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总结作者多年教学科研成果及指导生产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积累的大量原生态素材及创新模式集合而成。本书以全彩的形似,分别详细介绍了苹果、梨树、山楂、桃、李、杏、樱桃、葡萄、猕猴桃、核桃、板栗、柿树、枣树、石榴、草莓、蓝莓、花椒、枸杞等18种落叶果树的700多种病虫害(含病害400多种、害虫300多种)的发生与为害、症状及形态诊断、发病(生)规律、防控技术等全程植保防控技术。需要说明的是,每种病虫害均配以高清图片,全书精选4800多幅高清原色图片相配应(含病害照片3200多幅、虫害照片1600多幅)。另外,本书还精心编绘了300多幅重要病虫害的防控技术模式图(病害防控图150幅、害虫防控图160多幅),使防控技术措施更加直观、一目了然,这也是病虫害防控技术的一种创新与尝试。作为当前果树栽培领域一部不可多得的大型工
《植物病理学》第5版为学生和专业研究人员提供了现代全面的植物病害指南,并配有精美图解。它涵盖了植物病理学历史、植物病害基本概念、病害发生发展过程中环境因子的影响,以及植物病害流行学和防治方面的*进展。此外,它还详细阐述了许多由病原和非生物因子引起的重要病害。这本介绍植物病害基本概念的经典教科书是为课常教学而设训,同时各个病害的编排也适合用作实验操作的依据和基础。书中大量使用彩色图片和图表详述病理学基本概念和各种不同病害。本书语言精练清楚,编排合理,适宜学生阅读和理解。 本书适用于本科生、研究生以及专业教学研究人员,包括农学家、园艺学家、植物学家、。昆虫学家、农业顾问、农场丰、农业牛产监督员、园艺工人和林业人员等。
《广东植物图鉴》的编撰,拟分上下两册出版,共精选出广东省行政区域内的维管束植物彩色图片7000多张,含近300科,1938属,6160种(含亚种、变种),约占广东维管植物总种数的85%,其中蕨类植物54科,133属,种416;裸子植物10科,31属, 62种;被子植物236科,1774属,5637种。为节省篇幅,方便使用,图谱力求简明扼要,每种植物仅记载了中名、学名,以及所属科、属名称。科的排列,蕨类植物按秦仁昌1978年系统,裸子植物按郑万钧1975年系统,被子植物按哈钦松1934年系统;科内属、种则按拉丁字母顺序排列。书后附有科、属名称索引。
本书在西藏农牧学院西藏兰科植物资源研究中心(The Orchid Conservation Center of Tibet, OCCT)团队成员野外调查的基础上,系统整理了西藏兰科植物资源,共统计到116属491种,其中正文收录了110属410种,包括中国新记录21种,西藏新记录69种。书中以APG IV分类系统以及《中国植物志》英文版为参照对兰科植物进行分类和排序,每种兰科植物都配以形态特征描述并辅以野外拍摄的图片。部分野外采集时未遇花期的,引种至保护基地,待开花后拍照。未拍摄到照片的植物,仅在附录中收录。希望借以本书的出版为西藏野生兰科植物的保护培育、科学研究、科普教育、交流合作及产业生产提供基础资料,为西藏自治区兰科植物的可持续利用开发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
本书作者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观测北京地区植物物候现象,拍摄了大量的植物物候现象照片,经筛选、整理将图片编辑成册出版。 本书选取了北京常见树木39科 93 属 152 种(含种下单位),图册中植物科的排序依据李德铢主编的《中国维管植物科属志》,该志裸子植物依据克氏裸子植物系统,被子植物依据 APG Ⅳ系统;属、种按字母顺序排序。每种植物的物候现象,首先呈现的是植物的夏态和冬态,之后按照植物物候现象发生的萌动期、展叶期、开花期、果实或种子生长发育期、叶秋季变色期和落叶期等的次序呈现。所选照片尽可能地反映树木物候期的特征。
本书在样方调查的基础上,系统描述了中国南方灌丛91个群系类型的群落结构、物种组成、分布和生境特征,及分布于灌丛中的454种常见维管植物的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为每个群系绘制了一幅区(县)级样方分布图,为每种植物绘制了一幅区(县)级分布图,并展示了若干张反映群落和植物特征的彩色照片。本书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可为修订我国灌丛分类系统、评估灌丛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构建生物多样性保育体系提供基础资料,是生态学、植物学、农林和环境等相关领域科研、教学、管理和科普人员的重要参考书。
本书主要以我国北方地区观赏树木的主要害虫为主,兼顾南方,共收入主要园林害虫655种。全书力求澄清一些容易混淆的种类,有相当部分种类系初次发表。害虫学名均按命名法和公认分类确定。分布区依据何振昌的《中国北方农业害虫原色图鉴》划分为东北(黑龙江、吉林、辽宁)、华北(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华东(山东、安徽、江苏、上海、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华中(湖北、湖南)、华南(广东、海南、广西)、西南(四川、重庆、云南、贵州、西藏)、西北(宁夏、新疆、青海、陕西、甘肃)、河南。寄主植物仅列入露地越冬的主要木本品种,生物学特性仅为书中指明的地区田间观察所得。从保护生态平衡出发,书中列出主要的、可操作的无公害防治方法,在农药品种上以无公害农药为主,不再列入已被或即将被禁用的农药,供各地选择和参考之用。
《果蔬采后病害:原理与控制》系统描述了主要果蔬采后病害或腐烂的症状、病原物特征和侵染过程;分析讨论了病原物侵入和寄主防卫的发生机理,以及感病果蔬的生理和生化变化;归纳总结了影响采后病害发生的采前和采后因素;全面介绍了控制采后病害的化学、物理、生物及诱导抗性的原理及方法;深入阐述了真菌性病原物抗药性的发生原理及控制措施。此外,《果蔬采后病害:原理与控制》还附录了80张主要果蔬采后病害症状及病原物的典型图片,以便读者参照。《果蔬采后病害:原理与控制》是编写人员多年来从事果蔬采后病害教学和研究工作的经验总结,也是外新研究成果的资料汇集。既具丰富的专业基础理论,又有实际的生产应用价值,是果蔬采后生物学与技术领域颇具新意的一部专著。 《果蔬采后病害:原理与控制》可供高等院校食品、园艺
《甘肃省药用植物病害及其防治》以植物分类系统中的科为单元,分为10章,分别叙述了37科96种药用植物的298种病害。每种药用植物介绍了其分类地位、地理分布、药性、功效及作用等。每种病害有症状、病原、病害循环及发病条件、防治技术等4部分,同时收集了149张症状彩色照片和115幅病原菌形态线条图。另外,书后以附录的形式收集了《药用植物及制剂外经贸绿色行业标准》和常用农药简介,列出了主要参考文献,以便查阅。《甘肃省药用植物病害及其防治》文字简练、图文并茂,集理论性、技术性和实用性为一体。
《蔬菜病虫害诊断与防治彩色图谱》是在总结我国蔬菜病虫害防治研究和各地经验的基础上,经过认真加工浓缩后编撰而成的。精选了各地最主要的、常见的病虫害,重点介绍了蔬菜发病的症状、发病原因及规律、防治措施以及蔬菜害虫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危害症状和防治措施。书中展示了病虫害生态照片近2千幅,共包括了千余种病虫害。蔬菜种类涵盖了瓜类、茄果类、豆荚类、十字花科、绿叶类、葱蒜类、块茎类、草莓以及食用菌等九大类。图文并茂,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简洁明了。 《蔬菜病虫害诊断与防治彩色图谱》所用农药(单剂、混剂)均按2012年农药管理信息汇编修订,并且在我国已取得农药登记、市场有售。删除了已停产、停用、限制应用范围的高毒、高残留的农药品种及其混剂:删去了老品种和应用范围较窄的农药品种、农药混剂。农药
《现代农药合成技术》系统介绍了458种常用农药的中、英文通用名称,结构式,分子式,相对分子质量,其他名称,理化性质,毒性及应用等内容,并重点介绍了各农药品种的化学合成方法和技术、参考合成路线,有的品种还列举了包括小试、中试在内的具体工业生产示例。书后附有农药中、英文名称索引,分子式索引,便于查阅。《现代农药合成技术》适合作为初级农药研发人员、企业技术人员以及相关研究人员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农药、植保等相关专业的教学参考用书。
《施肥制度与土壤可持续利用》系统总结了“国家土壤肥力与肥料效益长期监测基地网”15年的监测研究成果,内容包括20章,即施肥制度与土壤可持续利用研究方法、施肥制度与作物产量和肥料效益演变、施肥制度与作物养分吸收利用、施肥制度与土壤供肥能力、施肥制度与土壤有机质演变、施肥制度与土壤氮素肥力演变、施肥制度与土壤磷素肥力演变、施肥制度与土壤钾素肥力演变、施肥制度与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变化、施肥制度与土壤pH变化、施肥制度与土壤腐殖质形态、施肥制度与土壤磷素形态转化、施肥制度与土壤微生物数量、施肥制度与土壤酶活性、施肥制度与土壤微生物量及多样性、施肥制度与土壤团聚体微生物学特性、有机无机肥料配施与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施肥制度养分非均衡化与土壤功能衰退修复、施肥制度与土壤硝态氮积累和分布、施肥
本书收录了金沙江干热河谷较为典型和常见的高等植物78科235属331种(包括变种)。其中,319种为野生植物,12种为已逸为野生的外来植物。书中被子植物分类系统采用哈钦松植物分类系统 (1959)。所有植物的拉丁学名和中文名均采用《中国植物志》(电子版)正式用名,部分植物在中文名后的括号内记录了常用名。书中介绍了每种植物的鉴别特征、生境和用途,并附有中文名索引和拉丁名索引,便于读者检索查找。 本书主要以原色图片的形式展现植物特征,文字简练、图像清晰,具有较强的实用性,适合植物学、生态学和林学等学科的科研人员、大中专院校师生和广大植物爱好者参考使用。
近些年来,果树病虫害研究与防治技术取得了许多进步,中国地大物博,南方和北方果树种类多样,病虫害种类繁多,加之近些年果品流通贸易频繁,一些检疫性病虫害不断传播蔓延,对果品生产造成威胁,需要我们不断认识新的病虫害发生种类,提高防治技术水平。本图谱在编写过程中力求反映出国内果树病虫害防治研究方面的新成果、新技术、新方法,针对一些重要病虫害,选取不同为害状等多幅图片,便于读者更加全面地认识病虫为害特点和病虫特征。 随着社会进步,人们对生态环境和食品健康有着更高要求,生产无公害果品、绿色果品和有机果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作者多年来对果树病虫害的调查中观察到,曾经造成重大危害的害虫如大袋蛾、苹果球蚧、苹果绵蚜、金纹细蛾等,都可以在果园被天敌昆虫有效控制,为害性大为降低,甚至基
本书首先介绍了木质包装检疫工作发展历程与当前世界各国和地区对木质包装的检疫要求;同时根据实践经验,详细介绍了进出境木质包装检疫监管工作流程和实际工作中需要关注的重点和细节。在多年来全国口岸截获木质包装有害生物数据库的基础上,还重点介绍了天牛科、小蠹科、长蠹科、长小蠹科、白蚁科和树蜂科及林木病害等有害生物共279种,对每种有害生物的地理分布、生物学特性、鉴定特征和截获记录等进行描述,并提供鉴定特征图片。 本书可供口岸动植物检疫工作者、国内植物检疫和森林检疫工作者参考,并可作相关科研院校的教辅材料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