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 5.12 汶川大地震以来,国家在地震灾区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地质灾害治理防治工作。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虽然工程内容比较单一,但是施工工艺比较复杂。本书是作者多年来对山地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的学习心得与经验总结,突出实用性与可操作性,按治理工程设计工作步骤分步论述了常见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工艺;工程质量检测等,具体分为5章,分别为地质灾害及其特征,崩塌治理施工技术,泥石流治理工程,帷幕注浆,质量检测。本书可作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的带指南性质的系统性读本,也可供从事滑坡、崩塌、泥石流治理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由于我国水土流失严重,近年来因泥沙输移变化引起江河水沙灾害加剧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开展水沙灾害形成机理、预测及防治的研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应用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水沙灾害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涉及到水文学、水力学、河流动力学、地理地貌学及社会经济学等多学科的交叉问题。本书重点介绍了作者近年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大项目资助下有关河流水沙灾害机理及防治方面的研究成果。全书针对近年来出现的小水大灾现象,以河流水沙灾害为对象,以泥沙冲淤造成的江河洪水灾害为重点,系统介绍泥沙运动与江河湖泊洪水灾害的相互关系。主要内容包括 :河流水沙灾害的形成机理、模拟预测、评估防治等。本书可供水文学、水利学、地理地貌学和自然灾害学等学科的科技工作者及高等院校师生参考。
随着现代金融市场的完善与发展, 精算学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书主要做了四项工作:一是针对自然灾害问题, 建立并研究了各风险变量不独立情况下自然灾害风险聚合索赔风险模型及其性质;二是针对风险定价问题, 一方面研究了异类风险组合在凸距离测度下的最优定价问题, 另一方面考虑到巨大灾害带来的巨额损失, 研究了最优再保险策略; 三是针对非零利率下的两类相关风险的风险过程进行了研究; 四是针对带测量误差的广义线性模型的M估计进行了研究?
本书采用辩证思维,坚持实践,是一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雅俗通用的小册子。全书共分四章。前两章以探索风沙运动理论体系为主,后两章着重理论的应用和工程治沙经验的总结。 本书作者依据自己治沙实践,结合对国内外治沙科研成就的学习和研究,抓主要矛盾,从风沙运动的总体中推出风、沙源、下垫面、风沙流、沙地地表形态五维一体的联动理念。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挖掘五大因子的合变关系、演进机理和它们各自主要表现特征,经过组合排序、梳理、加工,使大量零散的治沙科研成果提升到系统的具有内在联系的理论高度,进而建立起由强、弱、扬、抑、走、停、盈、亏、蚀、积构成十纲辩证的风沙运动理论体系。从而破解了1941年以来拜格诺提出的风沙运动理论体系的创建问题。 本书提倡学术争鸣;在继承前人成就的同时,注重创新。针对当今沙
《灾害治理:从汶川到芦山的中国探索》主要依据应急管理的时间-组织-决策模型以及刺激-表达-反应(stimulus-representation-response, S-R-R)模型,同时借鉴台湾地区9 21地震评估、美国9 11事件评估、香港SARS事件应对处置以及美国卡特里娜飓风应对处置等国际重大突发事件的处置模式、方法和经验,建立如图1所示的应对处置框架。 本书将侧重于定量与定性方法的结合,并选择典型性案例进行剖析,力求实现科学性和实践性相统一。
《中国火灾统计年鉴2003》是一本反映2002年全国火灾情况的资料性年刊,内容共分四个部分;1.全国火灾情况;2.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火灾情况及重大、特大火灾案例;3.铁路、港航、民航火灾情况;4.附录。2002年是实施新的火灾统计方法的第六年,全国“分地区火灾综合情况”和“分月季火灾综合情况”中,每起小火损失按5000元计算,其他全国汇总表均为公安消防机构调查的火灾数。 “全国火灾情况”均按照各地上报的火灾原始登记表汇总编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火灾情况”是根据各地上报的汇总表编写的;“特大火灾案例”和“重大火灾”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上报的案例编写。
《黄河流域水旱灾害》是中国水旱灾害系列专著之一。本书统合古今黄河流域洪涝、干旱及研究成果,以总体特征和典型实例相结合的方式,分析了自然和社会经济的影响因素,论述了流域内水、旱灾害的类型、危害程度与演变规律,并联系实际,提出了可行对策。 本书共分四篇十五章。是一部资料性、系统性和实用性很强的科学专著。本书是国民经济有关部门领导,水利,防灾科技人员的参考书,也可供大专院校师生、外关心黄的各界人士参考应用。
本书是“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综合风险防范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的部分研究成果,丛书之一,主要对综合风险分类及标准、巨灾保险数据采集规范、石油石化行业综合风险分类标准以及巨灾风险管理模型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和探讨,并在农业风险、环境污染风险、中国高速铁路承运人风险以及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等领域进行了风险管理方面的应用研究。综合风险分类标准、巨灾保险数据标准以及巨灾风险管理模型建设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是灾害风险科学和技术研究领域的新方向,做好这些工作对于进一步提高我国综合风险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书可供灾害科学、风险管理、应急技术、防灾减灾、保险、生态、能源、农业等领域的政府公务人员、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企业管理人员以及高等院校的师生等参考,也可作为高等
本书初版于1994年。全书由灾害问题总论、自然灾害分论、人为事故灾害分论,科技风险分论四篇组成,全面、系统地分析了中国的灾害问题总况、种类、成因、特征、趋势、影响,以及水灾、旱灾、地震、台风、冰雹、风沙、冷冻、火灾、爆炸、交通事故、建筑物事故、工伤事故、采矿事故、医疗事故、传染病、航天事故、核事故等数十种灾害在中国的情形。提出灾情是中国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减灾是保护我们的国家、社区、家庭及亿万人民免受或少受各种灾祸摧残所必须的战略举措,被称为中国灾害黑皮书。
近二十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对中国灾荒史的研究有着浓厚的学术兴趣,发表了大量富有启发意义的学术成果,其中尤以清代灾荒问题成为研究的重点。这是由以下三方面原因所决定的:首先,清朝是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后一个王朝,也是离我们近的一个封建王朝,当代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民族关系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大都由清朝演化、延伸而来,研究清代的灾荒,对今天有着直接的借鉴意义;其次,清代灾荒极其严重,而人民群众的抗灾斗争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政府的救荒机制及实际运作,也集古代荒政之大成,更加完备和系统,发展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准;后,迄今留下的有关灾荒的历史资料,也以清代为多,例如我们所编的《中国荒政全书》中,清人所写的荒政著作就占了全部资料的百分之九十强,不可谓不宏富。如何在以往研究的基础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二氧化碳的来源、吸收法分离技术、吸附法分离技术、膜分离技术、化学链燃烧技术、惰性气氛下钙基载氧体热分解过程的动力学研究、钙基载氧体同固体燃料和气体燃料的反应特性和动力学研究、化学链制氢技术、二氧化碳的其他捕集技术,同时还介绍了二氧化碳封存技术,后总结了二氧化碳加工聚合物技术并给出了二氧化碳捕集与利用展望。其中重点论述了载氧体化学链燃烧技术,主要内容有载氧体颗粒的制备和表征,化学链燃烧的热力学分析,化学链燃烧反应机理及其模拟,化学链燃烧的典型单元设备和工艺技术,化学链燃烧耦合技术分析,化学链制氢技术和化学链重整技术。 本书论述力求通俗易懂、理论与工艺实践相结合,可作为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的专业学术参考书,也可以作为大专院校教师、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
我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小城镇在国家防灾减灾工作中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 位。 《小城镇防灾与减灾(第2版)》以地震、火灾、 洪涝灾害、风灾、地质灾害等主要灾害防治为主线, 系统全面论述小城镇不同灾害的成因、评估、防灾用 地评价、设防区划与设防标准、设施布局与防灾对策 、专项防治与综合防治、监测预警与应急救援、防灾 管理体系与机制建设以及灾后重建防灾减灾与试点案 例示范分析。本书基于编者负责完成与合作完成的国 家“十五”“十一五”相关防灾标准、应急预案、试 点示范等课题研究与长期的规划实践,突出相关理论 研究和实践应用知识的系统性、先进性与实用性。 《小城镇防灾与减灾(第2版)》可作为从事城镇 防灾与安全及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与研究的技术人员、 城镇(乡)领导与其他行政管理人员
《农业数字防灾减灾资源规划及相关问题研究》在分析应急信息管理过程、社会需求、典型应急管理实践及相应的应急信息化环境的基础上,以农业灾害应急为例,研究了在现代信息通讯技术环境及防灾减灾相关理论基础支持下,应急信息化管理原理、流程与框架模型,提出了应急信息资源描述、组织、整合、规划及应急资源优化调度等相关模型概念和相应的理论与技术,并基于DEA方法对农业数字防灾减灾资源配置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及优化研究。
马彩霞编著的《地震灾害及防震减灾对策》中内容共七章。章绪论,介绍了此书内容需要了解的基本知识;第二章国内外重大地震灾害及防震减灾启示,介绍了国内外15个地震灾害及防震减灾经验案例;第三章城市防震减灾对策,介绍了城市地震灾害的特点及城市防震减灾规划中城市避震疏散场所的规划;第四章村镇防震减灾的对策,介绍了村镇地震灾害的特点及村镇各类房屋的地震灾害案例和防震减灾对策;第五章工程抗震防灾对策,重点分析了各类建筑结构的震害特点及其抗震减灾对策,同时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常用的建筑结构抗震加固的方法和隔震、消能减震技术;第六章地震灾后重建对策,介绍了国内外重大地震灾后重建案例及经验;附录是防震减灾知识,系统地介绍了地震基本知识及地震灾害防震减灾基本知识。
《自然灾害灾情评估模型与方法体系》是有关自然灾害灾情评估方面的专著,主要介绍利用模型模型库的思想开展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灾情评估的理论探索与方法实践。专著所涉及的灾害类型包括洪涝、旱灾、雪灾、低温冷冻、地震、滑坡、泥石流、沙尘暴、森林草原火灾和病虫害等10种。针对不同的灾害类型,通过灾情评估术语、灾情评估流程、灾情评估模型库和典型案例分析等步骤,给出完整的灾情评估技术方法体系和灾情评估全过程。有关内容可为自然灾害灾情评估提供直接借鉴,对其他灾害、公共安全和生态环境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自然灾害灾情评估模型与方法体系》可供从事自然灾害、自然地理学、遥感应用等学科的科研工作者参考,并可作为有关学校师生,特别是研究生的参考用书。
本书包括三篇内容。上篇为中国主要自然灾害时空格局,阐述了对中国影响较为突出的地震灾害、台风灾害、水灾、旱灾、冰雹灾害、雪灾、霜冻灾害、雾灾、风沙灾害、滑坡与泥石流灾害、风暴潮、赤潮、海浪以及海冰灾害等突发性和渐发性地球物理灾害的空间分布、动态变化过程,及其对社会经济造成的影响。中篇为中国自然灾害系统时空格局,阐述了中国自然灾害系统的组成结构,以及中国自然灾害系统的孕灾环境、致灾因子、承灾体与灾情的空间分布、动态变化过程及其主要减灾措施。下篇为中国自然灾害区划,介绍了中国自然灾害区划的原则与指标体系,以及中国自然灾害区划方案、中国农业自然灾害区划方案、中国城市自然灾害区划方案、中国自然灾害救助区划方案。 本书可供从事自然灾害研究的科研人员、政府管理部门的管理人员和大专院校研
在中国历史上,洪涝、干旱、地震、瘟疫、蝗灾五种灾害为害烈,足以造成人民生命财产巨大损失,乃至社会经济一时濒临崩溃,引发社会剧烈动荡,甚至影响历史的进程。作者根据大量史料,主要对北京地区上述五种历史灾害进行个案分析和综合研究。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为北京历史重大灾害个案研究,重点记述了北京地区曾经发生过的奇灾大难,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探索灾害发生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帮助我们树立科学的灾害观,鉴往知来,防患于未然。下编为北京历史灾害编年,收入自西汉元凤元年(前80年)至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北京及周边地区发生的重大灾害资料,是关注或研究北京历史的读者案头之书。
本书紧扣灾害领域研究的热点与前沿问题一一灾害链与综合风险防范,以对中国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造成较大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的台风灾害链为例,深入探讨了风险评估与综合风险防范模式,对区域灾害系统理论予以完善,并探讨了减轻重大灾害链损失的具体措施和途径。
《交通火灾防治技术》共分为7章,第1章对交通工具火灾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分析;第2章阐述了火灾科学的相关基础理论;第3章至第7章是本书的重点内容,分别以公交汽车、地铁列车、高速列车、民航飞机和船舶这五种交通工具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地介绍了公交汽车、地铁列车、高速列车、民航飞机及船舶各类交通工具火灾发生的特点、原因及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相应的火灾防治、应急救援对策和建议,并对典型交通工具火灾案例进行讨论分析。本书由四川师范大学消防工程研究所所长朱杰老师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