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情者》故事背景设于1975年,越共攻占西贡,美军大撤退,主人公也随其南越“长官”逃难至美国,继续进行间谍工作。在此期间,他的身心经历了非同寻常的折磨和挣扎。小说着重刻画了他对越南的同胞、北越的同志、南越的士兵、美国白人社会中弱势的越南难民和其他少数族群,他都抱有深刻的同情。主人公背负双重身份,感受和跨越两种文化。《同情者》作者以独特的眼光,通过巧妙的情节设置,以越南人的身份审视越战和战争的影响,填补了美国文学的空白。
《道草:夏目漱石自传体小说》是夏目漱石自传性质的作品。自英国留学归来的健三一门心思扑到学问上去,希望能干出大事业,但他的薪水却被穷困落魄又多病多舛的家庭榨干。生活的困窘令健三不得不为生计而疲于奔命。不善于交际的他,夹在金钱与理想之间左右为难,无法排遣精神上的孤独与迷茫。通过对养父母、岳父、哥哥等相关人物心理上的挖掘,以及日常生活中无可救药的纠纷等方面的描写,表现出日本家庭的令人窒息的压力感与伦理道德。
“众生皆苦”是佛家之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却是千门的话。这个世界上,注定有些人不为自己而活。比如千门。八将聚齐后的千门,千局即为“娟生永逸”局。千门主将高阳一是想通过此局洗牌江湖,除掉身处全国交通枢纽,却又对人口拐卖、毒品流通不做阻拦的青花帮,重树江湖规矩;二是希望通过此千局,查看千门的几个新人加入蓬莱山雁尾子的诚心。本以为在握的高阳,却在千局执行的过程中,发现自己陷入了别人一个更大的局中,他想洗牌江湖,别人却要灭掉江湖。而这个人的身份,又与千门有着无法与人言表的隐秘关系。“众生皆苦”是佛家之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却是千门的话。
“我想让你们都停一下,真正思考一下没有声音,没有任何其他沟通方式的世界。” ——马丁·皮斯托留斯 当你醒来后,你已变成魂魄,但你还不知自己已经死了,怎么办? 每个人的身体,无非是一把无法逃脱的枷锁。 《失语者》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也是一部自传体的小说。《失语者》讲述了马丁历经十余年,在疾病与孤独的抗争中,如何表达出自己声音,和这个世界重建联系的感人故事。 12岁那年,马丁得了一种怪病,从此他失去了语言和行动能力,他试图与外界沟通,但没有人注意到这一点,没有人知道这个看似僵化的躯壳里藏着一个鲜活的灵魂。 每一次醒来,马丁都希望自己是漂在半空中的魂魄,这样就可以逃离身出捆绑他身体的这副枷锁。马丁在自我封闭的世界里靠着幻想、聆听、观察这个世界,直到他开口说话的那一天……
《地安门》是一部与王朔的《动物凶猛》齐肩的长篇小说。作者苏雷在早期的写作生活中结识了马未都、王朔、冯小刚等好友,在十五六岁的年纪“抛头颅洒狗血”,本书镌刻下当年地安门中学停课前后少年们真正做到“说走就走”的躁动青春。小说《地安门》中,“我”(陈星)和雪坎、酸梨、小胖等“铁磁”从小在地安门附近的八旗子弟、干部子弟聚居区长大,立志成为“对亲人、对朋友有用的人”。陈星受鼓楼后的说书人干爹影响,在地安门中学停课期间,他和朋友们闯荡天下,凭着从讲义故事里悟出的人生道理和三寸不烂之舌一次次摆脱困境,广结义友,变得成熟。荒诞而灰暗的岁月在他们“兴风作浪”的青春荷尔蒙浸染下变成“阳光灿烂的日子”。《地安门》展示了50后一代别样的青春岁月,以及20世纪中期整个中国的社会风貌。作者苏雷经过多年酝酿朝花
祥子十八岁时,父母去世,他跑到北平来赚钱谋生。带着乡间小伙子的健壮、木讷、勤快与诚实,认定拉车是件挣钱的活儿。祥子省吃俭用,不吸烟,不喝酒,不赌钱,终于凑足一百块血汗钱,买了一辆新车。但好景不长,北平城外军阀混战,有一天,祥子拉活儿时被十来个兵捉去。每天给大兵们扛行李,挑水烧水喂牲口。后来祥子乘黑从兵营里偷跑回来,还顺手拉了三匹大兵撤退时落下的骆驼,把它们卖了三十五块钱,从此他就有了“骆驼祥子”的外号。祥子没有家,他就住在刘四爷老板的车厂里。刘四爷的女儿虎妞是个三十七八岁的老姑娘,她喜欢祥子,一天晚上,虎妞诱使他喝酒,然后和祥子睡了一夜。祥子清醒后十分憋闷,并开始竭力躲避她,恰逢老主顾曹先生要他拉包月,祥子便欢天喜地地搬到曹宅住。不料,虎妞佯说已怀了祥子的孩子,要祥子和她结
《贱业》以“狼窝儿村”的历史及现状为载体,讲述了在清末民初时期,产生于中国北方的七种层职业:贱客、没面目、枪手、刀郎、石头人、三秀女、文匪即作者所谓的“贱业”,以狼窝儿“吃字辈”劫后余生的村民进入这七种行当后的曲折而坎坷的人生经历为线索贯穿始终,塑造刻画出了狼窝儿人独特的性格特点。
E·M·福斯特是20世纪英国的小说家之一。《莫瑞斯》创作于作家的全盛时期,这部小说早已经成为文学经典,当然也是文学的经典。1908年的,他们相遇,心中隐约情动。那时的克里夫和莫瑞斯还是青葱年岁,克里夫终于突破同性禁忌向莫瑞斯吐露爱意,莫瑞斯欣然接受,甚至爱得比克里夫还要真诚炽热。在克里夫选择了仕途而放弃这段感情时,莫里斯仍然坚守。他在等待克里夫回来,却只等到了他和一个贵族女子的婚姻。桑德家人叫桑德辞工前往阿根廷定居,桑德却宁愿留在莫瑞斯的天地。他在那个小小的,简陋的小屋里,等着莫里斯的到来。终两人终于摆脱禁忌,弃绝社会,隐居山林。本书由翻译家文洁若译出。
主人公哈里哈勒尔是一个喜爱文学和艺术的知识分子,他正直、善良、才华横溢,同时又孤僻、清高、难以融入世俗世界,生活破碎而可悲。他认为自己的心中,有一条孤独、胆怯、残暴的荒原狼。身体里并存的两个灵魂——人性与狼性,构成了他错综复杂的精神世界。多重的性格,让他陷入现实的生活的痛苦中不能自拔。面对生命的绝境,历经种种折磨,他对心灵进行着内在的探索,追寻着存在的意义,走上一条真正的、精神上的修身之路。
2011年8月20日,莫言小说《蛙》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小说由剧作家蝌蚪写给日本作家杉谷义人的四封长信和一部话剧构成,以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通过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讲述了姑姑一个乡村妇产科医生的人生经历,在用生动感人的细节展示乡土中国六十年波澜起伏的生育史的同时,毫不留情地剖析了当代知识分子卑微的灵魂。在形象描述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历史过程的同时,成功塑造了一个生动鲜明、感人至深的农村妇科医生形象。《蛙》是莫言酝酿十余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潜心打造的一部触及国人灵魂痛处的长篇力作。
《雁过藻溪》的故事,讲的是主人公的母亲黄信月,在少女时代即陷入政治斗争的旋涡之中,经受了丧失人性的折磨、羞辱。最终她逃离火坑,却茹苦含辛隐忍了一辈子,至死也不敢暴露自己被损害污辱的真情。只能在遗言中反复交代,让女儿亲自将自己骨灰送回藻溪老家埋葬,希冀女儿能从中得到启示,最终明白自己的出身。她的女儿末雁,从小缺乏母爱,长年与丈夫形同路人,最终劳燕分飞。有幸在北极考察时遇到所爱之人,得到片刻的灵魂栖息,却飞来横祸,使两人生死两隔。她的女儿灵灵,隔代如隔山,根本无法理解母亲的心情,终篇时对母亲说“请你别碰我”,如一把利剑,直刺末雁的心窝。三代女性悲怆的咏叹调,其中有着人性的扭曲,藏着世道的不公。在冷峻苍凉的笔调中,作者对于自己笔下的人物,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宽容和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