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统阐述了我国茯苓本草考证、资源分布、繁育种植、药效物质、产品研发、标准体系等研究和实践等内容,共分为8章,总结了近年来茯苓的标志性科研成果,融合了茯苓菌种繁育、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质量标准研制、药效评价研究、产品综合开发等内容。
威廉·F·塔尔伯特、奥拉·史密斯编著的《马铃薯生产与食品加工(原第4版)(精)》是20世纪以来西方世界出版的 经典和 的食品加工用马铃薯生产与加工专业书籍,总结了食品加工用马铃薯生产与加工一百多年来的研究成果与实践,在美国再版三次。本书是中国迄今为止所引进的 本食品加工用马铃薯生产与加工的系统专业性书籍,其食品加工用马铃薯生产与加工的原理、技术,以及研究方法在我国都鲜有介绍。因此,它将对中国马铃薯产业发展,特别是马铃薯主粮化有极大的借鉴意义和推动作用。 目前,本书仍为美国马铃薯生产与食品加工研究者、农场主、食品加工企业技术人员以及相关专业在校学生的重要参考书之一。 本书共有20章。 ~6章主要阐述食品加工用马铃薯品种、栽培、施肥、病虫防治、抑芽及收获方面的原理与技术;第7章主要阐述食品加
本书由浙江农业园艺系叶自新副教授编著。内容包括:豆芽生产的意义和食用价值,豆芽的形态特点及对环境条件的要求,豆芽生产技术,无须根豆芽菜生产技术等,并附有豆芽烹调方法。内容科明系统,技术科实用。适合豆芽生产作坊、家庭、饭馆、宾馆以及工矿、机关部队、学校食堂的豆芽生产者阅读。
《中国农作物生产风险评估及区划理论与实践》共分为上篇理论与方法、下篇实证研究共两篇,主要内容包括:农业生产风险评估及区划需求分析、农作物生产风险评估与区划理论等。张峭等人的这部著作是在近几年他们一系列相关科研成果的基础上系统整理的。他们为农业保险的发展做的是奠基性贡献。
《乌龙茶种质资源创新与应用研究》汇编了课题组多年来在武夷学院与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其出版对促进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茶农的脱贫致富具有重要意义。包括五部分:研究了福建、广东、台湾等省茶树种质资源多个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报告了春兰、丹桂、瑞香三个国优良种和九龙袍、春闺两个省优良种的选育经过及其农艺性状;研究了加工过程中茶叶品质成分的变化规律,对乌龙茶品种资源进行了创新利用;研究了气象条件对茶树生长发育的影响、提出春茶开采期测报的方法;介绍了台湾茶产业的概况和茶树品种资源的研究动态。
《中国大白菜图鉴》从多个方面以图谱的形式介绍了我国近年来在大白菜科研与生产上所取得的成就。全书共分五个部分:概述了大白菜的起源与生产、科研发展史;大白菜的植物学性状;我国在大白菜栽培与育种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包括新技术的应用和新品种的选育与推广;重点介绍了现代大白菜育种理论与育种方法和技术、大白菜品种类型与品种资源、生产应用代表品种、高产高效配套栽培模式与技术、病虫害鉴定识别技术。
张艳芳、徐玉秀编著的《樱花栽培养护手册(彩图版)(精)》以章节形式编排,涉及樱花内容较为丰富,图文并茂,力求通俗易懂。全书共9章内容:第一章樱花概述,第二章樱花植物学特征与生物学特性,第三章樱花分类与品种,第四章樱花栽培,第五章樱花繁殖,第六章樱花土壤与施肥,第七章樱花整形与修剪,第八章樱花病虫害及防治,第九章樱花欣赏与应用。
《中国红树林生物多样性调查(广东卷)》为中国红树林生物多样性调查丛书广东湛江和惠州开展的生物多样性调查结果,包括高等植物、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鱼类、昆虫、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兽类等共10个生物类群,这是在湛江和惠州两市首次开展系统的红树林生物多样性调查。《中国红树林生物多样性调查(广东卷)》成果可供相关科研人员参考,也希望能为我国红树林生物多样性研究及相关管理工作提供帮助。
本书分章节阐述了目前玉米生产现状与因素(第一章)、明确了春玉米产量与效率层次差异的定量特征及因子(第二章、第三章)、重点讲述了春玉米产量与效率层次差异的光温匹配协调机制、肥水调控机制、耕层驱动机制(第四至六章),分别揭示了产量与效率层次差异的逆境适应机制、同化物运输机制及化学调控机制(第七至九章),最后提出了东北春玉米缩差增效技术及典型案例(第十章)。本书内容上突出了系统性、新颖性和引领性,旨在丰富和发展玉米产量差与效率差研究的相关理论与实践,可为推动我国春玉米丰产增效协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热带植物有故事 海南篇(全6册)》由崔鹏伟,张以山等主编
土壤物理学在土壤学中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分支。专门研究土壤固、液、气三相体系的物理现象、特性和状况,其中包括土壤颗粒、结构、水分、空气、热学特性、机械物理性质等及其相互间的作用关系,以及这些性质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本教科书是Hartge教授和Horn教授著作的土壤物理学教科书的中译本,主要特色是向读者细致而全面地介绍了土壤的物理过程,并力图厘清各个过程的独特性及其关联性。
本书由中国大豆各学科专家编著。内容包括:绪论,大豆的起源、进化和传播,中国大豆生态类型,中国野生大豆资源,中国栽培大豆种质资源,大豆生物学特性,大豆生要育种性状的遗传,大豆品种的改良与创新,大豆优势利用,中国大豆育成品种的系谱与遗传基础,大豆矿质营养,大豆水分生理与灌溉排水,大豆群体生理与高产途径,中国大豆栽培发展史,大豆耕作栽培制度,大豆施肥原理与施用技术,大豆病虫害及其防治,大豆田草害及其控制,北方春大豆,黄淮海春夏大豆,长江流域及南方多熟制大豆、大豆的营养和加工艺,菜用大豆,大豆生物技术研究,共24章。本书以翔实的资料,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当代大豆产与科学技术的新成就、新进展及对发展前景的展望,尤其是增加了过去的大豆综合性专著涉及不多或不深的新兴领域新技术的介绍,是一
提高肥料利用率的重要途径之一是通过遗传改良提高作物的养分效率,选育高产与养分高效协同的作物新品种。本书以作物生产中最重要的3个元素——氮、磷、钾为重点,论述了作物高效吸收利用养分的生理基础,作物适应养分胁迫的形态、生理与分子机制,作物养分效率的基因型差异及其生理机制,作物养分高效性状的遗传机制与数量性状位点,作物养分高效的遗传改良与转基因育种等。全书总结了该领域外研究进展,可供从事植物营养学、环境植物学、作物栽培学及作物育种学相关研究人员参考。
“莲藕覆膜厢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以“三改”为核心,改平作为厢作、改露地为覆膜、改深水灌溉为湿润管水,实现了增温早熟、节水调气、改土调肥、提高品质、高产高效的目标。应用该技术不仅节水75%左右,而且每亩平均增产鲜藕700kg"以上。鲜藕提早上市15天左右,一般每亩增收900元以上。利用覆膜的增温节水效应,可大大扩展莲藕的种植区域,减少鲜藕的长途运输,其经济社会效益十分显著。全国有19个省、市、自治区的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民群众来函、来电咨询该技术。为此,国家广电总局拔专款,委托中央电视台和北京科教电影制片厂将该技术拍摄成科教电影在全国播放推介。 鉴于全国各地要求,湖北省十堰市农业局的科技人员在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农业推广研究员沈康荣同志的策划和主持下,将两项技术发明专利进行系统整理,编写成《
《山药加工综合利用技术》系统介绍了有关山药淀粉、山药非淀粉多糖、山药蛋白、山药其他功能性成分相关加工技术及山药制品加工技术。该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外大量的研究资料,并对作者朱运平在山药加工方面多年开展的研究工作及已发表的研究论文进行总结,得到系列具有原创性的技术成果和结论。为了增加该书的实用性,在介绍具体内容时运用了大量的图、表进行说明,同时穿插了基本的理论和知识。 《山药加工综合利用技术》适宜作为有关食品专业大专院校师生的参考书,也可以作为山药加工的技术资料供相关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水稻转基因技术、花药培养、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基因组辅助育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阐述了水稻产量性状、抗病虫性、抗逆性状、营养品质和特异种质的遗传研究及分子育种的进展、水稻基因设计育种数据库建设和水稻基因设计育种的展望,反映了在水稻分子育种方面获得的成果。全书共分12章,各章节前后呼应,又独立成章,是一本涵盖了水稻遗传学、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及水稻重要性状的分子育种等多方面理论和实践知识的参考书。 本书可供作物遗传育种、分子遗传学、生物学、农学和生物工程等专业的教师、学生及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及管理工作者阅读参考。
《杜仲·厚朴·黄柏高效栽培技术》是国家“十五”重点出版规划“新世纪富民工程丛书·药用植物栽培书系”中的一种。其内容主要包括杜仲、厚朴和黄伯应用历史及现状、资源情况、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经济效益及发展前景、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栽培管理技术、病虫害防治及采收、加工与贮藏等。编写过程中突出了系统性、科学性、实用性,普及和提高相结合,以实用技术为主,技术要点力救间明扼要,便于实际操作,可供杜仲、厚朴、黄伯种植者以及采收加工、综合利用的人员使用,也可供医药和农业科技工作者阅读,还可作为农业和医药院校师生的参考读物。
草坪草国产化是我国草坪业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而暖季型草坪草国产化是我国草坪草国产化的必由之路和发展领域。《中国主要暖季型草坪草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利用》对作者近20年来对国产暖季型草坪草种质资源的评价和利用研究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回顾,内容系统而全面,资料完整而翔实,既包括资源的地理分布,也对其坪用性状、繁殖力、抗逆(寒、旱、盐、酸、病)性、染色体倍性和核型变异以及遗传多样性、重要抗逆性相关基因克隆与功能验证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评价,并对我国主要暖季型草坪草种质资源的重要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获得了与草坪重要抗逆性相关的分子标记。最后,对国产优质抗逆草坪草种质资源利用方面的工作进行了初步总结。该书是尚未见到的有关暖季型草坪草种质资源评价和利用的专著,既可供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作为草坪草
《水稻营养套餐技术》一书共分6章:章农作物营养和施肥的基本理论;第2章矿质营养元素在水稻生长发育中的生理作用;第3章我国水稻施肥技术的发展历程;第4章育苗母乳肥;第5章大田底肥——多元素涂层缓释一次肥;第6章叶面肥对水稻生长发育的调控及其施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