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过去四十多年经济高速增长的奇迹,是和土地制度安排与变革有很大关系的。独特的土地制度安排与变革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和结构变革的发动机。本书作者通过抵近真实世界的一手调查,直接参与 和地方土地制度改革试验,了解到中国土地制度的基本特征、制度运行中的问题,以及土地制度作用于经济发展的典型事实,给出了土地制度改革的思路、解决方案和实施机制。 在下一个经济发展阶段,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以地谋发展”模式走不通了,经济增长将 多地依靠生产力提升和创新来驱动,土地制度改革将成为我们能否利用好下一轮发展机遇期,促进国力再上一个台阶的关键。
本书体例仍保持原来的布局,全书分为七大部分,分别为(一)水稻病虫害的防治;(二)棉花病虫害的防治;(三)麦类、油菜病虫害的防治;(四)旱粮、大豆病虫害的防治;(五)西瓜、甜瓜病虫害的防治;(六)杂草发生和防治;(七)常用农药。对每一病害或虫害,均以简明的文字说明其识别、发生规律以及防治措施,并有农药、药械等知识介绍。
本书结合作者十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经验,详细介绍了堆肥的发展及展望,堆肥原料及调节,堆肥系统及特点,堆肥厂规划与设计,堆肥过程控制,堆肥设备与维护,堆肥产品及加工,堆肥质量评价,堆肥产品使用及效果,堆肥产品登记及营销,堆肥厂案例以及堆肥厂运行管理等内容。 堆肥对于有机废弃资源的再生利用,保障城乡环境优美,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书以实用为宗旨,系统性强,实例典型,有较强的技术性和参考价值,可供环境工程、市政工程、农业工程、生物工程等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耕地质量培育技术与模式(精)》第1~8章分别就作者对耕地质量的一些基本观点、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展望,土壤有机质、土壤胶体、土壤物理性质、土壤生物等对耕地质量的影响进行分别叙述,并就耕地质量退化及其调控的理论基础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第9~13章分别就长期定位试验在耕地质量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耕地有机质提升、养分库容增效与结构调控、污染土壤修复、施肥进步对作物生产的贡献等内容进行了分别叙述;第14~21章分别就黑土、棕壤、潮土、紫色土、灌漠土、砂姜黑土、红壤旱地、水稻土等主要类型耕地的质量培育与退化耕地修复模式进行了总结和提炼,希望能形成对相应区域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的技术模式。
本书应用经济学与生态学的原理,对害虫管理提出了“害虫生态调控”的理论,又将系统科学与害虫管理相结合,创建了“害虫管理系统工程”作为害虫管理学的方法论;进而通过具体实例,对害虫经济危害特征、害虫栖境改造的生态工程设计、害虫田间数量信息的估计方法及害虫趋光特性的实验技术分别进行了阐述,进一步增加了本学科的完整性。 本书可作为从事植物保护、环境保护、昆虫学、生态学、农业、林业、畜牧业、系统科学、有害生物控制和生物资源管理等学科的研究人员与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的教材与参考书。
目前花卉的生产、养护、营销及装饰已经成为市场经济中具有发展前景的产业,也是广大民众时尚生活消费的热点之一。 本书内容十分丰富,文字简明,归纳得当,较其他参考书更具特色。它包括花茎、枝、叶、花、果等形态特征的描述;对于土、肥、水、气、植保等适生条件也表达得具体实用;除此之外,它还对花木市场适用范围、功能和效果作了说明。 本书用列表方式进行叙述,读者就能快捷、方便、明确地查找到所需要的信息和经验,正因为如此,它不仅很适合广大园林科技人员、花卉经营者参考,对家庭养花人也有实用价值。
本书系统地总结了近年来河南省承担的国家“十五”重中之重科技攻关项目“小麦优质高效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的*研究成果,着重阐述了强筋、中筋和弱筋小麦籽粒蛋白质和淀粉品质的形成规律和生理机制,探讨了氮、磷、钾肥,有机肥和微肥对不同类型专用小麦籽粒蛋白质和淀粉品质的调控效应和生理机制,明确了河南省和全国的小麦品质区划,提出了不同类型专用小麦的保优调肥技术。全书共分10章,分别介绍了小麦籽粒品质的概念和研究进展、籽粒品质的形成规律、施肥对籽粒品质的调控效应和保优调肥技术,体系完整,内容充实,理论简明,技术实用,做到了知识性和前沿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统一。 本书既可作为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的教材,又可供农业科技、教育、推广和管理人员参考。
本书以植物育种为主体、以染色体为主线,将遗传与育种紧密结合在一起,比较系统地反映了当前植物育种的发展动向及水平。全书分为8个单元、16章,在简要介绍植物细胞遗传学相关内容及发展动态的基础上,对无融合生殖育种、2n配子的发生及利用、染色体组工程(单倍体、同源多倍体、异源多倍体)及染色体工程育种、体细胞杂交与倍性操作、异源核质杂种及其利用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系统的论述。本书的特点在于理论联系实际,将农作物、园艺作物、林木果树植物以及园林花卉植物的相关内容融为一体,相互借鉴,有助于读者开阔思路。 本书可供相关院校教学及从事植物育种的科研工作者参考。
本书以我国粮食主产区太湖地区水稻一小麦轮作区、华北平原小麦一玉米轮作区的水稻、小麦和玉米为研究对象,重点阐述了农田氮素来源、转化及迁移规律,作物高效吸收利用氮素基因型差异及生理遗传机制,农田及区域水平上的作物高效施氮技术等。书中的数据是基于同一区域进行的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农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协同研究结果,具有综合性、系统性和应用性。本书不仅有助于相关研究领域的读者全面认识农田氮素高效利用的原理,也可为农业技术推广相关人员提供提高氮肥利用率的具体解决途径。 本书可供农学、土壤科学、植物营养学、生态与环境科学相关的研究人员使用,也可供氮肥生产及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农业及环境部门的决策、管理人员阅读和参考。
本书是一部历时十多年、历经16次修改、由一个庞大的专业团队完成的全新的肥料与施肥手册,是专门为广大知识农民、农技推广和企业农化服务人员量身打造的工具书和培训教材。 书中内容以肥料选用和施肥技术为核心,涵盖了农业生产知识、测土配方施肥、叶面施肥、水肥一体化、逆境施肥、土壤培肥等技术,以及肥料法规和农化服务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它的特点在于以问答的形式深入浅出地回答了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通过综合比较的实用表格,可以快速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先进技术,方便读者查询并解决肥料施用和营销中遇到的各种疑难和热点问题。 本书作者长期工作在农业生产和农化服务线,并且拥有植物营养国家学科团队的坚强后盾,同时邀请全国几十位相关专家教授对本书进行审阅并提出好的建议,保证了本书的科学性和可读性
本书介绍了有机肥料的性质与作用,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的特点与利用方式,常见微生物发酵菌剂的种类与使用方法,有机肥料加工设备和有机肥料厂建设注意事项,农田科学施用有机肥料的基础知识。内容丰富,理论联系实际,对有机肥料的加工与施用有较强的指导作用。本书可供从事环境保护、有机肥料加工企业及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供农业技术人员及广大农民学习借鉴。
全书共分9章,分别论述了我国超级杂交稻研究的新进展,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的育性遗传研究及育种策略,水稻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超级杂交稻理想株型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特性,超级杂交稻育种方法和途径,分子技术应用于超级杂交稻育种研究及其所取得的*进展,超级杂交稻的亲本繁殖及杂交制种高产技术,超级杂交稻的高产栽培理论和技术,以及超级杂交稻先锋组合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等内容。本书论点明确,论述科学、严谨,图文并茂,是国内外本全面介绍超级杂交稻研究的学术论著。可供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以及农技推广、种子生产经营和农业管理部门的相关人员参考。
本书是《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系列图书》之一。结合国际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进步,本书对农药残留备种主要检测方法及相关*技术作了较全面而深入的阐述;同时,对中国、中国台湾和其他国家/地区的农药残留监控技术作了较详细的介绍,也是本书的主要特色之一。 本书不仅有助于我国广大农药残留分析工作者全面了解现代农药残留检测和监控技术研究现状,还有助于在我国推动低成本、高通量、快速而灵敏的农药残留先进检测技术的相关研究,并建立有效的农药残留监控体系。 本书既有丰富的基本理论,又有大量的分析实例,不仅适合广大从事农药残留分析的研究人员阅读,也可供各级从事农药残留监控的管理人员参考。本书可作为各大专院校相关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供专门研究机构的相关人员参考。
本书是《作物灰色育种学》一书的姊妹篇。全书共分九章。主要内容包括作物灰色育种电脑决策系统概述、育种目标性状灰关系分析计算程序及其应用、亲本灰色分类计算程序及其应用、杂交组合灰色评判计算程序及其应用、单株灰色选择计算程序及其应用、品种灰色多维综合评估计算程序及其应用、品种灰色布局计算程序及其应用、品种灰色相似性栽培计算程序及其应用、作物病虫害灰色预测计算程序及其应用等。全书结合育种实例,模拟作物育种全过程,学用兼备,图文并茂,以淋漓酣畅的笔触和可视性极强的图片,将读者带人作物育种的各个阶段和环节,使读者在接受和吸纳知识的同时也有了作为一个育种家的感悟与体验。除章外,其余各章均按数学原理、计算方法与步骤、程序设计与框图、程序类别与功能、应用实例与上机操作说明、程序清单的格式
本书概述了中国烟草种植布局变迁和新一轮中国烟草种植区划开展的背景,介绍了烤烟品质评价指标体系、烤烟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和建立过程,详细论述了烤烟生态适宜性评价与适竹性区划、烟草种植区域划分和烟草种植布局调整方向及建议等新一轮烟草种植区划的*研究成果。全书共分五章,内容主要包括中国烟草种植区划概况、烤烟品质评价指标体系、中国烤烟生态适宜性评价及分区、中国烟草种植区域划分、中国烤烟生产优势区与潜力区布局规划等。 本书可供烟叶生产和管理决策人员、烟叶原料研究和使用人员,以及有关院校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阅读参考。
本书为我国元代农学集大成者。此书由三部分内容组成:《农桑通诀》是关于农作物的种植收贮、果木栽培、禽畜饲养等论述;《百谷谱》是对五谷杂粮等各种具体作物栽培的介绍;《农器图谱》对我国传统农具、水利器具、养蚕缫丝织造器具等的使用和制作,以图绘加文字予以详尽介绍。此次整理,不仅对原书进行了校勘,对各种术语、名词作了科学的注释、客观的评价,而且用白话作了今译,从而有助于读者阅读、理解这部在中国科学史、乃至世界科学史上有重要地位的农学著作。
本论文集是首届中华农圣文化国际研讨会的论文结集,共收录了32位与会专家与学者的论文36篇,内容涵盖了农学思想、设施园艺、有机农业、现代生物工程、海洋生物、生态环保、农业发展、农业经济和农业文明史等众多方面,特别是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现代生物工程、有机农业和环境保护等方面,为传统农学思想注入了现代内涵,为我们提供了全新世界视角。 首届中华农圣文化国际研讨会由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中华农圣文化节领导小组主办,潍坊科技学院承办,寿光市《齐民要术》研究会协办。中华农圣文化国际研讨会是中国(寿光)国际蔬菜博览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弘扬传统农业文化,传播现代农学思想,促进农业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与进步。
王莲英、袁涛、王福、李清道编写的这本《中国芍药科野生种迁地保护与新品种培育》共分四章,内容包括:概述,中国芍药科野生种迁地保护中心的建立,新品种培育,主要新品种简介。本书由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以纪传文体记述中国20世纪在各学术专业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数千位华人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专家学者,展示他们的求学经历、学术成就、治学方略和价值观念,彰显他们为促进中国和世界科技发展、经济和社会进步所做出的贡献。 《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农学卷》按传主出生年月日先后结集卷册,卷首简要回顾20世纪的中国农学发展概况,卷尾附20世纪中国农学大事记。这与传文两相映照,力图反映出中国农学领域的百年发展脉络。 农学卷记述了200多位农学家的研究路径和学术生涯,全书以突出学术成就为重点,力求对学界同行的学术探索有所镜鉴,对青年学生的学术成长有所启迪。本卷分四册出版。分册收录了54位农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