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扩张、危险源种类与分布的复杂化发展趋势,以及极端自然灾害发生频率的上升,多灾种耦合事故与灾害已成为当今社会面临的重大公共安全挑战。本书旨在深入介绍多灾种耦合事故与灾害概念,成体系地介绍多灾种耦合风险评估方法研究的逻辑框架、发展历程、以及前沿成果,并提出对多灾种耦合风险评估理论与方法的未来研究展望。本书根据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对多灾种耦合概念的解析,提出了Natech事件、多米诺事故、自然灾害链、共发事故的多灾种耦合风险评估研究框架。以该逻辑框架为线索,本书介绍了各类多灾种耦合事故与灾害风险评估方法的研究前沿,探讨了多灾种链生效应与耦合效应对风险评估的影响。本书聚焦于事故灾难与自然灾害的研究热点前沿,预期可对多灾种耦合风险评估后续研究产生指导性、启发性的价值。
地质灾害对人类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威胁,其中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社会影响的70%为大型滑坡。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地质灾害专业监测与预警已成为科学主动防范地质灾害的重要手段。当出现地质灾害险情时,采取工程措施对灾害体进行应急处置,是有效化解灾害风险的重要措施。作者在亲自参与我国近年来发生的数十起重大滑坡监测预警与应急处置工程实践的基础上,通过二十余年的研究积累和实践总结,形成了一套科学实用的大型滑坡监测预警与应急处置理论和技术方法。本书主要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系统介绍了滑坡监测方法、滑坡动态演化规律、滑坡时间-空间综合预警预报理论和方法;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所研发的地质灾害实时监测预警系统;第三部分介绍了大型滑坡应急预防体系、应急处置原则思路和主要工程措施;第四部分介绍了近年来成功监
《城市洪涝致灾机理与模拟方法》以城市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城市洪涝致灾机理与模拟方法这一关键科学问题,采用概化水槽试验、数学模型计算和力学理论分析相结合的综合方法,定量揭示城市排水系统和典型承灾体洪涝致灾的动力学机理,创建城市洪涝全过程模拟与风险评估耦合模型,开展不同暴雨情景下国内外典型城市街区洪涝过程的精细化模拟与洪水风险评估。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深化对城市洪涝致灾动力学机理的认识,还可以为城市洪涝风险的精细化管理和科学防控提供基础科学依据。《城市洪涝致灾机理与模拟方法》部分彩图附彩图二维码,见封底。
红层是典型的易滑地层,红层滑坡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重大工程建设与运营造成严重威胁。《降雨诱发红层滑坡研究 以四川盆地为例》以四川盆地为主要研究对象,阐述红层滑坡的孕灾环境、主要类型与特征、形成条件、成因机理和失稳破坏模式的理论研究成果,介绍红层滑坡分析评价、早期识别、监测预警和防治利用的技术方法。
本书聚焦脆弱性分析和风险评估技术在城市公共安全领域的研究与应用,探讨城市脆弱性分析和多灾种综合风险评估技术、方法与系统。本书共分9章:前3章主要介绍本书的研究背景与主要内容、相关领域内研究进展以及城市公共安全综合风险评估理论与方法;第4章和第5章分别介绍城市社会脆弱性和城市物理脆弱性,并进行相应的案例分析;第6章介绍基于指标体系的典型城市灾害风险评估;第7章和第8章分别以城市台风事件链和罐区突发事件链为例,介绍突发事件链的风险评估方法;第9章介绍城市脆弱性分析和多灾种综合风险评估系统的设计与构建过程。
本书阐述了地质灾害防治术语、防灾文化、认识论、方法论及公共管理要求,采用重合度概念研究了中国地质灾害成因规律,概述了地质灾害防治法规建设、技术标准化、防治规划编制、减灾文化培育和地质灾害区域递进评价学术思想及滑坡风险识别方法等,划分了中国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成因类型,探讨了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确定标准,研究了滑坡失稳突变、阶跃演进和缓变趋稳的物理本质及其预测预报,提出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论证与工程设计理念,概述了地质灾害应急体系建设、应急预案编制、应急演练编导和应急处置决策科学技术支持的基本要求,探讨了地质环境安全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等。
《新疆南疆地区典型地质灾害研究》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的主要成果之一。针对新疆南疆地区地广人稀、地质环境脆弱等特点,采用高精度遥感解译、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和地面调查等技术方法,在广泛收集利用前期已有相关资料、遥感解译、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开展地质灾害调查和成灾机理研究,初步解决了高寒地区地质灾害调查的难题,为西部高寒山区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提供技术支撑。
本书在分析南疆兵团辖区地质灾害孕灾背景的基础上,采用无人机航测、遥感解译、工程地质测绘、测试分析、山地工程等手段,对受地质灾害威胁严重的托云牧场、一牧场、叶城二牧场等团场开展调查,分析地质灾害特征与分布规律,采用地质分析、稳定性计算、数值模拟等方法开展典型、重大地质灾害稳定性与成灾机理研究,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法开展地质灾害易发性、危险性、易损性评价及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探索和总结了边疆、高寒、强震、极干旱地区地质灾害精细化调查与评价方法。
水库群联合调度是实现江河安澜和水资源高效利用的重要方法。水库群防洪-供水-生态调度理论与方法聚焦长江流域的防洪、供水和生态问题,以复杂系统科学理论为基础,围绕多维随机变量耦合的多目标协同优化关键技术难题,研究非线性河道洪水演算方法及水库群联合防洪调度方法,阐明洪水资源化利用的风险调控方法,构建水库群供水调度多目标优化模型,进行变化环境下的河流栖息地影响分析。《水库群防洪-供水-生态调度理论与方法》部分彩图附彩图二维码,见封底。
灾害社会风险呈现 一生成、三状态、一演化 的系统特征,是一个集冲突、失序、失稳于一体的开放复杂系统,其治理是一项集应对、处置、管控于一体的复杂系统工程。当前各类灾害事件高发、频发、突发,灾害社会风险治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显得尤为重要。本书在剖析灾害社会属性的基础上,从社会冲突、社会失序、社会失稳三状态探析灾害社会风险的生成、演化机理及防范、化解方法,创建了灾害社会风险的系统理论及应对决策体系,为风险治理提供了决策指导和政策启示。
本书为一本系统阐述海啸危险性理论与实践的专业书,书中从海啸基本概念出发,回顾历史海啸特征,结合地质构造背景、历史地震活动性海啸沉积物调查等多个方面分析我国近海海域发生地震海啸的可能性,绕海啸危险性及风险分析的全链条过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介绍潜海啸源划分、海啸生成与传播的数值模拟、地震海啸危险性的确定分析地震海啸危险性的概率分析及不确定性、海啸风险分析的原理与方法。
本书是对贵州省重大地质灾害经验教训、监测预警和防治成果的总结。本书分为三篇,篇概括介绍贵州省自然和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征,以及贵州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第二篇为贵州省重大地质灾害事件,包括六个滑坡案例、三个崩塌案例和一个泥石流案例,重点阐明重大地质灾害的地质背景、成因背景、造成危害,总结重大地质灾害的经验和教训;第三篇为贵州省重大地质灾害成功避让的九个案例,经群测群防、自动化监测预警,避免了重大伤亡损失,重点阐明地质灾害的地质背景、成因机制和预警响应过程,为地质灾害防控提供参考。
本书以洪涝灾害间接经济损失为研究对象?对其发生机制、影响路径、损失评估和管理决策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应用研究?以1998年中国洪涝灾害为案例?从孕灾环境、承灾体和致灾因子角度?分析洪涝灾害的发生机制?从供求和时空变化角度?评估洪灾间接经济损失?通过设定不同的目标情景?比较洪涝灾害给不同经济部门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该项研究拓宽了灾害影响评估领域?把洪涝灾害间接经济损失评估结果纳入洪涝灾害治理决策体系中?延伸了灾害脆弱性评估研究?使灾害脆弱性评估涵盖灾后状况?
本书对怒江峡谷段城镇场址地质风险评价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全书共11章,第1章 地质安全风险评价国内外研究进展,介绍高位复合型链式灾害成灾机理研究进展、高位复合型链式灾害早期识别与监测研究进展、活动断层及其避让距离研究进展、建设场址地质安全风险评价研究进展等方面;第2章 区域地质环境背景,介绍高山峡谷区自然地理、地层岩性及工程地质岩组、地质构造与新构造运动、水文地质等相关内容;第3章 怒江峡谷段河谷演化特征,介绍峡谷段河谷演化过程、孕灾条件分析等内容;第5章 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包括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地质灾害分布规律等;第6章 地质灾害动态稳定性动态评价;第7章 典型地质灾害稳定性分析与风险区划研究,庄房滑坡变形特征与风险评价等;第9章 活动断裂安全避让距离与风险区划研究,活动断裂分布特
《重力地貌过程力学描述与减灾(库岸滑坡)》揭示了库水位升降条件下岸坡变形破坏物理演进规律,提出了类土质岩体抗剪强度参数等效方法,获得了消落带砂岩、膨胀土等典型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劣化规律及其力学行为,从土质岸坡突变破坏、类土质岸坡浸泡软化拉剪破坏和渗流驱动压剪破坏等方面给出了库岸滑坡重力地貌过程的力学刻画,建立了预测库岸再造宽度的浪蚀龛-土体临界高度修正卡丘金法,提出了库岸再造稳定时限预测公式。《重力地貌过程力学描述与减灾(库岸滑坡)》还研发了分区填筑同步排水造地型护岸技术、桩-墙复合抗滑支挡治理结构、竖向预应力锚索抗滑桩、深埋爆炸挤淤技术、消落带植被恢复技术、筏板式格构-锚杆-锚索复合抗滑结构等新技术、新方法,构建了抗滑桩耐久性寿命预测方法和耐久性设计方法,满足库岸滑坡重力地貌过
巨型滑坡,因其形成与演化机制复杂,且治理工程实施困难,一直存在治理工程 设计难 评估难 决策难 的问题。本书基于国内外300余例巨(大)型滑坡资料的系统分析,以及数值模拟、模型试验等手段,对巨型滑坡分类与特征、致灾机理、破坏模式与风险评估、治理模式、防治原则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基于滑坡防治设计的巨型滑坡定义、分类及划分标准,以及6种巨型岩质滑坡、5种巨型土质滑坡破坏模式及演化机制;提出了巨型滑坡 分区、分级、分期治理 与 排水优先,排水与抗滑锚固并重 的防治理念,以及巨型滑坡防治工程设计原则与防治模式。
《强震区特大泥石流综合防控理论与实践》介绍强震区特大泥石流综合防控技术与示范应用研究成果。震后泥石流沟物源巨大,同震崩滑体、震裂山体等易起动的松散固体物质多,沟道堵点多,主河因淤积抬升排导能力急剧下降等,导致其治理难度较震前更大,更重要的是防控措施针对性差。针对这些问题,《强震区特大泥石流综合防控理论与实践》进行系统研究,包括强震区泥石流不同成因物源起动模式及动储量评价方法、强震区宽缓与窄陡沟道型泥石流致灾机理及灾害链效应、强震区宽缓与窄陡沟道型泥石流动力学特征、强震区高位滑坡型泥石流运动机理及新型拦挡技术、强震区宽缓与窄陡沟道型泥石流综合防控技术、强震区特大泥石流综合防治标准化技术体系等关键科学技术问题。
《多灾种主要自然灾害承灾体脆弱性评估技术》主要介绍地震-地质灾害链、暴雨-滑坡灾害链、台风-风暴潮灾害遭遇、大风-暴雨灾害遭遇、降雨-洪涝灾害链、旱涝急转等多灾种,对典型案例区的房屋建筑、公路网络、人口与经济等主要承灾体的脆弱性进行定量评估与分析。
《中国西南岩溶山地重大地质灾害成灾机制与监测预警系统研究》在贵州省十余年来地质灾害科研成果和重大项目的基础上, 系统总结贵州岩溶山地地质灾害的成灾机理和致灾模式, 研究了不同尺度和发育模式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方法, 并对面上高风险区地质灾害监测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实践探索。 针对不同发育模式的地质灾害, 研发相应的监测预警技术, 基本形成了地质灾害早期识别、 风险评价、 监测预警技术体系。 《中国西南岩溶山地重大地质灾害成灾机制与监测预警系统研究》成果对岩溶山区斜坡地质灾害的评价和自动化监测预警能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 对我国不同类型成因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方法研究也能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
本书汇集了活动断层基本概念,在简明扼要地叙述1995年阪神地震、1999年伊兹米特地震、1999年台湾南投集集地震、2001年昆仑山地震和2008年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带呈带状分布的观测事实基础上,尝试性地利用历史地震地表破裂带宽度统计学方法和古地震探槽开挖获得的活动断层近地表性地质变形局部化基本特征等资料,给出了活动断层灾害避让带宽度确定的原则与方法,同时通过隐伏活动断层破裂扩展岩石力学实验和松散沉积物覆盖条件下地表强变形带宽度数值模拟方法对活动断层变形局部化特征进行了进一步验证,针对不同类型活动断层建立了震源物理模型的近断层强地面运动场计算理论体系与地震灾害预测方法,并给出了相应的应用实例示范。 本书可供地震地质、工程地震和地震工程有关大专院校师生、国土规划和防灾减灾等部门参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