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人格的追寻:论批评家李长之》标举“文化诗学”的研究方法,把李长之的批评理论置于中国文化现代性演进的大背景下加以考察,探寻其文化根源,品评其文化意味,坚持诗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的双重视点,从而走出了“就诗学谈诗学”的传统窠臼。同时首次尝试对李长之的美学批评、文化批评、文学批评和画论批评做通盘的综合研究。力图从古代士人理论人格建构的独特角度切入,对李长之极有价值但却湮没已久的中国古代画论,进行再度发掘、阐释。
简介雪小禅,中国作协会员、专栏作家。已出版散文集《烟雨桃花》、《禅心百合》,小说集《看我青蛙变王子》《戏子》《像冰一样疼,像火一样蓝》多本。文章多见各类期刊,现为《读者》百名签约作家之一。
本书是1927年柳亚子先生编订的,收录了曼殊大师绝大部分作品,包括诗、小说、杂著、译诗、书札、翻译小说等,还有章太炎、刘季平、陈独秀、柳亚子等名家的回忆怀念文字、诗词、序跋等。本全集全文由柳亚子先生誊录后铅排,性及珍贵性自不待言。1947年由上海北新书局出版,1985年中国书店曾影印出版。本书根据北新书局版本转为简体字,对原作作了精心校对,给诗词加了标点,并将原来的四册合为一册。全书装帧雅致,是迄今为止难得的“全集”。本书既方便阅读,又是收藏及赠送佳品。
编辑:本书作者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县人。二十年代就读于北京大学德文系。1923年参加浅草社,1925年参与组织沉钟社。1930年去德国攻读文学和哲学。五年后回国,任教于上海同济大学中。抗日战争中任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教授、系主任。1964年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本书具时代特征和风格,值得一阅。?
《洪范评论(第12辑):宪政与发展》主题是“宪政与发展”。因此,所收集文章从不同的角度谈这个主题。有这样几个角度:从考察不同国家长时段内宪政与经济发展间的关联,进而探究宪政影响于发展的机理;立足于宪政的核心概念之一是有限政府这一点,提出了“经济”与宪政的不兼容性;宪政与发展的一项重要原则,即所谓辅助性原则。辅助性不仅关乎经济发展,而且涉及公民社会,更与人的发展息息相关。中央与地方关系是也是宪政要处理的一个主题,地方自治则是辅助原则的一项内容。西藏问题置于中国宪法语境之下,作者提出了文化自治的概念,即在不改变原有民族区域行政格局的条件下,建立“藏族特别文化区”,确保西藏的生态与文化环境不受破坏,并在此基础上保证西藏的可持续发展。香港宪政制度的演进一文,对从殖民地到特别行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