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是大乘佛教般若部重要经典之一,共 1 卷, 5000 余字。历来弘传甚盛,为 佛教各宗派尤其是惠能以后的禅宗所重。本书收录历代 15 位 名家《金刚经》书法力作,书风各异,精彩分呈,为广大学书人、学佛人提供一部可临摹抄诵、欣赏研究的完美典籍。 《金刚经》,又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大乘佛教般若部重要经典之一,早由后秦鸠摩罗什于弘始四年(402)译出,共1卷,5000余字。由于此经以空慧为体,说一切法无我之理,篇幅适中,不过于浩瀚,也不失之简略,故历来弘传甚盛,特别为惠能以后的禅宗所重。 本系列字帖共精选历代书家所写《金刚经》墨迹、刻帖近共14件长卷。包括王羲之、柳公权、张即之、苏轼、黄庭坚、赵孟頫、董其昌、文徵明、傅山、雍正、弘一法师、金农诸家力作,同时收录泰山经石峪摩崖石刻作品
《康有为眼中的中国书法史》,近代书法论著,影响中国书法史一代书风,中国书法的美学解读与大成之作。是晚清以来zui重要的书法专著,曾影响了整整一代书风。从问世的那一年起,它就受到了国内外各方面人士的注意。从思想性上说,《康有为眼中的中国书法史》也表现了康有为抛弃陈习、另辟蹊径的进取精神。该书除原有内容外,配有130幅书法碑帖图片,160个完整注释详细讲解。 全书六卷二十章,叙目一篇,各章之间的联系,大致说来,卷一、卷二是讲书体源流的,卷三卷四是评论碑品的,卷五卷六是讲用笔技巧、书学经验和各种书体的书写要求的,全书的涉及面很广,对书法艺术的各个方面几乎都有论述或评价。
《颜勤礼碑》,全称《唐故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上护军颜君神道碑》,是唐代的颜真卿为其曾诅父颜勤礼立的墓碑,自署立于大历十四年(779年)。颜真卿一生写的碑很多,都题有他当时历官的职衔,独此碑只题“曾孙鲁郡开国公”,这是他丢掉官职,被贬为吉州司马期间所写。
碑学与帖学书家墨迹 系列(20种) 梁同书 伊秉绶 何绍基 吴昌硕 沈曾植 曾熙 谭延闿 溥儒 张大千 潘伯鹰 梁巘 王文治 赵之谦 翁同龢 张祖翼 康有为 李瑞清 于右任 沈尹默 吴湖帆 自清代中晚期发端的 碑帖之争 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事件。百余年来,碑学书家与帖学书家以相对共生的方式出现于历史的舞台,碑帖融合发展与碑帖之外的多样取法丰富着书家的风格选择。 近年来 碑学与帖学 又渐成为书法界的热门话题。 碑学与帖学书家墨迹 系列择取晚近碑学与帖学代表性书家墨迹,以重新审视 碑帖之争 ,呈现碑学与帖学并臻发展的面貌,为研究与临习提供第一手的墨迹资料。作品编选注重可靠性、代表性、艺术性、时代性,作品前邀相关专家学者撰有 导言 ,并将书家墨迹与其书论、当时及后世之评价相结合,体现作品文本与文字文本的相互补益。 康有为(1
碑学与帖学书家墨迹 系列(20种) 梁同书 伊秉绶 何绍基 吴昌硕 沈曾植 曾熙 谭延闿 溥儒 张大千 潘伯鹰 梁巘 王文治 赵之谦 翁同龢 张祖翼 康有为 李瑞清 于右任 沈尹默 吴湖帆 自清代中晚期发端的 碑帖之争 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事件。百余年来,碑学书家与帖学书家以相对共生的方式出现于历史的舞台,碑帖融合发展与碑帖之外的多样取法丰富着书家的风格选择。 近年来 碑学与帖学 又渐成为书法界的热门话题。 碑学与帖学书家墨迹 系列择取晚近碑学与帖学代表性书家墨迹,以重新审视 碑帖之争 ,呈现碑学与帖学并臻发展的面貌,为研究与临习提供第一手的墨迹资料。作品编选注重可靠性、代表性、艺术性、时代性,作品前邀相关专家学者撰有 导言 ,并将书家墨迹与其书论、当时及后世之评价相结合,体现作品文本与文字文本的相互补益。 李瑞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