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儿与那儿》副题为 中国转型期基层调查 ,《南方周末》在中国中部、西部和沿海各选取了一个村、一个镇和一条街,持续调查采访了10年时间,详细记录了三处地点的变化与转型,关注那里人们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所思所想及荣辱沉浮,从而通过社会基层的细胞,管窥转型中的中国之变。 《这儿与那儿(中国转型期基层调查)》费时10年所记录的,是一段有意义的历史,是真实的中国人的故事。
1. 爆炸的威力 事实上尽管国务院有关天津港爆炸事故调查报告已经公布,但到底这次爆炸的威力有多大,仍然像谜一样。 我在网上搜索到一位看起来绝非是 外行 的网友如此分析道:从波形记录结果看,次爆炸发生在8月12日23时34分6秒,近震震级ML约2.3级,相当于3吨TNT。第二次爆炸在30秒后,近震震级ML约2.9级,相当于21吨TNT,具体威力相当于53枚战斧巡航导弹一起轰炸。究竟21吨TNT炸药有多大的破坏力呢?首先必须要对TNT炸药有所了解。有一定物理知识就会知道,理论上1焦耳=0.102公斤 米。从能量角度来进行换算,1公斤TNT爆炸可产生420万焦耳的能量。也就是说,1公斤TNT放出的能量可以把1公斤的物体移动420公里,或者把100公斤的物体移动4.2公里。那么21吨TNT当量等于8.7864 1010焦耳的能量释放,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参照其他同类数据就能有更清楚的了解
种种意外死亡事件背后,死者的遗属悲痛欲绝,难以相信亲人死亡的真相。 我不是这样死的!死者在向他呐喊:请上野先生告诉人们我的死亡真相! 法医上野正彦通过现场验尸、案卷查看,听到了死者的呐喊。 用身体做盾牌保护爱子的母亲,在被窝里冻僵的老人,被残忍杀害的小孩,不顾一切冲入烈火中的亲人 临终之前,他们经历了什么? 每一具尸体的故事,都令人扼腕震惊! 死者在呐喊,尸体有话说。六十余年工作生涯,拥有两万多次尸检经验,日本法医之神上野正彦,为你讲述亲身经历的真实案件,带你由死窥生。
讲述的是明神宗万历年间,意大利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带着自己的一份传教梦想,从印度起航,远洋万里,乘船来到了中国澳门港,没想到,自己面对的却是极其艰难的传教环境。利玛窦认为,只有得到大明皇帝的允准,他的传教范围才能遍布中国各个地方。于是,为了能早日实现自己进京面见皇帝的愿望,他从澳门出发,一路辗转肇庆、韶州、南昌、南京等地,遭遇了种种刁难和艰险,跋涉了十多年,终于抵达了北京。后来他经过千方百计的努力,*终留居在北京,直至去世。利玛窦的一生,是追求梦想的一生,其间的种种故事,感人至深,催人奋进!
《法医之神4:法医的告白》 死亡不是终结,真相才是。真相也不是终结,无人蒙冤才是。 看着被放在解剖台上的尸体照片,法医上野正彦心中大为震动,死者清晰地告诉他: 我不是被人杀害的,而是被汽车碾死的。 他不禁提高音量,对前来咨询他的律师说道: 这并非一起杀人案。得赶紧想办法,不然你的委托人就要一直在狱中蒙冤了。 天才法医一次次被召唤,鉴定逝者真正的死因,揭露灾难事件背后的真相,书写人间悲剧的启示录 检验过两万具尸体、引起压倒性共鸣、让无数人流泪的 法医告白 来了! 不论事实如何残酷,尸体如何惨不忍睹,他从不在人前流泪,而是一如既往,仔细聆听死者的声音, 翻译 尸体的秘密,破解死亡之谜!
作者在大量采访共和国代元帅将军及其亲属的过程中,较早地撰写了开国将帅与夫人的情感、婚姻历程,以鲜为人知的战场爱情故事演绎人民解放军将领出生入死中超越常人的真挚情感、传奇婚姻。所谓闯枪林弹雨,元帅情钟革命伴侣;历出生入死,将军赢得红色知己。
他们是这个时代的思想英雄,从十位公民到一个公民社会。南方都市报编著的《十人——大时代中的我们》是《南方都市报》对梁文道、韩寒、周云蓬、宁财神、罗永浩、左小祖咒、尹丽川、柴静、廖伟棠、朱学恒十人的专访,他们是受中国“80后”喜爱的文艺、思想、艺术的人物,他们的思想影响了21世纪初十年的中国。本书的出版是一种中国文化思想史的总结,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寻找这个时代的希望和方向。
经过 靖难之役 ,朱棣打败建文帝登基称帝。为了显示大明国的富强,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同时追寻据说逃到海外的建文帝,朱棣派遣郑和巡洋下海。在二十八年问,郑和统领宝船队七下西洋,走访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出色地完成了使命,传播了中华文明,展示了 和平之师 的风采。经历了各种危难,郑和对海洋与国家主权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认识到海洋关系国家的财富和安危,国家不能放弃海洋。《跨海巡洋/ 一带一路 人物传奇》故事情节曲折,充满异域风情,塑造了胸怀祖国、有情有义的航海家、外交家郑和的形象。
讲述的是建元二年(前139年),奉汉武帝之命,由匈奴人甘父做向导,张骞率领一百多人出使西域。尽管张骞一行人谨慎行进,但是在匈奴控制下的河西走廊,他们很快便被匈奴骑兵抓获。脱险之后,一路经过重重艰难险阻,他们*终抵达大月氏。这条出使之路远比想象中要艰难。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沟通了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通商关系,开拓了历史上著名的 丝绸之路 。
作者以真实而朴素的语言讲述了自己在哈佛大学法学院年动荡不安的亲身经历,从初开学报到会见自己的“敌人”,作者充满着对缤纷而繁复的法律世界感到的新奇感及对才气焕发的同侪所抱持的惊叹之情,到初期懵懂之间如何爱上了法律,法学院的阴暗面也逐渐显露出来,一种中庸的平衡之道取代了初的狂热。在这段时间里,作者遭受了种种挫折,长期以来的自我怀疑终于得到了证实,在作者的眼里,全世界的人都对他失望透了。接着,法学院的考试序幕逐渐揭开,面临繁重的考试,神经紧绷的状态让作者无法安眠,既有成功的欲望,又有失败的恐惧,就在这样一种兵荒马乱中,干涸枯竭的作者,度过了法学院的个学期。第二学期,作者已经是半个旧生了,原本的惶恐忧惧已不再,取而代之的是意兴阑珊的无聊感,从前盲目的战斗活力也已消失,换来的是沉
黄大年是著名地球物理学家,生前担任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知识分子,被中宣部追授为 时代楷模 。 中共中央追授黄大年同志为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向黄大年同志学习:要像黄大年同志那样坚定信仰信念,对党忠诚、心系祖国,把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作为毕生追求。要像黄大年同志那样刻苦学习钻研,牢记使命、勇担重任,用知识和本领回报祖国、服务人民。要像黄大年同志那样发扬拼搏精神,勇于创新、攻坚克难,努力创造一流业绩。要像黄大年同志那样涵养高尚情操,不忘初心、淡泊名利,自觉践行共产党人价值观,用模范行动展示共产党员的人格力量。 本书稿收录了人民日报等媒体发表的关于学习黄大年先进事迹的理论、评论文章,为广大党员、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