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通史(套装上中下册)/前海戏曲研究丛书》通过古代戏曲与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关系,探索一些戏曲发展的规律,为今天的戏曲理论研究与舞台实践提供借鉴、思路。全书共分为四编十三章,从 戏曲的起源与形成 北杂剧与南戏 、 昆山腔与弋阳诸腔戏 、 清代地方戏 较为清晰的勾勒了戏曲艺术发展脉络,既有对民间戏曲的重视与张扬,也不忽视文人戏曲和宫廷戏曲的价值与意义;既有对剧本文学的考辨论述,也深入涉及舞台表演各个环节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本书是罗周的第一部著作,内容丰富、厚重,包含《缀白裘》戏曲编剧法研究、创作谈、提纲札记以及代表剧目剧本。本书既包含被多次搬演于舞台的戏曲剧本,还有作者多年来的编剧经验总结,具有很好的借鉴价值。
《中国古代戏曲叙事理论史》基于中国传统艺术立场,界定了 中国古代叙事 概念,明确了 中国古代戏曲叙事理论 的基本要素,对中国古代戏曲理论史上关于叙事的史料进行了全面挖掘。在前人理论史书写方法的基础上,探索了以历史为主与以逻辑为主相结合的理论史撰述方法,分别对中国古代戏曲叙事理论的历史发展以及理论内部基本要素的逻辑演变进行梳理。在阐释理论的同时将其回归到历史发展实践中,从社会发展、戏曲体例变化、戏曲创作以及古人戏曲观念的发展等方面探寻了叙事思想发展背后的历史实践。
百年身、千秋笔、儿女泪、英雄血 作者认为,戏,是诗、词之后 中国 的抒情方式,蕴含着中国人特有的认知、思维、记忆、表达和交流、互动的方式。本真意义上的中国戏,要从中国戏(以京剧、昆曲为代表)的可追寻处(可听、可看处)讲起,而非停留在文学史和戏曲史中以文字钩沉;要突破舞台上占支配地位的西方戏剧理论范式,用戏曲自有的语汇去理解它的独特之处;要突破艺术和娱乐的狭义层面,从社会史和文化史的广阔空间,理解它何以成为中国人生命的组成部分。 为当代读者讲中国戏,不仅仅是一种知识和文化的普及,更是为了唤醒一种久远的文化记忆,寻回我们失落已久的文化认同。
本书通过历史上人们对 霓裳 的认识与转变(包括实际应用),来勾连从神衣到舞衣,再到戏衣的演变过程,以及本质上作为舞衣的戏衣在民间与官方的两个传统。无论是从歌舞服饰装扮的层面,还是从官、民分野的视角,都无法割裂戏衣与传统服饰在款式、制度、工匠制度、社会劳动分工以及制作技艺等复杂因素间的密切联系。本书通过比较广泛的社会考察实践、考古发掘资料及历史文献记载等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本书记录了中国知名音乐剧制作人李盾的音乐剧故事。全书共分为三部分,部分讲述他开始制作音乐剧前的人生阅历及对于音乐剧的酝酿;第二部分以其一系列中国原创音乐剧作品串起他的音乐剧故事,通过台前幕后的生动讲述,还原了其原创音乐剧的制作历程,也侧面反映了中国原创音乐剧的发展;第三部分收录了李盾对于音乐剧制作、音乐剧教育的所思所想。如何站在世界中心,讲好中国故事?李盾通过带领读者进入他的音乐剧世界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姜涛导演笔记:实践斯式体系的教学与创作》作者将自己对教学与创作问题的思考整理成文,其中有的是阅读斯氏体系的体会,有的是关于导演教学的思考,有的是关于导演创作的记录,有的是阅读文章后写下的心得。 《姜涛导演笔记:实践斯式体系的教学与创作》先记录表演练习,通过表演练习进行训练,再通过对这些练习的分析,总结出一个又一个表演的基础元素。许多有关表演创作与训练的概念以及表演元素的理论内涵,都隐含在了表演本身与做练习时师生们的讨论当中。 《姜涛导演笔记:实践斯式体系的教学与创作》对导演和表演专业的学习者会有帮助。
本书作者通过我国话剧历史的回顾,通过多篇纪念我国戏剧前辈的文章,通过对新时代以来许多重要演出的评论和对多位话剧艺术家论著的评介,对我国话剧进行了历史的、全局性的、通盘的研究和思考。近几十年来,更联系对我国传统戏剧的研究,联系境内外、国内外戏剧交流中涉及的新的戏剧品种进行研讨,并以研讨中新的课题丰富了我国戏剧教育的内容。虽然我国目前戏剧发展处于盛况中,但仍需要深入的研究和思考。本书稿对戏剧研究和爱好者有着一定的学习参考价值。文章内容饱满,条理清晰,对我国话剧事业的发展与研究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这是一本讲述如何制作戏剧演出的应用性书籍。全书共分为五部分,一部分是导论,这部分介绍戏剧制作的含义;第二部分是戏剧管理概述,包括艺术管理、戏剧管理和演出行政管理等内容,主要阐释艺术和管理的含义;第三部分是筹备戏剧演出,包含戏剧演出的发起、策划商业演出、编写策划案、演出立项、组建剧组、编制制作预算、组织艺术创作等内容,阐述筹备戏剧演出需要做的管理工作;第四部分是剧目制作,包含舞美制作管理、进场前的准备、舞台合成及彩排、歌剧制作、演出运营等内容,阐述剧目制作的方式方法;第五部分为演出市场营销,包括演出营销管理、演出信息传播和票务销售等内容,阐述如何将演出剧目推广出去。
本书所收二十一篇论文或创作,从学术与表演艺术双重角度,完整呈现 折子戏 的历史脉络、社会背景,以及舞台演出等各個面向。 本書分为三大部分:概念总论、历史文献,以及表演艺术。 概念总论部分,定义何为 折子戏 ,考证折子戏之起源与演变,并由剧本、行当表演、美学等特质厘清折子戏与全本戏之别。此部分共计收录二篇文章。陆萼庭《折子戏的光芒》和曾永义教授的《论说 折子戏 》。 历史文献部分,由具体折子戏出目的文献爬梳考证,进一步展现折子戏的特征与价值。此部分共計收录七篇文章。吴书荫《昆曲奇葩折子戏 谈昆曲剧目的抢救和传承》、周秦《折子戏与昆曲遗产的保护传承 〈昆戏集存?甲编〉前言》、王馗《昆曲身段谱提要目录》、吴新雷《昆剧折子戏〈十面〉的源流演化》、华玮《新发现的〈铁冠图?白氏尽节〉》
本书全面系统地研究了京杭大运河与戏曲文化之间的关系,不仅追溯了运河沿线各类戏曲剧种的起源与发展脉络,还考证了相关戏曲文献、文物及实物史料,既有全局观念又有本土关怀,蕴含着历史书写与当代表达,有利于拓宽京杭大运河与戏曲研究的学术视野,推动理论创新。此外,本书对京杭大运河沿线戏台、会馆存续状态的调研,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的梳理,以及对重新建立当下京杭大运河与戏曲文化新链接的对策与建议,可以为相关部门制定传承保护政策提供参考和借鉴,助力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活态传承与发展。
《演员行动实用宝典:英式表演训练法(套装全二册)》是英国演员训练法的两本专业书籍《选择行动动词 如何选及如何用》与《行动 演员的同义动词词库》的合订本。 《选择行动动词 如何选及如何用》聚焦于 选择行动动词 ,这是演员在排练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项技术。它使剧本的每个瞬间或每个思想都充满目的,从而让排练富有活力、使演出生动鲜活。 选择行动动词 可以让你通过研究剧本并作出最初的行动动词选择;运用声音和身体执行你所选择的行动;运用声音和身体执行你所选择的行动等几种方式,发现并发掘身体与声音的能量、幅度(范围)、变化以及表达的清晰度。 《行动 演员的同义动词词库》是一本行动动词的同义辞库,演员可以用它来推敲与完善行动的选择,直至找到恰当的行动,赋予每句台词生命。 选择行动动词 是一项
《程砚秋画传》,周庆富主编,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程砚秋画传》课题组统筹编撰,由文化艺术出版社于2024年10月出版发行。2024年是程砚秋先生诞辰120周年。程砚秋是杰出的京剧旦行表演艺术家,京剧程派艺术的开创者。他自幼接受传统梨园幼功训练,是京剧表演传统最忠实的继承者,又以艺术天赋和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创造性的艺术实践超越了传统,立足于传统戏曲完备而严整的美学体系与艺术积累之上,创建了京剧程派艺术,将京剧的表演艺术推上了新的高度。本书分 评传 画传 年谱 附录 四部分,图文并茂,制作精良,并配置部分珍藏的音频文件,全面、系统、清晰地展示了程砚秋先生的人生经历与艺术成就。
本书为北京舞蹈学院70周年校庆系列丛书,该书是从事舞台美术30余年的任冬生的舞台设计笔记。本书首先讨论了舞台空间创作、舞台设计师概念、舞台视觉设计过程以及科技催生下的舞台视觉之个人见解。随后,结合实际作品从传承与再现、重塑与解构、光影与表达、融合与探索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分享了个人艺术创作中意向与空间的表达以及如何实现舞台视觉的呈现和延展。
一台戏是如何做出来的?翻开本书,你将走进英国国家剧院,身临其境地经历一台戏诞生的全过程!戏剧不只是表演。一台戏从创作到排练、从制作到演出的过程,是剧作家、导演、演员、设计师、制作团队等不同分工的脑力激荡与身体力行的合作。本书以独特的场景对话形式,图文并茂、生动清晰地展现了戏剧的历史进程,戏剧创作、制作的流程,兼具知识性、趣味性和挑战性中,丰富的细节和精彩多样的场景变化让读者仿佛与台前幕后的艺术家、能工巧匠乃至评论家面对面,一起展开头脑风暴,亲自参与一台戏的创作! 本书围绕英国国家剧院出品的《战马》《弗兰肯斯坦》《深夜小狗离奇事件》《一仆二主》等世界名剧的创作历程,真实再现了从剧作家迸发创作灵感开始,到导演与设计师确定布景、服化道、灯光、音响的设计方案,并由制作团队实现在舞台
《边走边说 张曼君导演艺术》是中国戏曲学会 当代戏曲艺术家创作经验 丛书(第一期)中的一本。张曼君是当代很重要的戏曲导演,多次获文旅部文华大奖、文华导演奖、中宣部 五个一工程 奖。创造了很多艺术经典,指导的剧目种类横跨京剧、湘剧、评剧、川剧、河北梆子、秦腔、锡剧、昆剧等多个剧种。张曼君在导演艺术上很有自己的主张,为原创戏曲缔造 一剧一格、一戏一品 的艺术特质。本书是其对半个世纪实践的总结。
本书以清代宫廷戏曲为研究对象,内容涉及戏曲文本、礼乐制度、舞台艺术、作家、演员、观众接受、改编流变等诸要素。本书采用编年史的著述体例,从整体上梳理了自清世祖顺治元年(1644 年)至逊帝溥仪离宫(1924年)近三百年间宫廷演剧活动资料,将清代重大的礼乐、文化、政治、文学事件与宫廷戏曲史料一同系年,将宫廷戏曲放在大的社会背景和戏曲史长河中进行定位,直观地展示宫廷戏曲发展的盛衰变化,尽可能立体化、全方位地展现清代宫廷戏曲的整体样貌和丰富形态。
全新修订版共收有关京剧知识的条目4300个。分为行当、音乐 声腔、声韵 念白、行头、化妆、脸谱、砌末、基本功、表演程式 特技、龙套调度程式、戏班行科 戏箱 扎扮 检场、后台班规 演出习俗、演出场所 团体 科班 戏校、流派、历史、术语、谚诀、著作 期刊 电影、人物、剧目等20个部类。 各部类条目的排序基本按照艺术规律和操作程序编排。流派、术语、谚诀、人物和著作 期刊 电影中的著作 期刊部分依笔画排序。 除总目与分类目录外,书后附有全部条目的汉语拼音索引,以便检索。 所设流派部类,有帮助读者鉴赏、评析的作用。所收均是众所公认的艺术流派。在京剧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早期艺术家还有许多,而其时并无流派之说,只能付之阙如。故只收录了47个流派。 所收历史条目,为京剧形成前后产生的事物与专用语,其中以京剧形
大型原创歌剧《红河谷》故事情节可歌可泣、音乐组合大气磅礴、舞台呈现独具匠心,艺术家们表演精湛,情感厚重而震撼,是民族风格的歌剧精品,是近年来中国歌剧中的一部上乘之作。故事以20世纪初的西藏为背景,演绎了汉藏儿女生死相依的爱情故事和并肩抗战的英雄传奇。面对英国人的侵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纯朴人民同仇敌忾,最后以惨烈的代价保护了这片土地。 该剧由中国歌剧舞剧院与歌唱家殷秀梅、电影导演冯小宁联合创意,孟卫东担任作曲,陈蔚担任总导演,姜金一担任指挥,刘科栋担任舞美设计,殷秀梅、魏松、于爽、金郑健、陈小朵等歌唱家担任主要角色,中国歌剧舞剧院歌剧团、舞剧团、交响乐团近二百名演员联合演出。本书将其首演剧本、乐谱、演出剧照、主创团队、演出场次及获奖等结集出版,让优秀作品得以流传,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传统戏剧图像志》(全十卷)是浙江音乐学院戏剧学研究所申报、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编号21BB028)的最终成果,入选 十四五 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2024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由前言、综述、戏曲的渊源、北曲杂剧、南戏传奇、近现代地方戏概述、戏曲舞台美术、戏曲演出场所、戏曲与民俗、戏曲与传统美术、中国戏曲中外文化交流等22章及中国传统戏剧大事年表、参考文献组成。全书十卷,图片7595张,文字70余万。全书用图像反映中国传统戏剧的历史风貌,辅以文献资料揭示中国传统戏剧形成、发展的客观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