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学是生态学的重要分支,是研究城市居民与城市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本书广泛吸收了国内外有关城市生态学各分支领域、各学派的最新成就,特别是重点概括了我国城市生态近二十多年来的研究成果,较紧密地结合了中国的研究案例,具有中国特色。全书共9章,主要内容有生态系统基础理论、城市生态系统、城市人口、城市环境、城市灾害及其防治、城市景观生态、城市环境质量评价与可持续发展、城市与社区的发展。
本书共分为10章,较系统地阐述了环境健康科学的基础知识,总结了空气、土壤和水体等典型环境介质的特点及其污染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介绍了固体废物、噪声等传统环境问题的危害,以及电磁辐射、放射性污染、光污染等非物质污染的危害及防护。本书还专门介绍了近年来引起广泛关注的新型污染物,如全氟化合物、药物及个人护理品、溴化阻燃剂、双酚A、人造纳米材料以及饮用水消毒副产物等。此外,本书还介绍了常见食物的营养特点及安全性。 与同类书籍相比,本书添加了与现代生活相关的新内容;引入大量的插图,使内容更加生动易懂;结合实际案例,消除理解误区。本书可作为大专院校环境与健康相关课程的教材或课外参考书,也可作为一般读者的科普读物。
从职称评审、抵押贷款,到申请办公设备甚至出行购票的流程,五花八门的规定可以让我们填写无数张表格,在流程的提交与退回中反复摩擦,当每天的生活从填表开始,我们不禁困惑:真的需要这么多流程吗? 人类学家大卫 格雷伯犀利道出真相,在本书的三篇论文中分别从暴力、技术与理性的角度揭开制造愚蠢规则的根源,更挑明人们离不开它的真实原因。但知道这一切并不让人悲观,因为格雷伯也坚定地指出了被忽略的规则:世界是由我们创造的,而我们有能力改造它。 本书挑战那些不合理的规章制度,旨在引发人们关于现代生活的讨论:我们能否走出规则的乌托邦,想象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从巴姆城和瓦拉纳西的古代的辉煌,到东京和圣保罗的拥挤的都市圈,城市是我们*伟大的创举之一。然而,在21世纪之初,随着城市成为了半数以上的世界人口的家园,人们越来越为其无节制的扩张及其对这个星球的不利影响而担忧。在气候变化以及对世界资源不断增加的需求产生作用的同时,这种漫无节制的发展正在影响着地球上的每一个生态系统,从*深的海洋,到*的山峰。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尤其是在发展中世界,我们如何能够使世界上的城市更具可持续性?我们如何能够为新的城市地区应付未来的环境挑战做好准备?
本书共7章,主要介绍了河流湿地公园的概念及其特点,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现状,重点讨论了湿地公园的保护、恢复和利用规划等内容,针对不同河流湿地的特征,从临沂市自然景观资源、民间工艺、人文景观资源、历史文化等方面提供了临沂市5个河流湿地的规划案例,希望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讨和解决为河流湿地公园资源保护和规划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帮助。 本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参考价值,可供从事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的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生态工程、旅游及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本书包括以下五大部分。部分首先提出了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当代价值及实现路径的意义,然后综述了文化、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阐述了研究的方法、框架和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述。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理论基础的梳理,论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第三、四部分就价值观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联性进行了详细论述。基于此,论文从国外文化、国内文化现状两方面阐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面临的文化挑战。同时也认识到,进入新时代文化自信愈加坚定,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不容忽视的文化现实。第五部分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基本文化方略探索。主要是体
本书利用丰富的文献资料和考古发现,立足于历史学的实证方法,借鉴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着重从水利工程、信仰变迁、羁縻州治理诸方面探讨宋代长江中游环境与社会变迁的历史,研究环境与人类活动和信仰变迁之间、国家治理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全书正文四章,依次探讨:,宋代长江中游水利工程的发展。以江陵"金堤"的变迁为中心,考察宋代以降江汉平原人地关系的演变;同时,以崇阳白泉陂为例,探讨宋代地方水利秩序的构建。第二,信仰与地方社会。以朱熹知南康军为例,重点分析地方官员的神灵信仰及其宗教实践与地方治理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水神庙址的分析,讨论水神信仰与堤防修筑、河道治理等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对许逊的个案研究,则讨论了宋明间民间信仰与道教、国家礼典之间的碰撞与交汇。第三,宋朝羁縻州治理理念的变化。细
......
本书初版于1988年,是中文世界研究韦伯的部专著,为较早用韦伯的视角来审视现代性的著作,对中文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该书较为详细地介绍了韦伯的生平和当代“韦伯热”兴起的原因,介绍了韦伯的宗教社会学及政治社会学,更对韦伯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进行了评述。 此次出版增加了苏国勋教授近年来关于韦伯研究的五篇文章,体现了作者对韦伯研究的新思考。
伴随着迅猛的城市化和快速的经济发展,城中村及其相关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并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本书以解明中国城市中的城中村现象及其人居环境整治的实际状况为目的,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通过详尽的社会调查搜集了我国东、中、西部三个经济带中的八座典型城市的城中村资料与相关数据,详细阐述了其城中村现象及人居环境的实况,并对通过不同方式进行城中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城中村进行比较和评价,从而得出目前中国城中村的整治方向,以及城中村人居环境可持续改善的政策建议。 本书适合从事城市规划、城市发展研究等方面工作的专业人士以及高校相关专业师生阅读,也适合从事相关工作的政府部门参阅。
本项目总书名为《低碳绿色经济发展丛书》,由十套分册组成,主要涉及到低碳理论、低碳经验、低碳能源、低碳技术、低碳产业、低碳城乡、低碳生活、碳金融、低碳政策以及低碳合作等内容。本套丛书框架结构严谨、体例编排合理,各套虽独立成册,但彼此联系密切,逻辑性强,共同构建起了低碳经济发展理论体系;各册逻辑严谨,既深刻阐述了低碳理论内涵,也总结了国际发展动态和借鉴启示,同时深入分析了我国发展现状与障碍因素,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等。《低碳理论》是《低碳绿色经济发展丛书》*本。
本书是一部关于农村饮用水水质健康风险评估研究的专著。主要介绍健康风险评估的基本理论、剂量与摄取机制和化学物质毒性;基于NAS健康风险评估“四步法”构建农村饮用水水质健康风险评估方法与指标体系;描述研究区基本情况并分析了农村水源水质检测结果、确定了主要危害物、污染源、暴露参数,分析饮用水和皮肤接触途径的健康风险水平、量化了水质健康风险评估中的不确定性,探讨了农村饮用水水源水质健康风险的时空变异特征,阐述了农村饮用水风险管理措施,构建农村饮用水水质健康风险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总结水质健康风险评估理论、技术与管理、示范应用。本书旨在加强农村饮水水质健康风险评估研究成果的科学交流,以期促进四川乃至全国农村饮用水安全工作。
本书针对景观格局分析与生态过程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基于作者多年来的研究成果而完成,全书共分7章。第1章解读了源、汇的基本概念及其在大气环境科学、水环境科学和保护生物学中的内涵和应用,以及源汇景观内涵;第2章基于源汇景观概念和洛伦兹曲线,论述了源汇景观格局分析的思路和方法;第3章基于野外多尺度模拟实验和定位观测,论述了源汇景观的性质、效应及其转化特征;第4至第6章结合典型区研究,分别探讨了源汇景观格局分析在养分流失、非点源污染风险及水土流失危险等方面的应用;第7章以江汉水系典型流域为典型区,论述了源汇景观格局的特征及其产沙效应。
本书以英、美、日等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为背景,讲述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时期环境问题出现、恶化和应对的历史,旨在分析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变化及其结果和危害,以便为思考和治理当前我国的相关问题提供历史的经验和智慧。
《玉米》的另一个可能的名字也许应该是《三姐妹》,这个和《玉米》一样朴素的名字让我想起契诃夫,想起他对俄罗斯大地上那三个女人的深情守望。在《玉米》中,我们看到的首先是“人”,令人难忘的人。姐姐玉米是宽阔的,她像鹰,她是,她属于白天,她的体内有浩浩荡荡的长风;而玉秀和玉秧属于夜晚,秘密的、暧昧的、交杂着恐惧和狂喜的夜晚,玉秀如,闪烁、荡漾,这火红的狐狸在月光中灵俐地寻觅、奔逃;玉秧平庸,但正是这种平庸吸引了毕飞宇,他在玉秧充满体积感的迟钝、笨重中看出田鼠般的敏感和警觉。三个人,三个女人,她们生长于田野,她们都梦想远方。但通向远方的路崎岖、艰险,三姐妹中玉秧走得最远,她的所到之处却是幽暗、逼仄的“洞穴”;在她们脚下和心中横亘着铁一般的生存极限,她们焦渴、破碎于干旱坚硬之地。 通
本书由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于永正、窦桂梅、王崧舟、靳忠良、钱正权等人写作,就教师专业成长与教育教学中的焦点问题,提供切实可行的解答与建议。既有对教师个人发展的定位思考,也有关于教书育人的答疑解惑,融名师经验的实用性和名师修为的高瞻性为一体,为有意于自身提高的教师提供高度的专业和最实用有效的技巧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