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东南地区的上党梆子作为山西省四大梆子之一,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发展历史,从原来的 土戏 到如今的上党梆子,取得极大的发展变化。 本书结合上党梆子传统舞台题壁及目前上党梆子演出情况,对上党梆子传统戏的继承、发展进行分析。同时对上党梆子20世纪以来演出的新编历史剧、现代戏进行梳理,并分析了上党梆子演出面临的困境。 上党梆子作为地方剧种,对其进行系统研究可以为其他地方剧种的研究起到一定的启示借鉴作用。
这是一本用于演员排练的戏剧游戏书。本书收录了77个游戏,作为导演带领演员确定和深入剧作文本世界的有效手段。书中以剧目的体裁为切入点,根据写作风格的特殊性对表演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探索方法,借助声音和音乐帮助演员创造剧本中的世界,使排练变得积极、投入、严谨而富有情趣。本书最后亦提供索引,按照能力要求、合作形式、创作方式等给游戏分类,所有这些游戏都是提升演员创造力、团队凝聚力的法宝。
著者简介 肯 丹西格(Ken Dancyger),现任教于纽约大学电影与电视学院。著有《广播剧写作》(Broadcast Writing)、《全球编剧》(Global Scriptwriting)、《导演思维》(The Director s Idea)、《电影与视频剪辑技术》(The Technique of Film and Video Editing)等多部优秀教材。 杰夫 拉什(Jeff Rush),美国天普大学电影及媒体艺术系教授、艺术硕士导师。 译者简介 易智言,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电影硕士。回国后在台湾 中央电影公司 担任制片策划工作,也担任电视广告导演,曾获得时报广告奖。他执导的《寂寞芳心俱乐部》《蓝色大门》等多部电影,获得观众和影评人的高度赞扬。 黄志明,台湾东海大学外文系毕业,资深电影人。曾担任《赛德克 巴莱》《海角七号》《爱》等多部著名影片的制片人。 林智祥,台湾东海大学外文系毕业,曾担任《双瞳》等影片副导演。
。。。
。。。
“动物表演”是一种处于边缘状态的艺术,有人把它归于杂技史的范畴,有人把它作为戏剧史的附庸。本书把它当做独立的文化事象加以探讨。 本书总结了动物表演史的五个阶段:以动物自我娱乐和人类开始模仿动物、驯化动物为内容的动物表演初始阶段;以汉唐宫廷为主要舞台、以兽类厮杀为主要形式、以恢弘酷烈为审美旨趣的大型动物表演阶段;以宋元市井为演出场所、以禽鸟竟技为主要特色、以优美亲和为欣赏动物动机的中型动物表演阶段,以明清江湖为活动背景、以虫蛙鸣斗为主要技能、以流浪分散不演出特征的小型动物表演阶段;当前动物表演的现状与思考。 本书旨在系统论述动物表演艺术的发展史,同时唤起人们对于文明重新加以考量:究竟什么是文明?征服动物是文明,抑或解放动物是文明?
本书由梅兰芳纪念馆经过整理发掘大量珍贵照片和资料编辑而成,记述了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辉煌的舞台人生。书中通过大量图片准确传神的展现了梅先生精湛的艺术,真挚的爱国热情,以及温馨平实的生活情操,为海内外众多京剧爱好者奉献了一辑珍贵的图片资料,同时也为戏曲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中国儿童文学博士文库”丛书共21本,包括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和浙江师范大学中国儿童文学专业五位博士生导师王泉根、梅子涵、曹文轩、朱自强、方卫平的理论专著以及2000年至2017年即新世纪以来培养的十六位 儿童文学博士的博士论文。“中国儿童文学博士文库”集中展现了新世纪以来中国儿童文学学科发展的重要学术成果,正本清源,以专业的学术理论姿态解答当下儿童文学、童书出版及青少年阅读中的问题与困惑,以理性之光为青少年儿童的阅读未来保驾护航。纵观“中国儿童文学博士文库”,既可以从中看到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崭新面貌,也能够理解到儿童文学艺术的深邃核心,还能够了解到中外儿童文学的发展异同与儿童文学的跨学科发展,视野开阔、角度多元、内容扎实、资料丰厚、辨析通透,充分展现出新世
莎士比亚,英国文艺复兴时期 的剧作家、诗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他是一位 也可说 后的伟大戏剧诗人,是有史以来全世界 的文豪。《罗密欧与朱丽叶(译文名著精选)》选择《罗密欧与朱丽叶》、《驯悍记》、《第十二夜》和《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四部以爱情为主题的 剧作辑为一集,配以约翰·吉尔伯特爵士(Sir John Gilbert)的全套经典插图,以飨读者。
《听戏曲故事:耳熟能详》一书主要讲述了中国戏曲史上由名著改编的、古典的、近当代创作的经典戏曲故事。原来故事还可以这么讲,番外篇的创作空间请青少年读者们尽情发挥想象力创作属于自己的故事吧。
本书乃上海戏剧学院承办的2007第四届国际小剧场戏剧展演论坛的成果,参加本次展演的计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九台剧目,国外的有日本的《狂人教育》、德国的《股市反弹》、意大利的《长椅冥想》等,的有香港的《两条老柴玩游戏》、北京的《圆明园》、上海的《哈姆雷特,那是个问题》、《清明上河图》、《清凤与婴宁》、《爱与恨》等。所有这些剧目都不同程度地表现了小剧场戏剧极大的先锋性和实验性,函括了对于我们身处其间的世界的深入探索,对于人们的精神世界的开掘。围绕这些涵义丰富、表演精彩的剧作以及小剧场这一戏剧形态本身,甚至衍伸至教育戏剧、先锋戏剧、表演工作坊以及相关问题,众多研究者提交了自己的研究心得。
本书是熊佛西的话剧代表作选集,收录了《上海滩的春天》《过渡》《青春的悲哀》等剧本。《上海滩的春天》讲述了民族资本家王子明,在 夕犹豫是否要离开上海, 终在对上海和对自己一手创办的企业的不舍,以及子女的劝说下留在了上海; 他在政府的扶持下,克服困难,使工厂获得了新生,但仍对社会主义改造有顾虑、有抵触,后通过儿子参军和“五反”运动受到教育,主动申请公私合营,投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故事。
本书是“高博士现代汉语方言丛书”中的一本,书中精选了漳州闽南地区比较有代表性的6出歌仔戏剧目,包括4出独幕歌仔戏和2出闽南语诗词歌仔戏。戏文的对白、唱词使用的都是地道、纯正的闽南语土语俗词、谚语、惯用语,所有方言、俚语、土字、俗言均用汉字表示,并标注了 音标,再配以闽南本土音乐进行吟诵歌唱,把剧情主题、细节、人物性格特点等表现了出来。每出戏文均附有“词语简释”,对其中的难语生字作了简明扼要的说明或解释。通过本书的阅读,读者不仅可以了解原汁原味的闽南歌仔戏,还可以进一步了解漳州的戏曲和文化。
明清之际,戏曲不仅仅是表演艺术,它还是一种可供案头阅读的文本 样式。明清戏曲序跋的出现与发展,成为了解中国古代戏曲史的重要线索 。 李志远所著的《明清戏曲序跋研究》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深入探讨 明清戏曲序跋的生成、形态与特色,并将它在明清时期戏曲理论批评中的 独特贡献和意义予以定位。在序跋与明清戏曲论著、评点的对比中,作者 得出一系列颇富启发性的结论,使我们不仅更为真切地认识戏曲序跋在明 清戏曲理论批评中的地位与作用,也更为深刻地理解中国古代戏曲理论批 评的民族特色。 《明清戏曲序跋研究》适合对明清戏曲感兴趣者及相关研究人员阅读 。
美国20世纪戏剧泰斗尤金·奥尼尔剧作中频现的爱的主题一直是戏剧评论的焦点。而众多的评析多流于针对其爱情主题和爱情观的某个侧面或某个因素的探讨,并没有对其所有作品进行较系统和全面的专题论述。其中《悲悼》等几部作品长期受到评论家诟病,被认为没有正常的爱。 郑飞著的《尤金·奥尼尔爱的主题研究》着眼于对尤金·奥尼尔几乎所有作品中体现的爱的主题的探究,系统且综合性地分析奥尼尔“爱的主题”,从正常爱的角度来评析奥尼尔每个时期的剧作,以期找到现实生活中的奥尼尔和理想状态下的他对爱的不同理解和阐释、沉思和创见,找到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奥尼尔对爱的理解的蜕变过程。在分析奥尼尔各时期作品的同时,特别是对《悲悼》三部曲中包含的爱的内涵进行深入挖掘,以及与古希腊悲剧《奥瑞斯提亚》三部曲进行的全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