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国际上有关植物分子育种的百科全书式综合参考书和教材,全书共15章,涵盖了植物分子育种的各个方面,包括:DNA标记技术,遗传图谱的构建,高通量,组学,技术,植物遗传学和作物改良的常用群体,分子工具在植物遗传资源管理、评价和创新中的应用,复杂性状分子剖析的理论和实践,标记辅助育种的理论与应用,基因型*环境互作的分析,基因的分离与功能分析,基因转移和遗传修饰植物,知识产权和植物品种保护,育种信息学,决策支持工具!每一章都经过同行评阅,包含了大量**信息,并有表格、数据和参考文献的支持。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中国蔬菜育种概况、中国蔬菜种质资源、蔬菜常规育种、蔬菜杂种优势育种、蔬菜生物技术育种、蔬菜抗性育种、蔬菜品质育种等。
《中国古农书集粹》以《中国农业古籍目录》为基础,从先秦至清代的2000多部农业典籍中,第一次系统地精选152种结集影印出版,每种均附有提要,填补了目前中国农业文 献集成方面的空白。这些农书汇集了中国古代农业科技精华,是研究中国古代农业科技的重要资料。内容涉及农、林、牧、副、渔各行各业,在类别上有综合类、时令占候类、农具 类、土壤耕作类、大田作物类、园艺作物类、竹木茶类、植物保护类、畜牧兽医类等等。本书为竹木茶类 ,收录15种古代农书。
作物种质资源学是研究作物及其野生近缘植物多样性及其利用的科学,涵盖多样性形成、保护、研究与利用的理论、技术与管理体系。本书首次构建了学科理论框架和技术框架,在结构上先以“绪论”为纲引领全书,以基本理论阐述继之作为理论指引,后续各章聚焦调查与收集、安全保护、表型鉴定与评价、基因型鉴定与基因资源挖掘、种质创新、多组学研究、大数据构建、共享利用、价值评估与产权保护和高效管理等种质资源工作链条上的关键环节的技术方法与重要进展。在写作上突出学术性与通俗性的有机结合,充分体现了学科发展的先进性和前瞻性。
《中国古农书集粹》以《中国农业古籍目录》为基础,从先秦至清代的2000多部农业典籍中,第一次系统地精选152种结集影印出版,每种均附有提要,填补了目前中国农业文 献集成方面的空白。这些农书汇集了中国古代农业科技精华,是研究中国古代农业科技的重要资料。内容涉及农、林、牧、副、渔各行各业,在类别上有综合类、时令占候类、农具 类、土壤耕作类、大田作物类、园艺作物类、竹木茶类、植物保护类、畜牧兽医类等等。本书为农田水利类、农具类、土壤耕作类、大田作物类,收录22种古代农书。
《中国古农书集粹》以《中国农业古籍目录》为基础,从先秦至清代的2000多部农业典籍中,第一次系统地精选152种结集影印出版,每种均附有提要,填补了目前中国农业文 献集成方面的空白。这些农书汇集了中国古代农业科技精华,是研究中国古代农业科技的重要资料。内容涉及农、林、牧、副、渔各行各业,在类别上有综合类、时令占候类、农具 类、土壤耕作类、大田作物类、园艺作物类、竹木茶类、植物保护类、畜牧兽医类等等。本书为园艺作物类二 ,收录《佩文斋广群芳谱》。
《中国古农书集粹》以《中国农业古籍目录》为基础,从先秦至清代的2000多部农业典籍中,第一次系统地精选152种结集影印出版,每种均附有提要,填补了目前中国农业文 献集成方面的空白。这些农书汇集了中国古代农业科技精华,是研究中国古代农业科技的重要资料。内容涉及农、林、牧、副、渔各行各业,在类别上有综合类、时令占候类、农具 类、土壤耕作类、大田作物类、园艺作物类、竹木茶类、植物保护类、畜牧兽医类等等。本书为救荒赈灾类三 ,收录4种古代农书。
《中国古农书集粹》以《中国农业古籍目录》为基础,从先秦至清代的2000多部农业典籍中,第一次系统地精选152种结集影印出版,每种均附有提要,填补了目前中国农业文 献集成方面的空白。这些农书汇集了中国古代农业科技精华,是研究中国古代农业科技的重要资料。内容涉及农、林、牧、副、渔各行各业,在类别上有综合类、时令占候类、农具 类、土壤耕作类、大田作物类、园艺作物类、竹木茶类、植物保护类、畜牧兽医类等等。本书为植物保护类及畜牧兽医类,收录10种古代农书。
方智远主编的《中国蔬菜育种学(精)》内容由总论和各论两篇组成。总论部分概要论述了中国蔬菜育种学的发展历程、主要成就、育种目标,以及技术途径与创新育种方法、良种繁育、田间试验设计与统计等基础理论与知识;各论部分较详细地介绍白菜、甘蓝、番茄、萝卜等30余种蔬菜作物的育种概况和育成品种、种质资源、生物学特性与主要性状遗传规律、育种目标与主要鉴定方法、育种途径和实例及良种繁育技术等。
这本书记录和研究了农业生产者真实的生活环境,讲述了东方各民族好的耕作方法,学习他们保护自然资源的方法、及他们的经验,人们将获益匪浅。几世纪之前,东亚三国的农业已经能够支持起如此高度密集的人口,并且可持续发展至今,并且这个势头还将保持下去。美国人十分推崇远东地区人们的原生态农耕方式,认为推广中国、朝鲜和日本可持续农业经验对全人类都是有帮助的。东亚民族主要依靠小块土地和少量产品来维生,却养活了密集的人口。在远东地区,每一种可以食用的东西都被认为是人类或者畜禽的食物。而不能吃或者不能穿的东西则被用来做燃料。各种有机垃圾混合在一起以及人类的或动物的粪便都被细致地保存下来,在使用之前再将它们粉碎并烘干作为肥料。在这里,看不见一块闲置的土地,见不到一点被浪费的资源。在现代农业耕作方式的
除草剂大型专著,从化工角度讲的,化学工业出版社有2本;从应用角度讲的,则只有张玉聚老师的著作。张玉聚老师2009年6月在本社出版的《中国除草剂应用技术大全》,无论从论述的全面性,应用的可操作性,至今都是的。2009年6月以后,经过4年多的时间,有很多新的科学技术进展需要加进去。由于需要增补和修订的内容太多,又增加了大量图片,因此作为一部新书出版。新书比老书增加了400多页。相信本书出版以后,在学术界和农业图书市场都会有更好的反响。
本书是一本现代果蔬花卉气调贮藏和采后处理的专著。全书共分八章,分别对目前国际上流行的气调贮藏工艺、采后处理技术、经营管理模式、营销促销手段、国内外果蔬标准以及80余种果蔬花卉的采后处理方法作了详细介绍。同时还对气调和采后处理设备作了简介。 本书图文并茂、内容翔实、可操作性强,可供从事园艺产品生产、贮运、经营的工作人员学习参考之用,也可供有关科研、教学工作者参考。
全书共18章,大田条件下的光合作用和水分及无机营养的利用、作物和牧草的生产过程是贯穿于本书的中心问题,作者对这些生产过程以及大田生产系统的各种问题进行了非常广泛、深入而又有独特见解的分析。书中以环境物理学、土壤学以及植物生理学和形态学为立足点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说明,在运用综合方法分析大田生产系统方面做了尝试。本书道德导入系统的要领而后循序渐进地对这些要领进行了定量分析,进而扩展到农民所采用的系统管理战略和战术以及环境问题待热点问题上。 该书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各种理论和思潮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分析,因此对于中国的农业工作者深刻、全面地认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策略和技术有积极的作用。该书适合高等农业院校家学、园艺、林学、果树、植保、资环等专业的教师、研究生、高年级大学生、农
本书是近20年来作者对沙棘育种与栽培各领域研究工作的系统总结。在育种方面涉及种群构成及其遗传变异规律、种源选择与母树林的营建、选择育种、引种与实生选种、杂交育种与杂交种子园的营建以及良种繁育途径与技术等多方面的内容。在栽培方面则详细分析和介绍了各种育苗方法和技术、造林规划设计的原则、各个林种的造林地选择与造林方法,以及对天然林、人工林、沙棘园的经营管理措施。内容系统、全面、翔实,针对具有重大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的沙棘的特点,提出并实施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技术路线与技术方法,在多个方面有独到的见地和创新,是一部科研与生产、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专著。 本书可供林业、农业、水土保持等专业领域的大专院校师生及相关科研院所研究人员以及林业、农业、园艺、水土保持等基层单位科技工作人员参考。
本书是一本现代果蔬花卉气调贮藏和采后处理的专著。全书共分八章,分别对目前国际上流行的气调贮藏工艺、采后处理技术、经营管理模式、营销促销手段、外果蔬标准以及80余种果蔬花卉的采后处理方法作了详细介绍。同时还对气调和采后处理设备作了简介。 本书图文并茂、内容翔实、可操作性强,可供从事园艺产品生产、贮运、经营的工作人员学习参考之用,也可供有关科研、教学工作者参考。
《中国作物及其野生近缘植物:饲用及绿肥作物卷》是《中国作物及其野生近缘植物》的饲用及绿肥作物卷。全卷分为5章。章为总论,重点论述了饲用及绿肥作物的主要类型、特征特性及中国饲用、绿肥植物种质资源的多样性、丰富性与发掘利用前景。第二至第五章为各论,分别介绍了禾本科、豆科等17科96属210种饲用、绿肥作物、草坪草、防风固沙和保持水土植物。并对其中81种饲用作物和13种绿肥作物作了详细论述。同时,在每一种的内容介绍中,对该种的植物分类、栽培起源和历史,传播途径和栽培现状,植物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生产性能及利用价值,栽培品种及其类型,在中国的野生种与野生近缘植物作了具体论述。 《中国作物及其野生近缘植物:饲用及绿肥作物卷》所论述的种类多样,信息比较丰富,在内容上力求突出其多样性、基础理论性、科学
杂草种子的鉴定与研究,对植物检疫、杂草防治及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本著从检疫鉴定和杂草研究的实际出发,对进口植物检疫较常截获的43科213属407余种杂草籽实,其中包括我国禁止或限制输入的、尚未分布或分布未广的以及的主要农田杂草种子进行科、属、种的检索分类;对各杂草籽的外形及种胚、子叶和胚乳等内部相关识别形状进行综合摄影;对各个种的主要形态特征、分布情况及经济意义等进行系统研究与描述。 本书全彩色套印,图文并茂,直观、清晰,原色、原状,客观实用,可供从事杂草检疫、鉴定和农业生产、教学科研及外贸人员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