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Walden;or,Life in the Woods)是美国作家亨利 戴维.梭罗所著的一本著名散文集。 该书出版于1854年,梭罗在书中详尽地描述了他在瓦尔登湖湖畔一片再生林中度过两年零两个月的生活以及期间他的许多思考。瓦尔登湖地处美国马萨诸塞州东部的康科德城,离梭罗家不远。梭罗把这次经历称为简朴隐居生活的一次尝试。
《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是弗吉尼亚 伍尔夫的代表作之一,是她根据1928年在英国两所大学所作的 女性与小说 主题演讲而写成,于1929年出版。作者文笔细腻风趣,充满睿智,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独特的文学风格提出了一系列女性主义观点。她用 五百英镑和一间自己的房间 作为比喻,指出经济自由是女性能够自由创作的前提,对女性主义思想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八十四岁的法国哲学家安德烈 高兹为身患绝症、不久于人世的妻子多莉娜写下这封情书,记述了二人共度五十八年的情感历程,之后打开煤气共赴黄泉。在平静、理性、深情的叙述中,其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形象带给了读者巨大的冲击和感动。 《致D》是高兹写给她妻子多莉娜(Dorine,1924-2007)的 情书 ,也是他的*后一部作品 爱情的墓志铭。法国哲学家高兹用平实、朴素的语言向多莉娜回溯这段刻骨铭心的情史。那时,他已经知道身患绝症的多莉娜医治无望,很有可能会先他而去。面对缠绵病榻、体重只剩四十五公斤、身高缩短了六厘米、在他眼里 依然美丽、依然优雅、魅力无穷 的妻子,他感到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烈的爱,以致抑制不住要给她写信的狂热欲望。他要告诉她自己是多么爱她,多么后悔没有更多地向她诉说自己的无限深情,没有更早地表
1928年10月,伍尔夫在剑桥大学做了两场面向女性的演讲——“女性与小说”。之后她在此基础上撰写《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并于1929年出版。伍尔夫讲述了在男权社会中,女性生存的困境、历史对女性的偏见、女性面对的共同命运以及女性贫困对其创作的影响等问题;提出女性要认清自身的境遇,积极争取独立的经济力量和社会地位,独立思考,自由生活,发挥出女性的优选优势,成就自我。“女性身上有一种高度发达的创造力,生来复杂且强大……她们的创造力和男性的极为不同。这种力量是几个世纪的严厉约束换来的,它不可替代,如果遭到遏制或者白白浪费,那绝对是一万个可惜。”
28岁时,梭罗借了一柄斧头,孤身一人,走进瓦尔登湖边山林,搭起小木屋,开荒种地,写作看书,独居两年两个月又两天。此后历时七年七易其稿,将这段独居生活的所见、所闻、所思,写成自传体散文集《瓦尔登湖》。 本书在展示自然万物之美的同时,也展示了一种物质上简朴至极、精神丰盈充实的生活方式,被全球读者誉为 自我修行的心灵圣经 。阅读本书,您将感受到宁静的巨大力量,并找到自己心中的瓦尔登湖。
《名著名译丛书 瓦尔登湖》记叙的就是这一段时期的生活和思想活动。作品描述了田园生活的乐趣和大自然的迷人景物,充满了睿智脱俗的哲理性思辨,文笔流畅生动,发人深思,读来令人心悦诚服。该书崇尚简朴生活,热爱大自然的风光,内容丰厚,意义深远,语言生动,意境深邃。
在心智成熟的道路上,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绕不开的 人生五大问题 :婚姻和家庭,友谊和幸福,生命和死亡,道德和艺术,经济和政治。 我们今天碰到的问题,那些伟大的智者也曾遇到过。幸运的是他们找到了答案,并且启发影响了无数人,法国作家莫洛亚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本书是他的传世之作,堪称一部人生指南式的经典心灵读物。全书透彻解读如何成就美满的爱情与婚姻,如何让孩子在爱和自由中长大,如何赢得真正的朋友,商业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如何才能获得幸福。 翻开本书,带你一次性认清人生的五大问题,放下不必要的烦恼,找到一条属于你自己的幸福之路。
类似于本雅明式的隐喻,本书就像一个投影仪,把他思想深处方方面面的小收藏展示出来,介绍给众人听:断想、纲领、启发、洞见、哲悟、随感……与个人际遇、情感、生命和灵魂紧紧贴在一起。本书收录了本雅明*代表性的作品:《单向街》《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讲故事的人》《评弗兰茨卡夫卡》《摄影的简史》,分别涉及个人随想、艺术环境评论、叙事学研究、文学个体评述、影像艺术批评等,展示了作者广阔的批评视野和极富穿透力的洞见。
长篇小说《死魂灵》是俄国作家果戈理的代表作。它描写一个投机钻营的骗子(吝啬鬼)――假装成六等文官的乞乞科夫买卖死魂灵(俄国的地主们将他们的农奴叫做“魂灵”)的故事。乞乞科夫来到某市先用一个多星期的时间打通了上至省长下至建筑技师的大小官员的关系,而后去市郊向地主们收买已经死去但尚未注销户口的农奴,准备把他们当做活的农奴抵押给监管委员会,骗取大笔押金。他走访了一个又一个地主,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买到一大批死魂灵,当他高高兴兴地凭着早已打通的关系迅速办好了法定的买卖手续后,其罪恶勾当被人揭穿,检察官竟被谣传吓死,乞乞科夫只好匆忙逃走。
芥川龙之介,日本短篇小说鬼才,日本纯文学至高奖项 芥川奖 以他的名字命名。他是村上春树眼中的 国民作家 ,太宰治痴迷地在本子上反复写下他的名字,鲁迅曾亲自将他的作品翻译成中文。 《芭蕉杂记》是一部让人醍醐灌顶的随笔集,是芥川龙之介短暂35年人生留下的对世界和人生的深刻洞见,其中包括《芭蕉杂记》《续芭蕉杂记》《追忆》《肉骨茶》《关于书的事情》和《侏儒的话》6篇随笔,内容涵盖芥川对人生的追忆、对寻常事物和文学艺术的精妙见解 翻开本书,释放内心压力,愿你生命从容。
我不是来演讲的。 首次登台演讲,17岁的马尔克斯如是说。1970年《百年孤独》已大获成功,他演讲时又说: 对我而言,文学创作和登台演讲一样,都是被逼的。 1982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后,演讲却成为他作家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书是加西亚 马尔克斯2010年出版的*作品,收录了1944年到2007年间公开演讲的名篇,时间跨度涵盖他的文学生涯。除了对文学的眷恋与痴迷,讲稿中还充分体现出他对社会弊端、文化发展、核危机等问题的关注,以及与科塔萨尔、穆蒂斯等人的动人友情。这些讲稿,让我们次有机会倾听马尔克斯的心声,听他谈自己、谈《百年孤独》、谈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
《不要和你妈争辩》是巴克曼非虚构随笔集,记录了一个新手奶爸在育儿路上经历的种种抓狂瞬间,比如整天围着便便和奶瓶打转;追在孩子后面收拾一地鸡毛;牺牲个人时间甚至睡眠;同时还要不断追赶现代社会对父母提出的苛刻要求。这些文章本是巴克曼写给自己的儿子,但字里行间展现出巴克曼特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十分睿智也非常温暖。比如“女性值得拥有和男性同等的权利、自由和机遇”;“语言的分寸很重要”;“不要把刻薄当作能力,不要把善意视为软弱”。每一篇文章都流淌着亲切、幽默和满满都爱。
普希金著智量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精)/名著名译丛书》是普希金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也是俄罗斯文学上的一部杰作。它以诗体长篇小说的形式,塑造了奥涅金这个贵族“多余的人”的艺术形象,描出了农奴制时期俄国社会各个阶层的广阔的画面。是俄罗斯文学上的作品之一。
一大早,比利忙着照顾他的玩具小兔子,却耽误了去幼儿园的时间。结果惹得妈妈很生气,他们只好一路往幼儿园跑。可是到了幼儿园,比利为什么又哭又闹?突然,门开了,妈妈来了。她带来了玩具兔子,还说了一句话。 是什么话呢?那是一句 甜的话。你会说这句话吗?
《边走边啃腌萝卜》为妹尾河童上世纪80年代应朝日新闻社《周刊朝日》之约撰写的旅行随笔。河童此行是以日本人饮食生活的原点腌萝卜为线索,从东京都出发,北至北海道,南抵鹿儿岛,西达鸟取,不仅一路品尝了从监狱、寺院直至远洋渔船厨房里的腌萝卜,就连民间腌萝卜迷的自制产品也不放过,后竟至亲自做起薰萝卜来。在寻访腌萝卜之余,河童还不时偏离主题,忽而关注公害、食品安全和医疗保健,忽而又对食盐和竹纸的制作刨根问底,对东北雪国早已消失了的野猎人也充满好奇 自然,那个记录着一代日本都市年轻人梦想的 樱桃乌托邦 旧址也不会逃不脱他的眼睛。每一次跟随河童旅行都收获不菲,这一次当然也不例外。虽然没有亲口尝到各种独具风味的腌萝卜,但其细致入微的描述已令人垂涎;河童讲述的几个普通村庄的故事,见证了日本人的勤奋和
1907年,作者受雇于横滨正金银行,离开美国纽约前往法国里昂赴任,并在此驻留10个多月。《法兰西物语(彩图版)》所收集的文章,其中包括短篇小说、行记、漫游录,就是为了纪念这期间的印象所留下的。它是作者在银行账本的阴影中,公园里路旁的大树下,欢歌笑语的咖啡厅里,还有在归航航船上的真情记录,加以修改后,冠名为“法兰西物语”。
2011年,在其日常写作的地点——塞尔吉的家中,安妮·埃尔诺接受了纪录片女导演米歇尔·波尔特的采访。没有哪个作家比埃尔诺 符合这样的访谈前提:我们长大和生活的地方是写作扎根的现实背景。 在这本访谈录中,埃尔诺谈论了自己的生活与写作之间的联系,谈到了其写作欲望的诞生,以及她赋予写作的社会、政治和神话的意义。 如何以作家的视角来看待生活?为什么会有这样风格的作品?为什么必须书写生活?文学意味着什么?通过书中作家本人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读者可以 全面、深入地理解她的作品。
《爱丁堡笔记》成书于1879年,是史蒂文森生动有趣也是*私人意义的作品之一。本书由一系列散文组成,从爱丁堡老城、议会广场到新城、卡尔顿山与彭特兰丘陵,铺开了一幅独具韵味的风景画。作品既有游记性质,又穿插了社会评论,满溢着作者娓娓道来的家乡情愫。
《我选择独自一人(精)》是法国女作家玛塞尔·索瓦热奥短暂一生中出版的一部随笔集。 当她因患肺结核而来到法国小城特奈欧特维尔疗养时,竟收到了爱人的分手信。 遭遇身心的双重打击,她写下一封封没有寄出的信,记录这段无望爱情带来的苦痛,对易碎的男女情感关系作出了冷静剖析。 这些书信集结成《我选择独自一人》,为法国女性文学留下了一个孤独而决绝的身影,被誉为突显女性自主意识的尊严之书。 本书还收录了索瓦热奥生前未出版的作品,包括艺术评论、回忆录和部分日记。这些文字同样充满对情感、对自我、对生命的剖析,完整地呈现了一个细腻、敏感的知识女性形象,让我们得以深入到这位早逝天才的文学世界。
《随笔集》共五十九篇,内容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语言简洁,文笔优美,说理透彻,警句迭出,几百年来深受各国读者喜爱。培根学识渊博且通晓人情世故,对谈及的问题均有发人深省的独到见解。
文化随笔。在过去这么多年中,人们记录了无数的临终遗言,有些被证明是不可抗拒,无法避免的修饰后的措辞,而有一些则可以从中看出顽强的幽默感,还有一些则在最后一刻都保持着自己的风格,成为一股清流。但这些内容无一例外的将这些名人们的最后时刻呈现给读者,并为我们揭示了他们非凡生活的本质。在我们的最后时刻,似乎并不在意,到底是开玩笑,发脾气还是像身边的人祈求帮助,你可以从临终遗言中看到每个人最后告别的时刻,而也正是这句话使得这个场景变得生动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