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是钱钟书夫人杨绛撰写的家庭生活回忆录。1998年,钱钟书逝世,而他和杨绛专享的女儿钱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们而去。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杨绛在92岁高龄的时候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这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中,作者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丈夫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
《高老头》《欧也妮 葛朗台》是巴尔扎克的代表作,《人间喜剧》的基本主题在此得到体现,其艺术风格*能代表巴尔扎克的特点。《高老头》中野心家追求名利的挣扎与高老头绝望的父爱交错之下,使小说内容更显得光怪陆离,动人心魄。《欧也妮 葛朗台》成功塑造了一个狡诈、贪婪、吝啬的资产者典型,并通过他的发家,高度概括地反映了法国大革命以后社会财富和权力再分配的历史。
《汤姆 索亚历险记》(1876)是马克 吐温的一部重要小说,描写密西西比河畔小镇男孩汤姆 索亚和伙伴们的有趣经历,以逼真传神的笔法刻画了一个调皮孩子的形象,并借用儿童的心理、观察和感受反映了当时复杂社会的各个层面。读者可以从这些趣味横生的儿童冒险故事中,体会马克 吐温在机智的微笑中对当时的学校教育和宗教的虚伪所作的极为酣畅痛快的嘲讽,透彻了解儿童心理,欣赏作者幽默才华。
本书收录巴金1933年至1936年所写的回忆性散文。其前身为上海*出版社于1934年11月出版的《巴金自传》,收有《*初的回忆》、《家庭的环境》、《做大哥的人》、《写作的生活》四篇,前有作者于1934年2月底在上海写的《小序》: 这是我的自传的一部分。在这五个片断里我故意地用了不同的笔调和不同的纪年。我希望读者甚至能够从这上面也看出我的生活的进展来。 五个片断 实际上只有四篇文章,《信仰与活动》一篇被图书审查委员会删去。对此书作者不很满意,遂于1936年抽取其中前三篇文章,重编新集,命名为《忆》,1936年7月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由此定名。现根据《巴金全集》本排印。
《百万英镑 马克 吐温中短篇小说选》精选作者三十五篇脍炙人口的作品,按写作年代顺序编排。这些作品内容广泛,寓意深刻,每一篇都充溢着幽默的讽刺趣味。
。。。
2019年3月17日,王蒙与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在电子科技大学做了“永远的文学”的对谈。他们两位一位是中国的文学大家,曾任文化部部长,一位是法国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思想交锋,以对文学独到的理解和对人生
《交错集(精)》是梁宗岱译著中 一本小说集,包括里尔克、鲁易斯、贺夫曼、泰戈尔等作家的八篇小说与戏剧作品,曾于1943年在广西华胥社初版。梁宗岱在题记里介绍道:“原作的风格既各异,译笔也难免没有改变。但它们有一个共通点,就是它们的内容,既非 一般小说或戏剧所描写的现实;它们的表现,又非纯粹的散文或韵文;换句话说,它们多少是属于那诗文交错底境域的。”
《蟹工船》是小林多喜二以蟹工船“博爱号”“英航号”劳工的悲惨遭遇为蓝本,经过长期的实地调查创作的杰作。主要描写了在日本社会底层苦苦挣扎的一群失业劳工、破产农民、贫苦学生等被骗受雇于蟹工船,他们在非人的
少年的灵魂是一块柔软非常的橡皮泥,生活中的任何指印只要在上头轻轻一摁,便会留下指纹。让孩子以一种庄重的方式来阅读,是一部文学作品所要承担的使命。《庄重的阅读》是曹文轩的杂文和小说选集,写自己对青少年时期生活的回忆。文字简单纯净,还带着浓浓的乡土气息,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故土、人情、成长的真挚情感,唤醒乡村青少年亲近文学的愿景。
刘畅编绘的《咕咚来了》讲述了兔子因为听到了“咕咚”的声音以为怪物来了,其他的小动物也因此而逃命, 狮子带领大家了解真相,原来是木瓜掉进湖里的声音。作为教育孩子的一个寓言来讲,它告诉孩子:对于不知道的事物就要了解清楚,不要道听途说,不要想当然,要眼见为实,要有科学实证精神。
里尔克初到巴黎,即为探究罗丹的雕塑艺术写一本书,这就是《罗丹论》。里尔克在罗丹身边多年,以其细腻的观察和诗人的笔触撰写了一部关于罗丹其人其艺术的论著,是艺术 的一部杰作。里尔克是一位重要的德语诗人,除了创作德语诗歌外还撰写小说、剧本以及一些杂文和法语诗歌,其书信集也是里尔克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交错集(精)》是梁宗岱译著中 一本小说集,包括里尔克、鲁易斯、贺夫曼、泰戈尔等作家的八篇小说与戏剧作品,曾于1943年在广西华胥社初版。梁宗岱在题记里介绍道:“原作的风格既各异,译笔也难免没有改变。但它们有一个共通点,就是它们的内容,既非 一般小说或戏剧所描写的现实;它们的表现,又非纯粹的散文或韵文;换句话说,它们多少是属于那诗文交错底境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