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教是秘密的宗教么? 为什么密教诞生于印度? 密教如何翻越喜马拉雅山传入中国? 为什么有汉传密教与藏传密教之分?敦煌石窟如何记录密教在中国传播的历程? 《解读敦煌 神秘的密教(平装版)》通过对敦煌石窟现存的密教造像和壁画的研究分析,阐述了敦煌密教的分类(即分为汉传密教和藏传密教),敦煌密教的来源,汉传密教在中国的传播,藏传密教的异军突起和汉传密教的衰落。
敦煌艺术通过丝绸之路使古代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文化艺术相碰撞、相交融、相汲取,凝结成人类文化艺术史上的璀璨明珠,产生了独一无二的、综合性的艺术群体和新型的文化形态。 本书从世界美术史的角度,从文化比较学、艺术哲学与美学的角度,对敦煌艺术的源流、题材、表现形式和风格等作了详细的描述和论证;同时对敦煌艺术的分期、发展、演变,以及各时期的艺术风格与时代特征作了详细的分析。书中附有大量的古希腊、古波斯、古印度艺术作品,以及敦煌各时期艺术的经典之作,供读者参阅和比对,以期作出自己正确的思考与判断。
《石鼓书院》共4编,约20万字。 编为“石鼓胜迹”。第二编“书院春秋”,全面详实地阐述石鼓书院的历史地位及影响,那就是衡阳石鼓书院是我国创建最早的古代书院之一,是我国最早具有教学职能的古代书院,是享誉天下的湖湘文化创立和传播的重要阵地,是古衡州地区的 学府。第三编“历代碑刻文献选录”和第四编“书院楹联一览”,刊录历代与石鼓书院有关的文献史料及所能蒐集到的石鼓书院楹联。《石鼓书院》一书史料详实,考究严谨,行文流畅,是一本有学术价值的社科历史普及读物。
《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研究》内容简介:高考改革历来就是整个教育界甚至全社会关注的敏感而重大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节点,也是教育学研究中带有全局性的重要问题。《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研究》基于教育与社会的视角,以现行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为研究对象,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通过文献分析、历史考察、大规模社会调查、国际与地区比较、统计分析、改革实验等方法,从理论上梳理、分析和评价我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发展的脉络、存在的问题,以及各种改革方案的成败得失,并借鉴外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和东亚主要国家以及我国台湾地区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经验,提出了三个可供选择的具体改革方案,以及高考改革的若干政策建议。
蔡定昆著的《兼顾发展权与可持续性的怒江流域开发模式研究》正是通过怒江流域发展权与可持续性兼顾模式的探讨,对上述理论和实际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期望对相关的环境经济理论与实践做出一些贡献。 本书研究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创新: 在选题上,本书以生态经济矛盾极富典型性的怒江流域为例,探讨了发展权与可持续性兼顾的开发模式。对相关生态经济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在研究视角上,本书从环境公平与可持续性视角分析了怒江流域的生态地位,从经济公平与发展权视角分析了怒江流域经济发展状况,从而深刻地揭示了怒江流域面临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重困境;并从兼顾发展权与可持续性的角度系统地提出了怒江流域开发模式。 在研究方法上,本书对怒江流域生态系统类型应用了GIS分析方法;对怒江开发与保护的分析采用了博弈
《制度伦理视角下的现代大学制度研究》通过梳理已有研究成果,厘清了现代大学制度的制度伦理的概念和范畴,阐述了现代大学制度的制度伦理历史演变及思想基础。通过对贵州、北京、山东、湖北、湖南等省市现代大学制度伦理进行调查,深入分析了现代大学制度的制度伦理困境,借鉴国外现代大学制度的制度伦理建设经验基础上,提出了现代大学制度的制度伦理构建。
本书特点: 系统性 第二战略性 第三开放性
该书在对学习性投入的含义及NSSE的由来、理论基础等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界定了创业能力的内涵和外延,透视了创业机会和运营管理的内在机理,利用NSSE-China工具,对河南省2所本科高校的本科生和1所高校的研究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并据此提出了大学生创业能力培育和学院发展战略的思路,归纳了大学生创业能力培育的一系列方法与措施,对高校教育教学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
《东亚区域生产网络与全球经济失衡》认为,随着东亚区域生产网络的形成与发展。全球经济失衡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双边问题,而是一个网络状的多边问题。从“属地”来看,东亚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主要来自生产链末端的出口国——中国;从“属权”来看,东亚对美国的顺差来自参与东亚区域生产网络的所有经济体。当前,世界经济已经进入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的深度调整阶段,携手推动全球经济再平衡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但全球经济再平衡并非机械的再平衡,而是应该在世界经济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通过加强合作的方式综合解决,否则,失去经济发展的再平衡是毫无意义的。以全球经济再平衡为导向的经济结构调整不仅要求美国,而且要求东亚各经济体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亚太地区各经济体内部及彼此之间的全球价值链高效、顺畅联接
本书分析了强制性保险在日本当代社会产生的法理依据,强制性保险理论认为,可以借助于社会保险的基本原理,通过强制性规则的制定,把人类进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损失,纳入商业保险的运行轨道中,充分发挥保险分散风险和保障社会的功能,通过社会“合力”克服人类文明进程中所无法避免的损失。同时进一步探讨了日本强制性保险的立法与实践,及其对我国强制性保险制度建设的借鉴意义。
本书在定性分析基础上,应用“中国宏观经济季度预测模型”对我国主要宏观经济指标(GDP、投资、消费、进出口、M1、M2、新增贷款、社会融资总额、CPI、PPI等)进行了季度预测;预测结果显示:2018年GDP增长6.7%左右,比上年略微减少0.1个百分点,继续保持在经济增长的合理区间,随着改革的继续深化和改革红利的进一步释放,产业结构及投资消费结构将继续优化。本书还应用“中国经济-能源-环境-税收-科技动态可计算一般均衡(3ETT-DCGE)模型可视化系统模拟平台”进行定量的政策模拟分析,模拟结果显示:(1)财政再分配没有起到缩小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其原因在于中国支出端间接税的负效应远大于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和支付税费的正作用,其对农村的影响大于城镇。(2)不同财政工具的再分配效应存在明显差别。从全国来看,转移支付、社会保障缴费
《世界文明之旅:生活与经济》的编撰者们打破了普通教材按年代叙述的编纂体例,按照人类社会生活的不同侧面,分生活经济、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国际关系等专题,就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突出事件、重要人物等逐一描述,语言通俗.风格平易,使读者通过各个章节短小精悍的故事,形成对某个专题的系统知识的了解。小故事蕴含大道理,读者掩卷细细品味,还可以从中思考人类发展的大问题。
当前,中国对非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为非洲国家社会经济进步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与贸易和工程承包相比,对非直接投资却是中非经贸合作中的短板,不利于中非关系的可持续发展。当务之急是扩大中国对非直接投资,使其发挥作用,筑牢“中非命运共同体”。本报告紧密围绕扩大对非直接投资展开,对策建议兼具战略性、前瞻性、可操作性。建议中国政府、企业、金融等机构整合力量、打好组合拳,在重点国家及产业精准布局,创新投资融资模式,扶持民营企业发展,循序渐进地进行持久战。与此同时,做好法律、财税、人才储备、文化等方面的建设,注意规避政治、安全、资金、国有化、靠前竞争等方面的风险,护佑中国对非投资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