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12章,主要介绍气候变化健康风险评估的现状与进展及常用评估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第1章概述气候变化基本事实,气候变化健康风险评估现状与进展,以及常用评估方法。第2~3章对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和地理信息分析方法在气候变化健康风险评估中的应用进行阐述。第4~10章围绕气候变化相关的极端温度、极端降雨等对死亡、发病、媒介传染病、水源性传染病发病、不良出生结局、职业暴露风险和精神心理疾病等的影响,分别介绍广义线性模型、广义相加模型、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贝叶斯时空模型、断点时间序列模型、Cox比例风险模型、病例交叉设计等方法的原理和应用。第11~12章介绍气候变化下人群健康风险的脆弱性评估及未来预估。
本书以《地质调查项目预算标准》《地质调查项目概算标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及咨询评估预算标准》和《四川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概(预)算标准》为基础,通过大量浅显易懂的案例介绍了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排查,重点小流域、重点场镇地质灾害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方案编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质灾害专业监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监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等各个阶段的预算编制与审查的主要内容,特别是介绍了以往编制和审查中所遇到的各种难题,使地质灾害治理防治项目的预算更为准确,进一步规范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管理,提高了防治工程资金预算的规范性和资金使用效益。本书可作为从事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相关工作专业人员的业务参考书,也可作为从事地质灾害防治项目评审的财政投资评审中心、审计部门、工程
《城镇地区灾难性滑坡早期识别与评估》瞄准“平安中国”,针对目前城镇滑坡灾害防治的社会经济发展重大需求,聚焦潜在滑坡灾害隐患识别和大尺度区域滑坡易发性评价,提出涵盖表观特征、活动特征和成灾特征的滑坡隐患识别综合判据,提出危险人工边坡自动识别新方法,构建滑坡易发性动态评价技术框架,建立综合历史滑坡和滑坡隐患开展易发性评价的方法。《城镇地区灾难性滑坡早期识别与评估》内容基于成功应用于四川茂县、薛城,西藏察雅,河北宽城、邢台、涉县,三峡库区秭归—巴东等地区的研究成果,提高滑坡隐患识别的精度,提升易发性评价的准确性、合理性与实用性,为防治人类活动频繁地区的滑坡灾害,以及制定合理的城镇化发展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牵动了亿万国人的心,这次大地震所反映出来的人与人之间的伦理精神与生命关怀感动了中华民族的每一个人。现代自然灾害的发生再也不是单纯的自然性破坏事件,人类社会对待自然的生态和谐、对于灾害的有效预防、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灾后积极的人道关怀与恢复补助对灾害的破坏作用都将起到积极防御的效果。灾害中所生发的抗灾精神使人们的伦理责任、道德意识再度经历洗礼,从灾害中伦理道德的框架下重新审视自己。本书作为一部研究灾害伦理学的理论性著作,通过对于现代灾害特点的研究系统地论述了灾害中所体现的伦理道德关系,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结合此次汶川大地震中发生的感人至深的道德事迹,对于灾害中所出现的逃生、无罪免责、心理损害与伦理创伤的问题展开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与研究,针对不同的问题提出了相
以重大地震灾害救援程序与救援程序化为主线,探讨了知识基础, 三救 及其基本特性,震前 预防、紧急救援、恢复、重建、社会经济发展,救援程序的理性认识以及救援程序与程序化的相关问题,为实施救援程序化提供实践与理论依据。本书可供城市防灾减灾救灾的管理人员、规划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教育工作者,高等学校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专业师生以及城市防灾学、灾害社会学、灾害情报学、灾害文化学、急救灾害医学等学科的相关人员参考。对各级减灾机构、抗灾救灾指挥机构的决策者、管理者、指挥者有更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将中国生态巨灾风险作为研究对象,以生态安全为切入点展开,探索生态安全框架下中国生态巨灾风险的防控机制和路径选择。主要研究了中国生态巨灾风险现状和生态巨灾风险管理的新挑战,研究了生态灾害冲击承灾体引发巨灾风险的机理与传导过程,进而剖析生态安全视角下巨灾风险的致灾效应。根据生态巨灾成灾机理,建立地理自然风险源、区域经济维度、社会管理行为等多维度生态灾害风险影响因素模型。借鉴预期效用和风险偏好等理论经验模型,对生态安全情景下生态巨灾风险主体风险感知与行为特征进行了分析。借鉴国际生态巨灾风险管理的经验,对中国生态巨灾风险防控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探索中国情景的生态巨灾风险动态识别和风险防控机制,并提出了基于生态安全巨灾风险防控的对策建议。
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季风气候条件使得我国成为世界上旱涝灾害*为频繁和严重的国家之一,旱涝灾害的频繁发生及持续积累给我国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本书基于历史旱涝资料记录,综合分析了旱涝自然灾害现象的规模、频率、历时、强度、周期、重心等时空特征;以旱灾作为研究对象,从近500a的大时空尺度上,通过空间统计分析、连续功率谱估计、小波分析等经典分析方法,系统地揭示出近500a来我国干旱灾害现象的时空分布特征、时空演变规律和演变趋势。另外,依托近50a的气象数据,提取并构建干旱事件的特征指标 历时、峰值和烈度,通过边缘分布函数拟合,来反映近50a来我国干旱事件、极度干旱事件特征指标的单变量特征、多变量耦合特征。在此基础上,本书基于干旱灾害风险评估理论,分析了干旱灾害与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的关系
利用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建立高效的灾害管理和应急处理平台是智慧城市的关键组成部分之一。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在灾害预防、救灾和灾后重建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断推动着灾害应急管理走向科学化、精准化和智慧化。本书主要介绍大数据在灾害应急管理中的应用,首先介绍灾害、灾害应急管理以及灾害大数据的相关知识,其次介绍灾害大数据的定向爬取技术和自动摘要技术,然后以地震大数据为例介绍大数据分析技术,接着介绍了灾害现场数据的采集与传输技术, 介绍应急疏散路径规划和应急救援系统。
《辽东湾近岸海域主要污染物环境容量及总量控制研究》以辽东湾海洋功能区划为平台基础,以实现不同类型功能区水环境管理要求为控制目标,系统地论述了海洋环境容量和总量控制概念、原理和计算方法,对海域氮、磷、COD 污染要素容量的管控进行分析。首次应用“环境容量计算反演法”计算各功能区的环境容量及入海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正、负量值;然后将系统网络与计算理论应用在环境容量计算中,验证了污染物输入海洋中输出响应浓度场的系统过程是线性、齐次的连续无记忆系统;再次采用响应系数创新运用响应浓度函数,输出响应浓度运用有效值计算容量,在理论上和技术上具有创新之处;*后为实施海洋科学管理、编制自动化管理系统操作软件提供依据,贴近海域监督管理的实际需要。
作为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日本同时也面临着包括地震灾害在内的各种灾害的严峻挑战。在长期应对灾害的实践中,日本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基础、全球领先的科技发展实力和科学有效的组织管理,建立起了堪称世界的灾害管理体系,相关的发展经验非常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本书以全面揭示日本灾害管理体系的发展脉络为主线,对日本灾害管理的重点问题进行了深入和系统的探讨,在此基础E结合中国的实际展开了有针对性的分析和讨论。全书共分7章,分别是:概述;日本的灾害管理体制;日本自然灾害预警系统建设;日本灾害管理通信系统建设;日本气象厅与灾害管理;NHK在灾害管理中的角色与行动;日本地震灾害保险体系建设。此外还有一个“日本国家减灾报告”的录。
本书共分为五个部分,包括雨情、水情,洪涝灾害防御、山洪灾害防御、干旱灾害防御、基础工作等。 后附录中还有1950-2023年 水害灾情统计表等内容。 本书发布2022年中国洪水与干旱灾害防御信息,不仅可向各级 与社会提供真实可信的水旱灾害及减灾基础信息,同时还可为加强灾害管理,评估防汛抗旱工作,制定减灾策略等提供基本依据。
山区河流水位的急剧涨落、特别是山区河流水库 运行引起的水位涨落以及移民新城镇修建等人类活动 ,会迅速持续改变河流岸坡的原始水文地质环境,导 致地质灾害的发生或复活。山区河流地质灾害具有自 身的特点和规律,其治理工程亦须与其特点相适应。 近年来,特别是山区河流水库的大量兴建,我国对此 类地质灾害进行了大规模的勘察治理,积累了十分丰 富的资料,对其进行系统整理和总结,无论在学术研 究上还是工程实践中都非常必要。康景文、谢强、陈 云编著的这本《山地蓄水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以典型 山区河流蓄水区域为背景,对所搜集到的1065处地质 灾害工点(包括162个滑坡、404个塌岸、123个边坡、 376个危岩体)的勘察、设计、监测、检测资料进行分 类统计、研究总结,系统地论述了山区河流地质灾害 的治理技术,并以部分典型工程为
本书围绕降水、火山喷发以及地震等多致灾因子诱发的地质灾害链风险评价这一论题,利用多学科交叉的理论与方法,结合实测数据、先进的技术和缜密的逻辑研究了我国多致灾因子诱发的地质灾害链风险评价技术。选取吉林省东南部山区的通化县和云贵高原典型地质灾害易发的贵州省水城县作为降水诱发地质灾害链风险评价案例、吉林省长白山地区作为火山喷发诱发地质灾害链风险评价案例以及川藏高原的四川省茂县作为地震诱发地质灾害链风险评价案例,系统地分析了我国不同地区多致灾因子诱发的地质灾害链的成因,构建了多致灾因子诱发的地质灾害链综合风险普适模式与评价技术体系,实现了不同致灾因子诱发地质灾害链的风险评价研究。本研究利用实地观测、室内试验与计算机模拟相互印证,灾害动态模拟和灾害防治相结合,尽可能地反映多致灾因子诱
《中国西南地区灾害响应与社会治理研究》从灾害史的角度出发,重点探讨了中国西南地区灾害响应和社会治理之间的关系。全面、系统考察各个阶段不同团体、组织及个人等主体对不同灾害类型的响应,分析产生不同响应方式的社会根源,深入探讨灾害文化的传承机制,灾害文化知识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应用,考证分析当地民众生产生活实践中的灾害文化,深入剖析不同地域之间灾害响应方式与社会治理之间的内在机理,以期为我国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提供本土与现代相结合的理论指导和实践路径。
《青藏高原多灾种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与管控》通过对多源多时相遥感影像、气候背景、地理信息、社会经济及历史灾情资料的收集与分析,辨识了青藏高原主要自然灾害类型,系统分析了主要灾种历史灾情及其时空分布规律,明晰了各类自然灾害的发育特征、形成条件、风险演化及影响过程以及成灾机理。在此基础上,依据不同灾种相对重要性及关联性,统筹不同灾种灾损大小,确定了不同灾种的综合风险评估体系。同时,借助多种统计方法、理论及评估模型、GIS栅格计算及图层叠置功能的综合集成,系统评估了青藏高原多(单)灾种综合风险程度,并对其进行了区划。*后,围绕多灾种特点,以“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为原则,建立了集“预警预报、数据信息共享、部委会商、群测群防、社区防灾教育、保险承担、应急备灾、强化灾评规划”于一体
灾害社会影响评估是灾害损失评估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政府制定灾后社会恢复和居民生活恢复等政策的重要依据。本书在介绍了灾害和灾害评估相关概念及理论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大数据环境下开展灾害社会影响评估的主要技术及方法,主要包括灾害大数据来源及其获取技术、受灾群体的移动行为分析、大规模群体行为相似度计算、面向互联网灾害社会影响信息抽取、灾害的互联网公众关注度分析、灾害的互联网关注内容焦点分析及灾害的社会心理影响分析等,构建了大数据支持的灾害社会影响评估模型,设计实现了灾害社会影响动态评估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