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是鲁迅负有盛名的小说集之一,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山之作。收录1918年至1922年所作小说十四篇。代表性篇章有《狂人日记》《孔乙己》《药》《阿Q正传》《故乡》《社戏》等。
本书主要收录了老舍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末自选的短篇小说集《微神集》和中篇小说集《月牙集》,篇目包括《上任》《大悲寺外》《黑白李》《断魂枪》《月牙儿》《我这一辈子》《不是问题的问题》《且说屋里》《新时代的旧悲剧》等。
《热风》是鲁迅写于1918年到1924年的杂文集。主要是鲁迅在《新青年》的《随感录》中做些短评。当时中国处在黑暗的时代,许多志士仁人在探索社会病根所在,文化界有无情的冷嘲和有情的讽刺。鲁迅在"题记"中说:"我觉得周围的空气太寒冽了,我自说我的话,所以反而称之曰《热风》。
一代才女萧红的旷世之作 画家赵蘅 20 幅精美插图 读懂古老中国北方小城的世道人心 《呼兰河传》是萧红 蛰居 香港时写作的一部小说,也是她生前写完的后一部小说。小说通过对北方小城呼兰的风俗习惯以及一群底层人物,尤其是女性命运的描写,反映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破败落后、愚昧的面貌。本书被茅盾赞为: 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画家赵蘅专门为《呼兰河传》精心创作的20幅纯美插图,更是向我们唯美展现了呼兰小城普通人的命运与心境,萧红笔下的 后花园 、 养猪的、漏粉的、拉磨的、赶车的 各色人等,小团圆媳妇、有二伯、冯歪嘴子等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玲珑塔,塔玲珑,玲珑宝塔第一层 女性在一层又一层喧嚣的 玲珑宝塔 中穿行,一边挣扎于精巧与虚空之间,一边探寻属于自己的出口。 她是在高校中艰难求生存的 青椒 ,是才情被困于闺阁的清朝女子,是永无出头之日的昆曲演员,是高不成低不就的 女博士 ,是渴望 脱燕入京 的媒体人 从学术殿堂至历史深处,从昆曲舞台到异国他乡,她们在层层错综的困顿中,试图看清混沌,走出幽暗之境。 青年作家苏枕书暌违十一年的短篇小说集,收录七篇彼此独立又相互辉映的故事。既有现代都市的浮光掠影,也有历史记忆的幽微暗流,作家以细致而隽永的独特笔触,捕捉时代变迁中的个人沉浮,深描知识女性的精神探索与生活图景。
《生死场》和《呼兰河传》是萧红重要的两部小说。《生死场》描写九一八事变前后东北农村的生活,富有乡土色彩,反映了妇女的悲惨命运。鲁迅和胡风为初版写了序和后记。鲁迅赞赏小说写出了 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 。《呼兰河传》以作者童年生活为中心,把呼兰这座小城的风貌、人们的生活、世态人心,都描写出来。茅盾说: 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美国学者夏志清认为 《呼兰河传》的长处在于它的高度的真实感 。 另外本书收录了鲁迅写的《 生死场 序》、胡风的《 生死场 读后记》,骆宾基的《萧红小传》和茅盾的《 呼兰河传 序》。
维瑞和芮徳娜夫妇的生活,似乎只是一场无尽的饗宴。丈夫事业有成,妻子优雅聪慧,他们有两个可爱的小孩,一群迷人的朋友,还有一只狗和一匹小马。模范家庭,理想人生,却在几无觉察间如一艘大船慢慢腐朽,无可挽回 从未有人这样写过被时间磨损的爱和婚姻,也没有谁如此心碎地写出家庭与自我、占有与放弃之间逐步扩散的裂痕。詹姆斯 索特精美绝伦的小说,将人生中那些不可磨灭的时刻酿成烈酒,一饮而尽。在他笔下,碎片具有了永恒的意义,而几个句子便足够*丰富重大的事件隐秘地发生。 一部20世纪的杰作 ,《光年》是属于所有世代的理想的哀歌。 1975年,《光年》首版,奠定索特 作家中的作家 地位。 2007年,《光年》绝版多年后由 企鹅现代经典文库 重版。 2011年,《巴黎评论》授予索特 哈达达奖 并推出专题文学月,裘帕 拉希莉、杰夫 戴尔
小说以一个孩子的视角讲述了一个家庭的欢乐和苦痛,细腻地刻画了柔弱的母亲如何完成了自己忍受的一生,她WEI一爆发出来的愤怒是在弥留之际;名叫孙广财的父亲又是如何骄傲地将自己培养成一名彻头彻尾的无赖,他对待自己的父亲和对待自己的儿子,就像对待自己的绊脚石;家中三兄弟的道路只是短暂地有过重叠,随即就又叉向了各自的方向。无赖的父亲、沉默的母亲、平庸的哥哥、对往事沾沾自喜的祖父……每个不起眼的小人物,都卖力于自己的人生表演。而“我”则在这一出出家庭闹剧中孤独地成长,像小动物一样观察世界,试探同类,艰难地理解家庭、爱和生命的含义。 叙述者在过去、现在和将来这三个时间维度里自由穿行,将忆记的碎片穿插、结集、拼嵌完整,精妙无比,文学的光芒闪耀四射。这是一部少年心灵成长史,也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讲述了一个边境小镇,从一位拓荒至此的制刀匠人在此安居,到女主人公与丈夫迁居这片乡野,同一片土地在千年之间不同的历史瞬间、不同的人生流徙。各种传奇人物在此粉墨登场:长出胡子的圣女、性别倒错的修士、身体里住着一只鸟的酒鬼、化身狼人的小镇教师、会冬眠的做假发的老太太、靠网络收集梦境的女人 千年之间人世沧桑变换、起起落落,但对于土地而言,人的悲欢离合、人的世代更迭,不过是土地的瞬息一梦。 这是一部多种文体交杂、多条故事线相互穿插的奇妙小说,短篇小说、散文、民间故事、圣徒传记,甚至菜谱、笔记,交错呈现。每一个故事都是一篇精致的短篇小说,连缀起来又是一部遍布伏笔与呼应的绝妙长篇。
自平民皇帝朱元璋开国,终至明思宗殉国,经历276年。朱元璋应运而兴,不数年即驱逐元帝,统一华夏,好不容易将当时的外族赶出中土,却又怕不断的骚扰,只好将长城筑高筑厚。也唯有此时,出现一位七次下西洋的郑和,带着当时的*科技,庞大船队大大宣扬明帝国的势力。全书文笔流畅,故事生动。
《子夜》创作于1931至1932年间,小说以1930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上海为背景,以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为中心,描写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和斗争。《子夜》代表着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水平,自出版以来,影响深远。 刘岘是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先驱和开拓者。1936年,刘岘为茅盾的长篇小说《子夜》创作了《子夜之图》插图。刘岘得到茅盾先生的热情帮助和指点。他每刻几幅,便拓印出来寄给茅盾,请他提意见,再行修改。为此茅盾特意为刘岘的《子夜之图》撰写了《子夜叙说》,1937年出版。 此次收录初版本因故删掉的两幅插图,共计30幅插图,首次完整呈现刘岘笔下的《子夜》之美。并特别附录刘岘的《我与茅盾先生》一文,图文相得益彰,全面展示两位大师通力合作创造的《子夜》新风貌。
挪威作家卡尔 奥韦 克瑙斯高的六卷本自传小说《我的奋斗》与希特勒的野心无关,而是作者四十多年成长与生活的自述,六卷主题分别为死亡、爱情、童年、工作、梦想、思考。书中用流水笔调记叙平凡生活,直白坦诚,有着 自虐般的真实和琐碎 ,又善于在日常细节中呈现动人的敏感。 本书是《我的奋斗》系列的第二部,描写了主角卡尔 奥韦如何在第二段婚姻生活中不断切换自己的角色:他是充满着躁动的荷尔蒙、在爱河中追逐嬉弄的情人,是柔情蜜意、有求必应的陪产丈夫,是推持着三架童车壮观出行的新手爸爸,是不知如何应对岳母大人的蹩脚女婿,是在自己母亲的生日庆典上古怪致辞的好儿子 因为他也是凌晨或午夜独自在斗室写作的作家,这一切得以被生动记录。
原来,没有亲人死去的土地,是无法叫作家乡的。 《想我眷村的兄弟们》《古都》《漫游者》是上世纪末关于台湾书写的小说三部曲(王德威语)。此部小说集为开篇之作,它不只是 眷村文学 的代表作,收在集子里的六篇小说还容有一个共同的基调 老灵魂。时移事往,当世界已然不再年轻, 中年 似乎成为作家朱天心极为关切的书写场域,她笔下的中年人物像搜集骨董的玩家一般时时整理着自己的困境,悸惧老与死,珍视那些一去不返的事物: 眷村党 、 浦岛太郎 、袋鼠族妈妈、春风蝴蝶女子 朱天心忘情于她与时间的角力,为她熟识的老灵魂们立一尊时间老人的巨像。
★ 民族的屈辱,民族的涅槃,常读常新的不朽抗战史诗! ★《四世同堂》*经典、*权威、*完整版本 ★ 入选《亚洲周刊》 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 及 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 ★ 北京市高考语文名著 ★ 随文附著名画家丁聪插图二十四幅 美轮美奂,至臻呈现 《四世同堂》分《惶惑》、《偷生》、《饥荒》三部,近百万字,是老舍作品中*长的一部,也是写作时间*长、花费精力*、完成过程*艰难的一部作品。 作品以抗战时期的北平沦陷区为背景,描写了从1937年 七七事变 到1945年日本侵略军无条件投降这八年间,北京城内 小羊圈 胡同里以祁家祖孙四代为中心的十几户人家、一百多人的心理和遭遇,他们的沉浮荣辱、生死存亡、所受的精神折磨及深重苦难,再现了在日本侵略者的残暴统治下,北平人民由惶惑苦闷、忍辱偷生到逐渐觉醒、反抗的过程,歌颂
起于满清之源起,终于宣统帝逊位,凡294年。满清入关后,成为继蒙古人之后的第二个外来政权,中历所谓的康雍乾盛世,近代中国版图大致确定。当西方世界因工业革命下而瞬息万变之时,而处于停滞状态的清帝国终究未能逃避现实。帝国疆域中,百姓们因着种种原因,不断对着帝国挑起战争的开端,而帝国外缘则遭受西方世界不时的觊觎。一场不名誉的鸦片战争,将中国史拉到近代史范畴之中。接着的半个世纪,清帝国处于内忧外患而不知所措。由鸦片战争而太平天国,加以捻、回之变乱,元气丧失殆尽,后虽有洋务、维新等变法改革实行,却因守旧派势力的阻挠而告终。义和团的排外运动导致八国联军的入侵,庚子赔款后清帝国己无力再振。武昌一役,不仅结束了清帝国的国脉,也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帝制时代。
小说的主线讲述的是一个本世纪初留学归来的女青年,带着想要把自己和世界彻底想明白的心情回到家乡,家中发生的大事小情都被她当成 真实世界 的信息来处理,继而进入自己持续的内心疑问。一方面,作者将那些精神上思想上的具体复原到生发的现场,将那些抽象的命题重新植入到经验易感的生活场景。另一方面,作者以充沛的意识灯光将大片幽暗的无意识的生活流照亮,呈现出其中生动的细节,潜流的情感,若无其事又令人动容的虚幻与真实。 小说的另外一条故事线,是主人公*人称自述,既有对家族史的追溯,也有对成长历程的整理。一方面自述故事独立成篇,以后知后觉的全景式叙述,描绘了人物命运在时代变迁中的沉浮和社会生活中的人性百态。另一方面,这些在绵长的时间线上从容展开的人物与故事,与主线空间中不时浮现的生活片段彼此回应
本书为《民国笔记小说粹编》之一种,系民国时期笔记名著之一,以笔记形式记述了1911年至1915年间的朝野掌故,是袁克文的笔记中的精彩之作,共2万余字,均属稀缺史料,可作为民国史研究的参考资料。《寒云日记》,是作者日记,记录甲子(1924)至庚午(1930)7年间事,主要叙述友朋游燕之迹,而于所酷嗜者如货币、邮券、图书等多有记述。据传甲子、乙丑二册为张学良将军携带,后在香港遗失,现所遗存,仅丙寅(1926)、丁卯(1927)二册。1936年,少岩将其影印出版,其中凡述及重要文物如印玺、货泉,书中图凡数十幅。
本书为《民国笔记小说粹编》之一种,系民国时期笔记名著之一,为瞿兑之先生的笔记集成。《杶庐所闻录》主体部分以文海出版社出版的《杶庐所闻录》为底本,编目依照此为准,调整顺序。《申报周刊》连载之《杶庐所闻录》有67则未收入民国出版的本子中,此次补录于后,以资完备;第二部分为《申报周刊》连载之《杶庐笔谈》,体例、内容、行文均与前者相似;附录《故都闻见录》以《申报周刊》连载为底本,选录与《杶庐所闻录》之不同的22则,附录在后,以兹为较为完整呈现瞿兑之先生之笔记小说风貌。
香椿街上的三个青年,一场扑朔迷离的强奸风波,一个人的十年冤狱和三个人命运的罪与罚。 《黄雀记》全书分为三章:保润的春天、柳生的秋天、白小姐的夏天。作者通过三个不同当事人的视角,书写了这三个受侮辱与被损害的人的成长与碰撞。 十年后,年少时犯下的错,错的时间,命运的手,让这三个人兜兜转转还是纠缠在了一起。命运迫使他们发现,尽管物是人非斗转星移,他们依然不得不去面对过去的巨大伤痛。 过去的终究不会过去,该还的终是要还。他们必须以自己的方式,清算当年留下的罪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