,分析江苏沿海地区人类活动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并以江苏沿海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热点区域滩涂围垦区为典型研究对象,分析围垦活动的生态系统服务响应。
本书系500年来环境变迁与社会应对丛书之一种。该书以清代、民国时期塔里木盆地的和田地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农业开发对塔里木地区生态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也是一个地域广大、人口众多的大国。地理环境十分复杂,地球上的各种地貌,都可以在中国找到它的类型。因此地域之间的极大差异,是中国地理环境的重要特色。要治理好这样一个国家,对国情、地情没有深刻的了解,就不可制定出科学的政策,否则不仅会遇到种种困难,还可能出现适得其反的结果。本丛书的编写,就想解剖几个典型地区,以求从中能得到一点启示。虽然上述五个地区还难以覆盖全国,但有其一定的代表性,则是可以肯定的。
《上海蓝皮书·上海资源环境发展报告:资源环境风险与发展转型(2013版)》以“资源环境风险与发展转型”为主题,综合上海市人口、土地、能源、大气、水资源、化学品以及生活垃圾等环境状况,针对以上问题存在的环境风险隐患,提出富有建设性的做法、建议及案例。 《上海蓝皮书·上海资源环境发展报告:资源环境风险与发展转型(2013版)》对上海目前在经济发展转型过程中存在的环境风险进行了综述,对如何提升上海环境安全提出了若干建议。对上海市存在的人口扩张风险、土地污染风险、能源风险及大气环境风险分别进行了解析。重点对上海市水资源环境从专业角度进行了论述:从水资源短缺的成因、潜在水风险评估、水风险监控体制的建立及多方参与水管理机制方面作了有益的探讨。分别从环境风险防控、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化学品
当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不容乐观,环境保护任重道远。为了帮助社会各方准确认识和把握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广泛凝聚社会共识,把思想统一到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的战略部署上来,促进实现国家 十三五 发展规划确定的环保目标,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司组织编写了《环境形势与政策问答2016 》。 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司编的《环境形势与政策问答(2016)》紧密联系我国环境保护实际,以问答的形式向公众讲解我国环境保护取得的进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措施与对策,是干部群众进行理论学习和开展环境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要辅导读物。
《首都圈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是彭文英教授所率领的北京市*人才强教计划学术创新团队“首都圈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成果总结。通过三年的团队建设,团队成员在计划设定的总体目标和任务引领下,紧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围绕首都圈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及生态建设而开展了系统研究。本书梳理了我国传统生态文化理念,指出了我国传统生态文化理念的传承与发展;探讨了生态文明建设客观必然性,建构了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体系;建立了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从经济发展方式、环境影响程度、环境保护水平三个方面评价了首都圈生态文明水平;实地调研分析了首都圈生态文明建设障碍,借鉴日本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及生态建设的经验,有针对性地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对策措施。本书还重点以土地资源、大气质量、水生态为研究重点,探讨大气污染、水生态
《中国城市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附光盘)》介绍的是中国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学和配套工具,通过提供研究框架,操作步骤和必要的方法学工具,为城市制定低碳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提供整套解决方案,是作者王克、邹骥在全国各省市开展低碳研究工作经验的总结,对于各地开展此项研究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本书共分五部分。部分学科建设与理论探讨,主要对生态经济学学科建设及其有关理论问题进行探讨;第二部分绿色发展途径与技术,从绿色投资、低碳城市、湖泊生态保护、企业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探讨了绿色发展的途径,技术与方法;第三部分低碳农业理论与实践,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阐述了低碳业的现状、问题、发展机制及战略对策与技术措施;第四部分区域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分别从全国、省、区,县等不同层次和区域,探讨了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摸式、途径,方法、政策选择和战略措施,第五部分都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从政策、产业、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科技创新等方面,论述了加快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模式,途径、措施和方法。奉书理论联系实际,力求用生态经济学理论指导中国各地的生态经济建设,实现低碳发展、绿
本书从可持续发展评估的理论及方法入手,以大量翔实的材料介绍了国内外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与实际的开发行动,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的框架结构及核实方法做了全面的介绍。该书通过大量资料数据对中国的自然资源基础的可持续性,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环境发展的可持续性以及和谐性、驱动力进行了全面的评估,由此得出结果,并提出建议。
《中国地下水科学院士及博士生导师简介》(主编周金龙)从基本情况、主要学术贡献、主讲课程、研究生培养情况、科研获奖情况、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著作或教材、代表性论文、专利等方面汇集了我国地下水科学领域的9位院士、78位博士生导师的简历及其学术成果。在附录中给出了未入编本书正文的与地下水科学有关的10位院士的简介。 《中国地下水科学院士及博士生导师简介》对于地下水科学与工程、水文学及水资源等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中青年地下水科研工作者借鉴专家学者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确定科研选题,大学生报考硕士、博士研究生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本书是中国一欧盟清洁发展机制促进项弱中有关CDM项目对可持续发展影响研究的主要成果。从总结CDM国际机制、国内CDM相关政策入手,分析了CDM与碳市场的发展状况,在继承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发了适用于中国情况的CDM项目对可持续发展影响的评价方法,并运用该方法以定量结果的形式评估了中国CDM项目对可持续发展的实际影响,同时进行了利益相关者分析,后就如何进一步完善CDM机制以及提高CDM项圈可持续发展影晌度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本书对于政府决策人员、企业管理人员、科研人员以及相关媒体工作者具有重要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