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条杨柳,沾来多少啼痕;三叠阳关,唱彻古今离恨。”词,作为*抒情性的格律诗,它沟通了文人的雅趣与心脉,演绎着红尘中的悲欢与风情。《通赏中国历代词》以作品的年代和题材为经纬,创新性地设置“题材概说”,高屋建瓴地点明题内应有之义。撰者对作品进行了“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赏鉴,捕捉其中幽微的韵致和摇曳的节奏。本书文质兼美,以通达的文学观对词心、词论、词史进行关照,字里行间传递出人文价值关怀和高雅的文学品位。 《通赏中国历代词》由沈文凡等编著。
《狄金森给孩子的诗:这是我写给世界的信》诗歌绘本精选诗人的35首诗歌,按“夏”“秋”“冬”“春”四季时序编排,其中包括《这是我写给世界的信》《我是无名小卒!你是谁?》《我从未见过荒野》《有哪艘帆船像书一样》等脍炙人口的名篇。这些作品反映诗人十分热爱自然,她写自然如写家园,她对自然界的一切“住户”如蜜蜂、鸟儿、草原、蜘蛛、云等满怀亲切柔情,而且观察仔细,常有精致入微、准确生动的真切描绘。她坚持真实,对真实有一种不妥协的忠诚。她确信:“真与美是一体”。有些平凡的景象在她笔下写来,时而惊心动魄,时而悦目怡神。其魅力就在于总能使人感受到一种无可置疑、确实存在,却又是从不曾被意识到的美。比如落日,是像宇宙本身一样古老的题材,她却写得仿佛是崭新的 发现:我送去两个落日/白昼和我一起比试(《我
此书原名《《诗经》讲义稿》,是史学家傅斯年1928年在中山大学讲授《诗经》时的课堂讲义。本书考证、注疏兼备,多有新解,作者系统梳理了历代《诗经》研究的成果,进而提出研究《诗经》既要欣赏其文辞, 要注重其作为历史材料和古代言语学材料的价值。书中分论风、雅、颂,是一本 的《诗经》通论。
《人间词话(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美学力作)(精)》是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他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作出评论,在这当时有开山意义。王国维在书中提出了“境界”说,这是《人间词话》的核心,统领其他论点,又是全书的脉络,沟通全部主张。
韩利敏著的《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的现代性批判研究》共七章: 章对研究对象做了系统、全面的回顾与梳理;第二章分析现代性、后现代性的内涵和后现代主义小说现代性批判的具体形式;第三章论述冯内古特以一位人道主义作家的职责来表达对现代性的批判;第四章论述多克托罗对消费社会、媒体、科技与科学伦理危机的担忧与批判,指出资本主义体制下的消费、媒介与科技等现代性的产物已经具备意识形态功能;第五章论述德里罗对技术理性、媒介文化与跨国资本主义扩张的批判,揭示出大众媒体、消费文化和技术理性等意识形态对大众意识的控制与操纵;第六章剖析品钦小说中的技术伦理、媒体政治与文化记忆,揭不出资本主义社会媒介与科技意识形态的隐蔽性与残忍性;第七章肯定后现代主义小说现代性批判的积极意义,同时指出后现代主义小说对现
袁济喜著的《和--审美理想之维/中国美学范畴丛书》讲述了“和”是中国美学的重要范畴,是中华民族精神在美学上的荟萃。它融合了农业自然经济形态之下人们所形成的“天人合一”“人人相和”的文化意识与民族心理。儒、道两家互斥互补的人生哲学与文化精神,构成了中国古典审美理想之维的内核,唐宋之后,又加入了禅宗的哲学内容。“和”在中国美学范畴中具有总摄众体、兼收并蓄的意义及功能。 它的精神实质是追求人生与艺术的统一,追求美与善、情与理、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其中道家之“和”具有超轶尘俗、逍遥游放的审美解放的意义,它表现了中国古代艺术精神的 境界。同时,“和”作为古典审美理想之维曾历经发展演变,不断丰厚,在近代又面临挑战,融入了新的审美观念。
《通赏中国古典小说》是*流 行性的文学体裁,它用生动曲折的故事细腻地演绎着 世间的悲欢离合,可于轻松的阅读中潜移默化,娱情 悦性。《通赏中国古典小说》沿着作品产生的时间顺 序,于浩繁的古典小说中精选萃集出优秀篇章,类取 而群分,进行精研细摩的品鉴,从优美典雅的文字中 ,挖掘丰厚深沉的文化内涵。《通赏中国古典小说》 兼具文字的典实与情感的厚重,以充实的情感灌注于 作品的深刻解读。用明畅的语言揭示古典小说的优雅 诗意,满含着人文之关怀,散发着古典的幽香。陶渊 明“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正此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