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地区气候干旱,生态脆弱。长期以来,人们对水资源的过度利用和不合理的空间开发模式叠加在脆弱的生态环境之上,使得该地区面临水资源短缺、内陆河流断流、土地荒漠化加剧等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威胁着当地和西北地区的生态安全,制约着人居环境的改善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在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的约束条件下,以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与经济社会规律为双重导向,以统筹河西走廊人居环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为目的,开展下列问题的研究:(1)通过河西走廊开发历史与人居环境变迁关系的分析,概括出人居环境问题的实质;(2)探讨两种相关机制:人居环境演变机制,人居环境保护与发展模式的形成机制;(3)河西走廊承载力的空间分布;(4)河西走廊人居环境保护与发展的地域类型划分;(5)河西走廊人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致癌行为的增加、以及环境的恶化,癌症患者日益增多。癌症已成为中国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与此同时,随着医学的发展,新型抗肿瘤药物的不断出现和治疗策略的优化,很多癌症患者往往能生存5 年以上,癌症开始成为我国较大的慢性病之一。癌症患者的苦痛被社会广泛承认,却很少进入学术研究。癌症患者往往需要长期治疗,涉及各种治疗手段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免疫疗法等。在此过程中,患者的身体和心理面临巨大挑战。然而,生物医学往往只关心肿瘤的大小、恶性程度、治疗进展情况等,局限于对病的治疗,忽略躯体和心理是统一的整体。如何改善癌症患者的疾病体验是当前正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书基于在一所肿瘤医院两年多的田野调查,呈现癌症患者及其家人的疾痛故事。书中展现患者从发现疾病、找寻原因、经历治疗、
《老年社会工作案例评析/社会工作案例丛书》对十个老年社会工作案例进行了叙述与点评,这些案例都是在全国社会工作案例评选中获得奖项的案例,对于老年社会工作理论研究人员和实务工作人员开展相关的老年社会工作都具有积的作用和意义。通过阅读这些案例,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一个的老年社会工作案例是如何具体、有效地设计、组织与开展的,同时,在阅读和解析中也能够获得对老年社会工作理论、思路、组织方法、协调沟通和需要考虑因素等的认知。
中国的高原有中部的黄土高原,最西部的帕米尔高原,东南部的云贵高原,的就是西南部闻名于世界的青藏高原。新疆的高原只分布于南部山地,包括帕米尔高原和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及阿尔金山,均属青藏高原的北部组成部分,所以这里先从青藏高原谈起。
作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政策,全国碳市场于2021年启动,将逐步覆盖超过8000家高排放企业,创造一个千亿级别的交易市场。本书首先介绍了碳排放权交易的原理、 碳市场我国碳交易试点发展情况,为读者提供碳市场运行的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结合全国碳市场的 政策,详细阐述了企业、核查机构、投资机构等不同主体如何参与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碳排放核查、碳资产开发、碳排放权交易和碳资产管理,从实操的角度帮助各相关方 好地投身碳市场。
社会工作在我国是一门新兴的专业,相关的书籍正逐渐面市,但对社会工作具体方法深入介绍的还不多见。《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丛书:个案社会工作》专门介绍了社会工作直接工作方法之一的个案社会工作方法。全书共分成两大部分,上编介绍个案社会工作的基本原理,下编介绍当今个案社会工作中较有影响的八种模式,读后可对个案社会工作有个全面的认识。《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丛书:个案社会工作》可作为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的教材,也可供从事社会工作实务的有关人员参考。
本书是《环境学系列丛书》之三,阐述环境学基本原理之二——人与环境和谐原理。 人与环境和谐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核心规律。和谐原理提供了判别环境问题的基本准则:环境问题无一例外不是损伤就是破坏人与环境的和谐,解决环境问题就是恢复或提升人与环境的和谐,保护环境就是维系人与环境的和谐,建设环境就是提升人与环境的和谐。由于环境多样性的存在,人与环境和谐程度的度量指标、度量方法也具有多样性。本书分别从适应生存、环境安全、环境健康、环境舒适、环境欣赏五个层面阐述人与环境和谐的表现、问题与量度。 本书可供政府工作人员、科研人员和相关专业研究生参阅,也可作为“环境学”课程的辅助教材供环境科学专业学生使用,还可作为环境通识教育课程辅助教材和国民科学素质教育读物供大学生和一般读者阅读。
《玉米》的另一个可能的名字也许应该是《三姐妹》,这个和《玉米》一样朴素的名字让我想起契诃夫,想起他对俄罗斯大地上那三个女人的深情守望。在《玉米》中,我们看到的首先是“人”,令人难忘的人。姐姐玉米是宽阔的,她像鹰,她是,她属于白天,她的体内有浩浩荡荡的长风;而玉秀和玉秧属于夜晚,秘密的、暧昧的、交杂着恐惧和狂喜的夜晚,玉秀如,闪烁、荡漾,这火红的狐狸在月光中灵俐地寻觅、奔逃;玉秧平庸,但正是这种平庸吸引了毕飞宇,他在玉秧充满体积感的迟钝、笨重中看出田鼠般的敏感和警觉。三个人,三个女人,她们生长于田野,她们都梦想远方。但通向远方的路崎岖、艰险,三姐妹中玉秧走得最远,她的所到之处却是幽暗、逼仄的“洞穴”;在她们脚下和心中横亘着铁一般的生存极限,她们焦渴、破碎于干旱坚硬之地。 通
本书将张坤民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环境政策与管理、环境教育、环境经济、国际合作等领域的丰富经验融会贯通,结合近年来关于低碳发展的手调研资料,就中国面对低碳经济挑战,为何要加强紧迫感,如何从实际出发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低碳发展道路,提出了一些颇有新意的独到见解。
本书旨在探讨环境与国际关系之间的互动与关联性,回答的核心问题是:全球环境治理为什么治理不了全球环境问题?作者认为,全球环境问题是综合性问题,与人口、技术、观念和经济发展均有关,但在当今主要是国际政治问题。国际体系的不平等则决定了国际环境合作的有限性。国际环境合作的实质就是要对全球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进行重新分配,而这必然会触动发达国家的政治经济优势地位。因此,发达国家迟迟不愿与发展中国家进行深入的国际环境合作。人类的理性选择应该是: 在可预见的将来,在现有体系下通过加强全球环境治理,减缓全球环境恶化的速度,使全球环境问题保持在临界点之内。这是一种危机处理的模式,是治标之策。从长远看,则必须在全球范围内实施共同的环境政策。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全球环境危机。
《绿色发展:全球视野与中国抉择》从全球视野、国家战略、地方实践三个角度阐释了对中国绿色发展的建议和对策,涵盖了2015年后发展议程、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绿色经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能源转型、绿色就业、生态农业、地方可持续发展实践等绿色发展的关键和热点议题。 《绿色发展:全球视野与中国抉择》对于从事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与政策制定的有关部门领导及专家学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生态环境是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不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是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绿色北京与世界城市的重要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基石。 为全面反映2011年北京市生态环境建设的成效,展示首都生态环境稳步改善的良好形象,我们继续组织编写了《2012北京市生态环境建设发展报告》。本报告在延续往年报告主体结构的基础上,又有两个创新。一是为突出2011年生态环境建设的亮点,增加了专题篇,选取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和“山区沟域经济”两项专题。二是为体现各区县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工作,增加了区县篇,把各区县生态环境建设的特色与亮点整合到了一起。报告内容在总体框架上分为总报告篇、专题篇、区县篇和附录篇4个篇章。总报告篇仍按照“山区绿屏、平原绿网、城市绿景、河湖水系、绿色产业、生态文
本书以喀斯特生态环境下的人地关系变化过程为核心,从喀斯特生态系统的研究入手,深入讨论了石漠化产生的自然基础、人为驱动过程、景观演变与空间扩散等演化规律,对贫困与喀斯特石漠化的循环累积关系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研究。在总结分析石漠化治理政策的基础上,针对石漠化治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遵循喀斯特生态系统的自然特征开展石漠化治理的策略。后,以贵州省为例,阐述了石漠化地区人地和谐发展的路径。
本书从可持续发展评估的理论及方法入手,以大量翔实的材料介绍了国内外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与实际的开发行动,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的框架结构及核实方法做了全面的介绍。该书通过大量资料数据对中国的自然资源基础的可持续性,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环境发展的可持续性以及和谐性、驱动力进行了全面的评估,由此得出结果,并提出建议。
解振华主编的这本《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0年度报告》重点介绍了2009年到2010年上半年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情况,主要包括:我国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的进展,社会公众、各地方、各行业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情况,以及我国参与气候变化国际谈判的立场和主张、应对气候变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情况等。
本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出发点,围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生态城市带建设和相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工程沿线经济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论证了南水北调对沿线城市和相关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阐明了工程沿线生态城市带建设、受水区与水源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构想,并提出了为实现这一战略构想国家和地方应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丰富了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对相关部门决策有一定参考价值。
本文以“香格里拉地区”的人居环境为研究对象(其中以迪庆为重点研究地),通过对香格里拉、乌托邦、理想城的理论研究以及人居环境的各个组成要素以及其间的相互关联的研究,较为系统全面地分析“香格里拉地区”人居环境的现状、存在的问题、矛盾和相应对策,从整体上、从理想城的高度上对研究地的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与设想。 本书适用于可供关注香格里拉地区发展,关注理想人居环境创造的研究者、设计人员学习参考,也可供相关专业的高校师生阅读。
“低碳”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之一。中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既面临资源环境日趋强化的制约,也面临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走绿色低碳的发展路径,是中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和战略选择。为此,中共十八大报告中专门涉及了“低碳发展”的内容,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自此,低碳发展理念逐步贯穿到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制定发展规划以及政策等的重要原则之一。
在党的十七大提出的 建设生态文明 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大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创新理论,构建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宏伟蓝图,制定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任务、战略目标、总体要求、着力点和行动方案;并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了 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的伟大号召。按照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观点,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就是迈向生态文明与绿色经济发展新时代。这既是中华文明演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与演化逻辑的必然走向和内在要求,又是人类文明演进和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与演化逻辑的必然走向和内在要求。因此,绿色经济与绿色发展是21世纪人类文明演进与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大方向,集中表达了当今人类努力超出工业文明黑色经济发展的旧时代而迈进生态文明绿色经济发
许士春编著的《完善节能减排长效机制的环境政策研究》通过对节能减排问题与环境政策的理论分析,揭示节能减排问题的产生根源以及环境政策对节能减排的作用机理。其次,构建理论模型,从理论层面上探讨排放税、排放权交易、节能减排补贴等环境政策对节能减排行为、节能减排技术创新、排放量的控制效果、节能减排的成本效率等方面的影响机理。再次,从静态的角度,以社会福利*为优化标准,对排放税、排放权交易、节能减排补贴、产品税等单一的环境政策进行优化,对不同环境政策组合进行优化,以社会福利*和环境政策实施成本*为目标,并使经济达到*状态时,对环境政策进行优化选择;从动态的角度,研究社会*计划下的节能减排*路径和自由市场下的节能减排路径,通过比较提出*排放税、*节能减排补贴、*产品税等环境政策的动态特征。后,对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天然水体中存在的泥沙颗粒在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过程中担任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本书以泥沙颗粒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微观角度出发,对泥沙吸附磷和重金属的迁移规律及其形貌变化进行了研究和阐述。 研究中采用r先进的扫描电镜对干净泥沙及完成了磷和重金属吸附实验的泥沙进行观测,测量了泥沙颗粒表面形貌起伏和空隙的变化规律。 在电镜实验观测的基础上,用数学方法描述了泥沙颗粒的形状和表面结构,并用概率统计的方法构建了数学泥沙的研究平台。该平台可以表征泥沙颗粒的三维微观形貌,同时也能反映泥沙颗粒表面上每个微区的污染物吸附过程。用该平台结合吸附动力学方程开发和完善了一维水沙和水质数学模型,完善后的模型已经应用到实际工程计算之中,并取得了满意的计算效
本书共分五部分。部分学科建设与理论探讨,主要对生态经济学学科建设及其有关理论问题进行探讨;第二部分绿色发展途径与技术,从绿色投资、低碳城市、湖泊生态保护、企业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探讨了绿色发展的途径,技术与方法;第三部分低碳农业理论与实践,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阐述了低碳业的现状、问题、发展机制及战略对策与技术措施;第四部分区域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分别从全国、省、区,县等不同层次和区域,探讨了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摸式、途径,方法、政策选择和战略措施,第五部分都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从政策、产业、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科技创新等方面,论述了加快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模式,途径、措施和方法。奉书理论联系实际,力求用生态经济学理论指导中国各地的生态经济建设,实现低碳发展、绿
《上海蓝皮书·上海资源环境发展报告:资源环境风险与发展转型(2013版)》以“资源环境风险与发展转型”为主题,综合上海市人口、土地、能源、大气、水资源、化学品以及生活垃圾等环境状况,针对以上问题存在的环境风险隐患,提出富有建设性的做法、建议及案例。 《上海蓝皮书·上海资源环境发展报告:资源环境风险与发展转型(2013版)》对上海目前在经济发展转型过程中存在的环境风险进行了综述,对如何提升上海环境安全提出了若干建议。对上海市存在的人口扩张风险、土地污染风险、能源风险及大气环境风险分别进行了解析。重点对上海市水资源环境从专业角度进行了论述:从水资源短缺的成因、潜在水风险评估、水风险监控体制的建立及多方参与水管理机制方面作了有益的探讨。分别从环境风险防控、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化学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