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介绍了污染场地的控制、修复理论与方法,包括土壤、包气带和含水层中的污染,其中侧重地下水污染的控制与修复。本书内容涵盖了污染场地的调查、风险评价、污染场地风险管理策略、污染的控制与修复方法及应用等,系统地论述了从污染场地的调查到终的污染修复;重点介绍了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原理、工程设计与应用。具体特点有:①全面、系统介绍污染场地风险管理的全过程;②充分结合**的科研成果,力图具有较强的实用性;③注重理论、方法介绍的同时,更注重修复技术的适用条件、设计和工程应用等方面的分析和论述。全书力求简洁明了,系统全面。
本书全面介绍膜法水处理工艺,重点介绍膜生物反应器中的膜污染机理与控制技术。全书共6章,第1章主要介绍膜技术分类与特点、膜技术在水处理领域中的应用、膜污染的概念与分类、膜污染模型以及膜材料与膜污染表征方法,为本书其他章节的基础。第2~6章分别介绍膜生物反应器膜污染过程特征、膜生物反应器混合液特性与膜污染潜势、膜生物反应器膜污染控制技术及其机理、二级出水臭氧 微滤工艺膜污染及其控制机理以及膜法给水处理工艺膜污染特征与清洗。
本书详细介绍了污染物在不同环境介质中的分配、迁移和转化规律,总结了基于 污染源-暴露途径-受体 链的污染场地概念模型构建方法以及污染物理化、毒性、场地特征和暴露等关键参数,系统阐述了国内外不同风险评估导则中污染物迁移和暴露解析模型的背景、公式及场地污染物通用与特定评估基准值的推导方法。本书从污染场地土壤与地下水风险评估技术基础理论出发,全面和系统地介绍了国内外人体健康与水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方法学,奠定了我国污染场地风险管控与可持续性修复技术的理论基础,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本书内容紧紧围绕《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水十条 )对黑臭水体的治理要求,分析我国黑臭水体的现状;介绍了黑臭水体的概念、致黑致臭机理以及黑臭水体的危害;系统地介绍了黑臭水体的整治原则、治理的基本思路以及治理技术和措施;分析总结了国内外针对典型城市河道黑臭水体现象进行治理的工程案例,汲取了黑臭水体防治的经验和教训,通过理论与实际工程相结合,为我国城市河道黑臭水体的整治提供可借鉴的理念、经验及技术路线。本书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实践性,可供从事河流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等工程的技术人员、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环境工程、市政工程及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本书主要围绕典型高级氧化技术的原理与应用展开系统阐述,包括高级氧化技术的范畴与活性氧化物种的性质、基于H2O2的高级氧化技术、基于O3的高级氧化技术、基于过硫酸盐的高级氧化技术、亚硫酸盐耦合高锰酸钾/高铁酸钾快速氧化技术、基于氯(胺)的高级氧化技术以及高级氧化技术的发展趋势展望等。
餐饮油烟作为一种量多面广的污染源,是大气污染物的重要来源之一。餐饮油烟中可检测出多达数百种挥发性有机物,这些污染物排放到大气环境或室内空气中,直接危害人体健康。此外,油烟凝聚物具有强烈的致癌、致突变作用,因此油烟净化已成为整个社会都在关注的问题。本书从油烟的产生机理、组成、控制标准及其危害展开论述,并针对这类污染物的净化技术,如机械净化、高压静电净化、湿式(液体吸收)净化、吸附净化、光催化净化、复合净化等技术内容分章节予以详细论述。同时结合市场上已应用的油烟净化技术以及产学研进展就油烟净化的发展动向提出建议。
本书系统介绍了各种水处理单元技术方法的基本原理、工艺流程、设计计算、管理及应用等。全书共分十九章,内容包括总论、筛滤与调节、混凝、沉淀与上浮、深层过滤、化学处理、吸附、离子交换、膜分离、其他相转移分离法、循环冷却水处理、废水生物处理理论基础、好氧活性污泥法、好氧生物膜法、厌氧生物处理、生物脱氮除磷、人工生态处理、污泥处理与处置、废水处理厂设计。本书重视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的阐述,注重吸收废水处理的新理论和新技术,同时理论联系实际,用工程观点分析问题,可作为高等学校环境工程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及研究生教材,也供给水排水专业教学使用和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全书以太湖苕溪流域为出发点,通过对研究区域的地理、污染源的考察和数据收集,利用SWAT模型建立起流域空间和属性数据库,进一步模拟评估研究区域的污染负荷时空分布状况。利用SWAT模型进行了污染源影响因子分析、水环境容量计算及削减方案、与WASP的耦合对接、不确定性分析、非点源流失风险污染评估、**管理措施的讨论与探究。
本书系统梳理凝练了水专项“十一五”主要成果,提出了水污染防治单项技术和集成技术的技术就绪度评价方法,建立了水专项技术评估与集成方法,并对洱海56项技术进行了评估分析。围绕污染源系统治理技术、水体修复技术两大技术系统,基本构建形成了系统、完整的水污染治理技术体系;围绕着饮用水安全保障工程技术、全过程饮用水安全监管技术两大技术系统,基本构建形成了全流程、多层级的饮用水安全保障监管技术体系;集成形成了水环境管理、总量控制、风险管理和政策保障技术系统,初步构建我国水环境管理技术体系。
本书共分7章,主要内容包括: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用水及废水;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给水与废水处理概况;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给水处理工程;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渗沥液处理工程;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工业废水处理工程;渗沥液处理工程的运行优化等。本书全面完整地描述了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水处理工程,特别是锅炉补给水处理和渗沥液处理的工艺设计、工程建设、调试运行等方面的主流技术和成果。 本书适合生活垃圾焚烧发电行业的研发、设计、建设、调试、运行、环保等部门工作的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阅读,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能源及相关专业教学用书。
《AerosolParticulateSeparationTheoryandTechnology气溶胶粒子分离理论与技术》为研究生(硕士和博士生)双语教学教材,共分9章。主要内容包括气溶胶粒子的性质、运动、扩散、凝并、空气动力分离、静电捕集、纤维过滤、洗涤净化、复合机理分离。本书系统精练地论述了在气体中微粒子分离中经典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科学合理地融入了气溶胶粒子分离理论、技术与应用的*研究成果。对提升安全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及相关学科领域研究生的国外期刊论文的科技写作能力、国际学术会议的语言交流能力、科学研究的创新能力和学术修养等方面多有裨益。
多孔介质中水分、热量和物质迁移转化数学模型涉及诸多学科领域。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多孔介质渗流、传热、污染物迁移的基础理论,以及滨海地区含水层海水入侵规律的最新研究成果,包括基本概念和定律、数学模型及其解析解和数值解、有限元和有限差分FORTRAN 程序,以及模型应用等。
2015年8月29日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虽己提出了 对颗粒物、二氧化硫、氦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氨等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实施协同控制 的要求,但尚未出台相应的协同控制导则或指南用以指导协同控制工作的开展。同时,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能源消费快速增长,面临严峻的空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减排双重压力。因此,协同控制空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应优先在城市层面开展示范应用。《协同控制空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以乌鲁木齐市为案例》以乌鲁木齐市为案例开展研究,详细阐明了空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的分析和规划方法体系。
邓启红主编的《中国室内环境与健康研究进展报告(2013-2014)》围绕我国室内空气质量与健康主题,针对儿童健康、细颗粒物污染(PM2.5)、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SVOCs)、绿色建筑、家具污染物散发及车内空气污染等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总结了我国目前室内环境与健康领域研究现状、研究进展与存在的问题,为中国室内环境与健康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宝贵材料。
《城市群空气污染的扩散与协调治理 以成渝城市群城镇化为例》从城市群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以成渝城市群为案例,为城市群空气污染的研究与治理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首先,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成渝城市群六种空气污染物进行健康诊断;其次,运用P-S-R理论搭建城市群与其空气环境关系的理论框架及作用机理,结合定性与定量方法构建城市群空气污染的 人文-自然 综合影响因子体系;再次,从城市群空间视角出发,借助空间计量模型系统分析成渝城市群空气污染内外两方面的影响机制;后,根据其影响机制提出精准的区域联防联控策略,为城市群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科学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全书系统介绍了地下水运动及其污染物迁移的理论基础、基本规律、数学模型、解析解以及模型的有限差分和有限元求解方法,另外还包括地下水污染物迁移的模拟方法等。在模型的数学解法上有诸多创新和突破。值得水文地质,地下水模拟、地下水污染与控制等领域的学者,研究生,科研工作者参考。
本书主要讲述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控制的理论和方法。首先讲解VOCs治理的主要工艺理论(吸收法、吸附法、催化法、生物法、燃烧法),同时穿插讲解了其他方法(冷凝法、低温等离子体、变压吸附、光解及光催化法等)的理论;书中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叙述方法,分别介绍了转轮浓缩、RTO、RCO处理工艺,另外还分行业(石油化工、包装印刷、喷漆涂布等)介绍了VOCs的具体治理工艺,还讲述了室内VOCs的防治技术。*后还介绍了VOCs的检测技术和方法。同时书后还附上几个典型案例。给读者提供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完整的知识体系。本书不仅有一定的理论深度,而且有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一本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书籍。本书不仅是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控制、治理的培训教材,还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教材,而且是从事科研、管理、工程设计及VOCs治理一线的工程技
本书共分11章,在内容上注重理论和实际相结合,重点介绍了涉及水环境监测中水样的采集、保存与前处理新技术、常用法定计量单位与分析计算理论依据、常用统计方法、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标准方法与标准物质、实验室计量认证与规范化管理等。本书内容全面、技术先进,充分反映了当前国内外水环境监测的发展水平,具有较广泛的实用性。 本书可供从事环境规划、评价、管理及科研人员和水利、环保、城建、卫生等有关部门的监测人员,以及大专院校水文水资源环境监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等专业的教师、学生使用和参考。
当前,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大气污染正从局地、单一的城市空气污染向区域、复合型大气污染转变,部分地区出现区域范围的空气重污染现象,严重制约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威胁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城市大气复合污染防治路线及应用实例/大气污染防治与生态文明建设系列丛书》系统介绍了大气复合污染的特征、成因分析及污染防治措施,列举了天津市臭氧、PM2.5、VOCs复合污染的特征,重点研究了臭氧及其前体物VOCs、NOx的关系,内容丰富,实用性强。作者在相关科研课题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在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面的经验编写了此书,可作为大气污染防治科研人员的教材。
《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与应用》在介绍土壤污染的特点和修复原理、土壤污染政策法规标准的基础上,依次介绍了土壤污染调查与风险评价、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和转化、污染土壤物理化学修复技术、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污染场地土壤修复工程实施与管理等内容,编写中注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使本书内容具有更强的指导性。后一章介绍了我国污染土壤修复面临的问题和发展趋势,对土壤修复科研工作者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本书可供环境类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科研工作者和相关从业者使用、参考。
湖泊是人类重要的淡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湖滨带与缓冲带是陆域污染入湖的后屏障,同时,也是湖泊生物多样性为丰富的区域,湖滨带与缓冲带的保护对湖泊的生态安全至关重要。《湖滨带与缓冲带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指南》结合长期的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从湖滨带与缓冲带的功能与作用,生态问题与诊断出发,介绍湖滨带与缓冲带的总体设计思路,工程技术,以及洱海、抚仙湖等工程案例等。
《国家污染物环境健康风险名录》(化学第2分册)所包含环境与健康的综合信息,如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分析方法、污染物来源、污染物的环境迁移、扩散和转化、环境水平及人体暴露、生物效应及对健康的影响;污染物在动物和人体内的代谢动力学比较、体内和体外效应、急性毒性作用、慢性毒性作用、诊断和治疗、人体健康;防治措施;现有标准等,总体上涉及环境污染与健康效应的相关内容。该《名录》弥补了其他名录的不足,把环境与健康更好地结合起来,更具系统性、完整性和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