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功先生谈学书法为什么要临帖: 所谓临帖,就是以碑帖或别的法书为榜样,来对照着摹仿、练习,它是学习书法的必由之路。任何一种艺术,都有其本身固有的法则和规律,都有表现其艺术效果的技巧和方法。因此,在临帖时既要动手又要动脑,特别要注意分析、研究法帖在结字和用笔方面的特点和规律。 本丛书通过将启功先生的临帖作品和古人原帖进行比照排版,使读者能清晰看出启功先生临帖的特点是既忠于原贴的法度和精髓又融入自己对法帖的理解和感悟,从而使读者在学习和临摹古代碑帖时,认真动脑,掌握规律,探寻临帖的方法和技巧。
北魏时期的墓志铭均属魏碑,魏碑上承汉隶传统,下启唐楷新风,是由隶书演变而来的楷书。魏碑笔法严谨、朴厚灵动,具有刚毅、质朴、劲健、豪迈的特点。本套墓志铭是字迹清晰、结体规范兼具艺术性的精品墓志,每册书内容大小字兼顾,并附赠一张完整的墓志拓片,裸脊装,便于翻阅。本套书计划出版100册,力争打造成我社继《历代碑帖精粹》之后又一书法板块的畅销品种。 北魏《元怀墓志》,无首题。青石质,共十六行,满行二十字。志石完好,字迹清晰,现藏河南省博物馆。该志笔法秀劲圆润,字法宽博端庄,章法疏朗有致。特别是端庄而灵动的意态,使其成为魏楷中之佼佼者。
《元桢墓志》刻于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496年),属于北魏中期的典型碑刻,现保存在西安碑林。它的碑刻文字古拙雄奇,饱含着生机和力量。用笔大起大落,且多变化;结体中间紧密,外部舒展,既严谨又潇洒;布局井然有序,气韵浑然一体。
本套书是专为初学者临摹碑帖而编,所选碑帖均为历代代表性、受众面广的碑帖范本,特点是高清、全文录入。套书采用长条形、书脊穿孔的装帧形式,一是方便案头摆放、翻阅;二是每页有6 10字,旁有简体释文,是初学者日课练习内容;三是每种碑帖是全文收录,不漏一字。本套书的出版,将极大地满足广大书友对高清临摹范本的需求。 《滕王阁序》是文徵明行草书的代表作品,作品内容为唐代诗人王勃的名作《滕王阁序》全篇。通篇书法节奏感很强,行笔流畅,毫无迟疑,行书草书互为参杂,古朴高贵。本作拥有典型的王羲之《圣教序》风格的同时,又具有赵体韵味,现藏于苏州博物馆。
北魏时期的墓志铭均属魏碑,魏碑上承汉隶传统,下启唐楷新风,是由隶书演变而来的楷书。魏碑笔法严谨、朴厚灵动,具有刚毅、质朴、劲健、豪迈的特点。本套墓志铭是字迹清晰、结体规范兼具艺术性的精品墓志,每册书内容大小字兼顾,并附赠一张完整的墓志拓片,裸脊装,便于翻阅。本套书计划出版100册,力争打造成我社继《历代碑帖精粹》之后又一书法板块的畅销品种。 《穆亮墓志》,北魏景明三年(502)刻。志石呈方形,高66厘米,59厘米。志文正书20行,行22字,书法俊美挺劲。在北魏众多的墓志中亦是难得佳作。
本系列丛书共分20卷册,收录王爱本研习历代草书经典名帖及创作墨迹200多篇,同时收录历代经典草书名帖200多篇作为对照,其中囊括了汉代崔瑗、张芝;晋代“二王”;唐代孙过庭、张旭、怀素;宋代宋高宗、苏黄米蔡;元代赵孟頫、鲜于枢、康里巎巎;明代董其昌、祝允明、文征明;清代王铎、傅山、陈尔锡;近当代于右任、*、郭沫若、舒同、武中奇、启功、沈鹏、欧阳中石等历代草书名家的代表作。
《雁塔圣教序》亦称《慈恩寺圣教序》,褚遂良书,此碑在运笔上方圆兼施,逆起逆止,横画竖入,竖画横起,首尾之间皆有起伏顿挫,提按使转以及回锋、出锋也都有了一定的规矩,为唐各碑之冠,也是书法爱好者的入门典范。郭少峰、洪亮编*的《唐褚遂良雁塔圣教序》是书法入门者以及青少年学习书法的重要资料。
启功先生谈学书法为什么要临帖: 所谓临帖,就是以碑帖或别的法书为榜样,来对照着摹仿、练习,它是学习书法的必由之路。任何一种艺术,都有其本身固有的法则和规律,都有表现其艺术效果的技巧和方法。因此,在临帖时既要动手又要动脑,特别要注意分析、研究法帖在结字和用笔方面的特点和规律。 本丛书通过将启功先生的临帖作品和古人原帖进行比照排版,使读者能清晰看出启功先生临帖的特点是既忠于原贴的法度和精髓又融入自己对法帖的理解和感悟,从而使读者在学习和临摹古代碑帖时,认真动脑,掌握规律,探寻临帖的方法和技巧。本册为启功临颜真卿《争座位帖》
启功先生谈学书法为什么要临帖: 所谓临帖,就是以碑帖或别的法书为榜样,来对照着摹仿、练习,它是学习书法的必由之路。任何一种艺术,都有其本身固有的法则和规律,都有表现其艺术效果的技巧和方法。因此,在临帖时既要动手又要动脑,特别要注意分析、研究法帖在结字和用笔方面的特点和规律。 br 本丛书通过将启功先生的临帖作品和古人原帖进行比照排版,使读者能清晰看出启功先生临帖的特点是既忠于原贴的法度和精髓又融入自己对法帖的理解和感悟,从而使读者在学习和临摹古代碑帖时,认真动脑,掌握规律,探寻临帖的方法和技巧。本册为启功临柳公权《玄秘塔》
本套丛书的主要内容为精选的传世碑帖的放大本。所选碑帖均为历代代表性、受众面广的碑帖范本,利用当代高超的印刷技术,限度地还原碑帖的气息,放大其精妙的细节,且每册均附有对应的碑帖技法分析,让广大读者能程度地体味传统书法之美。《曹全碑》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是中国东汉时期重要的碑刻,现存于陕西省西安博物馆碑林。《曹全碑》是汉代隶书的代表作品,风格秀逸多姿,字体飞动,结构舒展;从其书风上看,此碑的阴柔之美为其特色,寓清秀于风月之间,开明丽清雅一路。为历代书家推崇备至,将它视为汉碑至宝。也是目前我国汉代石碑中保存比较完整、字体比较清晰的少数作品之一。
文徵明(1470-1559),初名壁,四十二岁后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为衡山人故自号衡山苏州人人。文氏十九岁从沈周学画,二十二岁从李应祯学书,二十六岁从吴宽学文,文徵明自二十六岁至五十三岁,期间十次乡试皆不中第。经李充嗣举荐,嘉靖二年(1523)授翰林院待诏,嘉靖六年(1527),辞官还乡。至此不再入仕,潜心于翰墨.其与祝允明、陈淳、王宠并称“吴中四名家”其书法初宗宋元,后上溯晋唐,各体兼善,以真、行书为最,风格清雅、纯正。 文徵明《心经》,行书,纸本,纵27.5厘米,横107.8厘米,现藏南京博物院。从款识中可知书于明嘉靖二十年(1541),文徵明时年71岁。从结体来看,此件无疑受《集王字圣教序》影响较大平和简淡、温文尔雅。对于文氏书法,历来则褒贬不一,不管如何,他对晚明及有清书法的影响是深远的;他摒弃了明初『
金农的漆书面貌之独特,扬州八怪的群体中亦无比肩者,足可谓“怪中怪”。由于漆书几近成为他书法的标签化,对他书法的全面关注受到了较大局限性。本册有意选辑其大量不常见的书稿、信札,我们从中可以一窥其作为常人的一面,如其或痴迷于斗蟋蟀之乐,或近乎乞讨地向朋友借盘费,亦或狡黠地向别人推销自己的作口叩等等。如果说漆书是他极力伪装自己的一种表现,那么这些日常书札就是素颜的他。由此我们在探求其书风的成因时,或许会理解的更全面深入,同时对我们自我风格的思考也会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历代书法大家系列:金农翰墨聚珍》的出版发行将为学书者提供一份较难得的艺术大餐。
张旭(约675-759),字伯高,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初仕常熟县尉,后至左率府长史,世称“张长史”,善诗书。开元初年与贺知章、包融、张若虚诗文并名天下,时称“吴中四士”,张旭性恪倜傥豁达,卓尔不群,因嗜酒而行为癫狂。张旭书从其堂舅陆彦远,上承陆柬之、虞世南,取“二王”法。被后人誉为“草圣”。 此册草书《心经》,朱拓,无款,传为张旭所书。
启功先生谈学书法为什么要临帖: 所谓临帖,就是以碑帖或别的法书为榜样,来对照着摹仿、练习,它是学习书法的必由之路。任何一种艺术,都有其本身固有的法则和规律,都有表现其艺术效果的技巧和方法。因此,在临帖时既要动手又要动脑,特别要注意分析、研究法帖在结字和用笔方面的特点和规律。 本丛书通过将启功先生的临帖作品和古人原帖进行比照排版,使读者能清晰看出启功先生临帖的特点是既忠于原贴的法度和精髓又融入自己对法帖的理解和感悟,从而使读者在学习和临摹古代碑帖时,认真动脑,掌握规律,探寻临帖的方法和技巧。 本分册是启功先生临赵孟頫《胆巴碑》。
赵之谦(1829-1884),字撝叔,号悲庵、无闷、梅庵等。所居曰"二金蝶堂"。精诗文,擅书法,初学颜真卿,篆隶法邓石如,后自成一格,奇倔雄强,别出时俗。篆刻初学浙派,继法秦汉玺印,复参宋、元及皖派,博取秦诏版、泉币、汉镜铭文和碑版文字等入印,一扫旧习,其作苍秀雄浑。在篆刻领域,他全面总结前人经验与成果,广为取法,融会贯通,以“印外求印”的理念与手段创造性地跳出前人的创作模式,开辟了一个柳暗花明、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