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分两篇。第一章至第五章为总论,介绍真菌学的研究历史、真菌在生物中的界级地位、真菌分类系、植物病原真菌鉴定等基础知识。第六章至第十七章为各论,分别介绍鞭毛菌亚门、子囊菌亚门、担子菌亚门、半知菌亚门的形态特征、分类体系,重点描述了与农业植物病害关系密切的“属”和“种”及其分类检索。该书可供植物病理学工作者、植保专业师生以及植保科技工作者阅读与参考。
病虫测报技术规范的研究制定是搞好测报工作的基础,是病虫测报“四化”建设的前提。早在1987-1990年间,全国植物保护总站先后将小麦条锈病、稻瘟病、稻飞虱、棉铃虫和东亚飞蝗等15种全国重点测报对象申请列为标准化项目,根据病虫害测报调查实际,按照国家标准编制测报调查技术规范,并报国家标准管理部门审定。1995年12月,国家技术监督局统一颁布了上述15种重大病虫害测报调查规范,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批农作物病虫害测报调查规范国家标准。2000年以后,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加快了测报标准的制定工作,分别制定了十字花科蔬菜病虫害测报技术规范国家标准4项,小麦、水稻、玉米、蔬菜、果树病虫和杂食性害虫测报技术行业规范10项,病虫电视预报节目制作技术规范1项,并修订了1995年颁布的15项国家标准。截止2009年,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
《白蚁学》是本系统论述白蚁学基础理论的中文书籍,也是反映白蚁学研究进展的专著。《白蚁学》分为7篇22章。作者系统地介绍了白蚁的形态、分类、生理生化、生物学特性、生态特性、危害与防治及白蚁学文献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重点对白蚁的外分泌腺与信息素通信、等翅目(白蚁)的分类体系、消化机理、无性繁殖、胚胎发育、群体融合、行为多型、发育路径与品级分化、细胞内共生的细菌、白蚁的入侵生物学等领域研究成果进行了阐述。各章后的参考文献及书末录可方便读者进行进一步阅读。
《人参-中草药病虫害防治图谱》主要内容是人参,多年生草本植物,喜阴凉、湿润的气候,多生长于昼夜温差小的海拔500~1100米山地缓坡或斜坡地的针阔混交林或杂木林中。由于根部肥大,形若纺锤,常有分叉,全貌颇似人的头、手、足和四肢,故而称为人参。古代人参的雅称为黄精、地精、神草。人参被人们称为“百草之王”,是闻名遐迩的“东北三宝”(人参、貂皮、鹿茸)之一,是驰名中外、老幼皆知的名贵药材。
《果蔬采后病害:原理与控制》系统描述了主要果蔬采后病害或腐烂的症状、病原物特征和侵染过程;分析讨论了病原物侵入和寄主防卫的发生机理,以及感病果蔬的生理和生化变化;归纳总结了影响采后病害发生的采前和采后因素;全面介绍了控制采后病害的化学、物理、生物及诱导抗性的原理及方法;深入阐述了真菌性病原物抗药性的发生原理及控制措施。此外,《果蔬采后病害:原理与控制》还附录了80张主要果蔬采后病害症状及病原物的典型图片,以便读者参照。《果蔬采后病害:原理与控制》是编写人员多年来从事果蔬采后病害教学和研究工作的经验总结,也是外新研究成果的资料汇集。既具丰富的专业基础理论,又有实际的生产应用价值,是果蔬采后生物学与技术领域颇具新意的一部专著。 《果蔬采后病害:原理与控制》可供高等院校食品、园艺
《蔬菜病虫害诊断与防治彩色图谱》是在总结我国蔬菜病虫害防治研究和各地经验的基础上,经过认真加工浓缩后编撰而成的。精选了各地最主要的、常见的病虫害,重点介绍了蔬菜发病的症状、发病原因及规律、防治措施以及蔬菜害虫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危害症状和防治措施。书中展示了病虫害生态照片近2千幅,共包括了千余种病虫害。蔬菜种类涵盖了瓜类、茄果类、豆荚类、十字花科、绿叶类、葱蒜类、块茎类、草莓以及食用菌等九大类。图文并茂,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简洁明了。 《蔬菜病虫害诊断与防治彩色图谱》所用农药(单剂、混剂)均按2012年农药管理信息汇编修订,并且在我国已取得农药登记、市场有售。删除了已停产、停用、限制应用范围的高毒、高残留的农药品种及其混剂:删去了老品种和应用范围较窄的农药品种、农药混剂。农药
本书主要以我国北方地区观赏树木的主要害虫为主,兼顾南方,共收入主要园林害虫655种。全书力求澄清一些容易混淆的种类,有相当部分种类系初次发表。害虫学名均按命名法和公认分类确定。分布区依据何振昌的《中国北方农业害虫原色图鉴》划分为东北(黑龙江、吉林、辽宁)、华北(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华东(山东、安徽、江苏、上海、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华中(湖北、湖南)、华南(广东、海南、广西)、西南(四川、重庆、云南、贵州、西藏)、西北(宁夏、新疆、青海、陕西、甘肃)、河南。寄主植物仅列入露地越冬的主要木本品种,生物学特性仅为书中指明的地区田间观察所得。从保护生态平衡出发,书中列出主要的、可操作的无公害防治方法,在农药品种上以无公害农药为主,不再列入已被或即将被禁用的农药,供各地选择和参考之用。
本书以植物与其病原物的相互作用为纲,全面介绍了植物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主要应用,系统而深入地探讨了植物免疫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其中包括抗病性的概念与类型,主动抗病因素与被动抗病因素,避病性与耐病性机制,诱导抗病性原理,抗病性与致病性的遗传与相关基因,抗病基因工程与转基因抗病性,原菌毒性变异与群体毒性监测,抗病性持久度与持久抗病性,以及抗病性鉴定、抗病种质资源和抗病育种等。本书取材兼顾学科传承和创新,内容广泛新颖,阐释;隹确清晰,论述简明深入,适于农业科学和生命科学诸学科的研究人员、技术人员、院校师生参考利用,也适于用作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
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有害生物危害,减缓有害生物对农业生产造成的严重威胁,这是农业生产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各种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多种病、虫、草害总是与之相伴相生。在当前的科学技术水平下,还没有从根本上消灭病虫草害的方法,只能通过采用抗病虫育种、栽培管理、物理措施、化学农药、生物防治等控制其对农业生产的为害。在各种各样的防治措施中,化学农药的使用(称化学防治技术)是最有效、快速的防治措施之一,并易被农户掌握。在可预见的历史时期内,农药的使用仍将是与病虫草害斗争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农药活性迅速提高;大批高效农药应用到田间,每亩地农药有效成分的用量可以低至1g。虽然化学农药是高效的,但使用却是低效率的,经估算,从施药器械喷洒出去的农药只有25%一50%能够沉积在作物叶片上
本书作为2007年出版的《世界农药新进展》、2010年出版的《世界农药新进展(二)》和2014年出版的《世界农药新进展(三)》的续篇,保持了内容的连贯性和形式的统一性。本书针对当前世界农药发展的新情况和新特点,按农药的各大类,各地区和主要国家,主要适用作物,主要农药公司市场和新品种做了全面而又系统的介绍,并对新农药品种、专利期已过或即将到期的重要品种,特别是其合成方法进行了重点阐述与分析。此外,还专门介绍了农药剂型加工及研究进展。 本书主要供从事农药研发、管理、教学、生产、应用和贸易的相关人员阅读,也可供大专院校农药、植保等专业师生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