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力发电是重要的低碳发展方式,在 双碳目标 的大背景下,风电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将不断提高,未来是我国重要的能源组成部分,是科学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途径。为了更好的支持风电行业智慧化、环境友好化发展,本书归纳、梳理了智慧化风电场的需求、定义和特征以及技术支撑手,阐明了风电未来发展趋势。内容共分为11个章节,分别为风电行业信息化发展历程、风电技术目前的发展瓶颈、引入环境友好型智慧风电技术的意义、智慧风电的体系结构及特点、智慧风电的关键技术、智慧风电与物联网技术、智慧风电与云计算技术、智慧风电与移动互联网技术、智慧风电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智慧风电实践、以及智慧风电未来展望。
青藏高原是地球的“第三极”,具有*特的气候、水文和地形地貌特征,也是世界上冰川和冻土的主要分布区域。《青藏高原江河碳氮循环和温室气体排放模式与机制》将长期野外观测、室内实验模拟和模型模拟研究相结合,深入研究青藏高原的高海拔生境特征对江河碳氮循环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①分析青藏高原典型江河主要水化学特征及化学风化过程,解析河流有机质和硝酸盐的来源;②研究青藏高原河流关键氮循环微生物的分布特征及其对高海拔条件的适应性,进而剖析其对氮转化的影响;③研究青藏高原江河碳循环产物甲烷的排放模式,剖析其物理化学和微生物驱动机制,并评估其甲烷排放对全球江河温室气体排放的贡献;④研究青藏高原江河氮循环产物温室气体****的排放模式与机制,并综合剖析河道内外环境条件对其的影响
土壤侵蚀模型是土壤侵蚀调查和水土保持规划的技术工具。中国土壤流失方程(Chinese soil loss equation,CSLE)将美国土壤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USLE)覆盖与管理因子和水土保持措施因子修改为覆盖与生物措施因子、工程措施因子和耕作措施因子;增加了陡坡公式;对降雨侵蚀力因子和土壤可蚀性因子在全国进行了评估。应用于陡坡条件、复杂侵蚀环境和区域土壤侵蚀调查时更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方便性。《中国土壤流失方程》介绍了CSLE模型结构、模型因子、模型验证、用户指南,以及各因子的定义、计算方法、取值范围和适用条件等。
本书综合了研究人员十多年来对人工湿地的研究实践,系统回顾了人工湿地的基本概念、相关特征及发展趋势;总结了人工湿地不同污染物的去除机理、影响因素与强化措施;详细阐述了仿自然表流及生态强化净化潜流人工湿地的设计要点,并提出融入湿地公园建设的关键点;此外,对人工湿地建设实施要点、运行管理以及典型工程案例进行了详述。完整地阐述了人工湿地工程设计及实施的全部过程,讨论中国人工湿地的现状以及目前技术发展优势、局限以及未来发展的挑战。
《生态文明关键词》精心梳理出251个关键词由撰稿者独立成文,并按照各关键词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分为十二篇,汇编成一个既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读者一书在手,既可深入了解每一个关键词的涵义,又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有一个总体的把握。 关键词 的撰稿者分别来自中央、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不同单位和学科领域,有着较强的代表性。与通常意义的词典不同,书中的 关键词 既有已经形成定论和广泛共识的学术观点,也有作者本人的独到见解;既注重科学性,又讲求可读性和实用性。我在浏览书稿时感到,此书既可作为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者的工具书,也可作为各级党校、干校和大中专院校生态文明教学的参考书,还可作为广大社会读者深入学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辅导读
本书是作者近年来研究效率视角下环境管理决策问题的系统总结。本书应用管理学、经济学等有关理论与方法,以能源环境为背景,系统性地研究节能减排效率分析、资源循环再利用效率分析以及考虑环境因素的资源配置等问题。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系统架构环境管理决策问题的基础理论框架,全面描述中国区域环境效率的种种表现,深刻揭示中国区域环境效率的本质特征,实现理论的深化和政策的突破。本书的研究结论对提高中国区域节能减排效率、资源循环再利用效率以及促进区域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为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建院60 周年技术丛书 第六卷《煤炭清洁 利用与环境保护技术》,全书共分六篇24 章,主要介绍了煤炭科学研究总 院在选煤技术、煤化工技术、煤炭高效清洁燃烧与污染物控制技术、煤与 煤层气综合利用技术、矿区及煤化工过程水处理与利用技术和土地复垦与 生态修复技术等方面的大量科研成果,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用价值。
《青海可可西里:世界遗产与国家公园》以众多专家、学者对可可西里区域内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地质地貌、水文气象过程进行的为期多年的考察,以及对青藏公路沿线、可可西里南部和索加 曲麻河区域内的社区民情进行的细致调研成果为基础,向读者介绍了地理和文化概念中的可可西里,以及可可西里所享有的自然的馈赠,梳理了可可西里成为世界遗产的历程,阐述了可可西里作为世界遗产的独特价值。
我国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畜牧业是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在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气候变化、农业与粮食安全”国际研究项目和全球农业温室气体研究联盟国际合作项目的支持下,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联合国内外相关单位,撰写《畜牧业温室气体监测、报告和核证方法指南》一书,包括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数据需求及监测收集方法、畜牧业温室气体清单报告编制及工作安排、畜牧业温室气体清单核证指南,开展了案例研究,以期为我国和其他国家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监测核算、报告和核证提供方法和经验。
本书共有九章。第一章~第四章是各环境要素(水、大气、固体废物、土壤和 地下水)的污染防治,分类别介绍各类污染物防治的政策法规要求、方式方法以及 各地的实际做法等。第五章是环境影响评价和 三同时 验收,介绍各类建设项目 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政策法规要求和主要内容。同时,考虑到噪声、电磁辐射没 有专章介绍,因此在本章中,对噪声、电磁辐射的基本概念、法规、标准等作了补 充介绍。第六章是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介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的原则、职 责分工、组织指挥体系、预警和应急响应流程及响应措施、善后处置以及常见突发 环境事件现场处置措施等。第七章是碳达峰碳中和,主要介绍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 及国际动态,我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总体部署、重点领域及 其实施路径。第八章是生态环境保护
在介绍孟加拉基本概况、人口集疏变化与地域分布格局的基础上,分析评价人居环境适宜性、土地资源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生态环境承载力,并在分类评价的基础上,对孟加拉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适应性策略。
本书是陈温福院士领导下沈阳农业大学生物炭团队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由孟军、韩晓日、陈温福、兰宇、刘赛男、杨劲峰、张伟明、韩杰、黄玉威、鄂洋、赫天一、杨旭、刘遵奇、曹婷、牛卫生等主笔完成,由孟军统稿并审核定稿,修立群、李无双在书稿编辑阶段做了大量工作。感谢团队教师苗微、江琳琳、徐凡、程效义、孟凡彬、战秀梅、李娜、刘宁、安宁等提供的资料,感谢历届研究生的工作积累。面对生物炭这样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领域,我们既激动兴奋,又深感力有不及,受限于项目团队的学科背景与专业水平,书中的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