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生态学将生态学同行为学、遗传学和进化论紧密结合在一起,并引入经济学思想对动物的行为进行分析。该学科在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的同时,提出了进化稳定对策、博弈论、频率制约、*适模型、经济可保卫性、两性利益冲突、亲缘选择、广义适合度、利他主义、行为权衡和决策以及基因的自私性等概念。本书全面概要地介绍了行为生态学的理论,全书共分为12章,分别从觅食行为、生殖行为、社会行为、生境选择和领域行为、社群、捕食、信号与通信、资源竞争等不同角度,较为系统和全面地介绍了行为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本书可作为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作为科学工作者和研究人员的参考书。
我国逐步建立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层次多级、类型多样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由于保护区方方面面的原因,使得建立一套标准的成效评估指标和方法成为一件极其困难的工作。作者团队通过二十余年的研究,针对中国自然保护区(地)多样化的特点,提出了保护区成效评价的原则,构建了基于保护目标的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定量评价体系。《如何确定保护区是否有效》将是保护区建设中不可多得的著作,将为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保护区提供有价值的指南。
本书针对城市河流环境修复技术的原理、特点、适用条件、相关案例和运行管理等有关问题进行总结和梳理,主要介绍了城市河流污染现状及问题、城市河流环境修复基础与技术体系、城市河流外源污染控制与治理、城市河流的原位水质净化、城市河流水质旁位处理、城市河流生态修复与重构,以及城市河流污染和修复技术的发展趋势等内容。本书可供环境工程、市政工程等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供高等学校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查尔斯、瑞纳德著的这本《自然资源保护与生活(原书 0版)》基于自然保护、循环利用、可再生资源、生态恢复和人口控制,全面介绍了资源保护的各个方面,涵盖局地、区域、 乃至 尺度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全书通过有机地结合生态学、环境学、经济学和伦理学等不同学科,系统地阐述了自然资源利用中目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不可持续性,并给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资源保护和管理的科学方案;主要内容包括人口增长与农业问题,病虫害控制和农药污染问题,土壤和可持续农业问题,水资源问题,草场管理、森林管理、动植物灭 和野生动物管理,环境问题,不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书中在系统阐述理论与方法的同时,用专栏的形式在每章中穿插了一些生态伦理学知识、案例分析和 技术应用等内容,有助于读者拓展知识面和深入认识特定的问题。
本书围绕工业能源节约、多种污染物减排的环境管理需求,基于 原料-产品-工艺-技术 构建工业模拟体系,研发节能减排可行技术的潜力评估、路径分析和多目标优化的综合模型,应用于钢铁、造纸行业节能减排的对标管理、多目标协同控制及不确定性分析,介绍了作者以此为基础开发的 虚拟生态建厂及绿色工厂综合评估 系统等方法学。
《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质量保障关键技术》从地下空间环境舒适安全、系统合理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介绍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城市地下空间热湿负荷计算方法;城市地下空间舒适性指标体系与环境质量评价标准;城市地下空间通风空调系统和相关设备;城市地下空间噪声控制技术;城市地下空间采光及照明设计技术和城市地下空间节能控制与能量管理系统等内容。 《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质量保障关键技术》适合相关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参考使用。本书由姚杨主编。
本书为陕西师范大学后勤管理中的“社区管理规范”“动力管理规范”“物业管理规范”等相关资料汇编,内容包括:机构职能、岗位设置、岗位职责、岗位工作规范、岗位考核标准与要求等,以及相应的规定文件。 本书所有内容均为实际管理经验的总结,具有的实用价值,并且对于规范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工作有的指导借鉴作用。
《环保风暴的理性回归》根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精神,采用情景分析与数学模拟等方法分析了区域限批政策实施的必然性与局限性。提出建立环境影响评价长效机制,需要环保风暴的理性回归,把区域限批纳人正常的执法渠道。论述了基于经济与环境的融合理念的区域限批政策,以及经济与环境捆绑式运行机制的创新。从实践上与理论上分析了地方保护与部门利益是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的障碍。 《环保风暴的理性回归》可供涉及环境保护的各个政府部门、企业、大专院校、研究单位,以及环保组织等有关人士阅读。《环保风暴的理性回归》由曹凤中、刘伟生、徐云著。
陆地生态系统是重要的碳库和碳汇,但在人为干扰和气候变化影响下,部分生态系统也可能转变为碳源。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库进行系统调查,以及收集、整理文献中碳源汇数据,是科学评估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功能的基础。本专著在对以往研究中样地尺度碳源汇调查和研究方法进行系统梳理和评估的基础上,总结形成了陆地生态系统植被和土壤碳库调查两套技术规范,包括野外样地设置、调查方法、样本分析、碳库估算等各环节的方法和操作规范。同时,在项目组大量文献数据收集和分析实践的基础上,制定了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文献数据收集规范。
本书全面总结、归纳了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项目“重大环境问题对策与关键支撑技术研究”在重要环境政策、污染防治管理支撑技术、生态保护管理支撑技术、环境监管技术等领域所取得的关键技术和重大成果。
2011—2012年,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委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针对我国18岁及以上人群开展了“中国人群环境暴露行为模式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综合国内其他相关调查、研究及统计信息,形成了赵秀阁、段小丽编著的《中国人群暴露参数手册(成人卷概要)(精)》暴露参数是用来描述人体暴露环境介质特征和行为的基本参数,是决定环境健康风险评价准确性的重要因素。本书旨在更方便地为相关科研和管理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河流生态修复是指在充分发挥生态系统自修复功能的基础上,采取工程和非工程措施,促使河流生态系统恢复到较为自然的状态,改善其生态完整性和可持续性的一种生态保护行动。《河流生态修复》在深入论述河流生态系统过程与功能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河流生态修复的规划方法、技术措施和监测评估方法。 《河流生态修复》共5章,阐述了河流生态系统的过程与功能,深入分析了各类经济建设活动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阐述了河流调查与分析,涉及地貌过程、景观格局、水文过程、物理化学过程和环境压力一生物响应分析;重点阐述了河流生态修复规划,包括规划的时空尺度,河流生态状况分级系统,修复目标与任务,修复规划原则、规划内容和编制流程以及修复措施工具箱;详细介绍了各类河流生态修复技术,包括河道内栖息地修复与加强,
《城市内河生态修复的意愿价值评估法实证研究》系统梳理了意愿价值评估法的经济学理论和应用技术,在历时6年10余次问卷调查基础上,深入研究了长三角地区4个重点城市河流生态恢复的居民支付意愿及总价值,重点从支付意愿的中国特殊影响因素、问卷内容依赖性、区域间效益转移、时间稳定性、诱导技术差异和测度指标差异等进行了意愿价值评估法的有效性及可靠性研究。《城市内河生态修复的意愿价值评估法实证研究》可作为生态经济学、环境科学、经济学等领域研究人员和学生的参考用书。
本书系统分析生态文明的概念、内涵与基本特征,完整阐述生态文明建设的框架、指标体系以及生态文明规划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方法,并以郑州市惠济区为例,从有利于实施的角度,规划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三大体系:一是生态环境体系,主要解决已遭到破坏的生态修复、污染治理及适应经济社会更高层次发展的自然生态景观格局与配置问题;二是生态产业体系,主要寻求一种符合生态伦理、善待生态环境,又能可持续满足人类发展需求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三是生态文化体系,主要是挖掘、整理、展示和建立一套渗透全社会道德、消费、社会行为各层面。可教育、熏陶、约束人类社会的生态教育机制、生态行力规范和生态消费模式。 本书可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教育、生态研究等相关专业人员阅读,也可作为高等院校有关专业的教学
根据《生态学百科全书》编写的《应用生态工程》包括生态工程基本原理及这些原理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生态工程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学科,《应用生态工程》内容系统、全面、反映了生态工程的*进展。 《应用生态工程》适合从事环境管理和环境问题研究的各类环境管理人员及环境科技工作者阅读、参考。 《应用生态工程》特点: ●本书综述了生态工程方法及其优缺点,以及如何将其应用于环境管理中; ●对生态系统的国际视角和广度使本书成为一本重要的书籍; ●一百四十余幅彩色图表使得本书更易于阅读和理解; ●丰富的参考文献有助于对相关内容的深入研究。
2000-2002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会同国家测绘局、国土资源部、国家统计局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式人民政府,组织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中日友好环境保护中心、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以及地方各级环境保护部门、相关院校和科研单位等先后开展了西部地区和中东部地区生态现状调查。 生态现状调查采用现有资料收集汇总、分析和遥感调查的方法进行,并通过典型案例的调查研究,深入揭示我国的生态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其主要目标是:(1)掌握生态现状及其动态变化;(2)建成生态状况基本数据库,初步形成为生态管理与决策服务的查询系统;(3)完成生态现状报告和多媒体演示;(4)为开展生态功能区划和生态保护规划提供依据。 本书是在《西部地区生态现状调查报告》《中东部地区生态现状调查报告》
伴随着快速农村工业化、城镇化以及农业现代化进程,以环境复合污染和生态资源退化为主要特征的一系列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影响着居民的身体健康,削弱着农村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并呈现出日趋明显的城乡环境二元结构,成为统筹城乡、建设新农村的重大理论与政策问题。本书主要采用基于主体行为分析的实证研究方法,在大规模实地调研基础上,借助环境EKC曲线、农户生物-经济模型、区域"经济-环境"综合决策模型、IAD分析等方法,揭示农村发展不同阶段、不同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时空特征和演变规律,分析农村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如农村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和农村生活污染)产生的微观机制,探讨区域农村生态环境管理综合决策机制与方法,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创新生态文明建设技术规程》首先阐述了采用Tech-BIA技术创建因户、因地、因条件制宜的农村污水、养殖废水净化的景观方式。接下来阐述了采用Tech-BIA技术创建生活垃圾、畜禽粪便、污水处理产生的污泥、农业垃圾等为原料制成TE-活性肥料的资源化技术规程。后,论述了如何创建生态文明、如何创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农业、如何创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如何创建低碳循环经济模式、如何创建食用农产品安全保障体系、以及如何创新区域经济转型模式等相关内容。 本著作主要为亟待破解创建生态文明建设难题、创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农业难题、创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难题、创建食品安全保障体系难题、创建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难题以及创新区域经济转型模式难题的各级政府、专家、工程技术人员,以及科研工作者等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