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地区旱作农田节水型农作制度研究》立足我国西南地区农业资源与旱作农业生产现状,在系统分析旱地农作系统(包括不同单作模式和多熟制模式)水分供需平衡特征与水分生态适应性,以及综合评价旱地农作系统水分生产潜力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油菜、玉米、辣椒3种旱地作物的节水抗旱生理生态机制,并开展了典型“旱三熟”种植制度下的农田保护性耕作综合效应与技术模式研究,设计和开发了西南地区农业资源与环境要素数据库系统,进而对西南地区旱作农田节水型农作制度的发展潜力、制约因素、发展途径和 模式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探究。《西南地区旱作农田节水型农作制度研究》力求将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兼顾学术性和实用性。
为 好地指导农业生产,本书作者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组织一批专家和学者针对沧州的产业结构和当前的农业发展态势编写本书。 本书分为种植技术、养殖技术、经营管理,其中种植技术涵盖了小麦、玉米、棉花、蔬菜、杂粮等作物的种植技术;养殖技术涵盖了猪、羊、鸡、鱼、虾、贝等的养殖技术;经营管理主要内容为新时代农民应具备的经管理念和经管知识等。本书的出版将为高素质农民及农技推广人员提供不可多得的实用读本,对提高农业领域从业人员素质,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四个农业”高质量发展起到积极地作用。
本书概述了广西栽培稻和野生稻资源的分布、类型、特性,以及广西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在水稻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鉴定和评价等方面的工作。书中选录了386份栽培稻资源和59份野生稻资源,介绍了每份资源的采集地、类型及分布、主要特征特性和利用价值,并配以相关性状的典型图片。 本书主要面向从事水稻种质资源保护、研究和利用的科技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农业管理部门工作者,水稻种植及加工人员等,旨在提供广西水稻种质资源的有关信息,促进水稻种质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为了适应无土栽培技术发展的需要,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结合多年花卉无土栽培的研究成果及生产实践经验完成了本书编写。全书共两篇23章。第一篇为基础理论部分,共8章,全面介绍了无土栽培基本概念、基本理
《作物生长光谱监测》以作物生理生态学原理和定量遥感方法为基础,重点论述了作物生长光谱监测的基本理论、分析方法、关键技术、智能装备、应用系统及发展前景等,主要包括作物生长监测概述,作物光谱监测原理,作物光谱获取与分析,作物反射光谱的动态变化特征,作物叶绿素指标、氮素营养、水分状况、长势与生产力、土壤养分等的光谱监测技术,基于无人机遥感、卫星遥感的作物生长监测,基于实时监测的作物生长预测与诊断,基于光谱的作物生长监测装备研制,作物生长监测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作物生长监测研究展望与应用前景等16章内容,突出了作物学与遥感学、信息学、系统学、工程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构建了天空地立体化作物生长光谱监测技术体系,实现了作物生长监测诊断的无损化、高效化、定量化、规模化,有助于推动我国农
本书是一部系统阐述家畜生态养殖理论与实践的学术专著。书中系统介绍了生态养殖的概念、相关技术手段、相关应用等内容,探究了畜食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协同发展的技术体系。通过对生态养殖相关理论知识和当前研究进展的系统归纳梳理,旨在帮助读者深入具体地了解畜禽与环境的关系,学 禽生产环境、区域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科学知识。 本书可供高等院校农学、畜牧学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以及从事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科研人员参考。
本书依托“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和“广西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鉴定与保存”的项目成果,在前期出版“广西农作物种质资源”丛书的基础上,收录了经鉴定和评价遵选的广西农作物优异特色种质资源。全书共9章,列述了水稻、玉米、甘蔗等广西主要农作物优异种质资源446份,图文并茂,系统展示了广西主要农作物优异种质资源,详细描述了它们的学名、采集地(或来源)、主要特征特性、优良特性、适宜地区、利用价值、濒危状况及保护措施建议等。 本书既可为农业生物种质资源、作物育种、生物多样性等相关专业院校师生、科研院所工作者提供学术参考,也可作为植物爱好者的科普读物。
行业大学在行业产业现代化进程中产生,与行业产业互促共进。面对农业科技快速升级 新的趋势和农业现代化不断增长的技术需求,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模式亟待改进和完善。与此同时,产教“两张皮”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业高校发挥社会作用的 问题,农业高校急需合法合理地面向产业谋求高质量发展。为破解农业现代化“短板”问题,本书针对高校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现状及问题,借鉴美国和 部分地区高校 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经验,依据管理与生产力关系理论、传统农业改造进化理论、现代农业科技应用理论和农技推广模式演进理论,遵循农业演进规律、农技进步规律、推广成才规律、政府推动规律、群众需求规律、技术适用规律、教育塑造规律和技企合作规律,构建我国高校 实施农业技术推广的新模式。 本书可供农业技术推广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管理
本书介绍了673份近十余年来云南新收集引进的 外烟草种质资源的特征特性、抗病性、外观质量、化学成分等。每份种质均附有植株、叶片、花序等图片。 本书内容全面、丰富,资料翔实,图文并茂,是烟草种质资源领域重要的工具书,可供从事烟草农业科研、教学,特别是育种工作者参考。 本书的出版,将有利于烟草种质资源的创新利用,充分挖掘其潜在的社会经济效益并促进烟草种质资源研究的发展。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绪论、梨病害、梨虫害、梨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模式集成与示范,收录了我国梨生产中常见的病虫害71种,其中病害28种、虫害43种,重点介绍了每种病虫害的诊断(或识别)特征、分布为害、发生(或流行)规律及其绿色防控技术。为了方便读者阅读、使用,书中配有代表性图片476幅,书后附有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挂图6幅。 本书可供高校和科研院所植物保护学、作物学、作物栽培学等相关研究领域的科研人员、师生阅读,也可供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生产管理等部门的政府职员及与农业相关的企业研发人员参考。
本书针对影响寒地水稻生产的低温冷害问题,围绕水稻冷胁迫应答miRNA挖掘、耐冷功能验证、作用机制解析及育种利用等方面开展研究讨论。本书以水稻测序品种‘日本晴’为试材,构建了水稻冷胁迫miRNA表达谱及miRNA-mRNA调控网络,鉴定出多个冷胁迫应答的miRNA,初步揭示部分miRNA调控耐冷性的作用机制,并通过转基因及基因编辑等技术,创制了多份耐冷性显著增强的水稻材料,为耐冷水稻育种提供理论指导与生物资源。 本书可供生物学、农学等领域的科研、教学及管理人员阅读参考。
本书共分9章,概述了夏直播花生的生产状况、生育特点和高产途径;从出苗特性、农艺性状、光合衰老特性、养分吸收利用、土壤碳氮组分、根瘤固氮特性、微生物群落结构、温室气体排放和产量构成因素等方面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夏直播花生的生长发育规律和高产生理基础;重点介绍了夏直播花生单粒精播核心技术和关键配套技术,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夏直播花生高产栽培技术体系。 本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可供广大花生科技工作者、农业院校师生、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和从事花生生产的新型经济主体与种植户等阅读参考。
稻田综合种养在我国蓬勃发展,其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显著,成为我国生态循环农业的典型范例。2018年《“双水双绿”产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作者提出“双水双绿”理念,成为稻田综合种养产业发展升级的模式和目标。《“双水双绿”产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深入剖析“双水双绿”科学内涵与基本特征,分析“双水双绿”产业基础及理论依据,解读国外相关产业发展,对“双水双绿”体系下绿色水稻生产、小龙虾绿色养殖、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健康土壤培育与管理、主要模式及技术、绿色生产技术及标准、产业发展的支撑及保障体系,以及示范推广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和讨论,对未来“双水双绿”发展综合效益及前景进行展望,对推进我国“双水双绿”产业发展提出了建议。
本书在明确土壤管理与作物病害可持续控制、作物抗病虫性原理及其与矿质养分关系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大量、中量及微量元素养分影响病虫害发生的机制,提出了控制病虫害的养分综合管理技术。同时以云南水稻生态系统为例,深入分析了水稻种植管理措施(抗病品种、施肥、农药等)对水稻病虫害发生和流行动态及水稻产量的影响,尤其是以小麦和蚕豆间作系统氮素养分管理为特色,立足作物营养与作物健康理念,探讨矿质营养与作物病虫害控制的内在联系,揭示养分均衡吸收利用与病虫害控制的原理和相互作用机制。
本书聚焦东北玉米带长期连作生产现状及主要问题,从栽培学、耕作学、土壤学和植物营养学角度详细阐述了玉米种植技术科研进展。书中深入分析了东北玉米带长期连作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状的变化规律,系统总结了黑土农田耕层与玉米生长发育的关系,提出了土壤结构性障碍消减技术、土壤功能性障碍消减技术和养分综合管理技术,构建了适于东北黑土地三大生态类型区的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并对技术模式进行了集成示范与实证。 本书兼具理论创新性与技术实用性,可供作物栽培学、耕作学、土壤学、植物营养学、生态学等领域的高校师生、科研工作者,以及农业技术人员阅读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