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荣林、吉文林*的《花鸟鱼虫标本制作小百科 》内容包括:花标本的制作、鸟类标本的制作、其他 动物标本的制作、鱼类标本的制作和虫类标本的制作 等。书内配有彩图约700余幅。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花鸟鱼虫标本制作小百 科》的基本知识,图文并茂,文字通俗易懂,内容实 用,取材方便可行,操作性强。不仅能供大中专院校 、职业高中、技校,中小学的广大师生学习与应用, 也可供大、中、小城市的青少年、待业青年及标本制 作爱好者参考使用。
《苜蓿种植区划及品种指南》主要内容包括:国内外苜蓿品种的种植区划,中国苜蓿的地方品种、育成品种、引进品种以及国外近年育成的品种866个(其中中国41个、外国825个)。详细介绍了每个品种的亲本来源、育种方法、植物学特征、抗病虫、抗逆等重要性状以及适宜种植区域。《苜蓿种植区划及品种指南》可供从事苜蓿生产与经营管理人员以及大、中专院校师生参考,也可供环保、土壤治理及苜蓿爱好者参考与使用。
J.Vollmann,I.Rajcan编著的这本《油料作物育种学》用19章的篇幅介绍了油料作物遗传育种概论,食用与非食用植物油的遗传改良,以及17种油料作物(大豆、甘蓝型油菜、其他十字花科油菜、向日葵、亚麻、棉花、花生、蓖麻、油棕、椰子、橄榄、红花、罂粟、油用裸仁南瓜、油用玉米、雷斯克勒和萼距花)的育种理论、技术方法和*研究进展。本书针对每种作物,分别介绍了该作物起源进化、品种分类、遗传资源、育种目标、育种技术方法、育种成就、生物技术和种子生产等方面内容,既涉及单子叶植物又涉及双子叶植物,既涉及生育期很短的一年生植物,也涉及寿命达2000年的木本植物。育种方法涵盖了无性系育种、纯系育种、杂交育种、杂交种育种和生物技术育种等方面。 《油料作物育种学》各章均由该领域国际著名专家执笔撰写,充分反映了学科*研究进
本书体例仍保持原来的布局,全书分为七大部分,分别为(一)水稻病虫害的防治;(二)棉花病虫害的防治;(三)麦类、油菜病虫害的防治;(四)旱粮、大豆病虫害的防治;(五)西瓜、甜瓜病虫害的防治;(六)杂草发生和防治;(七)常用农药。对每一病害或虫害,均以简明的文字说明其识别、发生规律以及防治措施,并有农药、药械等知识介绍。
本书全面地反映了我国茶树种质资源研究的历史沿革和主要进展,既有传统的资源评价和育种技术,又有新兴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手段和方法,资料翔实,融史料性、实用性和学术性于一体,可以体现出我国茶树种质资源研究理论和实践的整体概貌。 本书在内容编排上,先概论了茶叶作为一项栽培作物在当今国内外的生产概况,古今中外的资源收集和品种改良工作;种植资源部分重点阐述了茶树的起源深化、系统分类、考察收集、鉴定评价和核心种质的建立等内容;遗传改良部分在充分阐明茶树遗传多样性的基础上,除了介绍系统选种、杂交育种、诱变育种等常规遗传改良方法外,重点论述了茶树分子标记辅助育种、茶树功能基因研究以及转基因等新的技术、方法和取得的进展,并附图片27幅。本书兼顾了学术性和实用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适合从事茶树种
本书是《作物灰色育种学》一书的姊妹篇。全书共分九章。主要内容包括作物灰色育种电脑决策系统概述、育种目标性状灰关系分析计算程序及其应用、亲本灰色分类计算程序及其应用、杂交组合灰色评判计算程序及其应用、单株灰色选择计算程序及其应用、品种灰色多维综合评估计算程序及其应用、品种灰色布局计算程序及其应用、品种灰色相似性栽培计算程序及其应用、作物病虫害灰色预测计算程序及其应用等。全书结合育种实例,模拟作物育种全过程,学用兼备,图文并茂,以淋漓酣畅的笔触和可视性极强的图片,将读者带人作物育种的各个阶段和环节,使读者在接受和吸纳知识的同时也有了作为一个育种家的感悟与体验。除章外,其余各章均按数学原理、计算方法与步骤、程序设计与框图、程序类别与功能、应用实例与上机操作说明、程序清单的格式
作物育种学是一门以遗传学、进化论为主要基础理论的综合性科学,是农学、种子科学与工程、农业标准化、生物技术等植物生产类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和核心课程,是植保、植检、植物科学等专业的专业选修课。本课程是研究选育和繁育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和方法的科学,包含了育种目标、种质资源、育种方法、品种审定和种子生产等作物新品种选育全过程中涉及的主要内容。作物育种方法包括选择育种、杂交育种、杂种优势利用、诱变育种、远缘杂交、倍性育种、生物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等。主要育种目标性状包括抗病虫育种、抗逆性育种和作物品质改良等。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知道作物的主要育种目标制定原则,掌握作物常规育种手段基本的操作过程和细胞工程、转基因技术、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育种新技术的基本原理,了解相关学科的发展对作物育种学
刘荣志、向朝阳、王思明主编的《当代中国农学 家学术谱系》系《当代中国科学家学术谱系丛书》之 一。本书选择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棉花五大主 要农作物为代表,在借鉴农史研究方法和成果的基础 上,从学术渊源、师承授受的角度,以主要机构为立 足点进行大量资料收集和采访工作,并在此基础上梳 理出当代中国农学家学术谱系。重点分析了各谱系的 源流及传承关系、学术传统与学术风格,介绍了典型 代表人物,并在国际比较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国农学学 术谱系的特点、优势与不足,以及影响其形成和发展 的经济和社会因素等。
《中国花生遗传育种学(精)》(作者禹山林)分四篇二十五章,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花生遗传育种的理论以及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展示了当今花生育种研究的*进展。《中国花生遗传育种学(精)》篇花生遗传学,详细介绍了花生农艺性状、品质性状、抗性、生育期与休眠性的遗传特性,以及性状的相关分析和连锁遗传、细胞遗传和分子遗传的科研成果。第二篇花生育种方法,逐一介绍了花生引种、系统育种、杂交育种、远缘杂交育种、杂种优势利用、诱变育种、细胞工程育种、分子育种等各种育种方法的特点及运用。第三篇花生特定目标育种,则针对我国花生生产区域生态环境、生产条件和市场需求介绍了花生育种目标的制定、高产育种、品质育种、早熟育种、抗旱育种、耐涝与耐荫育种、抗病育种、抗虫育种和作为饲料作物和地被植物的育种。第四篇品种审(鉴、认)
本书是《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系列图书》之一。结合国际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进步,本书对农药残留备种主要检测方法及相关*技术作了较全面而深入的阐述;同时,对中国、中国台湾和其他国家/地区的农药残留监控技术作了较详细的介绍,也是本书的主要特色之一。 本书不仅有助于我国广大农药残留分析工作者全面了解现代农药残留检测和监控技术研究现状,还有助于在我国推动低成本、高通量、快速而灵敏的农药残留先进检测技术的相关研究,并建立有效的农药残留监控体系。 本书既有丰富的基本理论,又有大量的分析实例,不仅适合广大从事农药残留分析的研究人员阅读,也可供各级从事农药残留监控的管理人员参考。本书可作为各大专院校相关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供专门研究机构的相关人员参考。
本书系统介绍了动物及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残留分析的原理和方法,着重阐述如何根据待测物的理化性质、代谢和毒理学设计残留分析方法。第1—4章对残留分析原理和技术进行了概括和评述,包括残留监控原理、分析质量控制、样品处理方法、色谱分析、免疫分析及其研究与应用进展。第5—17章讨论了十三类兽药残留的分析原理和方法,包括各种抗生素、合成抗菌药、抗寄生虫药、同化激素和β-兴奋剂等。本书可供兽药研究与开发、药检、商检、食品毒理和环境保护领域的科技人员参考,亦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参考书。
目前花卉的生产、养护、营销及装饰已经成为市场经济中具有发展前景的产业,也是广大民众时尚生活消费的热点之一。 本书内容十分丰富,文字简明,归纳得当,较其他参考书更具特色。它包括花茎、枝、叶、花、果等形态特征的描述;对于土、肥、水、气、植保等适生条件也表达得具体实用;除此之外,它还对花木市场适用范围、功能和效果作了说明。 本书用列表方式进行叙述,读者就能快捷、方便、明确地查找到所需要的信息和经验,正因为如此,它不仅很适合广大园林科技人员、花卉经营者参考,对家庭养花人也有实用价值。
《齐民要术》,公元六世纪时北魏贾思勰著,是我国今存 早 完整的包含农、林、牧、副、渔的综合性系统性农学全书,也是世界上 早 有系统的农学名著。该书内容丰富,涉及范围广博,包括粮食作物、蔬菜、果树、林木等栽培技术,禽鱼、畜牧养殖,农副产品加工、储藏、酿造、烹调等各类技术,以及经济作物、外来物产方面的记述,反映了六世纪以前我国劳动人民所积累下来的农业科学知识,也是古人的生活知识宝库。 《齐民要术今释》是该书 较为完备的点校译注本,由 农学家石声汉教授整理,出版后蜚声海内外。本书对正文做了大量校勘工作,核校了明抄本、金钞本以及若干种明清刻本,并进行标点分段分节,加以详细的注释和翻译,使这部古奥难读的古书得以读通。这次重版,在原有的基础上又改正若干编校错误,以贡献给广大读者。
本论文集是首届中华农圣文化国际研讨会的论文结集,共收录了32位与会专家与学者的论文36篇,内容涵盖了农学思想、设施园艺、有机农业、现代生物工程、海洋生物、生态环保、农业发展、农业经济和农业文明史等众多方面,特别是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现代生物工程、有机农业和环境保护等方面,为传统农学思想注入了现代内涵,为我们提供了全新世界视角。 首届中华农圣文化国际研讨会由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中华农圣文化节领导小组主办,潍坊科技学院承办,寿光市《齐民要术》研究会协办。中华农圣文化国际研讨会是中国(寿光)国际蔬菜博览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弘扬传统农业文化,传播现代农学思想,促进农业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与进步。
缓/控释肥料是一类重要的新型肥料,通过对肥料养分释放速度的调控,能够缓解常规速溶肥料利用率低、流失严重、污染环境等问题。由胡树文编著的《缓控释肥料》在回顾和总结缓/控释肥料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目前国内外现有的缓/控释肥料的生产制备原理和工艺、养分释放机理与预测、性能评价方法、应用效果进行了系统阐述,并给出了推荐施肥方案。同时,对缓释技术在农业其他领域的拓展延伸做了简介。 本书是在中国农业大学新型肥料课题组的研究工作基础上,广泛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撰写而成的,既突出学术研究成果,也强调应用实践,可供各地农业院校及农业科学研究机构从事肥料研究的农业及化工科技人员、从事新型肥料生产和研发的企业技术人员、从事肥料推广应用的农资经营人员参考使用。
本书介绍了有机肥料的性质与作用,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的特点与利用方式,常见微生物发酵菌剂的种类与使用方法,有机肥料加工设备和有机肥料厂建设注意事项,农田科学施用有机肥料的基础知识。内容丰富,理论联系实际,对有机肥料的加工与施用有较强的指导作用。本书可供从事环境保护、有机肥料加工企业及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供农业技术人员及广大农民学习借鉴。
中国过去四十多年经济高速增长的奇迹,是和土地制度安排与变革有很大关系的。独特的土地制度安排与变革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和结构变革的发动机。本书作者通过抵近真实世界的一手调查,直接参与 和地方土地制度改革试验,了解到中国土地制度的基本特征、制度运行中的问题,以及土地制度作用于经济发展的典型事实,给出了土地制度改革的思路、解决方案和实施机制。 在下一个经济发展阶段,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以地谋发展”模式走不通了,经济增长将 多地依靠生产力提升和创新来驱动,土地制度改革将成为我们能否利用好下一轮发展机遇期,促进国力再上一个台阶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