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风险是当代国际社会、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是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区域和集聚中心,自然灾害频发,破坏力巨大,社会经济损失严重。本研究成果对构建以"风险防范"为核心的灾害风险管理和区域安全预警体系,对加强灾害防治,保障沿海地区安全,规范灾害风险与应急响应研究方法,促进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和战略意义。
本书以《地质调查项目预算标准》《地质调查项目概算标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及咨询评估预算标准》和《四川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概(预)算标准》为基础,通过大量浅显易懂的案例介绍了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排查,重点小流域、重点场镇地质灾害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方案编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质灾害专业监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监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等各个阶段的预算编制与审查的主要内容,特别是介绍了以往编制和审查中所遇到的各种难题,使地质灾害治理防治项目的预算更为准确,进一步规范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管理,提高了防治工程资金预算的规范性和资金使用效益。本书可作为从事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相关工作专业人员的业务参考书,也可作为从事地质灾害防治项目评审的财政投资评审中心、审计部门、工程
本书将中国生态巨灾风险作为研究对象,以生态安全为切入点展开,探索生态安全框架下中国生态巨灾风险的防控机制和路径选择。主要研究了中国生态巨灾风险现状和生态巨灾风险管理的新挑战,研究了生态灾害冲击承灾体引发巨灾风险的机理与传导过程,进而剖析生态安全视角下巨灾风险的致灾效应。根据生态巨灾成灾机理,建立地理自然风险源、区域经济维度、社会管理行为等多维度生态灾害风险影响因素模型。借鉴预期效用和风险偏好等理论经验模型,对生态安全情景下生态巨灾风险主体风险感知与行为特征进行了分析。借鉴国际生态巨灾风险管理的经验,对中国生态巨灾风险防控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探索中国情景的生态巨灾风险动态识别和风险防控机制,并提出了基于生态安全巨灾风险防控的对策建议。
本学术著作以董志塬小崆峒沟坡为研究对象,综合野外调查、室内土工试验、室内模拟试验和仿真分析等方法,首先通过自主研发的人工降雨装置,对不同坡度黄土边坡降雨入渗规律进行了研究,并结合有限元软件分析了不同坡度的黄土边坡在降雨作用下的失效机制。其次,通过室内试验,分析了黄土及改性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和微观结构特征,并开展了改性土植草试验,通过工程应用提出改性土植草生态护坡的关键技术指标。最后,利用有限元软件对降雨作用下不同护坡方式对黄土边坡的固坡效果进行了评价。本书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随着气候变暖,暴雨、高温、干旱、雾霾等气象灾害性事件频发,给社会和民众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负面影响。气象服务作为应对自然和环境灾害的重要工作,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气象服务效益与灾害风险评估》作者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项目的资助下,采集数据、认真研究,引入统计学、投入产出法、结构方程模型等多个工具,创新已有的气象服务效益及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理论和方法,并对所设计的模型和方法进行实证。所涉及的学科包括气象学、统计学、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内容涵盖气象服务效益评估、风险评估、气象灾害经济损失评估等多个方面,是典型的多学科交叉性研究。
北京作为我国的首善之区,对地质灾害极为重视,对防灾减灾也极为关注。为了更好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本书在大量翔实的第一手调查、监测和实验数据的基础上,以门头沟区为例,力求对近年来北京市典型的具有突发性的地质灾害隐患现状、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和防治工作进行全面的总结。
《城镇地区灾难性滑坡早期识别与评估》瞄准“平安中国”,针对目前城镇滑坡灾害防治的社会经济发展重大需求,聚焦潜在滑坡灾害隐患识别和大尺度区域滑坡易发性评价,提出涵盖表观特征、活动特征和成灾特征的滑坡隐患识别综合判据,提出危险人工边坡自动识别新方法,构建滑坡易发性动态评价技术框架,建立综合历史滑坡和滑坡隐患开展易发性评价的方法。《城镇地区灾难性滑坡早期识别与评估》内容基于成功应用于四川茂县、薛城,西藏察雅,河北宽城、邢台、涉县,三峡库区秭归—巴东等地区的研究成果,提高滑坡隐患识别的精度,提升易发性评价的准确性、合理性与实用性,为防治人类活动频繁地区的滑坡灾害,以及制定合理的城镇化发展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本书共12章,主要介绍气候变化健康风险评估的现状与进展及常用评估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第1章概述气候变化基本事实,气候变化健康风险评估现状与进展,以及常用评估方法。第2~3章对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和地理信息分析方法在气候变化健康风险评估中的应用进行阐述。第4~10章围绕气候变化相关的极端温度、极端降雨等对死亡、发病、媒介传染病、水源性传染病发病、不良出生结局、职业暴露风险和精神心理疾病等的影响,分别介绍广义线性模型、广义相加模型、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贝叶斯时空模型、断点时间序列模型、Cox比例风险模型、病例交叉设计等方法的原理和应用。第11~12章介绍气候变化下人群健康风险的脆弱性评估及未来预估。
《清代台湾自然灾害史料新编》系以1983年编撰出版的,列入台湾“国家科学委员会”《防灾科技研究报告》72-1。台湾自然灾害的仪器观察资料,从日本殖民统治以后才有的,至今不过百年。这份自然灾害史料将分析研究资料上溯到17世纪中叶,延伸了二百多年,更有利于掌握自然灾害的规律。《清代台湾天然灾害史料汇编》为底本,增补最近二十余年来开放及出版之相关档案与史料。书中所收台湾自然灾害之资料,主要针对自然灾害对发生地居民所产生影响方面的文献。 《清代台湾自然灾害史料新编》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随着现代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各种自然灾害、事故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频频发生,进而灾害救援也就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不仅各国的灾害救援体系不断完善和发展,而且国与国之间的灾害救援合作也日益密切化、广泛化。本书主要收集了1949年~2009年以来的外重大灾害救援案例,详细介绍了各类重大灾害的特点,以及灾害的救援情况,并通过对各案例的深刻剖析,探讨了面对突发重大灾害如何采取科学的、有效的救援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