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著名书画艺术家董其昌著。作者精于书画鉴赏,收藏诸多名家名作,在书画理论方面亦颇有建树。两书均为其代表作品,有图有文。《骨董十三说》将古物定位为今人与前贤交往、学习之媒介,尤其是鉴赏古代象征礼、乐的铜器、玉器,更可以修养德行,独具特色。《画禅室随笔》为其书法、绘画理论著作。
唐宋八大家 是对我国唐、宋两代八个著名散文家的合称,他们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本书收录了这八位著名文学家的文章予以解释,适合广大中文专业以及爱好者阅读。 *初将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这八个作家的散文作品编选在一起刊行的是明初朱后的《八先生文集》,后唐顺之所纂《文编》一文中也选录了这八个唐宋作家的作品。明朝中叶古文家茅坤承二人之说,选辑了《唐宋八大家文钞》,共160卷,唐宋八大家之名也随之流行。自明人标举唐宋八家后,治古文者皆以八家为宗 。此处的《文白对照唐宋八大家文钞》对于原著,有所取舍,有所删存。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校以各家别集,并参照《文钞》的明刻本,选其有助于理解文意者,引
唐宋时期散文名家名作迭出,呈现出极为繁荣的创作局面。本书以 唐宋八大家 为主,通过对诸多唐宋著名散文作家作品进行讲解与赏析,介绍该时期散文发展脉络、作家的创作情况,以及各流派之间的继承关系和独特风格。本书撰写秉持求真与务实两大原则,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吸收现有研究成果,以时代和人物为线索,分为十二讲,每讲下设若干小节。各讲之间互相独立又相互联系,形成了合理的结构体系,既具有贴合专业特点的优势,又能够满足当下社会大众了解古代文学知识的需求。
本书是由国家古籍出版基金资助出版的项目。 本书是我国*本适合优秀传统文化研究者和爱好者阅读的优秀读物。 本书从元明笔记名作中,精选叙事写人、状物言理、考正辨难等一类思想性、文学性和学术性较强的短文,加以注解,依时代顺序分册编著。选材注重多样性。篇目取舍坚持传承文明、陶冶情操的原则,同时还注意作品思想性与可读性统一。本书*亮点是在 选 和 注 上作了进一步扩展和深入,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所选笔记题材广泛。凡涉及古代政治、历史、经济、文学、科学、社会生活等领域,具有较高文化价值或较大历史影响的作品,皆在选录之列。 (2)选文取舍标准明确。依李肇《国史补自序》例,凡 纪事实,探物理,辨疑惑,示劝戒,采风俗,助谈笑 则取之; 言报应,叙鬼神,征梦卜,近帷箔 则去之。旨在芟其芜杂,扬其菁华。
《中国散文通史》(12卷)为“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由北京师范大学郭预衡、郭英德主编,众多知名学者参与撰写。该丛书在郭预衡教授古代散文史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古代散文史与现当代散文史贯通起来,对中国古今散文史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研究,形成前所未有的贯通古今的中国散文通史。这不仅可以填补中国散文史研究领域的空白,为数千年中国散文史提供部完整的通史著作,更有助于完整地认识中国古今散文的变迁以及整个中国文学的整体面貌,进而把握当今和未来中国散文的发展趋势。
《中国散文通史》(12卷)为“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由北京师范大学郭预衡、郭英德主编,众多知名学者参与撰写。该丛书在郭预衡教授古代散文史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古代散文史与现当代散文史贯通起来,对中国古今散文史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研究,形成前所未有的贯通古今的中国散文通史。这不仅可以填补中国散文史研究领域的空白,为数千年中国散文史提供部完整的通史著作,更有助于完整地认识中国古今散文的变迁以及整个中国文学的整体面貌,进而把握当今和未来中国散文的发展趋势。
本书是由国家古籍出版基金资助出版的项目。 本书是我国*本适合优秀传统文化研究者和爱好者阅读的优秀读物。 本书从元明笔记名作中,精选叙事写人、状物言理、考正辨难等一类思想性、文学性和学术性较强的短文,加以注解,依时代顺序分册编著。选材注重多样性。篇目取舍坚持传承文明、陶冶情操的原则,同时还注意作品思想性与可读性统一。本书*亮点是在 选 和 注 上作了进一步扩展和深入,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所选笔记题材广泛。凡涉及古代政治、历史、经济、文学、科学、社会生活等领域,具有较高文化价值或较大历史影响的作品,皆在选录之列。 (2)选文取舍标准明确。依李肇《国史补自序》例,凡 纪事实,探物理,辨疑惑,示劝戒,采风俗,助谈笑 则取之; 言报应,叙鬼神,征梦卜,近帷箔 则去之。旨在芟其芜杂,扬其菁华。
《闲情偶寄》是清初文人李渔一生艺术和生活经验的总结,包含词曲部、演习部、声容部、居室部、器玩部、饮馔部、种植部、颐养部。内容论及戏曲理论、演艺实践、妆饰打扮、园林建筑、器物古玩、饮食烹调、竹木花卉、养生医疗等诸多方面,是中国古代人民丰富生活的写照,也是文人生活的提炼总结。 这部《闲情偶寄图说》以芥子园本为底本,校以翼圣堂本,对人名、地名、典故、工艺、术语等进行了注释,是方便阅读的可靠读本。书中还插入了大量图片,以期用图说的方式对《闲情偶寄》进行解读。书中所选图片或来自出土、传世文物,或源自古代版刻、民间实物,或是民俗活动、手艺过程的记录,图片下的详细解说能以细微、多元的视角对原书内容进行阐释,是一部图文并茂、图文互补的经典。
本丛书计划从现存的近三千种的历代津人著述中,选取三百种左右社会影响深远、学术价值较高、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大的稿本、刻本、钞本等,加以标点、校注、辑佚等,并分辑出版。一、以著者为单位,各自成集。传世有两种及以上别集者,均按一种成书,归于该著者名下。书名统一为著者姓名加 集 字组成,如《徐世昌集》。二、尊重底本,基本依据底本顺序编排。不同底本,诗文分开者,则由整理者依据文体顺序重新编排。三、选取错讹少、收录较全的善本、足本为底本,以不同源流的他本为校本。凡改动处,均出校记。底本之古今字、通假字,一般不做改动;异体字、俗体字、简化字视具体情况或改为规范的繁体字,或依从底本;笔画误刻,或明显手民误植者,径改而不出校记;因避讳的缺笔字,由整理者补足。五、全书采用繁体竖排,依据《中华人民共
《中国散文通史》(12卷)为“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由北京师范大学郭预衡、郭英德主编,众多知名学者参与撰写。该丛书在郭预衡教授古代散文史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古代散文史与现当代散文史贯通起来,对中国古今散文史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研究,形成前所未有的贯通古今的中国散文通史。这不仅可以填补中国散文史研究领域的空白,为数千年中国散文史提供部完整的通史著作,更有助于完整地认识中国古今散文的变迁以及整个中国文学的整体面貌,进而把握当今和未来中国散文的发展趋势。
《中国散文通史》(12卷)为“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由北京师范大学郭预衡、郭英德主编,众多知名学者参与撰写。该丛书在郭预衡教授古代散文史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古代散文史与现当代散文史贯通起来,对中国古今散文史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研究,形成前所未有的贯通古今的中国散文通史。这不仅可以填补中国散文史研究领域的空白,为数千年中国散文史提供部完整的通史著作,更有助于完整地认识中国古今散文的变迁以及整个中国文学的整体面貌,进而把握当今和未来中国散文的发展趋势。
本书稿是 桐城国文读本系列 之一种。《言文对照初级中学国文读本》是由清末民初桐城派著名文人秦同培编选的初中学生古文读本。该读本分为三册,册为记叙文,第二册为说明文,第三册为议论文。选录文章的标准重视 情趣 ,由浅及深, 合于初级中学生之心理 。选文 均取意胜于词、浅明易晓者。导初学以正路。至词胜于意,空饰字句,无补实用者,概不列入 。所选文章都是大家之名作,适宜阅读,为同类语文教科书之翘楚,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价值和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