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还是不美,都去他的。变老意味着自由,全新的自由。 日本女诗人伊藤,用诚实、诙谐、赤裸的笔触(48篇随笔)分享女性闭经前后,自身的生理、心理的变化与喜怒哀乐。这个年纪的女人不仅要面对自己身体的变化:身材变形、皱纹增多、经历闭经,还要面对家庭随时的分崩离析:双亲年迈,长时间辛苦照护之下,和父母关系在撕裂与和解两重中游走;渐渐长大的孩子开始独立,不再如小时候般与自己亲近;和丈夫的关系也渐渐冷淡 女性的身体,老得比心灵快多了。闭经,就是一场笑泪交织的错位之旅,人生后半场,就是咬着牙把难堪事一件件打倒的过程。
以记录美丽而严酷的极北之地阿拉斯加而闻名的星野道夫,不仅是一位生态摄影师,还是一位旅行作家。《旅行之木》精选星野道夫创作于1993 1995年的33篇随笔。它们发表于作者成名伊始,33篇旅行手记,也是33个故事,33段邂逅。对作者而言,旅行路上邂逅的人会在今后的人生中画出怎样的地图,总归是想要了解的。通过旅行,找到答案,安静而意味深长地记录了下来,写成书,是 幸福汇报 。星野道夫的文字,有种 告别了某种人生 的人所特有的温柔,本书让我们能够与他并肩看到许许多多的风景。
《城堡》不但是卡夫卡*重要的作品,而且也*卡夫卡风格,被誉为 卡夫卡的《浮士德》 。小说写的是主人公K为进入城堡而徒然努力的故事。作品寓意深刻,内容荒诞离奇,展现了一个独特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现实与非现实、合理与悖谬、常人与非人并列在一起,因此有人称它是一部 迷宫似的令人晕头转向的小说 。
《魔法的语言》收录了星野道夫从1987年到1996年十篇演讲,包括他在堪察加半岛遇难前88天的*后一次公开分享。演讲内容围绕他在阿拉斯加定居的十八年生活,从熊仔谈到驯鹿,从座头鲸谈到马哈鱼,从招手即停的火车谈到夜航的无人区飞行员 字里行间,流露出星野道夫对阿拉斯加的情有独钟,再现了他持续拍摄的极地荒野、野生动物,以及原住民生活的点滴瞬间。这些演讲的听众,既有中学生、大学生,也有摄影初学者和自然爱好者。十篇演讲构成了作者本人生活哲学的完整呈现 尽情做喜欢的事,在阿拉斯加, 玩 就是如何与自然相处的终极答案。
本书为诗体长篇小说,讲述了一个贵族青年奥涅金在上流社会所发生的故事。作品中的主人公奥涅金是俄国文学史上*个 多余人 形象,该作品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是公认的俄罗斯文学的典范之作。同名歌剧《叶甫盖尼 奥涅金》亦闻名于世。
本书是同时代人回忆托尔斯泰的扛鼎之作。 收录高尔基与托尔斯泰朝夕相处的珍贵回忆,包括44篇笔记和1封书信。1901年末到1902年初,这期间托尔斯泰住在加斯卜拉,他起先患重病,后来渐渐好起来,就在那儿养息。高尔基当时随随便便地在一些纸片上写下这些记录托尔斯泰的笔记。 高尔基眼中的列夫 托尔斯泰是民族的作家、世界的洪钟,同时也是叫人又爱又恨的挚友。他是 上帝一样的人物 ,不近人情地聪明,又不近人情地叫人害怕。通过这本珍贵的文学回忆录,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复杂多变的托尔斯泰,以及他不轻易为人所知的思想。 所有笔记一字未改、完全依照它原始内容发表出来。
自16岁尝到*口牡蛎的滋味开始,牡蛎就成了费雪的一生挚爱。直到人生的尽头,卧病在床、进食困难的她仍对牡蛎来者不拒。 就是这样一位终生不渝的牡蛎爱好者,用《写给牡蛎的情书》倾诉对牡蛎的爱! 从牡蛎长大就变性的特点、千奇百怪的烹饪秘诀、纽约高档餐厅的豪华牡蛎和巴黎街头的美味生蚝,到男性对牡蛎的迷之情结,费雪用妙趣横生的文字描绘了与牡蛎有关的种种奇闻轶事。 穿插其中的,还有费雪精心收集的28道牡蛎食谱:中国广东的蚝豉、美国新奥尔良流传百年的经典烤牡蛎、法国基础款奶油牡蛎......一场让牡蛎爱好者垂涎欲滴、难以拒绝的盛宴!
刚毕业的年轻人,每天工作十二小时以上,星期六和假日也要去上班,星期日则哪里都不去只在家里睡死,换来的是每月收入超过半数上交给房东。这样的苦日子,被老板和周围的人鼓吹为取得“自由”的正常过程。他们口中的“自由”哪怕能兑现,其实也轮不到你来分一杯羹。 没有钱就没有自由,还有比这 不自由的吗? 除了金钱以外,是不是还有其他路子可以助我们逃脱这种困境? 大原扁理著的这本《做二休五(钱少事少的都市生活指南)》探索了一种不用赚太多钱似乎也可以生活无虞的方法:负担不起市中心的房子,没关系,可以租郊区的;不能经常去饭店吃饭,没关系,可以自己动手做;嫌理发又贵又烦人,没关系,自己给自己理发,不仅发型稳定,也不用忍受推销办卡买产品;加班多到想辞职,退一步,换一份低强度的工作,砍掉不必要的
现如今,新闻舆论对社会事件的影响力之大,是有目共睹的。本论文集创作的背景就是在抗日战争初期,一个新闻宣传大爆发的时期。邹韬奋作为民国首席报人,以知识分子的自觉,主动承担起以舆论推动 抗日救亡 的重任。本书精选1935年至1937年间,邹韬奋以个人身份发表于《大众生活》《生活星期刊》等报刊上的44篇文章。全书分为 言论 漫笔 笔谈 三个部分。时事评论文章的内容围绕着 抗日救国 这个核心主题展开,犀利地指出了其时政府与民众应有的对敌态度和抗敌方法,论述了联合阵线的积极意义与形成联合阵线之迫切必要,分析了苏联革命成功的密匙以及中国革命可向他借鉴之处,讨论了隐藏在 抗日救国 这个主要矛盾下的一些社会矛盾和民主问题。这部论文集体现了邹韬奋作为新闻工作者、知识分子的先进、敏锐与良知。
《我选择独自一人(精)》是法国女作家玛塞尔·索瓦热奥短暂一生中出版的一部随笔集。 当她因患肺结核而来到法国小城特奈欧特维尔疗养时,竟收到了爱人的分手信。 遭遇身心的双重打击,她写下一封封没有寄出的信,记录这段无望爱情带来的苦痛,对易碎的男女情感关系作出了冷静剖析。 这些书信集结成《我选择独自一人》,为法国女性文学留下了一个孤独而决绝的身影,被誉为突显女性自主意识的尊严之书。 本书还收录了索瓦热奥生前未出版的作品,包括艺术评论、回忆录和部分日记。这些文字同样充满对情感、对自我、对生命的剖析,完整地呈现了一个细腻、敏感的知识女性形象,让我们得以深入到这位早逝天才的文学世界。
《西西弗神话》法国作者加缪的哲学论著,是其“荒诞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在加缪的全部文学作品和哲学随笔当中,“荒诞”是他强调的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加缪认为,荒诞诞生于“人类的呼唤与世界非理性的沉默之间的对峙”。 在这本书中,他分析和探问了许多哲学家的思想,比如雅斯贝尔斯、克尔凯郭尔、胡塞尔、海德格尔、舍斯托夫,也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的文学巨著加以评述,目的都是为了阐发他的“荒诞”概念,并进而指出:“活着,就是经历荒诞。而经历荒诞,首先就是直视它。”他指引我们像西西弗一样认识自己的命运,反抗自己的命运,义无反顾地生活。
里尔克与叶芝、艾略特一起被誉为欧洲现代 的三位诗人。《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是里尔克作品中传播 广的一部。这是在他三十岁左右时写给一个青年诗人的信。在这些书信中,作者面向青年在诉说与沟通,他论到诗和艺术,论到两性的爱,谈到生活和职业的艰难,这都是每一代青年人都会面对、感到彷徨的问题。里尔克的《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给迷茫中的青年诸多开解与鼓励,不仅启发了冯至等杰出诗人, 成为了一代代文学青年心中的经典之作。随书附冯至译里尔克诗歌18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