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认定的水产学科研究生教育7部核心教材之一,主要介绍水生经济生物及其养殖生产活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阐释水产养殖模式(系统)的构建原理。本书第二版除对第一版内容进行系统性完善外,也更适应国际化教育需要。本书的特色主要表现为: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研究对象的多功能性、服务于产业发展的应用性和学科交叉性。本书内容既考虑长远也关注当下,探讨增产、节能、减排三者综合效益的最大化,探讨在食物生产、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间求得平衡的原理。
本书以介绍中国的龟鳖养殖业现状为主要内容,以中国部分省、市(自治区)龟鳖养殖业状况和外国龟鳖动物饲养状况为辅助内容,并收录了50种龟鳖动物的生活习性和养殖技术;汇集各*鳖养殖模式、饲养池塘类型、产卵场模式和孵化方法;也介绍了杂交龟现状,并对29个杂交龟初步命名;后,介绍龟鳖养殖企业的组件等内容。 本书理论结合实践,内容全面翔实,是目前国内首本以图文并茂形式介绍中国龟鳖养殖的书籍。本书既是广大龟鳖动物养殖人员、爱好者的重要参考资料,也可为动物学、保护学和水产养殖等学科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为有关科研、生产单位和大专院校教学提供必要的参考。
本书详细总结了蛤仔遗传育种研究的**成果,是迄今关于蛤仔遗传育种*为完整和系统的专著。全书共分6章,第1章介绍了贝类育种学及相关概念,贝类育种方法,我国海洋贝类育种发展历程、现状及展望;第2章主要内容为蛤仔不同群体家系建立及生长性状遗传参数估计,蛤仔壳色和壳面花纹,蛤仔的壳型;第3章介绍了蛤仔群体选育,蛤仔不同壳色群体选育,蛤仔家系选择;第4章为蛤仔杂交育种,包括蛤仔不同地理群体、不同壳色品系、不同壳内面颜色品系、不同壳型品系之间的杂交,以及蛤仔家系间的杂交;第5章研究了蛤仔近交及回交效应,有效群体大小对子代影响,蛤仔9个父系半同胞家系F1的近交效应,上选、下选两种规格奶牛蛤品系间的近交效应,奶牛蛤两个世代的近交效应,橙蛤品系两个世代的近交效应,近交对橙蛤品系生长及存活的影响,不同近交系数
《长江口鱼类(第二版)》是我国*部科学、系统地论述长江口鱼类的著作,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主要介绍了长江口的地理位置与气候特征、水文与水资源、饵料生物资源、主要经济鱼类资源概况、渔业资源衰退的主要原因及其保护对策、鱼类研究简史与鱼类区系;各论共编入长江口记录鱼类370种,隶属于2纲29目116科259属,并对其中275种鱼类的形态特征、分布、生物学特性、资源与利用等进行了详细描述,书后还附有长江口鱼类的模式图和检索表以及索引。 《长江口鱼类(第二版)》可作为大专院校和研究机构的参考书籍,也可作为普通民众的科普读物。
本书收集了358种南海水产品的原色照片,其中鱼类275种,虾类14种,虾蛄类4种,蟹类12种,头足类8种,贝类29种,螺类13种,其他类3种。依次列出每个种类的中文名、拉丁名和别名,并对其特征、习性以及分布等方面作了简述。原色照片中标注了种类的显著形态特征,具有形象直观、通俗易懂以及方便使用的特点。
水产养殖致富宝典(套装共8册)这套书系统性强、语言通俗易懂、内容科学实用。 ●高效养殖技术的可操作性强,并结合养殖对象的疾病防治技术配备彩图插页,图文并茂,有利于读者的知识积累和实践应用,符合水产养殖业者的阅读需求。 ●其编著者不仅是专业知识扎实的专家,而且在实践中积累和总结了较丰富的经验和技术。 ●选项以优质养殖对象为主,内容以高效养殖技术为主,技术以实用为主。 ●是推广淡水鱼类高效养殖和疾病防治技术的水产科技工作者和养殖业者的致富帮手,也为水产养殖等专业的科技人员和教学人员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水产生物育种理论与实践》是总结我国水产生物育种理论研究与技术创新*成果的学术专著。全书共分19章,分别评述了我国水产种业发展现状,介绍了水产生物多性状复合育种技术,并以一批已通过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新品种的培育为例,分章系统阐述了虾蟹类、鱼类、贝类、藻类、海参海胆类等新品种培育的理论与实践,并对我国水产原种和良种体系的建设与发展,以及水产养殖动物育种管理系统计算机软件做了介绍。
本项目为农业部 全国水产养殖面积遥感监测 专项研究成果,采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卫星遥感信息和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实现常年遥感动态监测,完成了全国水产养殖水体资源的首次普查,摸清了我国水域资源利用现状和潜力,建立了水产养殖面积和养殖类型信息数据库和影像库,为科学规划和制订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战略和渔业管理措施,促进我国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基础信息。
本书较系统全面地介绍了我国水产增养殖的生产技术和科研成果。书中重点介绍主要养殖对象的实用繁殖技术、饲养方法和经验,并介绍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学科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集中反映了我国水产增养殖技术的先进水平。 全书共21篇92章,内容包括:淡水鱼类繁殖、池塘综合养殖模式与大水面增殖、淡水鱼类养殖技术、水生经济动物养殖、名牧场 优种养殖、稻田养鱼、两栖动物养殖、爬行动物养殖、营养与代谢、病害与防治、生物工程养殖、藻类养殖、棘皮动物和腔肠动物养殖、饵料生物培养、海洋增养殖、水产养殖经济以及水生动物运输设备、技术与方法等。 本书可供有关领导、水产科技人员、综合性大学、水产院校有关专业师生、水产养殖技术骨干培训班师生以及水产增养殖专业户参考。
《现代农业科技专著大系:中国龟鳖分类原色图鉴》是一本集学术性、科普性和实用于一体,以精美图片和简洁文字相结合的著作。书中扼要概述了古人对龟鳖的认识,龟鳖演化,生物学特性,物种多样性,分类专用术语和测量方法等内容;重点描述了36种中国龟鳖模式标本信息,形态特征,栖息环境,生活习性,养殖状况和保护等级等;论述了龟鳖的杂交和中国野生及人工杂交的龟鳖,中国野外和市场上常见的20种外国龟鳖,中国龟鳖的资源与保护等内容。 《现代农业科技专著大系:中国龟鳖分类原色图鉴》中与文字相辅相成的1000多幅彩色照片,不仅让读者在视觉上产生最直观的感受,更使读者欣赏到一些珍贵的模式标本照片,并从不同视角浏览龟鳖在不同生长时期的色斑和体征等特征。 《现代农业科技专著大系:中国龟鳖分类原色图鉴》具有学术性、知识
原生观赏鱼是指有观赏价值但尚未被作为观赏鱼进行养殖或市场交易的野生淡水鱼类。《中国原生观赏鱼图鉴》是我国部关于原生观赏鱼的专著,系统收录了我国的463种原生观赏鱼,介绍了每种鱼的拉丁学名、地理分布、观赏价值和资源状况等,并对其中具有代表意义的163种原生观赏鱼进行了图文并茂的详细介绍。《中国原生观赏鱼图鉴》体系构成完整,分类规范,内容编排兼顾科学性、实用性及观赏性;《中国原生观赏鱼图鉴》内涵丰富,文字简明精炼,图片精美珍贵,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及实用价值,对我国原生观赏鱼的研究、资源保护及合理开发具有积极的作用。《中国原生观赏鱼图鉴》既适用于作为鱼类学、生物学、生态学、水产学等方面教学科研专业人员的参考书籍,也可作为观赏鱼爱好者、研发人员等的工具书。
我 陆池塘养殖产量为2210.97万t,占全国渔业产量的34.2%。在保障 食品安全、保证优质蛋白质和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和农村就业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和防止环境污染成为池塘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书总结了作者多年来对生物浮床(biologicalfloatingbed)和生态沟渠池塘水质复合修复技术的研究成果,主要内容包括养殖池塘生物浮床和生态沟渠的改造,池塘水质理化特性、饵料生物群落结构,浮床植物水蕹菜和沟渠植物苦草生长规律及对水体磷形态赋存的影响,底泥-水界面营养物质变化特征与底质改良技术,以及池塘氨氧化微生物组成、基因多样性与系统发育,人工基质富集氨氧化微生物净化水质效果等。基于上述研究成果,分析了系统的水质修复效果与经济效益,讨论了系统的水质修复原理、养殖池塘的能量与
水虻总科包括木虻科和水虻科两个科,是双翅目短角亚目中比较原始的类群。水虻科是较大的类群,全世界已知3000余种;而木虻科种类稀少,仅138种。水虻总科分布广泛,大部分幼虫腐食性,可以用于处理禽畜粪便,并可作为动物以及提取生物柴油,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少部分植食性幼虫是重要的农业害虫。 杨定、张婷婷、李竹编著的《中国水虻总科志》分为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总论部分包括研究简史、材料与方法、形态特征、生物学及经济意义、地理分布等内容,力求介绍木虻科和水虻科研究的 进展。各论部分系统记述我国木虻科和水虻科共计58属383种(包括38新种),其中木虻科3属37种,水虻科55属346种;编制属和种检索表,提供305幅插图和124图版。书末附参考文献和英文摘要。本志可供从事昆虫学教学和研究、植物保护、森林保护以及生物防治工作者
南海水产研究所在20世纪60~90年代先后对南海北部陆架海域、陆坡海域、南海南部西沙、中沙群岛海域和南沙群岛及与其毗邻的其他大陆架海域开展了渔业资源普查、重点渔场调查等项目,其中包括对其他陆架底拖网渔业资源的系统性开发调查。孙典荣等编著的《南海鱼类检索(上)(精)》收集的鱼类超过2100种,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南海的鱼类组成。
本项目为农业部 全国水产养殖面积遥感监测 专项研究成果,采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卫星遥感信息和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实现常年遥感动态监测,完成了全国水产养殖水体资源的首次普查,摸清了我国水域资源利用现状和潜力,建立了水产养殖面积和养殖类型信息数据库和影像库,为科学规划和制订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战略和渔业管理措施,促进我国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基础信息。
“水产种质资源标准化整理、整合与共享”是科技部2004年开始下达的国家基础性平台建设项目,使动物物质资源平台建设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书收集了项目至今为止指定的各类水产品种资源相关标准及技术规范134项,其中水产品质资源描述规范36项、水产种质资源收集、整理和保存技术规程67项、实验方法规范28项、数据质量控制标准3项。这些标准和范围不仅在构建水产种质资源共享平台中发挥着指导和规范的重要作用,同时对我国水产相关科研和管理领域也将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刘伟主编的《*新中国农业行业标准(**2辑水 产分册)》对2015年出版的339项农业标准进行了专业 细分与组合,根据专业不同分为种植业、畜牧兽医、 植保、农机、综合和水产6个分册。 本书收录了水产养殖、水产品、水产设施设备、 疫病诊断、水生生物增殖放流、配合饲料、表观消化 率测定等方面的水产行业标准和农业行业标准38项。 并在书后附有2015年发布的7个标准公告供参考。
《中国龟鳖产业核心技术图谱》是一本图文并茂的技术经济类大型工具书。全书30万字、600幅彩图,图解中国龟鳖产业链和核心技术,具有创新性、实用性和收藏性。特色是一个主干、两个翅膀和一个核心。主干是中国龟鳖产业链,介绍了中国龟鳖产业链系统,读者会发现,在这个系统中,无论是基础的养殖、观赏,还是高端的各个产业环节,我们所处的位置一目了然。整合产业链是进一步提升产业结构和价值的重要途径。两个翅膀是高端产业链和基础产业链。一个核心就是向产业链主干里注入核心技术。读者关注的不仅仅是产业链问题,而且还希望更多地了解和掌握核心技术,因为市场竞争说到底是技术竞争。
本书是一部系统介绍我国综合水产养殖原理和技术的专著,是作者及其团队多年关于综合水产养殖研究工作的总结。作者系统地回顾了我国综合水产养殖的历史沿革,归纳了其依据的生态学原理和系统分类,系统地介绍了综合养殖系统中主养生物之一——对虾的养殖生态学和系统中常用工具生物如大型海藻、滤食性鱼类、滤食性贝类和刺参的相关养殖生态学,阐述了综合水产养殖结构的优化、综合养殖水体的生产力与养殖容量,展望综合水产养殖在未来水产养殖业发展中的作用。本书内容新颖、系统,图文并茂,并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英文注释。
《中国龟鳖养殖与病害防治新技术》是一本讲述中国龟鳖产业技术与战略的高端图书。在技术层面,作者章剑奉献给读者的是养殖核心技术与疑难病害的诊疗实例;在战略层面,提出产业结构调整与系统整合的目标、路径与资源。本书将基本原理与实用技术紧密结合,通过精美彩图和大量实例解答读者的疑难问题。专业、实用、新颖、高标。深层次的专业精髓通俗表达,让不同层次的读者受益。本书充分体现三个亮点:一是新技术。重点介绍了国内前沿的龟鳖养殖核心技术和疾病诊疗新方法,解析环境、饲料与平衡构成核心技术的奥秘,平衡是龟鳖养殖的*高境界,实例介绍疑难性疾病与应激性疾病的诊疗新技术;二是高效。通过经营策略的改变来取得高效率、高效益和高价值,具体包括龟鳖产业结构和系统整合,在产业结构中剖析了高端产业链、养殖产业链
《中国沿海鱼类(第2卷)》为《中国沿海鱼类》系列著作第2卷。作者在对上海、浙江和福建沿岸海域进行的科学考察中,共采集并鉴定了鱼类144种,隶属2纲、20目、74科、118属。每种鱼均有原创的原色照片和手绘模式图,详细介绍了其主要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地理分布和资源现状等内容。 《中国沿海鱼类(第2卷)》书末附有每种鱼的形态检索图,便于读者快速查找和区分。 《中国沿海鱼类(第2卷)》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可以作为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参考书籍,也可以作为渔业渔政管理人员的工具书,还可作为广大民众的科普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