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与文化》自2001年初版以来,已被芝加哥大学、斯坦福大学、华盛顿大学等美国多所院校采用为教材。2006年,作者在初版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在保持通俗易懂的风格基础上,更能迎合读者对新知的渴求。 以往艺术史教材多以类别如山水画、书法、陶器等为纲,本书则打破国内编写此类教材的窠臼,以中国人所熟知的朝代入手,兼陈这一朝代或阶段的社会背景、宗教等信息,还原艺术本身的历史场景,使其具有更多的社会性。本书以开放的视野,为读者提供一窥中国艺术与文化的门径,知其梗概,启发志趣,在吸收借鉴西方学者的研究视角的基础上,*终形成自己对中国艺术文化史的认识。 同时,本书实现了历史文本和图像的完美融合。作者精心挑选358幅图片,随文配图,间以考古和风格分析等多种方法相结合,达到图为文之辅,文为图之质的
读懂中国文化之美,寻索华夏大地五千年美的历程。 对美的追求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国文化之美,流淌在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艺术表现与日常生活中。本书由美在精神、美在艺境、美与生活三部分组成,选取引人驻足的13个坐标,图文并茂地呈现中华大地上镌刻的文化与大美。 中国之美,美在品格:国学、礼乐、辞章是绵延千年的底蕴。国学思想博大精深;\"文质彬彬”是中国人所追求的君子修为;天人合一、中道之美是礼乐文化的核心;辞章在韵律、意象和情感上都营造出独特的审美体验。 中国之美,美在艺境:书法、丹青、纹饰、色彩是中国审美精神的具象呈现。书法是直指人心的艺术,在浓淡疏密的线条中展现出人格襟抱;丹青水墨呈现出形神兼备、平淡天真的意境追求;从故宫纹饰中,可领略文化的延续与承袭;从敦煌壁画中,可窥
泱泱华夏 璀璨霓裳 千载之美 匿于服章 7段历史时期,近300幅精美手绘,一览典传统服饰 一场跨时空的时裳盛宴,细数5000年来的中华服饰流变 为艺术设计、服饰搭配、绘画临摹提供参考 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华夏之美锦绣藏,唐风华美,宋韵典雅,每个朝代的服饰都有其独到韵味,每条丝线都缠绕着不该被遗忘、独属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和审美特征。 以时间为线,串起先秦至唐宋元明清千百年的时尚变迁,呈现了5000年前来的穿搭风采,展现中华服饰演变的脉络。周朝服饰规矩端正,春秋战国逸态横生,秦汉、魏晋褒衣博带,隋唐五代百美竞呈,宋明复兴先制、雅俗相融,清朝森罗万象、繁复靡丽…… 透过中华霓裳,既能读懂千载东方美学的流转,也看到魏晋南北朝服饰多有繁复纹样的背后,是西
《中国美术年鉴》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标准编撰,沉淀年度数据,客观、详实记录各年度中国美术发展的新成就,对弥补中国美术行业资料的缺失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中国美术年鉴》创刊版主要收录2018年国家 机构发布的关于美术工作的重要文献、美术家重要会议与活动、重要美术院校、海外交流与合作、重要展览和拍卖平台上的 美术作品以及大事记等内容,安排部分彩色版面以全面展示反映新时代精神内涵、展现新时代万千意象的精品佳作。该书注重史料性和完整性,体现政策性和 性,突出专业性和前瞻性,是一部内容丰富、信息广泛、检索便捷的 年鉴,是各相关单位促进美术工作的重要依据和指导性出版物,是各级美术家协会及相关单位 的参考工具书。
蒲震元著的《中国艺术批评模式初探》为中国古代文论与美学现代价值转型问题的探索与研究之作,是著者继《中国艺术意境论》之后,从范畴研究进一步深入体系研究的成果,写作时间长达十七年。本书提出了著者对中国传统艺术批评深度模式与潜体系较为系统的看法,对深度模式和潜体系中若干重要美学范畴作了新的阐释和讨论,并对深度模式和潜体系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作了具体探索和分析。读者从书中可以窥见改革开放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古代文论与美学研究前进的足迹,听到研究者探寻中国古代文论与美学现代价值转型的心声。
全书以“全球美术史”的视野,分四部分对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特点进行反思,并结合考古发现和对传世艺术品的解读,阐述传统中国美术对整体的人类美术史做出了什么最独特的也是最有价值的贡献,确定中国美术中具有的既是鲜明文化特性,同时又是源远流长、深具影响一些基本线索。
《古画新品录:一部眼睛的历史》是艺术史学者黄小峰对中国古画的品读。作者选取了流传于世的35件国画作品,以皇宫、市井、生灵、山水、历史、眼睛、身体为线索,将35篇研究文章归纳为7个单元。这些作品并不限于美术史中的名人名作,还有湮灭无闻但富有趣味的珍品,涉及风俗画、山水画、人物画、动物画等多个领域,如《祥龙石图》《踏歌图》《早春图》《瑞鹤图》《流民图》等等。作者从 基本的作品研究层面出发,详细剖析画面内容,并结合文学、风俗、政治、历史典故等,解读作品隐藏的内涵,例如《祥龙石图》中的多重景观,《纺车图》中关于家国理想的隐义,《早春图》背后的政治与时间,《瑞鹤图》中的“瑞鹤蓝”,等等。通过层层深入的“解读”,作者揭示出平面画作隐含的深意——画家本人的巧思、情怀,一幅画诞生时的社会景观,当时
心、思、意、情、理、趣、诗、书、文,皆入画,古时文人于山水、花鸟、古木、竹石、人物等物象中寄兴托志、抒发情怀性灵,标举“妙格”“逸品”与“士气”。“读”中国古代画卷,亦须从画外读起,读其人,知其事,临其境,如此,在惊叹其空灵简远、端庄秀丽,天真率性之余, 能体会个中百味。本书以时间为顺序,跨越千年,自魏晋始,贯穿唐、五代、北宋、南宋、元、明、清,遴选中国古代绘画 具有代表性的二十余幅画作,将画者的情感思想、创作故事及画作局部细节细致呈现讲解。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引经据典,以史实资料使得这些历史生动起来,也令读者 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些书画,若都是匆匆一眼扫过,想必不能领会作画者的诸多苦心,但看了这些前尘往事,势会让人不免心生另一番感触,也会注意到 多的历史细节。从这方面来说,“画”“
心、思、意、情、理、趣、诗、书、文,皆入画,古时文人于山水、花鸟、古木、竹石、人物等物象中寄兴托志、抒发情怀性灵,标举“妙格”“逸品”与“士气”。“读”中国古代画卷,亦须从画外读起,读其人,知其事,临其境,如此,在惊叹其空灵简远、端庄秀丽,天真率性之余, 能体会个中百味。本书以时间为顺序,跨越千年,自魏晋始,贯穿唐、五代、北宋、南宋、元、明、清,遴选中国古代绘画 具有代表性的二十余幅画作,将画者的情感思想、创作故事及画作局部细节细致呈现讲解。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引经据典,以史实资料使得这些历史生动起来,也令读者 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些书画,若都是匆匆一眼扫过,想必不能领会作画者的诸多苦心,但看了这些前尘往事,势会让人不免心生另一番感触,也会注意到 多的历史细节。从这方面来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