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小京(作者本名孟丹峰)是中国戏剧评论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匿名剧评人,其身份长期保持神秘,以独立、尖锐的评论风格引发行业关注。匿名写作十二年,坚持自费购票、独立发声,拒绝行业潜规则,以 敢揭不足 的批判性视角著称 。剧评语言直白犀利,如批评《人民公敌》中导演对文学性的误读导致演员沦为 耍宝工具 ,或指责《玩家》将 京味儿戏剧 符号化 。部分评论被认为 偏激 ,甚至被质疑为 骂人拍砖 ,但其坚守真话的态度仍被部分从业者视为戏剧批评的清醒声音 。《北小京看话剧》系作者首次结集出版剧评,收录了她自2012年初至2023年年底十二年间的265篇剧评,共计50多万字。
一部完整记录从话剧诞生到新中国成立剧场艺术发展进程的演出史。 还原真实演出现场,撷取珍贵演出评论,钩沉详实剧目内容。 填补影像资料空缺的的50年中国现代剧场演出实况。 重现那些过去了的剧场时光碎影,重温中国话剧艺术家们的生死誓言与行动。 著名戏剧理论家谭霈生先生作序 全六卷倾力呈现。
艺术作品,最能鼓荡人心的是戏剧;现代戏剧的主流是话剧。话剧跟中国社会有什么关系?话剧跟普通人生有什么关系?话剧是如何植入中国本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它有什么不为人知的光鲜可爱、怪诞生猛之处,有什么秘而不宣的制作秘笈,使它能在过去对中国社会人生发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在现在能对知识精英阶层提供源原不断的创造灵感,对文化大众产生持久的艺术魅力。并使普通民众保持强烈的好奇心,一睹为快?作者带着这些疑问在中央戏剧学院修习多年,执教多年,自以为有所领悟、于是发而为文,写了此书。为使阅读赏心悦目,特意配图数百幅。读书少的看图,读书多的看字,读书不多不少的图文并茂看,不亦乐乎。 该书将重要事件、人物、代表性作品融为一体,全方位审视中国话剧史的发展进程,史论结合,图文并茂,表达了作者个性
汤逸佩主编的《新潮演剧与话剧的发展》是学界关于“新潮演剧”新的学术成果,从话剧发展史角度来讨论“新潮演剧”。 早期话剧在新潮演剧运动中诞生,集当时各种戏剧创新诉求于一身,同时它与西方戏剧有渊源关系,可以说是新潮演剧的先锋,是真正意义上的新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话剧的诞生,不仅是清末民初新潮演剧运动的重要成果,也是中国戏剧进入现代的主要标志。在中国话剧发展 ,“新潮演剧”的出现有其必然性,而且对当下话剧发展方向产生了很大影响。 全书辟为三部分:新潮演剧与话剧的发生,新潮演剧与现代剧场的兴起,中国话剧的发展。由此延伸的问题有:中国话剧的起点、开端与诞生,戏剧与文化、话剧与戏曲的关系,概念、命题的辨析,史料的开掘和补遗。既有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亦有对当下问题的思考。
本书收录荀慧生剧目19个,包括《绣襦记》《扬州梦》《婚姻魔障》《钗头凤》《回龙床》《荆钗记》《勇节图》《代夫媒》《元宵谜》《妒妇诀》《柳如是》《护花铃》《平儿》《晴雯》《痴情妇》《西湖主》《双妻鉴》《慎鸾交》《埋香幻》等。这些剧本基本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新编剧目,选自荀慧生家人捐赠给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的手抄剧本,挑选原则是专门为荀慧生创作、演出的未出版过的完整剧本。其中《钗头凤》《元宵谜》《绣襦记》《晴雯》等4种与已经出版剧本重复,但是较之已经出版的剧本,这些剧本版本更早,关目、曲白均有较大不同,对于研究荀慧生剧目改编发展有的文献意义。本书所收录剧目是荀派剧目经典遗存,填补了出版空白,为研究荀派艺术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此外,这些剧目的出版亦有现实意义,对于荀派剧目的复排、传承,
20世纪上半期,一种全新的外来戏剧样式——话剧,登堂入室,逐渐成了中国本土戏剧的主流样式。在传统文艺当中,话剧的成就不算 ,但影响力却无可比拟。正因为如此,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大革命时期、三四十年代的抗日战争时期、六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时期,甚至在80年代的改革开放时期乃至当下,话剧都是思想文化领域的主力。在学术研究领域,由于民国话剧史料的整理出版严重滞后,早期话剧史的研究一直徘徊不前,无法走向深入。甚至一些基本的问题,诸如话剧史的开端问题、早期话剧剧本的问题,仍然纠缠不清,遑论其余。《民国话剧史料汇编》( 辑)采用影印的方式出版,重新编制目录,所收录的每一部文献,均请专家赵骥撰写导读文字。并请赵骥撰写了学术性很强的自序,近2万字。《民国话剧史料汇编》( 辑)共收录了18部民国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