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重要论述,受应急管理部救援协调和预案管理局委托,应急管理部干部培训学院组织部分应急管理局、消防救援总队、森林消防总队和高等院校,编辑出版了《重特大灾害事故应急处置典型案例》。 书中所选每个案例均包括事故灾害的基本情况及特点、应急处置的主要做法、经验教训及实践启示等内容。特别是结合当前应急管理工作现状,针对灾害事故的应急准备、现场指挥机构建立、应急救援力量和装备等资源调派、现场处置救援及保障等方面,提出思路性举措和针对性意见建议,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指导性。 本书适用于各级应急管理干部、专业或社会应急力量、企事业单位以及高校相关专业师生学习研究参考,也适合作为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等相关教学培训中的案例教学。
本书涉及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等多个学科交叉内容,重点描述了目前用于地震预测研究的多学科方法,从震前岩石圈-大气层-电离层-磁层耦合的物理概念及模型出发,通过震前地震学现象的地面和卫星遥感监测进一步阐述震前过程机制,涉及与地震活动相关的地表地球化学和电磁观测、大气/热观测、电离层观测等,并包含了各种地震活动异常提取技术和方法,提出了地震预报预测跨学科多参量评估方法。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扩张、危险源种类与分布的复杂化发展趋势,以及极端自然灾害发生频率的上升,多灾种耦合事故与灾害已成为当今社会面临的重大公共安全挑战。本书旨在深入介绍多灾种耦合事故与灾害概念,成体系地介绍多灾种耦合风险评估方法研究的逻辑框架、发展历程、以及前沿成果,并提出对多灾种耦合风险评估理论与方法的未来研究展望。本书根据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对多灾种耦合概念的解析,提出了Natech事件、多米诺事故、自然灾害链、共发事故的多灾种耦合风险评估研究框架。以该逻辑框架为线索,本书介绍了各类多灾种耦合事故与灾害风险评估方法的研究前沿,探讨了多灾种链生效应与耦合效应对风险评估的影响。本书聚焦于事故灾难与自然灾害的研究热点前沿,预期可对多灾种耦合风险评估后续研究产生指导性、启发性的价值。
本书阐述了地质灾害防治术语、防灾文化、认识论、方法论及公共管理要求,采用重合度概念研究了中国地质灾害成因规律,概述了地质灾害防治法规建设、技术标准化、防治规划编制、减灾文化培育和地质灾害区域递进评价学术思想及滑坡风险识别方法等,划分了中国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成因类型,探讨了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确定标准,研究了滑坡失稳突变、阶跃演进和缓变趋稳的物理本质及其预测预报,提出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论证与工程设计理念,概述了地质灾害应急体系建设、应急预案编制、应急演练编导和应急处置决策科学技术支持的基本要求,探讨了地质环境安全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等。
落石灾害的防治无论在民用还是在军事上都是非常关注的课题。柔性防护系统是一种新型的落石灾害防治方法,它包括主动防护系统、被动防护系统和混合型防护系统等,目前在国内外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专著从理论、试验及数值分析三个方面系统地介绍了柔性防护系统防落石灾害的研究成果,该成果是作者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重庆市重点自然基金和军队重点科研课题的资助下,历近十年的研究取得的。对柔性防护系统在我国的工程应用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地质灾害对人类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威胁,其中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社会影响的70%为大型滑坡。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地质灾害专业监测与预警已成为科学主动防范地质灾害的重要手段。当出现地质灾害险情时,采取工程措施对灾害体进行应急处置,是有效化解灾害风险的重要措施。作者在亲自参与我国近年来发生的数十起重大滑坡监测预警与应急处置工程实践的基础上,通过二十余年的研究积累和实践总结,形成了一套科学实用的大型滑坡监测预警与应急处置理论和技术方法。本书主要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系统介绍了滑坡监测方法、滑坡动态演化规律、滑坡时间-空间综合预警预报理论和方法;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所研发的地质灾害实时监测预警系统;第三部分介绍了大型滑坡应急预防体系、应急处置原则思路和主要工程措施;第四部分介绍了近年来成功监
自然灾害风险是当代国际社会、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是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区域和集聚中心,自然灾害频发,破坏力巨大,社会经济损失严重。本研究成果对构建以"风险防范"为核心的灾害风险管理和区域安全预警体系,对加强灾害防治,保障沿海地区安全,规范灾害风险与应急响应研究方法,促进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和战略意义。
本书以《地质调查项目预算标准》《地质调查项目概算标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及咨询评估预算标准》和《四川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概(预)算标准》为基础,通过大量浅显易懂的案例介绍了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排查,重点小流域、重点场镇地质灾害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方案编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质灾害专业监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监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等各个阶段的预算编制与审查的主要内容,特别是介绍了以往编制和审查中所遇到的各种难题,使地质灾害治理防治项目的预算更为准确,进一步规范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管理,提高了防治工程资金预算的规范性和资金使用效益。本书可作为从事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相关工作专业人员的业务参考书,也可作为从事地质灾害防治项目评审的财政投资评审中心、审计部门、工程
红层是典型的易滑地层,红层滑坡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重大工程建设与运营造成严重威胁。《降雨诱发红层滑坡研究 以四川盆地为例》以四川盆地为主要研究对象,阐述红层滑坡的孕灾环境、主要类型与特征、形成条件、成因机理和失稳破坏模式的理论研究成果,介绍红层滑坡分析评价、早期识别、监测预警和防治利用的技术方法。
本书是基层水利职工培训系列教材之一,概述了山洪及山洪灾害的成因和特点,介绍了我国山洪灾害的分布情况及防治现状,系统地阐述了山坡固定工程、沟道工程、护岸工程、排导工程和生态工程等山洪灾害防治工程措施,以及山洪灾害普查、危险区划定、预警指标确定、监测预警系统、责任制组织体系及防御预案等非工程措施。此外,还介绍了山洪灾害的防范救灾措施。 本书作为基层水利职工培训教材,适用于水利行业基层职工培训,也可作为职业院校水利类专业学生的学习参考书。
本书将中国生态巨灾风险作为研究对象,以生态安全为切入点展开,探索生态安全框架下中国生态巨灾风险的防控机制和路径选择。主要研究了中国生态巨灾风险现状和生态巨灾风险管理的新挑战,研究了生态灾害冲击承灾体引发巨灾风险的机理与传导过程,进而剖析生态安全视角下巨灾风险的致灾效应。根据生态巨灾成灾机理,建立地理自然风险源、区域经济维度、社会管理行为等多维度生态灾害风险影响因素模型。借鉴预期效用和风险偏好等理论经验模型,对生态安全情景下生态巨灾风险主体风险感知与行为特征进行了分析。借鉴国际生态巨灾风险管理的经验,对中国生态巨灾风险防控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探索中国情景的生态巨灾风险动态识别和风险防控机制,并提出了基于生态安全巨灾风险防控的对策建议。
本学术著作以董志塬小崆峒沟坡为研究对象,综合野外调查、室内土工试验、室内模拟试验和仿真分析等方法,首先通过自主研发的人工降雨装置,对不同坡度黄土边坡降雨入渗规律进行了研究,并结合有限元软件分析了不同坡度的黄土边坡在降雨作用下的失效机制。其次,通过室内试验,分析了黄土及改性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和微观结构特征,并开展了改性土植草试验,通过工程应用提出改性土植草生态护坡的关键技术指标。最后,利用有限元软件对降雨作用下不同护坡方式对黄土边坡的固坡效果进行了评价。本书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随着气候变暖,暴雨、高温、干旱、雾霾等气象灾害性事件频发,给社会和民众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负面影响。气象服务作为应对自然和环境灾害的重要工作,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气象服务效益与灾害风险评估》作者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项目的资助下,采集数据、认真研究,引入统计学、投入产出法、结构方程模型等多个工具,创新已有的气象服务效益及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理论和方法,并对所设计的模型和方法进行实证。所涉及的学科包括气象学、统计学、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内容涵盖气象服务效益评估、风险评估、气象灾害经济损失评估等多个方面,是典型的多学科交叉性研究。
介绍了三峡工程蓄水运行库区地质灾害防治研究成果,包括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与风险控制、滑坡复活特征与新型治理技术、岩质岸坡劣化失稳与测试评价、崩滑涌浪复合成灾模式与工程治理,以及三峡库区地质安全保障措施等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全书共五个部分、15章。第1部分(第1~2章)介绍了蓄水运行地质环境变迁与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跟踪研究了水库运行滑坡时空分布规律和风险控制方法;第2部分(第3~5章)研究了顺层基岩古滑坡和堆积层滑坡复活失稳机理和阶跃变形特征,介绍了水力型滑坡中小口径抗滑桩群新型防治技术;第3部分(第6~10章)分析了消落区岸坡岩体劣化失稳特征,介绍了现场原位精细探测、室内测试和地质强度指标评价方法,研究了典型岸坡劣化失稳机理和崩滑涌浪复合成灾模式;第4部分(第11~14章)介绍了失稳岸坡应急整治、
《三峡库区重庆段典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选录》通过对搜集到的三峡库区重庆段942处滑坡、塌岸、危岩地质灾害点的勘察、设计、监测资料进行分类统计,对各类地质灾害的特点及灾害治理措施进行研究总结,选取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工点,对其工程地质条件、治理措施设计、施工和监测及治理效果做了详细介绍,可供类似地灾治理工作借鉴和参考。
《澜沧江德钦段地质灾害精细调查方法研究》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和云南省地质灾害防治专项的主要成果之一。澜沧江德钦段地处“三江并流”腹地,山高谷深,活动断裂密集,岩体结构破碎,地质条件复杂而脆弱,地质灾害易发、频发。《澜沧江德钦段地质灾害精细调查方法研究》采用高精度遥感、无人机航测和地面调勘查等技术方法,开展地质灾害精细调查、成灾机理及风险防控研究,解决高山峡谷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问题,为城镇规划建设及防灾减灾提供技术方法支撑。
《新疆南疆地区典型地质灾害研究》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的主要成果之一。针对新疆南疆地区地广人稀、地质环境脆弱等特点,采用高精度遥感解译、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和地面调查等技术方法,在广泛收集利用前期已有相关资料、遥感解译、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开展地质灾害调查和成灾机理研究,初步解决了高寒地区地质灾害调查的难题,为西部高寒山区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提供技术支撑。
本书是对贵州省重大地质灾害经验教训、监测预警和防治成果的总结。本书分为三篇,篇概括介绍贵州省自然和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征,以及贵州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第二篇为贵州省重大地质灾害事件,包括六个滑坡案例、三个崩塌案例和一个泥石流案例,重点阐明重大地质灾害的地质背景、成因背景、造成危害,总结重大地质灾害的经验和教训;第三篇为贵州省重大地质灾害成功避让的九个案例,经群测群防、自动化监测预警,避免了重大伤亡损失,重点阐明地质灾害的地质背景、成因机制和预警响应过程,为地质灾害防控提供参考。
本研究首先以舟曲区域以及三眼峪、罗家峪、寨子沟为研究对象,总结、归纳并梳理以往研究成果,系统研究舟曲“8.8”特大山洪泥石流地质灾害的成灾模式、致灾因素,并提出舟曲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方案和风险减缓措施。 其次,通过有限差分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三眼峪小流域位移场、应力场以及塑性区分布规律,阐明三眼峪重力侵蚀发生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发生机理。采用有限元求解方法,开发三维连续介质模型程序,建立舟曲高速远程滑坡及泥石流的三维动态动力分析模型。开展泥石流和高速远程滑坡的临界启动研究,运动侵蚀行为及冲淤特征研究,灾害体动力过程研究,流变参数敏感性研究以及拦挡坝对泥石流、滑坡拦挡动力行为研究,系统揭示舟曲泥石流与高速远程滑坡形成机理。后,采用水文学分析方法,计算不同降雨频率下洪水特征值与降雨特
自然灾害事件大多起因于自然风险。但是,自然风险不一定导致灾害。自然灾害的发生,以及损失的扩散和放大往往因为社会因素。而且,风险也可能系社会行为 制造 。因此,巨灾的 社会 行为成为巨灾风险管理的重心,风险社会脆弱性理论成为20世纪70年代以后风险理论研究视角的重大创新。本书旨在融合应用多学科的理论和工具,创新研究视角和方法,研究脆弱性视角下的巨灾成灾机理、反脆弱性的路径、巨灾风险社会协同治理的机制等核心内容问题。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巨灾风险的成灾机理与管理演进、巨灾风险脆弱性分析与评价、巨灾风险扩散与放大机制研究、巨灾风险社会抗逆力分析与评价、巨灾风险认知与行为主体决策分析、巨灾风险社会协同治理机制设计、巨灾风险反脆弱性管理路径选择等。
《江苏典型滑坡地质灾害致灾机理及防控技术》从滑坡地质灾害的成因及破坏机理出发,以滑坡地质灾害的防控技术研究为目标,采用资料收集、野外调查、取样分析模型试验、数值试验、理论分析及工程应用相结合的方法,详细分析江苏省典型的宁镇地区下蜀土滑坡,连云港地区含绿泥石片岩层滑坡、岩土交界面滑坡,苏南低山丘陵区的软弱夹层滑坡的形成机理和启滑机制,从微细观和滑带土赋存环境的角度研究不同类型滑坡滑带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提出滑坡破坏机理的基本理论,进一步提升了对江苏省典型滑坡的认识,同时结合取样提出滑坡软弱夹层的参数表,并针对不同类型的滑坡提出相应的防控技术,为类似滑坡勘查和进一步研究提供了重要借鉴和参考。《江苏典型滑坡地质灾害致灾机理及防控技术》不仅集中了作者及所在团队多年的科研成果,而且发展
北京作为我国的首善之区,对地质灾害极为重视,对防灾减灾也极为关注。为了更好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本书在大量翔实的第一手调查、监测和实验数据的基础上,以门头沟区为例,力求对近年来北京市典型的具有突发性的地质灾害隐患现状、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和防治工作进行全面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