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围绕典型高级氧化技术的原理与应用展开系统阐述,包括高级氧化技术的范畴与活性氧化物种的性质、基于H2O2的高级氧化技术、基于O3的高级氧化技术、基于过硫酸盐的高级氧化技术、亚硫酸盐耦合高锰酸钾/高铁酸钾快速氧化技术、基于氯(胺)的高级氧化技术以及高级氧化技术的发展趋势展望等。
本书介绍了大气细颗粒物(PM2.5)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全书共有5章:介绍了全球曾经发生的多起典型大气污染事件、PM2.5污染与各类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PM2.5在人体内的“旅程”及其引发的毒性效应、PM2.5与人群死亡率之间的关系及室内PM2.5的主要来源和健康风险,以及我国为改善空气质量、保障人民健康,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的举措和效果。
专著《环境协同治理:理论建构与实证研究》吸收和借鉴西方传统的“结构—模型”协同治理理论、社会网络理论和制度性集体行动理论等成果,解析中国协同治理兴起的背景、原因和特征,结合我国政治体制、行政框架、社会生态和实际协同现状,从“主体—政策—数据—制度”四个维度,构建符合中国情境的环境协同治理理论分析框架。然后,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对中国区域环境协同治理进行深入探讨,系统梳理中国环境治理的进程与成效;通过深入分析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区域及城市群协同治理机制的建构与运作,总结我国环境协同治理的成效及成功经验;同时探究我国环境协同治理存在的问题,结合实践分析问题成因,明晰影响我国环境协同治理成效的因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完善中国环境协同治理机制的对策建议,为
本书在总结作者多年实际工程实践和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市政工程、环境工程等专业学生及其他处于初学期的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对污水处理理论知识掌握的阶段性特点,以城市污水处理设计为基础,对污水处理厂设计的各部分进行了系统总结。全书共12章,主要介绍了污水处理厂设计文件的组成、污水处理流程中常用的处理工艺及其处理构筑物、各主要处理构筑物的设计要点,并收集和完善了大量实际工程中的典型构筑物设计图纸,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系统性和实用性。 本书可作为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市政工程、环境工程专业高年级学生及从事污水处理设计的初学人员的入门参考书。
本书梳理了环境健康风险研究的主要进展,围绕环境健康风险研究这一主线,从环境健康监测、环境健康风险评估、环境因素归因疾病负担评估、环境健康风险预测和环境健康风险交流5个部分,介绍了先进的环境健康风险研究方法,同时结合研究案例展现我国环境健康风险研究前沿成果,有助于读者了解如何应用环境健康风险研究方法解决我国的环境健康问题。
本书全面介绍膜法水处理工艺,重点介绍膜生物反应器中的膜污染机理与控制技术。全书共6章,第1章主要介绍膜技术分类与特点、膜技术在水处理领域中的应用、膜污染的概念与分类、膜污染模型以及膜材料与膜污染表征方法,为本书其他章节的基础。第2~6章分别介绍膜生物反应器膜污染过程特征、膜生物反应器混合液特性与膜污染潜势、膜生物反应器膜污染控制技术及其机理、二级出水臭氧 微滤工艺膜污染及其控制机理以及膜法给水处理工艺膜污染特征与清洗。
本书立足我国地下水生态环境保护需求和行业发展现状,结合当前地下水环境质量监管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较系统地梳理和总结了国内外地下水环境调查评估与污染防治分区工作中的**成果,从基础理论、原理方法、技术实践等方面对地下水污染识别与评价、地下水环境监测井成井技术、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划定技术等进行了系统阐述,并辅以典型的应用案例进行说明。
本书是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成果的总结和展示,共35章,介绍了“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项目的组织机制和实施过程,分析了北京、天津、太原、济南、新乡、西安等33个城市的“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典型案例,厘清了各城市大气重污染特征和综合成因,梳理了各城市大气污染防治特色举措并开展了措施评估,从重污染天气应对到中长期空气质量持续快速改善均有涉及,给出了大气污染防治综合解决方案,对今后大气污染防治存在的挑战及新机遇提出了新的认识。
本书第一部分按照“源头减量?过程阻控?末端净化?养分再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提升”原则,构建广东省首个面向农田面源污染防治的生态农业示范区,总结形成生态农业的“稻渔综合种养系统源头减量模式”、“生态沟渠+ 小型生态净化塘过程阻控模式”、“生态净化塘+ 生态人工湿地末端净化与养分再利用模式”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提升技术模式”四种技术模式,并结合实际工程案例,进行详细阐述;第二部分针对上述四种技术模式,总结九种主要生态农业技术,对每一种技术的具体设计、构建参数、植物品种选择配置、后期管护、技术要点等进行详细说明。
碳减排工程的科学实施与系统管理对于实现碳中和目标至关重要。本书全面介绍了作者及其团队在长期开展碳减排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并形成的碳减排系统工程理论、技术及实践体系。上篇围绕碳减排过程中面临的短期减排与长期减排、局部减排与整体减排、政府管制与市场机制、发展与减排四大均衡难题,创建了碳减排系统工程理论,简称“时-空-效-益”统筹理论。中篇在“时-空-效-益”统筹理论指导下,建立了碳减排系统工程技术,即碳减排路径设计与系统优化技术,自主研制并成功开发了综合评估技术体系和平台,简称中国气候变化综合评估模型(C3IAM)。下篇在“时-空-效-益”统筹理论指导下,采用碳减排路径设计与系统优化技术,围绕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这一典型碳减排工程,聚焦项目可行性评价、工程选址、基础设施规划、进度管理、运
本书系统介绍了各种水处理单元技术方法的基本原理、工艺流程、设计计算、管理及应用等。全书共分十九章,内容包括总论、筛滤与调节、混凝、沉淀与上浮、深层过滤、化学处理、吸附、离子交换、膜分离、其他相转移分离法、循环冷却水处理、废水生物处理理论基础、好氧活性污泥法、好氧生物膜法、厌氧生物处理、生物脱氮除磷、人工生态处理、污泥处理与处置、废水处理厂设计。本书重视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的阐述,注重吸收废水处理的新理论和新技术,同时理论联系实际,用工程观点分析问题,可作为高等学校环境工程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及研究生教材,也供给水排水专业教学使用和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是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研究成果的总结,共 8 章。介绍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大气重污染的成因与来源,分析了七大重点行业及领域的排放现状并提出了强化管控方案,阐述了重污染天气联合应对技术体系、差异化的“2+26”城市大气污染防治综合解决方案,建立了区域空气质量调控技术与决策支持平台,提出“2+26”城市空气质量改善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对未来大气污染防治研究工作进行展望。
《直接液体燃料电池》是 先进电化学能源存储与转化技术丛书 分册之一。本书根据直接液体燃料电池的特点、组成、结构,从燃料电池的关键材料和技术出发,重点介绍当今直接液体燃料电池在电极材料、离子交换膜、膜电极及电池集成技术方面的进展,并对其他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液体燃料电催化给予关注。书中对直接液体燃料电池关键电极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电池组装与测试技术均有详细介绍,具有很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借鉴本书内容可以快速展开相关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并能深入了解当前能源电化学技术在本领域的研究进展。本书适合从事电化学、电催化、能源、材料及燃料电池技术等学科领域的科研工作者以及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参考学习。
本书共分六章,首先介绍了土壤的物质组成、功能和地带性分布等基础知识,着重介绍了土壤中养分的含量、循环过程、植物缺素症状及主要肥料类型;随后介绍了土壤环境容量以及污染物的来源、途径、类型、特点和危害,强调了重金属污染对农田土壤微生态、作物生产、粮食安全和人体健康的危害;最后主要针对受重金属污染的农田土壤,介绍了农艺调控、替代种植、调整种植结构、生理阻隔等安全利用技术,以及植物吸取修复、钝化修复、客土法、深翻耕法等治理修复技术。本书尝试以形象、易懂的漫画为主,结合简短的文字描述,对土壤污染危害和治理修复技术进行宣传。
本书以废荧光灯、废阴极射线管、废液晶面板等典型复合固废循环利用为主线,系统阐述了典型复合固废中若干复合氧化物、复合硫化物、复合溴化物等解构原理与再生技术研究进展,内容主要包括废荧光灯钇铕等复合氧化物解构与稀土金属再生、废阴极射线管锌钇等复合硫化物解构与稀土金属再生、废液晶面板铟锡等复合氧化物解构与稀散金属再生、废线路板烟灰铜铅等复合溴化物解构与稀贵金属再生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研究。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在环境中通常痕量存在且组分复杂、基质干扰强,其分离分析一直面临着挑战。推动POPs分析方法与检测技术的发展是国家履行《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保护环境和人体健康的重大需求和支撑保障。《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分析方法与检测技术》从样品前处理、仪器分析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系统介绍当前环境科学领域高度关注的多种POPs的分析方法与检测技术,并对POPs生物分析技术和国际前沿动态进行总结和展望。每种方法和技术均从背景、进展、原理、过程和应用示例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内容图文并茂,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的特点。
本书首先介绍了微生物燃料电池-膜生物反应器MFC-MBR)耦合系统的研究现状,并从阴阳极材料以及微生物驯化等方面对MFC-MBR 耦合系统产电性能进行了分析和优化。其次探究了MFC 提供的微电场以及微电场和曝气相互作用对MBR 膜污染的影响。最后通过分析电极和MBR 膜表面的苯酚降解产物和微生物种类,并结合过滤模型模拟对微电场抑制MBR 膜污染机理进行了讨论。本书可供环境科学与技术领域的本科生、研究生及教师参考,也可供从事微生物燃料电池和膜污染研究的相关研究人员阅读。
内容提要: 本项目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为实证研究对象,基于“结构-过程-效果”的框架,对大气污染和治理现状进行分析,力图客观剖析治理绩效和存在问题,具体内容包括六个方面: 内容一,梳理文献资料。关于大气污染预测和治理效率方面的研究,目前已经有较为丰富的成果,本项目拟应用EndNote软件对现有的国内外文献进行高效的有机整合,为项目的开展构建科学的理论体系。 内容二,分析大气污染现状。兼顾数据的可得性和研究成果的实用性,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结合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及环境功能等因素,以环境空气污染物基本项目和其他项目为基础,构建大气污染指标体系。通过收集并整理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地方环境监测中心、《环境状况公报》、《中国气象年鉴》等权威机构或者资料公布的数据,分析京津冀及
本书介绍了污染场地的控制、修复理论与方法,包括土壤、包气带和含水层中的污染,其中侧重地下水污染的控制与修复。本书内容涵盖了污染场地的调查、风险评价、污染场地风险管理策略、污染的控制与修复方法及应用等,系统地论述了从污染场地的调查到终的污染修复;重点介绍了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原理、工程设计与应用。具体特点有:①全面、系统介绍污染场地风险管理的全过程;②充分结合**的科研成果,力图具有较强的实用性;③注重理论、方法介绍的同时,更注重修复技术的适用条件、设计和工程应用等方面的分析和论述。全书力求简洁明了,系统全面。
异味污染是当前我国城镇居民投诉反映强烈的环境污染问题之一。相较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我国异味污染研究起步较晚,污染来源广泛、成分复杂,形势严峻。《环境异味污染分析与控制》作者团队自本世纪初开始,长期致力于典型环境异味污染的分析控制研究,包括异味污染的仪器-嗅觉联用评价、污染溯源解析、关键致臭物质与致臭机制、源头减排和高级氧化控制等领域。《环境异味污染分析与控制》共8章,内容包括异味污染的来源与分类、分析评价与扩散模拟、管理控制和净化治理等,内容丰富、实用性强,可以作为环境化学、分析化学、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专业的研究生教材,也可作为异味污染监测控制领域的研究、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的专业参考用书。
核能的快速发展和核电的利用产生了大量放射性废物,有效地将环境中放射性核素进行分离和富集,对于环境治理、维护生态稳定和公共安全是一项具有挑战性且具有深远意义的工程。纳米材料具有良好的可调控性,通过功能化可以改变其物理化学特性,纳米尺度所具有的表面效应、小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更有助于放射性核素污染的修复。近年来,各种纳米材料如金属有机框架(MOFs)材料、共价有机框架(COFs)材料、二维过渡金属碳化物/氮化物(MXene)材料、纳米零价铁(nZVI)基材料、碳基纳米材料、生物质材料等在放射性废水污染防护治理中的有效应用,被广泛探究。《放射性核素污染与防治》重点介绍放射性核素的污染及上述纳米材料在污染防护与治理领域的应用。封底二维码附有《放射性核素污染与防治》彩图,读者可扫描观看。
本书将从土壤黏粒的形成、分布入手,介绍土壤黏粒界面的吸附-脱附过程、黏粒结构铁的电子传导作用、黏粒晶面的性质各异性、界面自由基的形成机制和性质变化,并结合污染物在其表面的转化和反应过程,向读者展示土壤黏粒界面的各种瞬时变化和长期结构演变。本书还将结合目前我国土壤黏土层的污染现状,向读者介绍几种常见的黏土层污染修复的方法,如热脱附、电动修复,以及改性黏土对农田土壤污染的修复等。通过本书的学习,读者会进一步理解土壤黏粒的作用和界面反应的机理,为下一步的土壤深层土壤修复奠定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