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名译丛书 瓦尔登湖》记叙的就是这一段时期的生活和思想活动。作品描述了田园生活的乐趣和大自然的迷人景物,充满了睿智脱俗的哲理性思辨,文笔流畅生动,发人深思,读来令人心悦诚服。该书崇尚简朴生活,热爱大自然的风光,内容丰厚,意义深远,语言生动,意境深邃。
本书集合了热拉尔·马瑟的两部散文集,分为上卷《前世之身》和下卷《量身定制的幻想》,书名取下卷卷名。 上卷以遐想的方式、切片式的叙述和诗意的笔触,介绍了一些人物生平和文化现象,选材遍及古埃及、希腊、波斯、中世纪、现当代西方乃至中国,时间跨度从远古直至当代。这些人物和现象有些还在影响着今天的人们,另一些却销声匿迹了。但此种状态并非消亡,而是蛰伏在人类文明的古老记忆之中,就像佛教中的生命轮回,前生的记忆总是要在得遇机缘之后才能显现,有了前世之“因”,方证得今生之 “果”。 下卷卷名《量身定制的幻想》亦是其中一篇文章的标题,文章批判的是自我膨胀的现代异端宗教。作者将这样一个标题用作其散文集的书名,表达出每个人的想象空间都与他的经历、思考,乃至欲求息息相关。作者在书中所书写的,有的是
莫里索,法国印象派一位女画家。出身高贵却以绘画为生。创作赢得一片赞誉,世人记住的却是马奈《阳台》中那位优雅端庄的女模特。经由马奈,她和马拉美相识。从此结下深厚情谊。莫里索临终前甚至殷殷嘱托马拉美做女儿的监护人。两人的书信往来始于1876年,终于1895年。十数年间,不曾断绝。透过书信集,我们可以读到交往的文人近况、画展的评论、出游的心得、晚宴的邀约……这里,马拉美卸下一贯晦涩、古奥的文风,平和、淡定,家长里短的小事信笔写来,别有一番风味。俯仰之间,尽是诗意。就连苦痛,也不过是淡淡的忧伤。十数年的生活,在他们笔下,恍如一场温情弥漫的散步。
本书是 德语诗人里尔克的书信集,创作于1903至1908年间。这是里尔克写给一个青年诗人的信,此时的里尔克正值三十岁左右,在这些书信中,里尔克回答了一个青年诗人的困惑与思考,问题与彷徨。他谈到诗和艺术,谈到两性的爱,谈到生活和职业的艰难。这是每一代青年人都会面对的问题。《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给迷茫中的青年诸多开解与鼓励,不仅启发了冯至等杰出诗人, 成为了一代代文学青年心中的经典之作,是里尔克作品中被阅读 多的一部。
鸦片战争以前,雄踞世界东方的中华民族以其悠久而辉煌的文化,对人类文明进程施予了极大影响,为什么在近代会落伍,使其近百年的历史充满屈辱?当一个民族以“天朝上国”自居,固步自封,昔日的荣耀就变成了一个沉重的包袱,滞缓着本民族继续前进的步伐。晚清的中国,经历着黑暗与光明的博弈,在困惑与徘徊中挣扎的中国人执著地求索,展现了虽沦为被压迫民族但仍坚韧而不畏艰险的的一面。 麦高恩(John Macgowan),英国伦敦会传教士,1860年来华,先后在上海、厦门等地传教,在中国生活的时间长达50年之久,精通汉学,著有《中华帝国史》《厦门地方方言字典》《华南生活杂闻》等书,1909年在上海出版《中国人生活的明与暗》一书,与这本《近代中国人的生活掠影》相似的是,他独立成篇地发表的文章被集结成书,以一个外国人的视角来打量、观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 的剧作家、诗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他是一位 的伟大戏剧诗人,是有史以来全世界 伟大的文豪。为纪念莎士比亚逝世四百周年,特以我社诗体版《莎士比亚全集》为基础,综舍考虑悲剧、喜剧、历史剧、传奇剧和十四行诗,精选二十种出版单行本,配以约翰·吉尔伯特爵士(Sir John Gilbert)的全套经典插图,出版《捕风捉影(诗体插图珍藏本莎士比亚作品集)(精)》。
《泪珠和欢笑》为 纪伯伦全集 第二卷,由已经故世的著名翻译家关偁先生直接从阿拉伯语译出,包括一部散文诗集《泪珠和欢笑》、一部诗集《行列圣歌》,属于纪伯伦早年创作。 纪伯伦的诗歌长于抒情,而他在绘画方面的精湛技艺以及对音乐的深邃理解又为他的诗歌创作增添了无比绚烂、瑰丽的色彩和空灵、诡谲的韵致,正如译者关偁先生评价的那样: 他的散文诗几近出神入化的地步,因为他从诗歌中撷取了灵魂,从散文中借来了舒展宽松的形式,从绘画中吸取了绚丽的色彩,从音乐中找到了轻柔或昂扬的和谐节奏。因此,他的散文诗同时兼备诗美、散文美、绘画美和音乐美。
《加斯通·勒鲁探案集2》收录了加斯通·勒鲁的另外两部小说《黄色房间之谜》《黑衣女子的香气》。《黑衣女子的香气》是《黄色房间之谜》的续篇。深夜里的格朗第城堡,史坦芮森小姐从门窗都上了锁的卧房发出悲鸣,正在隔壁实验室中的史坦芮森博士立刻和仆役们赶往求援,他们四个人撞开了房门,发现身受重伤的小姐倒在地上,但凶手却不见踪影!凶手会是史坦芮森博士吗?且看我们聪明的记者霍尔达是怎么破案的吧
《瓦尔登湖》记录了作者亨利?戴维?梭罗隐居瓦尔登湖畔,与大自然水融,在田园生活中感知自然、重塑自我的奇异历程,它与《》等作品同时被称为“塑造读者人生的25部优选经典”。 这是一本宁静、恬淡、充满智慧的书。其中分析生活,批判习俗处,语语惊人,字字闪光,见解独特,耐人寻味。许多篇页是形象描绘,优美细致,像湖水的纯洁透明,像山林的茂密翠绿;也有一些篇页说理透彻,十分精辟,给人启迪。 这是一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书,对于春天,对于黎明,都有极其动人的描写。这里有大自然给人的澄净的空气,而无工业社会带来的环境污染。读着它,读者自然会感觉到心灵的纯净,精神的升华。
《与世界对话》系列是历史学者、儿童母语教育践行者傅国涌给少年们的又一套真诚之作,带领少年们走进包罗万象的人文课堂。 “与世界对话”内容包括课堂实录、经典阅读和童子习作三部分,这套《与世界对话》,记录了作者傅国涌带领童子们与墙对话、与门对话、与窗对话的课堂。 作者将与“墙”“门”“窗”相关的那些经过时间考验的 美、 有价值的文本带到童子们的视野中,让他们在童年、少年时代与古今中外的经典相遇,与人类文明中 有智慧的人相遇。 在与古今中外先贤的“对话”中,提升孩子的审美力和思想力, 限度地拓展孩子们的想象空间,让孩子们拥有广阔的视野。 作者希望通过自己在互联网、 化时代里重构心灵秩序的微小努力,帮助中国的少年奠定一生的人文根底。
1955年,法国情色小说《o娘的故事》出版,引起极大争议。该书得到法兰西学院院士让·波朗的赞赏,并为之作序,之后获得双偶文学奖。该书女作者波莉娜雷阿日为匿名,其真实身份为伽利玛出版社资深编辑,曾与作家加缪共事。 1975年,作家兼评论家蕾吉娜·德福日对波莉娜雷阿日,进行了一次深度的采访,内容涉及色情、文学、上帝、死亡、战争、童年等等。其观点之犀利,内容之广泛,对读者了解《O娘的故事》这部小说以及法国文化的变迁有重要的意义。
印第安纳州泰勒大学的客座教授伦西应邀主讲阿根廷文学,与东道主、学术明星艾达相恋,正当二人频频幽会、难解难分之际,一个意外事故导致艾达暴亡,由此引起联邦调查局的介入,并逐渐揭示出故事背后的一个严肃主题:技术理性对人类自身的全面入侵和挤压,人性、人的尊严没有了,个人的自由、隐私没有了;人类乌托邦式的无限美好遐想,通通撞在了由电子技术构筑而成的柔软墙壁上,无路可逃。 作品依据美国真实发生的 大学炸弹客 一案写成:数学家卡钦斯基采用恐怖手段宣传其政治主张。皮格利亚巧妙地融合了个人经历与侦探元素,尤其成功地刻画了以个人对抗社会的逻辑天才蒙克这一新型反抗者形象,揭露了当今崇信现代技术的所谓 理想公民 没有信仰、没有思想原则、一心向往从商品交易中分一杯羹的丑恶嘴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