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6章。第1章为绪论,主要介绍气动噪声计算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主要研究内容及展望;第2章为经典的CAA离散格式,主要介绍传统的气动噪声数值离散格式、声学边界条件、人工耗散与过滤器;第3章为网格优化的迎风型色散保持气动声学格式;改进的声扰动方程及其数值验证;第4章为基于格子Boltzmann方法的气动声学计算方法,完善并研究了格子Boltzmann方法,改进了一种吸收边界条件;第5章为FW-H声比拟噪声预测的高级时间方法,主要介绍FW-H声比拟噪声预测的延迟与高级时间方法;第6章为气动噪声预测的半经验模型,主要介绍了数值预测风力机翼型、叶片气动噪声的半经验方法。
金晶编著的《燃煤污染物排放控制技术》系统全面介绍了燃煤污染物排放控制技术相关知识,本书可以为热能工程、环境保护、火力发电、能源利用等领域的技术工作者、研究人员、提供非常有益的参考,也可以作为高等院校能源与动力工程等相关专业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教学用书。
《生活在下游》的作者是一位生态学家,更是一名癌症患者。长期以来,她孜孜以求,寻找着癌症的产生和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在她看来,尽管各种防癌手册都在谈生活方式和个人的基因对癌症的发生具有重要影响,但环境的影响越来越重要,各种释放到环境中的化学致癌物质,如杀虫剂、二恶英等污染了土壤、大气、水源、食物,是导致人们癌症发病率上升的重要原因。本书在美国好评如潮,被《图书馆杂志》评为2001年*书籍,并被改编成电影,还受到《华盛顿邮报》、《芝加哥论坛报》等国际媒体的赞誉。
《仿生植物在对重污染水体氮素去除中的应用》主要内容包括当前我国水污染现状及其特征以及仿生植物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情况、仿生植物附着生物膜氮素含量分析、仿生植物附着微生物膜对水质净化效果的研究、不同季节条件下仿生植物附着生物膜氨氮降解效能的影响、不同水深条件下仿生植物附着生物膜氨氮降解效能的影响、环境因子对仿生植物附着生物膜对氨氮降解效能的影响、仿生植物对水体污染物净化机制分析、仿生植物材料选择与管理维护技术、仿生植物应用到水质净化技术中的综合效益评价。本书可供从事污水处理的科研人员阅读,还可供政府机构工作人员参考。
张立秋、伉沛崧、时圣刚、梁贤伟编*的《危险化学品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置实用技术》在编写过程中参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并结合了国内外对危险化学品环境污染事故的处理处置实践经验,系统介绍了环境污染事故处理处置的过程、基本要求、技术特点、技术方案构建原则与方法、事故现场危险性分析、环境监测的基本方法,同时选取了六种典型化学品进行了详细的应急处理处置方案介绍与案例分析。本书语言通俗易懂,实用性强,可作为广大企事业单位事故预案编订、安全技术教育、安全管理人员以及事故救援人员的参考书。
本书是在十余年《水污染控制工程》本科教学研究基础上编写的。系统介绍了水污染控制工程的基本概念、理论、机理;重点阐述了水污染治理技术和设备,注重反映水污染控制工程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并介绍了废水的生物固体处理、回用和处置,强化了操作运行管理与维护的内容。本书编写重视经典理论的传承和新技术、新工艺的引进,注重与工程实践和规范的衔接,并对陈旧的知识进行了删减,以适应新时期工程类本科教学改革以及普通高等学校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具有较高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及相关专业师生的教材,也可供从事水处理和环境保护的研究、设计与运行管理人员使用。
本书系统阐述了建筑物室内和代表性密闭空间的空气污染概况、空气污染的控制理论与技术。内容包括:室内空气污染物的来源、类型、特征和综合防治对策,室内空气污染暴露过程、健康效应及其研宄方法,建筑和装修装饰材料、人体和室内活动等污染源释放空气污染物的机制及源头控制策略,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原理及其与室内空气质量的关系、控制室内空气污染的强化通风技术、空调系统及其对室内空气质量的影响及新风净化技术、通风与室内空气质量关系的数学描述,室内空气颗粒物、气态污染物和有毒有害微生物净化技术的原理、影响因素和适用性,汽车车内、地铁车厢、地下停车场、地铁建筑、商用地下建筑的室内空气污染与控制,飞机、载人航天器和潜艇等密闭舱室的空气污染与控制。
本书主要介绍纳米纤维素的制备及功能化应用基础,具体的制备方法包括酸水解法,超声辅助酸水解法以及化学预处理结合高强超声法。重点介绍了通过这些方法制备出的纳米纤维素的结构与性能,并在此基础上将纳米纤维素用于增强聚乙烯醇、聚乳酸复合材料;以纳米纤维素为基质制备磁性纳米复合材料、介孔二氧化钛、介孔二氧化硅以及介孔炭材料;并进一步的介绍了纳米纤维素手性向列液晶相结构以及将其用于制备功能湿敏指示薄膜。
由刘向阳著的《清洁空气的博弈(环境政治史视 角下20世纪美国空气污染治理)》研究思路:在黑斯 环境政治史研究思想的启发下,以空气污染为个案, 首先明辨与空气污染治理相关的各个主体,分析它们 各自的态度、应对和效应,然后以具体实例将这些主 体联结起来,以阐释它们围绕空气污染治理进行的利 益博弈。具体实例包括:清洁空气立法的制订和修改 过程;各个城市、州乃至联邦的治理行为;法院对环 境诉讼的判决;围绕空气污染和酸雨引发的国际政治 活动;在科学技术和经济问题上因标准分歧而产生的 不同主体的政治争论等。它们蕴含的利益冲突和协调 本身就是张力的体现,对这种张力的揭示也正是本书 的问题意识之所在,即剖析环境问题中的权力、利益 和政治关系。这样的研究,在学理上可以使我们更好 地明辨环境问题的本质,在现实中可
本书是这套体系中有影响力的标准之一。北美的气候登记处、IS014064-1标准和英国政府颁布的自愿性报告指南都采用了《企业标准》。碳信息披露项目代表资产管理总额超过64万亿美元的全球534家机构投资者,调查全球市值*的企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情况。在2010年参与调查的2487家企业中,85%的企业直接或间接采纳了该标准。 《企业标准》对于中国实现“十二五”规划及2020年的温室气体控排目标也十分有意义。该标准可以在协助中国企业管理温室气体风险、识别减排机会、设定内部减排目标、规避国际贸易技术壁垒等方面发挥作用,从而增进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和低碳经济中的竞争力。此外,各级节能减排主管部门、研究机构和温室气体管理项目的组织者可以依据《企业标准》中的方法和指南,建立温室气体核算和统计体系。这对控排指标分解和考核,以及奠
本教材详细地对污水处理厂(站)的运行与管理进行了讲授,主要内容包括:污水处理厂(站)概述、水质检测与安全生产、污水泵站的运行管理、水处理常用机械设备及其维护、电器仪表与自动控制、物理化学法工艺的运行管理、好氧活性污泥法运行管理、好氧生物膜法调试运行管理、厌氧生物处理运行管理、污泥处理与处置、污水处理厂(站)运行成本控制及优化。 本教材为*高等学校高职高专环保与气象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的全国高职高专环境保护类专业规划教材之一,供环境保护高职高专相关专业师生教学使用,也适合污水处理厂(站)技术人员培训使用,还可作为环境监察人员、注册环境评价师、环境保护工程技术人员及企业管理人员的参考用书。
全书由师华定、高庆先负责总体设计及编审工作,具体承担各章编写的是:师华定、高庆先、史华伟(第1章);罗宏、吕连宏(第2章);陈东升、杜吴鹏、马欣(第3章);张时煌、杜吴鹏、周兆媛(第4章);付加锋(第5章);王占刚(第6章);师华定、高庚先、史华伟(第7章)。在撰写过程中得到了环境保护部、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大力支持,参阅、吸收了众多个人与组织的文献及研究成果。在此对所有为本书的编辑出版付出辛勤劳动的领导和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水平有限,书中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本书为亚洲开发银行资助开展的《湖泊水资源平衡及水生态综合管理研究》项目研究成果集粹。 本书基于银川湖泊湿地保护与恢复的实践,对银川水资源及湖泊水资源进行了现状分析及评价。论述了湖泊水资源平衡及生态需水量,分析了湖泊湿地水环境污染源及污染因子,对银川湖泊湿地水环境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评价;采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对银川重要湖泊湿地生态系统进行健康评价;并就银川湖泊水资源恢复和水环境修复的目标、污染综合治理及湖泊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进行了探讨;分析提出了湖泊水生态综合管理机制及措施,包括建立湖泊湿地水生态综合管理的机制,建立湖泊湿地水资源补给与水资源平衡调控机制,湖泊湿地水资源和水环境监测体系、湖泊湿地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的评估等。
针对目前太湖富营养化特征及其治理的主要科学问题与关键难点,本书紧密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环境污染控制目标和地方政府需求,把复杂的太湖流域生态系统分解为陆域、河网及湖泊3个子系统,采用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将各子系统中水流与污染物迁移转化的内在联系耦合为一体进行研究。 本书主要包括以下4方面内容:一是流域非点源营养物质在水一土界面的迁移及量化研究;二是太湖流域河网水体污染物质累计和迁移规律;三是太湖污染物累计和迁移规律;四是太湖流域污染物负荷承载力与污染控制原理研究。本研究采用实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从机理到模型的研究方法,建立了污染物在水一土界面和河网及湖泊中迁移、转化的模型系统。 本书可供水文学与水资源、环境水利、自然地理、土壤学、水利工程等学科的科研人员、大学教师和
为保障地下水环境安全,规范地下水污染监测和控制,完善加油站污染源监管,杨青、孙从军、孙长虹等著的《加油站渗漏污染地下水的监测技术及管理对策》以上海、北京作为重点调查对象,探索采用地质雷达和化学分析相结合的手段,制定一套完整的加油站地下储罐渗漏的监测和评估方法,建立加油站地下储罐渗漏的现场调查标准和操作规范。结合典型加油站研究,应用场地概念模型,在开展污染模拟和健康风险评估的基础上,提出加油站渗漏污染地下水管理办法的建议,为加油站建设(改建)、运行和报废过程中的地下水污染调查和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为我国地下水污染的控制和环境质量保护目标的实现提供管理手段和制度保证。
《中国碳排放增长的驱动因素及减排政策评价》章简要介绍了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内容安排、主要贡献及相关文献综述;第二章运用协整技术和马尔科夫链模型,在综合考虑多种经济变量的基础上,预测了中国在2010—2020年期间的CO2,排放量,为后面的政策评估奠定基础;第三章首先运用对数平均Divisia指数分解法,研究了1995~2007年间中国CO2排放量增长的驱动因素,然后针对这些驱动因素提出后面各章将评价的减排政策;第四章首先评价了能源结构调整对CO2减排的影响,然后在9种组合情景下,评价了能源结构调整对中国碳强度目标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