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性:媒介化文化中的表演》 探讨的可能是当今各种表演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在一个由大众媒介和数字技术主导的文化中,现场表演的地位如何? 菲利普 奥斯兰德的这本开创性著作自问世以来,已经推动了一个新研究领域的重新界定。通过探讨现场表演的具体实例,如戏剧、音乐、体育和法庭证言,《现场性》对媒介文化提出了深刻的见解,认为媒体技术已经侵入了现场活动,以至于许多活动根本就不是现场。在这个新版本中,作者彻底更新了他的挑衅性论点,将互联网的影响以及文化、社会和法律的发展纳入考察范围。在解开围绕着现场活动高雅文化地位的最后一些观念桎梏的过程中,这本经典著作将继续塑造公众观念,并就一个关键的艺术困境引发热烈辩论:什么是现场表演?它现在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这本经过整体修订的新版《现场性》是所有
幼儿戏剧教育作为一种多元艺术形式,近年来在幼儿教育界受到特别关注。本书针对幼儿戏剧与幼儿教育结合较多,但是关注文学较少这一情况,特别强调幼儿戏剧的文学要素。全书分为 戏剧基础理论篇 和 戏剧实践运用篇 ;理论篇共有两章,分别为 戏剧的概貌 和 幼儿戏剧 ;实践篇共有三章,分别为 经典戏剧鉴赏与排演 幼儿戏剧鉴赏与编排 幼儿戏剧活动 ,书中既有理论指导,又有剧本赏析,幼儿戏剧改编和排演等实践指导,*后附录部分的经典幼儿剧本是很好的编排参考。本书适合作为高校、大中专院校戏剧课程教材。
从工作坊到剧场的过程中,总有某些东西消失了。 著名戏剧、电影导演彼得 布鲁克说: 在剧场里,我总是犯困。 《西方演出空间简史》这部创新之作对西欧戏剧传统中的演出空间进行了历史描述。大卫 怀尔斯采取了一种广泛的视野,认为戏剧活动既发生在作为 剧场 而设计的建筑中,同样也发生在教堂、街道、酒馆和画廊。他追溯了从希腊罗马直至当下的一系列不同的空间连续性,其中包括在标准的戏剧史中没有涵盖的领域。借鉴亨利 列斐伏尔的文化地理学,本书将戏剧演出定义为特定社会结构的空间实践。这不是一部戏剧文学的背景史。 怀尔斯利用历史材料来解决一个当前的紧迫问题:戏剧演出是在现代建筑师设计的、表面中性的 空的空间 中更好,还是在富有个性的 现成空间 中更好?
哈姆雷特有一句著名的话: 戏剧表演就像举起镜子观照自然。 但是与镜子里的映像不同的是,戏剧中的形象是由真实的物体构成的,其中瞩目的就是人的身体,其在映像的世界之外是独立的存在。在整个西方戏剧史中,有一些时候隐藏在幻觉之后的现实被展示出来。近年来,欧洲和北美戏剧开始唤起人们对其作品中真实元素的关注,即表演者的直接呈现 他们并不创造角色,他们甚至不是演员,而是作为自己出现在舞台上;文本不是由剧作家创作的,而是来自现实生活:有时候演员和表演者(跟观众)共处于真实的环境,其中包含有他们可以直接接触到的真实元素。 马文 卡尔森认为,这些戏剧无论在实践层面上还是在现象学层面上,都构成了戏剧的重大转向,它不再模仿 而这正是自亚里士多德以来戏剧的核心。《打碎哈姆雷特的镜子:戏剧与现实》考察了近当
本书囊括话剧舞台艺术元素,集剧本、创作过程、思想内涵、导演追求、专家评议、以及灯光、舞美、音乐、服装、化妆、演员 经验体会于一体,不惟可读可藏,更可用于专业人员操作,具有实用、指导特质。该剧演出时,如是表述梗概 一曲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深情颂歌一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旗帜上的绚目异彩。1939年6月,全面抗战已进行了两年,大半个中国已沦陷,山西境内的日寇一次次扑向中条山,企图由此越过黄河、长驱直入西北西南,占领全部中国国土。由陕西地方军为主组成的中国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驻守黄河北岸,誓死保卫中条山、保卫黄河、保卫祖国的半壁江山。在艰苦的一场战役中,一群十六七岁、刚刚入伍的陕西 冷娃 ,在完成牵制敌人任务、弹尽粮绝之后, 宁跳黄河死,不作亡国奴 ,义无反顾地走向母亲河一一黄河。他们吹着唢
《中国京剧图史》是一部以文字论述构建历史框架,以大量珍贵图片特别是京剧剧照填充骨肉的反映中国京剧发展史的大型精装彩色画册。全书文字部分约116千字,收入京剧大家、著名演员等的剧照及其他京剧历史图片近2000幅,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现了被誉为“国粹”的京剧艺术海容百川、吐故纳新的发展史和气度雍容、风华绝代的艺术风采,可谓盛世典籍,为光辉灿烂的京剧艺术立一历史存照。
李跃忠编的《演剧仪式与信仰:中国传统开场吉祥戏剧本选校》是对中国传统戏曲开场之吉祥喜庆剧本的整理、研究,能为中国戏曲、民俗学、民间文学等研究提供有价值的研究资料。
本书系对内蒙古40年间(1976-2016),本土原创话剧创作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困境,以及创作的出路,所进行的研究。本书同时对内蒙古60年话剧年鉴,进行了资料收集与整理,因此具有比较重要的参考价值。本书是*本对内蒙古新时期以来的本土话剧创作情况进行总结的专著,并附有创作年鉴,因此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世界 发声教练林克莱特相信,每个人都是 的乐器,拥有充满能量、魅力无限的天然声音。本书是她毕生教学理念的 文字记述, 启发性与实用性,带你体验21节大师级工作坊课程,放松身心,培养呼吸意识,感受声音振动,打开声音通道,关注共鸣,激活唇舌,循序渐进,探寻人声合一的奥妙;助你深入理解语言文字,26个字母分开练,5首俳句逐字读,掌握作者独创的意象发声法,让口头表达兼具技巧美和个性美;教你两套练习操,既可满足日常练声需求,也能在会议、演讲或舞台演出之前提供全面热身。
《戏曲演进史 一:导论与渊源小戏》 ISBN 978-7-5225-1775-9 定价:108.00元 本书为《戏曲演进史》第一册 导论与渊源小戏 。 导论编 统绪、梳理戏曲演进过程中诸如戏剧、戏曲、小戏、大戏、剧种、腔调、声腔、唱腔等关键名词之名义定位,并对戏曲史、戏曲理论史进行了回顾与检讨。 渊源小戏编 辨析唐代宫廷小戏、民间小戏之同源异流的演进路径,及其所促成的或雅或俗、雅俗交化的戏曲演进历程。 《戏曲演进史 二:宋元明南曲戏文》 ISBN 978-7-5225-1776-6 定价:98.00元 本书为《戏曲演进史》的第二册 宋元明南曲戏文 ,厘清宋元之瓦舍勾栏于民间小戏中,孕育出大戏剧种南曲戏文;考辨宋元明南曲戏文 宋元南曲戏文 明改本戏文 明人新南戏 三阶段之表演艺术、唱法唱腔、体制规律及文学成就;并选取《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明改本四大戏文、明人新南戏
本书综述奥尼尔的戏剧成就、奥尼尔生平及研究状况。
《老年大学统编教材:京剧旦角唱腔教程》从老年大学京剧教学的实际出发,按照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原则编排教学内容,力求符合老年人的学习特点,帮助老年学员获得*的学习效果。 《老年大学统编教材:京剧旦角唱腔教程》兼顾京剧知识介绍与唱段研习.分为理论篇、实践篇和欣赏篇三个部分。理论篇主要介绍京剧艺术的表演、音乐、服饰等方面的特点,并分别介绍了老生、老旦和旦角表演艺术的发展过程.以及主要表演流派的特点。实践篇和欣赏篇精选若干经典唱段,每一个唱段按照曲谱、剧情简介、唱段分析的顺序进行编排,力求由点及面,帮助学员更为全面地理解、学习每一个唱段.其中实践篇是教学的主体内容.分别介绍各个板式的京剧唱段,难度适中,易于掌握;欣赏篇是在实践篇基础上的进一步研习.既是实践篇的补充,又可以作为
本书稿是南京大学新文学中心马俊山教授的学术论文自选集。书稿中共收录了马教授从20世纪80年代起至今撰写的23篇学术文章,主要涉及中国早期话剧研究、著名话剧作家作品研究、中国当代话剧研究、中西戏剧比较研究等,体现了作者对中国话剧历史与传统、现状与问题的深入思考。
本书从文化地理学、民族音乐学、音乐形态学、语言学的角度,分析淮河流域音乐本体特征,探寻实证方法下唱腔与语言的关系,探讨自然、人文与音乐之间的潜在联系与互动,阐释淮河流域戏曲音乐文化的基本特质。认为淮河流域戏曲音乐文化区可分为三个文化亚区,各亚区戏曲文化既有自身个性,又有一定程度的共同性,正是这种共同性,支撑起了淮河流域戏曲音乐文化区概念,揭示了淮河流域戏曲音乐文化的过渡性与融合性的基本规律。
由乔光辉著的《明清小说戏曲插图研究(精)/东南学术文库》以明清小说戏曲的插图为研究对象,试图将美术、文学与文化打通,以图证史,寻求古典文学与美术史研究的新视角,由探讨明清小说戏曲插图与文学文本的关系,尝试开拓小说戏曲研究与美术史研究的新领域。本成果共六章包括三大板块:理论篇、地域篇、个案篇, 章对既有理论与方法进行梳理与反思,寻求文学插图学研究的理论支撑;第二至六章提供了诸多具体的研究案例,无论是否成功,皆可作为后来研究之借鉴;附录对古典小说戏曲的插图本进行了详尽地统计,提供了丰富的明清小说戏曲插图本文献资料。 书稿属于较早从事小说戏曲插图研究的成果,属于交叉学科,诸多问题均为 提出。如 章借鉴古典形神论与互文性理论研究插图,提出化时间叙事为空间叙事的四种模式。第二章研讨金陵
歌剧是一门完整地将音乐、戏剧、舞台美术、舞蹈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被称为“音乐艺术皇冠上的明珠”。本书分为六章,包括歌剧的产生、歌剧的风格流派、歌剧的艺术特征及价值、西方歌剧艺术的发展沿革、中国歌剧艺术的发展沿革、中国歌剧表演的民族特征、歌剧的表现形式以及歌剧的舞台表演等内容。 本书追溯歌剧历史,探索经典歌剧艺术,欣赏与感受歌剧的无穷魅力,旨在借鉴西洋歌剧的艺术精髓,凸显中国歌剧的民族个性,提升国民的艺术素养,是音乐爱好者、普通大众增加歌剧常识、了解歌剧魅力的有益读物。
董健,南京大学原副校长、我国著名戏剧学家、文学史家、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荣誉资深教授。本书稿精选了四五十篇学术论文,从多方面展现了多位学者对董健先生的学术研究、戏剧教学、为人处世的深入分析,比如现当代文学史研究、中国话剧研究、戏剧教育观与戏剧意识研究、戏剧理论与戏剧美学、对于董健先生其他文体创作的研究等,对深入、全面、系统地认识董健先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也体现出学术同行、门生弟子对他的怀念之情。
舞台扩声与音响创作的主要手段是拾音和调音以及放音,它既是扩声设备的使用和操作,又是音响艺术的创作。音响创作是从摆放话筒开始的,话筒放置是否合理、是否有创造性直接影响舞台演出效果。因此必须了解话筒的性能、舞台的声学环境、声源特点、演出节目的风格和表演特点。对于调音台、功放等的各项功能的了解并不困难,但是在使用和操作过程中必须了解有关电学和声学知识、音乐和文艺表演知识,以及观众的听音心理。舞台扩声不同于录音,它是时间艺术,在演出中没有回旋的余地,因此音响师除熟练地操作设备外,必须有预见性和应急处理的能力,这些实际能力完全靠实践经验的积累。
孙光言主编的《中国舞等级考试教材(第7级儿童)》是将中国舞蹈的知识性、训练性和娱乐性结合起来,力求符合幼儿、儿童、少年和青年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强调舞蹈训练的科学性、系统性、全面性以及舞蹈风格的民族特色,在促进幼儿、儿童、少年和青年的身心健康成长的同时,达到中国舞蹈启蒙和普及教的目的。 教材配有伴奏乐曲,为能辅助舞蹈训练并使之具有中国风格和年龄特点,我们要求乐曲结构完整、节奏鲜明、旋律性强。希望在舞蹈训练的同时,能对学生进行初步的音乐知识教育,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和对音乐的兴趣。
本书集结了新近发现的1935年至1955年石挥发表在《文汇报》《大公报》《侨声报》《玲珑》(新加坡版)等中外报刊上的剧艺漫谈、影坛笔记、剧本、散文、书信,以及手稿、档案等多达125份,配以近百幅罕见的生活照、工作照、剧照、海报、节目单、漫画等。编者历时近三载,为穷尽史料搜遍海内外大小图书馆和档案机构,为更完整地呈现石挥生命轨迹与心路历程补充了极为罕见的一手资料。 其中,以图片形式展示的6期《戏剧报》副刊 艺术生活 呈现出一个意气风发、视野开阔的青年石挥。长篇杂文《天涯海角新篇》《海阔天空》钩沉往事、探寻家史,于笑谈间透露出更多关于石挥和那个时代的秘密。与美国朋友的9封书信则力图从外部视角针砭时弊。《石挥随笔:拍〈鸡毛信〉时的几件事》也许是石挥电影拍摄散记中写得*为精彩的一篇。本书对石挥年谱进行了
《余叔岩“十八张半”唱腔浅析》,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有关唱腔的基础知识、余氏唱腔浅析、曲谱符号说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