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极具现场感的方式,呈现了两位学者之间的对谈,轻松率性的言语中透出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索和独到观察。对于村上春树所述说的美国的留学经历、20世纪60年代日本的学生运动、奥姆真理教事件和阪神大地震对个人的冲击,河合隼雄给予了深层的理解,并谈论了他对箱根疗法以及每个人独自坐拥的 故事 的重要性的看法。
作者主要以日本明治中期(1880 1900)前后的文学为对象,抓住 言文一致 这一语言变革运动与明治国家体制 议会、法制、医疗、教育、征兵制度的建立之同步关系,考察了文学在语言形式、思维方式、文体表现等方面全新的观念之生成过程。全书以知识考古的方式探讨了 风景的发现 内面的发现 儿童的发现 病的意义 自白制度 等,考察它们如何以 颠倒 的方式与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的一系列制度一起诞生。作者的批评范式以及对核心观念的提炼与表述影响深远,自三联2003年出版中译本以来,已成为国内批评理论领域的重要书目。 本次翻译以2004年作者对讲谈社初版做了大幅度的调整、增删和修订后推出的 岩波定本 为底本,相对于初版,这个全新译本 几乎成了一本新著
1、自纪录片《掬水月在手》热播,以及叶先生获评“感动中国”人物以来,各大媒体平台关于“叶嘉莹传奇人生、苦难人生“的讨论热度不减。在这本书里,你会听叶嘉莹亲述她“少时丧母、中年丧女、去国离乡、颠沛飘摇”的大半生,感受她是如何从诗词中汲取精神力量的。2、你既能读到叶嘉莹在人生不同时期创作的诗词,也能读到她讲温庭筠词里的失意、韦庄词里的离恨、冯延巳词里的闲愁、欧阳修词中的修养、辛弃疾词的豪放幽微、王国维词中的无可奈何、《红楼梦》诗词的悲剧色彩……3、关于“古典诗词究竟美在哪里”“为何说诗显而词隐”“怎样借鉴西方文论来解词”“怎样解读王国维的境界说”“《红楼梦》里的诗词和正统诗词有何差别”,叶先生也在书中给出了精妙的解答,让你对诗词的理解,更深入一步。
《苦闷的象征》是日本文艺理论家厨川白村的作品,1924年由鲁迅先生译介到中国,并且用作自己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上课的教材。 这是一部系统讲述人间苦与文艺创作的文学理论著作,全书共四章: 第一章讲述的是苦闷如何在创作者身上发挥作用。文艺创作就是造一个梦来治愈自己。 第二章讲述的是苦闷如何在鉴赏者身上发挥作用。文艺作品欣赏就是进入别人的梦来治愈自己。 第三章讲述的是苦闷如何在对时代和环境发挥作用。阐明文艺家是先知,文艺作品是启示。 第四章溯源到原始人,讲述苦闷如何在原始人身上发挥作用,阐明文艺创作的心境就是原始人面对无法控制的大自然时的心境。 厨川白村将文艺作品的本质概括为: 生命力受了压抑而生的苦闷懊恼乃是文艺的根柢,而其表现法乃是广义的象征主义。 即,苦闷的象征。 本书以1929年日本
《词之美感特质的形成与演进》由叶嘉莹教授在天津电视台的六次讲座整理而成,共分十二讲,主要涉及自晚唐五代一直到南宋末期的九位有代表性的词人。全书以 "词之美感特质的形成与演进"为主线,结合具体的词人词作,分别讲述了"歌辞之词""诗化之词"与"赋化之词"的不同美感特质。三类词之演进为势所必然,虽其感发本质不同,写作笔法各异,但其中佳者莫不具有一种含蕴深远、耐人寻绎之特美。读者循此而入,可在叶嘉莹教授富于感发的讲述中获得对词之美感特质的形成与演进的整体性认识。
触动我心灵的那些课,阅微讲堂,让生命打开。“阅微讲堂”系列丛书,专注于从全球范围内寻找那些既给予我们各种“新知”,更给予我们“智慧”,充满洞见与生命激情、触动心灵的课。《苏轼十讲》,主讲人:《苏轼评传》作者,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朱刚。主讲地:复旦大学。苏轼一生“如鸿风飞,流落四维”,仕途几经浮沉,一代文坛盟主的影响力却未见消减;与禅门僧人、方外道士过从甚密,兼采佛道之修养;壮浪纵恣于儒释道三家思想,其心灵世界博大宏丰,兼擅诗、词、文与书法、绘画,乃至经学、史学、医药、水利等,在众多领域达到一流水准;最后“湛然而逝,谈笑而化”,走向优选的生命完成。苏轼可谓穷尽了中国士大夫的一切可能性。本书以十个主题串联苏轼的生命历程,并将苏轼置于历史与文化的洪流中,上下观照,在作品与文献中捭阖
本书是英国著名评论家、史学家托马斯 卡莱尔在伦敦发表的关于西方文学的十二次演讲的讲稿。托马斯 卡莱尔对每一个时代的特征,对每一个民族的性格,对每一位作家的品格都有深刻、独到的理解和概括。如希腊人的欢快,罗马人的讲究实际,中世纪的信仰、忠诚,塞万提斯的幽默,但丁心灵的高贵、灵魂的博大等。贯穿整个演讲的是文学大师们那伟大的人格魅力:坚强、乐观、坦诚、幽默、谦逊、执着、追求真理,对人类充满爱。他们的作品是 大自然伟大心灵的絮语,是人类心灵的真诚袒露 。
? 《月迷津渡》是语文界名家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孙绍振先生的作品,是对中学语文教材中经典小说的解读文章汇集。是继《名作细读》之后的又一力作。该书于2012年3月初版,2013年1月重印,本次是对该书的再版修订。
这套书是 重写文学史 的经典作品,堪称 大视野文学史 。是有北大学术背景的一批成熟学者90年代初创作的严谨之作。它从1898年戊戌变法开始到1993年煞尾,以代表性的年份为核心,串联起百年中国文学的发展历史。在写法上, 回到历史场景,把文学史和思想史、社会发展史放在一起,呈现文学现象背后的原生态历史细节。原本晦涩的学术著作由此变得鲜活易读,原本平面刻板的文学史知识由此变得生动立体。
中年之后读红楼,像是在雪后看风景,更乐于欣赏的,是枯索处的各种滋味。 作家闫红解读《红楼梦》的*著作。我们眼下的痛点和焦点,《红楼梦》里都有。作者将《红楼梦》与人生打通,读出人性、情怀、经验......洞悉世道人心幽微处,赋予红楼中人现实感。《红楼梦》的神秘之处在于:它不仅要跟我们讲一些故事,还希望我们以此为镜鉴。在镜中,看到的不只是幽深的古代故事,更有我们汹涌澎湃的现实。作者独辟新意,站在现代人的角度,对《红楼梦》中的人和事进行解读。通晓红学大家意见,又有自己的独到见解。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在《红楼梦》里找到答案。
这套书是 重写文学史 的经典作品,堪称 大视野文学史 。是有北大学术背景的一批成熟学者90年代初创作的严谨之作。它从1898年戊戌变法开始到1993年煞尾,以代表性的年份为核心,串联起百年中国文学的发展历史。在写法上, 回到历史场景,把文学史和思想史、社会发展史放在一起,呈现文学现象背后的原生态历史细节。原本晦涩的学术著作由此变得鲜活易读,原本平面刻板的文学史知识由此变得生动立体。
《诗的艺术》以诗歌的形式论述各种文学体裁的特性,以古希腊、罗马杰作为楷模,批评流行的低劣作品,因此奠定了古典主义文学的理论基础,对时人的文学创作和诗学研究产生过很大影响。这部作品集中表现了他的哲学及美学思想,被誉为古典主义的法典。
《这样写出好故事:人物对话》是一本故事写作指导读物。 麦基说: 所有的对白都有目的。 对读者而言就是,让故事过目不忘。对故事本身而言,是让人物自己开口讲故事。 你故事的角色什么时候该说话,他应该(或不应该)说什么,具体什么时候说?为什么说创作对话首先要忘记自己的说话方式?如何让不同性格的角色讲出适合自己特点的话?如何处理不寻常人物的特殊语言癖好? 作者格洛丽亚 肯普顿是成功的作家,曾任杂志和图书编辑,是美国《作家文摘》杂志特约编辑、 作家在线工作坊 导师。她将在本书中帮你解答上述问题,并带给你更多有益的指导。这本书包含丰富的案例和创新练习,旨在教你如何: ?创作推动故事发展的对话 ?用叙述和行动编织对话 ?写适合特定类型的对话 ?避免写对话的常见陷阱 ?让每个角色的对话都是独一无二的 书中摘录
高等教育以上的阶段不再需要学生念书(死记硬背),而是要求学生做学问(学而后问)。换言之,学生该做的不是解出有标准答案的题目,而是提出还没有答案的问题,自己找到答案。 东京大学名誉教授上野千鹤子深耕研究和教育四十余年,著书上百部,shou次将毕生功力倾囊相授,以18个步骤,143个具体操作拆解做研究的全流程,手把手教你如何提出问题、搜集资料、构建逻辑、输出成文、口头答辩,依次攻破开题报告、研究计划、文献综述、研究论文。 本书传授的是知识生产术,即发现和掌握事物间错综复杂关系的能力。在今天这个无法预测、无法控制的世界,即使现有知识成为一堆废纸,拥有知识生产术,就意味着拥有在重重迷雾中生存下去的智慧。
英美文学是英语专业的必修课程。本套学习指南参考了河南人民出版社、刘炳善教授主编的《英国文学简史》和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常耀信教授主编的《美国文学简史》。由于该套教材知识覆盖面广,难度较大,广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觉得棘手,渴望有一本帮助理解消化的教材,并为以后的深造学习提供辅导的材料。因此我们编写了该套辅导书。 本书完全依照教材的章节编排顺序编写,各章由 历史背景和社会思潮 、 名词解释 、 作家作品 、 全文译文 , 实战真题 五个部分内容构成。 为了使读者巩固所学知识,我们特意收集了十几个著名院校的英语专业研究生文学考试真题,整理编写了14套实战真题,穿插在各章节中。题型依据各院校的真题题型编排。使学生有所针对地掌握重点内容。同时还编写了一套实战真题综合试卷,让学生对全书有更宏观
22次提名诺贝尔文学奖的英国作家福斯特,受邀前往剑桥大学进行系列文学演讲。 面对台下热情的年轻人,充满智慧和洞察力的福斯特,将小说精简到7个基本要素:故事、人物、情节、幻想、预言、模式和节奏。 福斯特用一听就懂的方式,娓娓道出作家们的创作方法和构思故事的方方面面,通过对《追忆似水年华》的作者普鲁斯特、《双城记》的作者狄更斯、《名利场》的作者萨克雷、《罪与罚》的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等多位作家和多部经典作品的精彩剖析,帮助大家理解作家及其作品的共同之处与独特价值。 翻开本书,掌握阅读方法,提升写作技巧! 福斯特为任何欣赏好书艺术的人提供 令人钦佩和令人愉快 的指导。 《纽约时报》 这位著名的英国小说家关于阅读和写作伟大小说的 轻松又充满智慧的敏锐指导 。 《哈珀杂志》
这套书是 重写文学史 的经典作品,堪称 大视野文学史 。是有北大学术背景的一批成熟学者90年代初创作的严谨之作。它从1898年戊戌变法开始到1993年煞尾,以代表性的年份为核心,串联起百年中国文学的发展历史。在写法上, 回到历史场景,把文学史和思想史、社会发展史放在一起,呈现文学现象背后的原生态历史细节。原本晦涩的学术著作由此变得鲜活易读,原本平面刻板的文学史知识由此变得生动立体。
内容推荐: 《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集中展现了车尔尼雪夫斯基在美学上的巨大功绩。首先,奠定了唯物主义美学的基础,大胆挑战了唯心主义美学,把美从天上拉到了地下,正确地解决了艺术和现实的关系。其次,继承和发展了别林斯基关于艺术应当忠实地反映现实、应当在现实生活中起积极作用的原则,把艺术定义为 现实的再现 ,使艺术的范围越出了旧美学所规定的美、崇高、滑稽等限制,而扩充到 全部的生活和自然 ,丰富了美学主题。后,提出了重要的命题 美是生活 , 肯定在现实之外没有真正的美,人对于美的渴望只有在现实中才能得到满足,生活的美总是高于艺术的美。总之,《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是建立唯物主义美学的道光辉。
nbsp nbsp几个世纪以来,学者们一直试图就 文学 提出一个有效的定义,但每一次定义都会创造更多的例外。任何关于文学的一般定义都经不起推敲,但当我们看到一个特定的例子时,我们可以说'是的,这就是文学'。换句话说,对 文学 的定义是主观的,是可以解释的,它可以成为讨论的起点,但不会有一个定论。 埃格尔斯通称文学是一场跨越时空的 "活对话",不仅是与作者和我们自己的对话,也是与所有曾经和将要阅读、讨论这部作品的人的对话,而因为其他人不断加入对话,所以它永远无法得出结论,永远是开放式的。在这个时代,这种对话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宝贵的反思和批判精神,提供了一种无法被科技进步淘汰因而愈发显得宝贵的技能。
《乔伊斯的声音》( Joyce's Voices )是肯纳影响深远的两部乔学专著之一,由吕国庆将其译成中文,附以必要的注释。本书极具穿透力地洞见了乔伊斯的现代主义长篇小说《尤利西斯》以自然主义开篇,以戏拟煞尾的文类结构。书中揭示了乔伊斯在《尤利西斯》的叙述肌理中扮演双重身份的方式,由此在叙述语境中形成众声喧哗。在这部专著中,肯纳为乔学贡献了一个核心概念: 查尔斯舅舅原则 (Uncle Charles Principle)。这一原则要求:讲述给我们读者的事情只是观察者可能经验的,并且这些事情是按照观察者经验它们的次序被讲述的。此外,经验等同于诸感官不同官能报告的信息。肯纳创造性地穿透叙述肌理的洞见,不但让读者借此从微观语境洞悉乔伊斯小说语言生成的结构特质,而且让读者看清《尤利西斯》所成就的叙述复杂性与叙述深度如何颠覆了传统的小说
文学通史是从纵向对文学的起源、发展和流变作总的历史考察,而分体文学史则是从一个横断面去具体剖析某一文体的兴衰变化。在这方面,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与鲁迅《中国分体文学史》,共分诗歌、散文、戏曲、小说四卷,其中《中国分体文学史(诗歌卷第3版)》包括诗、词、散曲上、中、下三编,分别就这些文体的起源、体式特点和历史发展,作了追本寻源、索微钩玄的探讨。全书论述平实,见解精辟,信息量大,不仅可供大专院校师生学习古典文学之用,而且视角独特,有助于古典文学爱好者和研究者研究参考。全书统稿工作主要由李修生、赵义山负责。
这套书是 重写文学史 的经典作品,堪称 大视野文学史 。是有北大学术背景的一批成熟学者90年代初创作的严谨之作。它从1898年戊戌变法开始到1993年煞尾,以代表性的年份为核心,串联起百年中国文学的发展历史。在写法上, 回到历史场景,把文学史和思想史、社会发展史放在一起,呈现文学现象背后的原生态历史细节。原本晦涩的学术著作由此变得鲜活易读,原本平面刻板的文学史知识由此变得生动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