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12章,主要介绍气候变化健康风险评估的现状与进展及常用评估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第1章概述气候变化基本事实,气候变化健康风险评估现状与进展,以及常用评估方法。第2~3章对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和地理信息分析方法在气候变化健康风险评估中的应用进行阐述。第4~10章围绕气候变化相关的极端温度、极端降雨等对死亡、发病、媒介传染病、水源性传染病发病、不良出生结局、职业暴露风险和精神心理疾病等的影响,分别介绍广义线性模型、广义相加模型、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贝叶斯时空模型、断点时间序列模型、Cox比例风险模型、病例交叉设计等方法的原理和应用。第11~12章介绍气候变化下人群健康风险的脆弱性评估及未来预估。
《防灾减灾救灾新格局/公共安全治理新格局丛书》以习近平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公共安全治理和防灾减灾救灾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更加注重灾害风险管理,更加注重综合减灾,更加注重属地管理,更加注重社会力量和市场参与,深入解读新时期国家防灾减灾救灾新理念新要求新任务,探索构建防灾减灾救灾新格局的有效路径。 《防灾减灾救灾新格局/公共安全治理新格局丛书》从防灾减灾救灾历史沿革、体制机制、应急管理、灾情管理、灾害评估、资金保障、国际合作等方面,系统阐释新时期国家防灾减灾救灾的战略安排和工作思路,梳理灾害全过程、全领域治理的理论和实践。 《防灾减灾救灾新格局/公共安全治理新格局丛书》不但向读者提供我国防灾减灾救灾的制度设计是什么样,还力求阐明为什么这样,制度设计背后的考量是什么。
自然灾害风险是当代国际社会、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是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区域和集聚中心,自然灾害频发,破坏力巨大,社会经济损失严重。本研究成果对构建以"风险防范"为核心的灾害风险管理和区域安全预警体系,对加强灾害防治,保障沿海地区安全,规范灾害风险与应急响应研究方法,促进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和战略意义。
北京作为我国的首善之区,对地质灾害极为重视,对防灾减灾也极为关注。为了更好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本书在大量翔实的第一手调查、监测和实验数据的基础上,以门头沟区为例,力求对近年来北京市典型的具有突发性的地质灾害隐患现状、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和防治工作进行全面的总结。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洪水风险分析与灾害评估的理论、方法的研究进展及应用示范情况,主要内容包括洪水风险分析与灾害评估概论,洪水敏感区域水文特征分析与预报,复杂边界和地形上水动力洪水演进数值计算,洪水灾害风险分析理论与方法,洪水灾害动态评估及多级综合评价方法,洪水风险分析与灾害评估应用示范系统开发、集成及应用,以及洪水风险分析与灾害评估理论和方法应用示范。 本书可以作为水文学及水资源、环境科学、生态科学、水利工程等专业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也可作为高等院校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
本书综合分析历史文献记录中东汉、北宋时期洪水影响范围、强度和程度,结合洪痕沉积规律,首先考证了汉江上游T1阶地前沿沉积记录的东汉和北宋时期古洪水事件可能发生的年代,并采用HEC-RAS模型,从恒定流和非恒定流两个角度,模拟计算了东汉和北宋时期古洪水事件;然后结合实测洪水序列、历史调查洪水资料,以及考证获得的、沉积记录的东汉和北宋时期古洪水事件资料,分析评价了汉江上游安康段洪水灾害风险;最后分析了东汉和北宋时期古洪水事件发生的气候背景。本研究将古洪水研究与历史文献考证结合起来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解决了我国长尺度历史特大洪水长期无法定量问题,弥补了水文计算、风险评价中资料短缺的问题,促进了我国历史学科的发展。
随着气候变暖,暴雨、高温、干旱、雾霾等气象灾害性事件频发,给社会和民众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负面影响。气象服务作为应对自然和环境灾害的重要工作,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气象服务效益与灾害风险评估》作者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项目的资助下,采集数据、认真研究,引入统计学、投入产出法、结构方程模型等多个工具,创新已有的气象服务效益及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理论和方法,并对所设计的模型和方法进行实证。所涉及的学科包括气象学、统计学、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内容涵盖气象服务效益评估、风险评估、气象灾害经济损失评估等多个方面,是典型的多学科交叉性研究。
《清代台湾自然灾害史料新编》系以1983年编撰出版的,列入台湾“国家科学委员会”《防灾科技研究报告》72-1。台湾自然灾害的仪器观察资料,从日本殖民统治以后才有的,至今不过百年。这份自然灾害史料将分析研究资料上溯到17世纪中叶,延伸了二百多年,更有利于掌握自然灾害的规律。《清代台湾天然灾害史料汇编》为底本,增补最近二十余年来开放及出版之相关档案与史料。书中所收台湾自然灾害之资料,主要针对自然灾害对发生地居民所产生影响方面的文献。 《清代台湾自然灾害史料新编》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本书汇集了活动断层基本概念,在简明扼要地叙述1995年阪神地震、1999年伊兹米特地震、1999年台湾南投集集地震、2001年昆仑山地震和2008年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带呈带状分布的观测事实基础上,尝试性地利用历史地震地表破裂带宽度统计学方法和古地震探槽开挖获得的活动断层近地表性地质变形局部化基本特征等资料,给出了活动断层灾害避让带宽度确定的原则与方法,同时通过隐伏活动断层破裂扩展岩石力学实验和松散沉积物覆盖条件下地表强变形带宽度数值模拟方法对活动断层变形局部化特征进行了进一步验证,针对不同类型活动断层建立了震源物理模型的近断层强地面运动场计算理论体系与地震灾害预测方法,并给出了相应的应用实例示范。 本书可供地震地质、工程地震和地震工程有关大专院校师生、国土规划和防灾减灾等部门参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