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金体是宋徽宗创造的一种独特的书法字体,亦称 瘦金书 或 瘦筋体 ,也有 鹤体 的雅称,是楷书的一种。瘦金体运笔灵动快捷,畅快淋漓,富有傲骨之气,书写起来别有一番韵味。
制作精美,纸质柔软,吸水性和渗墨度好,宜书宜画,是文人墨客挥毫创作的佳品。
本书是自学颜体书法的入门范本,在编写过程中,从实用性出发,遵从学科性、系统性和针对性原则,注重笔画用笔的训练,配以大量的运笔步骤图解与详细技法指导,帮助读者深刻理解并掌握颜体字形特点与用笔规律,学以到用,随学随用,由浅入深,以求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千字文》是我国著名传统蒙学读本,由梁武帝命周兴嗣编撰,妇孺皆知,影响甚,亦为历代书家喜爱抄录之题材。 文徵明乃“吴门四家”之一,为沈周之后数十年在吴中艺坛之“执牛耳”者。其《行草千字文》,高二十六点五厘米,长三百八十七厘米,书于嘉靖乙巳(一五四五)八月十日,时文徵明七十五岁。此卷为文氏晚年所书,是以二王面貌为主的小行草,或因年轻时的经历及仕途的坎坷,其整体书风火气尽褪,日趋稳健;在尽兴的书写当中,又不乏温文儒雅之气,稳重老练,秀润劲挺,虽略少沉雄浑厚之势,但谨严有姿,意态生动,晋唐之“风流”若出其中。
本套系列丛书自2023年8月首次出版以来,一直深受读者的喜爱与好评,为我社取得了良好的口碑和较好的经济效益,本书是在我社专业优势上重点打造的书法临摹字帖系列,书中囊括了秦、汉、唐、宋、元、明、清历代名家碑帖精品,所选临本均出自历代经典版本,2025年我们又策划了20个新品种,完善本系列的品种数,让读者能够更加多元的学习书法。本书在装帧设计上采用单条字卡的形式对原帖进行展示,达到方便读者近距离临写的目的,编者精选历代经典碑帖,以高清彩色印刷再现原貌。同时为了更方便读者临摹学习,在编排上做了创新,在附原有放大高清碑帖的基础上,还加上了碑帖内容的注解,更加直观,适合书法爱好者及入门者临摹选用,既可观摩作品的原汁原味,也可左右对照品读临习,实用性强。并采用穿环的装帧形式,可以180度平铺。临摹效果更
《唐颜真卿书争座位帖》由《历代碑帖法书选》编辑组编
怀素,唐代长沙人。俗姓钱,字藏真,法名怀素。善书,尤好草书。“援毫掣电,随手万变”,得草书笔法三昧。与张旭齐名,称“颠张醉素”。《宣和画谱》评其草书:“字字飞动,圆转之妙,宛若有神。” 《小草千字文》,绢本墨迹,计八十四行,一〇四五字。纵二十八·六厘米,横二百七十八·六厘米。原迹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怀素六十三岁时所书。在传世墨迹中极珍贵,有一字一金之誉,故又名《千金帖》。此卷与早期的《自叙帖》风格迥异。脱去激奋狂放,而趋于古雅平淡。看似漫不经意,实则处处妙合法度。正如元代鲜于枢所言:“怀素守法,特多古意。”元代沈右评曰:“怀素书所以妙者,虽率意颠逸,千变万化,终不离魏晋法度故也。”
《雁塔圣教序记友臣慈寺圣教序记》为李世民所撰,褚遂良正书,序记由万文韶刻于石上,二石分别嵌于长安慈恩寺大雁塔左右,故名。此碑为褚遂良晚年杰作,字体清丽刚健,瘦硬有余。《唐禇遂良书雁塔圣教序记(修订版)/历代碑帖法书选》是分局北京市文物商店藏明拓本中治字未封口本影印。
此卷全称《淮安府浚路马湖记》,纸本行楷书,高二十九点三厘米,长六百零七点五厘米,为董其昌所书碑记,现藏故宫博物院。其内容记载万历年间黄淮泛滥,议论有关河防及疏浚路马湖以通漕运之事。碑末记此碑为魏应嘉篆额,徐标建,董其昌撰并书。 此帖虽未署年款,但不难看出是董氏参李北海之意写就,或为其晚年之作。通篇用笔精劲古拙,极少出锋,结字疏朗,不斤斤于点画,寓生秀于朴茂苍拙之中,自然洒脱,正如孙过庭《书谱》所言“通会之际,人书俱老”之化境。董其昌在《容台集》中自评:“余书与赵文敏较,各有长短。行间茂密,千字一同,吾不如赵;若临仿历代,赵得其十一,吾得其十七。又赵书因熟得俗态,吾书因生得秀色。吾书往往率意,当吾作意,赵书亦输一筹。”表现出其朴而秀、拙而自然的艺术追求。董氏将古人之姿融于己意,
印洒金龙凤纹,美观喜庆,呈现出中国风!
溥心畬(一六—一九六三),满族,原名爱新觉罗·溥儒,初字仲衡,改字心畬,自号羲皇上人、西山逸士,北京人,著名书画家、收藏家,为清恭亲王奕訢之孙。书画兼善,书法尤精小楷,与张大千有“南张北溥”之誉。《金刚波若波罗蜜经》是溥儒应福建漳州籍寓台的佛教信士严笑棠之请,为严母吴太夫人祈福所书。一九四九年,收藏家严笑棠因战乱离家滞寓台湾,而母亲吴太夫人因年高留守漳州,从此母子相隔,竟成永诀。后逢严母吴太夫人七十大寿,遂请“渡海三家”之一的溥儒书金刚经全文,并作麻姑贺寿小画及书法长生经幢颂词,为母亲祈福。是册书于丙申年(一九五六),全文五千二百一十二字,工谨端正,一丝不苟,体现了书写者的虔诚心意,为其晚年力作。此作以柳体书写,整体给人以清瘦洒脱之感,笔画稍细而筋骨俱全。其中个别字之点画间
《清代篆书名家经典.杨沂孙.篆书小雅斯干》由赵宏主编
《汉祀三公山碑》由洪亮主编
《清代篆书名家经典.杨沂孙.篆书理乐志论》由赵宏主编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东晋著名书法家。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会稽内史、右军将军,故世称“王右军”。王羲之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改变了汉魏以来朴质书风,创造了妍美流便的“今体”,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其书法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其书法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风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王羲之为历代学书法者所崇尚,被奉为“书圣”。其作品真迹无存,传世者均为后人摹本。 怀仁,唐代书法家,僧人,住长安(今陕西西安)弘福寺。《大唐三藏圣教序》是唐太宗为表彰玄奘法师赴西域求取佛经,回国后翻译三藏要籍而写的。其碑字由怀仁借内府所藏王羲之真迹集摹而成。由于怀仁
王宠(1494-1533),初字履仁,更字履吉,号雅宜子、雅宜山人。出身于苏州市井,其父王贞以酒肆为业。王宠自幼聪颖,被目为奇童,“一时声称藉甚,隐为三吴之望”。可是王宠一生八次参加科考,均遭黜落,仅以邑诸生被贡入南京国子监成为一名太学生,一生过着隐居石湖的生活,以诗酒、书画自适。王宠楷书师虞世南、智永,行书学王献之,擅长行、草、小楷,成为自文徵明之后吴门书法的代表人物。明人何良俊在《四友斋书论》中言:“衡山(文徵明)之后,书法当以王雅宜为第一。盖其书本于大令,兼之人品高旷,故神韵超逸,迥出诸人上。”《行书千字文》,册页,每页纵24.5厘米,横12厘米,15开,书写在金粟山藏经纸上。此册书法结体宽博,用笔沉着,疏宕雅拙,空灵简远,当得起王世贞对王宠书法的评语:“天骨烂然,姿态横出”。现藏于北京故
赵之谦(一八二九—一八八四),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初字益甫,号叔,别号悲、梅庵、无闷等。赵之谦是近现代拥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诗、书、画、印无不精绝。其书法初学颜真卿,后专意于北碑,篆、隶师法邓石如,融化出新,自成新貌。《许氏说文叙》册,纸本,篆书,共八开,每开高三十二点四厘米,宽五十七点五厘米,每开十行,行四字,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册内容为节录许慎《说文解字序》。后有题识:“方壶属书此册,故露笔痕以见起讫转折之用。”“方壶”或为弟子,或为藏家。从题识中推测,此册应为赵氏所作习书之范本,结字严谨,篆法精丽,将北碑直入平出和折锋等笔法熔铸其中,在起收之处不用藏锋,使后学者易见其笔法踪迹。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东晋著名书法家。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会稽内史、右军将军,故世称“王右军”。王羲之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改变了汉魏以来朴质书风,创造了妍美流便的“今体”,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其书法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道美健秀。后人评其书法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王羲之为历代学书法者所崇尚,被奉为“书圣”。其作品真迹无存,传世者均为后人摹本。《十七帖》是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因卷首有“十七”两字而得名。此帖为一组信札,是王羲之写给友人益州刺史周抚的。前人评价甚高,如明黄伯思说:“此帖逸少书中龙也。”朱熹说:“玩其笔意,从容衍裕,
姜夔(约一一五五-一二二一),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其人多才多艺,工诗词,长书法,通音律,为婉约词派之重镇。同时在书法理论方面也颇有建树,著有《绛帖平》六卷,《禊帖源流考》一卷,以及仿效孙过庭《书谱》之《续书谱》一卷。姜夔论书精到,尤以《续书谱》为最,通过对用笔、用墨、临摹、方圆、向背等论点的讨论,阐释其对书法的独到见解,是南宋书论中影响非常大、成就非常高的著作。 姜夔传世墨迹不多,《跋王献之保母帖》为其代表作,该帖为纸本欧体小楷,高三十一点六厘米,全文计一〇一行,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帖典雅温润,安静平和,用笔凝练,筋骨兼备,细腻中隐隐透露“骨鲠”之气,暗合其推崇魏晋,反对俗书,提倡文人意趣之思想。宋谢采《续书谱序》云:“(白石)好学无所不通……运笔遒
文徵明(一七四〇-一五五九),初名壁(也作璧),字徵明,后以字行,更字徵仲;祖籍衡山,自号衡山居士,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官至翰林待诏。文徵明书法初师李应祯,后广泛学习前代名迹,于篆、隶、楷、行、草诸体均有造诣,尤擅行书和小楷。其书风格俊秀,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虽无霸悍雄厚之貌,却具魏晋书法之风致,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面目。白居易《琵琶行》创作于元和十一年(八一六),为七言歌行体古诗,凡六百一十六言,反映其被贬后的凄凉心境。《文徵明琵琶行二种/中华碑帖精粹》收录文徵明书《琵琶行》二种。第1种书于文氏七十一岁(一五四〇)时,通篇风格温润秀劲,稳重老成,结字大小有致,以收济放,并偶尔通过字之连属来加强对比和节奏变化,颇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感。第二种书于文氏八十八岁(一五五七)
张旭,字伯高,唐代吴郡(今江苏苏州)人。曾官金吾长史,一说率府长史,人称张长史。工诗书,精通楷法。草书最为知名,与李白诗、裴昊剑舞并称三杰。唐代韩愈评曰: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宋代苏轼评曰:长史草书,颓然天放,略有点画处,而意态自足,号为神逸。《古诗四帖》,墨迹本。无款。明董其昌始定为张旭书。五色笺。草书。纵28.8厘米。40行,凡188字。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明代丰道生跋:行笔如从空掷下,俊逸流畅,焕乎天光,若非人力所为。董其昌跋:有悬崖坠石,急雨旋风之势。
本套系列丛书自2023年8月首次出版以来,一直深受读者的喜爱与好评,为我社取得了良好的口碑和较好的经济效益,本书是在我社专业优势上重点打造的书法临摹字帖系列,书中囊括了秦、汉、唐、宋、元、明、清历代名家碑帖精品,所选临本均出自历代经典版本,2025年我们又策划了20个新品种,完善本系列的品种数,让读者能够更加多元的学习书法。本书在装帧设计上采用单条字卡的形式对原帖进行展示,达到方便读者近距离临写的目的,编者精选历代经典碑帖,以高清彩色印刷再现原貌。同时为了更方便读者临摹学习,在编排上做了创新,在附原有放大高清碑帖的基础上,还加上了碑帖内容的注解,更加直观,适合书法爱好者及入门者临摹选用,既可观摩作品的原汁原味,也可左右对照品读临习,实用性强。并采用穿环的装帧形式,可以188度平铺。临摹效果更
本套系列丛书自2023年8月首次出版以来,一直深受读者的喜爱与好评,为我社取得了良好的口碑和较好的经济效益,本书是在我社专业优势上重点打造的书法临摹字帖系列,书中囊括了秦、汉、唐、宋、元、明、清历代名家碑帖精品,所选临本均出自历代经典版本,2025年我们又策划了20个新品种,完善本系列的品种数,让读者能够更加多元的学习书法。本书在装帧设计上采用单条字卡的形式对原帖进行展示,达到方便读者近距离临写的目的,编者精选历代经典碑帖,以高清彩色印刷再现原貌。同时为了更方便读者临摹学习,在编排上做了创新,在附原有放大高清碑帖的基础上,还加上了碑帖内容的注解,更加直观,适合书法爱好者及入门者临摹选用,既可观摩作品的原汁原味,也可左右对照品读临习,实用性强。并采用穿环的装帧形式,可以185度平铺。临摹效果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