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作为一国发展的重要基石,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在当今地缘政治风险加剧、能源安全受到严重影响的背景下,我国要怎样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合理有序地进行能源转型,优化国内的能源结构?全球诸国家又将怎样共同应对能源和环境危机,进行碳减排? 本书从全球视角出发,以能源结构由化石能源转向清洁能源与市场机制由国家垄断走向市场导向这两大发展趋势为主线,详细叙述了不同发展程度国家的能源结构特点和能源转型过程,展现了各国能源转型中的问题、痛点及成功经验,并揭示了能源转型过程中的重要推动力,对我国的能源转型、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以及全球生态环境的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寂静的春天》是一本奠定现代全世界环境保护事业基础的书。书中描述了人类滥用农药和杀虫剂将会造成的后果:春天变得寂静,虫鸟不再名叫,整个地球了无生趣。正是这本不寻常的书,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人们对野生动物的关注,唤起了人们的环境意识,这本书同时引发了公众对环境问题的注意,促使环境保护问题提到了各国政府面前,各种环境保护组织纷纷成立,从而促使联合国于1972年6月12日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 人类环境大会 ,并由各国签署了 人类环境宣言 ,开始了环境保护事业。
行为生态学将生态学同行为学、遗传学和进化论紧密结合在一起,并引入经济学思想对动物的行为进行分析。该学科在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的同时,提出了进化稳定对策、博弈论、频率制约、*适模型、经济可保卫性、两性利益冲突、亲缘选择、广义适合度、利他主义、行为权衡和决策以及基因的自私性等概念。本书全面概要地介绍了行为生态学的理论,全书共分为12章,分别从觅食行为、生殖行为、社会行为、生境选择和领域行为、社群、捕食、信号与通信、资源竞争等不同角度,较为系统和全面地介绍了行为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本书可作为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作为科学工作者和研究人员的参考书。
无
青藏高原是地球的“第三极”,具有独特的气候、水文和地形地貌特征,也是世界上冰川和冻土的主要分布区域。本书将长期野外观测、室内实验模拟和模型模拟研究相结合,深入研究青藏高原的高海拔生境特征对江河碳氮循环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①分析青藏高原典型江河主要水化学特征及化学风化过程,解析河流有机质和硝酸盐的来源;②研究青藏高原河流关键氮循环微生物的分布特征及其对高海拔条件的适应性,进而剖析其对氮转化的影响;③研究青藏高原江河碳循环产物甲烷的排放模式,剖析其物理化学和微生物驱动机制,并评估其甲烷排放对全球江河温室气体排放的贡献;④研究青藏高原江河氮循环产物温室气体氧化亚氮的排放模式与机制,并综合剖析河道内外环境条件对其的影响。
《环境规划与管理》通过对我国环境规划与管理发展历程的梳理,结合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全新要求,系统地阐述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法规体系、理论和技术方法,并对环境保护专项规划、生态规划、区域环境管理、组织层面的环境管理、产品层面的环境管理,以及主体功能区与自然保护区管理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每章的拓展阅读涵盖了环保领域的最新政策文件,提高了教材的实用性,读者还可扫描书中二维码,获得拓展阅读等资源。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类专业教材,也可供非环境类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材料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系列:清洁能源材料与技术》由12章组成,对当今清洁能源技术和材料做了详尽介绍。主要内容包括洁净煤技术的开发及利用,太阳能热利用及太阳能电池,海洋能源的利用,风能发电,地热发电和地热水的直接利用,生物质能的开发,氢能和燃料电池材料及制取,新型锂离子电池及材料,核能技术与材料,核电池技术与材料,热电转换材料等。 《材料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系列:清洁能源材料与技术》既可以作为材料、新能源及相关专业高年级本科生教材和研究生参考书,又可作为相关领域科技人员的参考书。
本书是美国人文与艺术学院院士唐纳德.沃斯特的作品。本书作者曾多次获得普利策奖的提名,其论著对世界环境史的建立与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本书汇聚了作者有关美国西部环境史的多篇论文和学术讲演。本书首先介绍了西部史的发展过程及新西部史的基本特点,对新西部史的研究方法做了阐释,并研究了西部畜牧业的发展和经验教训等内容。总的来说,本书主要围绕西部史的三个主题即多元文化意识、环境意识、个人自由与集权问题展开。本书代表了作者的思想和风格,对于研究环境史等专业的人员有较大的参考意义。
`
《乡村全面振兴视角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与实践》在深入挖掘、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模式的基础上,力争做到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科学总结和通俗易懂相统一,是一本面向大众的学习读物,案例取材主要来自实地调研、党媒党刊和政府网站的报道。 《乡村全面振兴视角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与实践》全书共8章,整体上分为三个部分,首*分为理论内涵,从概念定义和内涵外延入手,围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乡村全面振兴的发展脉络与政策逻辑进行梳理,分析了两者相辅相成的关系。第二部分为第二章至第七章,以理论阐释和典型案例结合的方式,分别围绕乡村生态振兴、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契合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组织章节内容,一是良好生态是乡村振兴的支撑点,建设美
这本书的内容是在2016年、2017年“环境保护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研讨会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研讨会已召开了2次,包括2个开幕式致辞和6个专题。研讨会上所有专家的发言均进入了书稿。全书内容分9个部分(含附录),对应相应的专题,具体为:环境治理转型与环保治理体制改革、区域流域环境治理体系、环境行政执法体系、环境监测体系、持续完善环境治理体系、区域大气环境管理体制改革、生态环保管理体制改革、农村环保管理体制。这6个专题均是当前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问题,总体看,问题导向突出,逻辑架构完整,框架结构合理,内容丰富,观点鲜明。
.
实验室(Laboratory/Lab),即进行实验的场所。实验室是科学的摇篮,是科学研究的基地,也是科技发展的源泉,对科技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截至2022年8月底,中国累计认可实验室数量达14004家。实验室规模不断扩大,且实验室涉及多行业、多领域,随之产生的安全、健康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实验室废气、废液、固体废物等的排放及其污染问题越发严重,正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企业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围绕 双碳 目标要求,详细介绍了碳市场相关基础知识,企业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依据、要求及提升路径,包括碳市场与气候治理、全国碳市场数据管理体系、碳排放数据管理工作依据、碳排放相关参数分析、碳配额分析、企业数据质量控制方案、碳排放信息存证管理、企业碳排放核算边界管理、化石燃料消耗统计管理以及煤样的采制化存等内容。本书可作为行业企业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培训的核心教材,也可作为高等院校本科生、研究生学习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知识的教学用书,同时还可为相关研究者、决策者、管理者和教育者提供全面系统的参考。
本书采用“工学结合”“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编写,对环境工程仪表及自动控制系统进行了较系统的叙述。本书以工程中常用的主流仪表为主编排内容,并讲述了现代工程中的 仪表及 的控制系统。 全书共十五个项目,项目一至项目五主要讲述了压力、物位、流量、温度、成分等环境工程中检测仪表的工作原理、结构性能、仪表的安装使用和基本维护。项目六至项目十二,详细讲述了环境工程中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知识。项目十三至项目十五,结合全国技能大赛平台讲述了PLC在水处理技术和大气监测与治理中的应用。本书强调以能力为本,理论与实践训练一体化。 本书为高等职业教育本科、专科环境保护类及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成人教育、企业培训的相关专业教材,并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工艺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依据《自然深圳》内刊总第 8 到第 11 期内容重新规划定编。本合订本围绕 山、海、园、林 四个板块来划定内容分布,编辑记录了《自然深圳》耗时一年,横跨大鹏半岛、坪山、光明和红树林自然保护区,采撷丰富自然生态风貌的历程。一本书是写不尽深圳的 山、海、园、林 的,本书仅仅撷取所涉区域的丰富自然生态特征,管中窥豹。 深圳天赐的山海天然造化,与园林绿道、自然教育等人为的保护相辅相成,终究共同编织成深圳山海园林绿色发展的生态奇观。我们也应更为珍惜这些永久伴随深圳的自然宝藏。
《水土保持设计手册》是我国首次出版的水土保持设计专业的工具书,分3卷:《专业基础卷》《规划与综合治理卷》《生产建设项目卷》。本卷为本手册的《专业基础卷》,主要介绍水土保持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涉及力学、地学、植物学、生态学、农学、林学、牧草、园林、园艺、水利工程等学科。主要内容包括:力学基础、地质地貌、气象与气候、水文与泥沙、土壤学、植物学、生态学、自然地理与植被区划、水土保持原理、农林园艺学基础、水土保持区划、水土保持调查与勘测、水土保持试验与监测和水土保持设计基础。
《路在脚下: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措施与市场模式》在梳理国内外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进展,以及中国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沿革的基础上,以太湖流域为主,介绍了流域水生态环境状况与存在问题、治理任务,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政策进行浅析,阐述了很多具有太湖流域特色的水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探索与实践、河湖水生态治理的市场模式及流域水生环境治理实践,并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措施与市场模式的未来发展路径提出建议。
本书介绍的人文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终极目的在于服务人类,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以达到 天人合一 之境界。 本书旨在阐明人文环境在环境设计中的重要性,探讨人文环境的内涵与构建方法。通过对人文环境治理的分析,试图提示更多设计师对人文环境的重视,在设计之初理解空间属性,尊重历史记忆,融入更丰富的人文情怀。同时,本书也希望在人文环境方面有所建树,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设计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