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名扬四海的红木家具及红木工艺美术品,但对红木的真伪界定一直没有鉴别的依据。对厂商、执法部门和消费者来讲,都是处于无法可依,无据可查的境地。有鉴于此,在国家林业局、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有关部门,有关专家学者经过三年的研究,出台了《红木》国家标准。由杨家驹编写的这本《中国红木:红木国家标准简介及诠释》将告诉您:红木标准是如何制定的?树种及木材名称是如何确定的?材质标准是如何规定的?真假红木如何判别?
本书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系统地阐述了林木遗传育种学的原理和方法,涉及森林遗传、林木育种原理和常规技术、生物技术在林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等内容。将森林遗传学与林木育种学紧密结合,融科学性、实用性于一体,及时反映了本学科的进展,尤其是我国林木遗传育种领域的研究成果。每章后附有参考文献,书后有名词解释等。 本书可供广大林业工作者、专业研究、教学、生产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作为高等林业院校师生的教学用书。
国家重点图书《中国树木志》,是由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树木学家郑万钧教授主编,全国60余个科研院校数百位专家参加编写的。该书全面系统地研究总结了我国树木资源、分类、栽培及利用的成果,是我国树木学研究的重要基础性著作,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创新性的显著特点。它的编辑出版,标志着我国树木学研究进入该领域的世界先进行列,是我国树木学研究的重要里程碑。该书记载了中国原产的和引种栽培的树种179科近8000种(含亚种、变种、变型、栽培种)。全书分四卷出版,第一卷于1983年出版,第二卷于1985年出版,第三卷于1997年出版,第四卷于2004年出版。 《中国树木志》主要记载了树种的中文名称(包括俗名)、拉丁学名(包括异名)、形态特征、产地及生境、林学特性、用途,以及中国主要树种区划。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本书对我国五千年来森林生态历史变迁、森林生态保护利用思想、森林生态保护与建设实践、现代林业生态建设等问题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论述了历史上由于人口增长和人类活动而导致的森林资源日益减少,水灾、旱灾和沙漠化等生态灾难愈演愈烈的情形;评述了古代以“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以农为本”为代表的生态思想;总结了古代森林保持水土、人居生态建设、公益林管理等方面的经验教训;总结并提出了现代林业建设的经验和生态文明观。 本书可供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等方面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人员阅读,也可供关心国家森林和生态建设的读者参考。
许涵和李意德和骆土寿编著的《海南尖峰岭热带 山地雨林--群落特征树种及其分布格局》是尖峰岭 60hm2大样地的次调查成果,论述了尖峰岭大样 地建设的背景、地形条件、土壤条件和群落结构特征 ,重点描述了大样地中已鉴定到种名的290个木本物 种种群基本参数、年龄结构、空间分布格局等方面的 基准信息。可以预计本书的出版,将对后续的植物空 间分布和物种多样性与环境异质性关系、植物功能性 状、群落系统发育、种子扩散及其时空格局、特有植 物和稀有植物空间分布与其在演替中的作用、群落和 生态系统层次的水/碳/氮/磷循环与耦合、土壤碳 储量及其空间分布格局、土壤动物及微生物多样性与 植物多样性关系、植物根系亲缘识别与物种共存机理 等方面的研究产生积极推动作用。
《内蒙古呼伦贝尔湿地植被类型与植物区系组成》是历时3年科研调查编写而成的一本学著作。《内蒙古呼伦贝尔湿地植被类型与植物区系组成》详细记载了呼伦贝尔市湿地野生维管植物375种,每种植物配有拉丁学名、中文名与中文别名以及蒙名,分别从生态型、生活型、基本形态特征(主要识别特征)、生境、分布,在呼伦贝尔市的详细产地、资源利用等方面对每一物种进行描述,且附有必要的彩色图片,并对科内各属作检索表以方便使用。在此基础上,《内蒙古呼伦贝尔湿地植被类型与植物区系组成》对呼伦贝尔市湿地植物进行了区系分析、生态类型与生活型统计,并以群系组为单位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分析,将呼伦贝尔市湿地植被划分为3个植被型组,8个植被型,6个植被亚型,30个群系组,对每个群系组进行详细描述。在第二章的末尾我们按照不同的湿地类型对
以《中华大典·林业典》的编撰为基础,挖掘,翻译,凝练,注释,编著而成的《中国古代林业文献选读》一书,分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六个历史时期,精选每一阶段的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林业文献,每篇文献前设“导读”,介绍该篇文献的形成时代、主要内容、历史价值等;文中增加“注释”,注解文献中的重要人名、地名、物名、制度等难以理解的词句;文献后有“参考译文”,将古典文献的文言文翻译成现代白话文,以方便读者阅读和理解。
《中国湿地资源·西藏卷》是在全国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成果的基础上经系统整理完成,系统介绍了西藏湿地资源基本情况、湿地类型与分布、湿地生物资源、湿地资源利用、湿地资源评价、湿地保护与管理等内容,书末还附有西藏湿地调查区域植物名录、湿地调查区域动物名录和重点调查湿地概况。
本书的主要宗旨是帮助读者认识身边常见的树木。精美、清晰的彩色照片可以使您对每种树木的外貌和局部一目了然。 由于初入门者很难读懂专业的形态描述术语,尤其是无法在野外观察到解剖学特征,所以本书编者的着眼点有别于相关的专业植物分类学图书。本书主要介绍树木明显的外邵形态特征。我们希望通过对这些明显的外部形态特征的观察,能帮助读者认识最常见的代表性的树种,并掌握一些主要的常见科属的基本特征。有了这些对常见树木的最初认识,就为进一步在一年四季中定位观察它们的变化提供了可能性,也为区别相似种类提供了可能性。其实许多树木只要掌握一两个到几个主要外部形态特征,就可以把它们和其他科属的树木明显地区分开来。
本书收录辽宁木本植物81科187属638种6亚种111变种48变型,计803个种及种下单位。另外,本书还收录了数十个栽培品种。其中,野生357种6变种76变种17变型,计456个种及种下单位;栽培281种35变种31变型,计347个种及种下单位。本书是迄今为止东北收录木本植物总量较多的资料。 本书出版价值体现在所收录的植物中,有11科为东北木本植物新纪录,均为栽培;新纪录属30个,其中野生的为黄连木属Pistacia L.,其他均为栽培;新纪录102种19变种5变型,其中,裸子植物4种1变型,被子植物98种15变种4变型。同时,补充完善了引进属或种的中文资料、验证了宽叶胡枝子在东北存在的真实性、红王子锦带的分类地位得到修正,弥补了现有资料的不足之处,体现了对科学严谨负责的态度。 本书所收录植物的形态特征都有精炼而准确的描述,95%的种配有原生态照片及分类特征照片,生
本报告由9章构成。章绪论;第2—8章,分别介绍了在自然地理、植物与植被、动物资源、真菌与地衣、水资源与水生生物、旅游景观、社会经济等方面的调查结果;第9章,针对在自然资源保护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加强保护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森林文化是人类文化的原点。吴守蓉、宫林茂幸著的《人类与森林共生(中日两国森林文化和森林环境教育之思考中日双语)》是中日两国学者怀着对人类与森林共生的社会的期待,对两国森林文化和森林环境教育的思考与探索。 日本森林文化从照叶林到袍栎树林文化闻名遐迩。本书是中国部介绍日本森林文化和森林环境教育研究的著作。
《苜蓿浅埋式滴灌技术》针对干旱的新疆北部典型牧业区域开展人工饲草料地种植过程中,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农民省力、增收为目标,解决多年生作物苜蓿在多年生长过程中采用高效节水技术遇到的耕种、收割等关键技术问题,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