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是朝阳艺术,这是大家都认可的事实。自从20世纪80年代初音乐剧这轮旭日在我们这个东方古国地平线上喷薄而出、冉冉升起,至今已经20多个年头了。中国音乐剧艺术从无到有,音乐剧从业者队伍从小到大,音乐剧场由冷转热,使业内同行与广大观众渐渐感受到它的温暖、热情和微型机勃勃的朝阳气息。 收入本集中的文字,相当一部分剧目评论,主要是创作评论,大多是观看某部剧目首场演出之后报刊编辑部之约而写的急就章,也有一些是根据参加剧组召开剧目创演座谈会的发言而写的。 本文集,在程度上记录了作者为音乐剧疯狂的心中历程。
《任中敏文集:教坊记笺订》是研究唐代音乐文艺很重要的历史文献之一,然流传至今仅为残本,任先生搜集多种材料,对《任中敏文集:教坊记笺订》的作了全面的笺订,特别是对于有唐一代的乐调留存、乐工状况、音乐制度等,均做了开拓性的研究。
本书介绍了中国古代戏曲艺术,具体包括先秦时代、秦汉时代、宋金杂剧、宋元南戏、恢弘元曲、明代戏曲、清代戏曲等。
《皖江文化与中国现代化丛书》涵盖了文学、历史、哲学、艺术、宗教、经济、教育、文化、学术史等诸多学科门类,囊括了安庆历史文化的方方面面。它们既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教材,也是宣传安庆的一项文化工程。《安庆戏剧文化》(作者王平)是该系列之一,包括了安庆戏剧与民俗文化及民歌谣曲、扬州徽班与徽班进京等内容。
1990年,为了弘扬民族文化、振兴京剧艺术,文化部举行了纪念徽班进京二百周年盛大演出活动。各地京剧院团纷纷进京献艺,一时间你方唱罢我登场,首都戏曲舞台上可谓名角荟萃、流派纷呈、争奇斗艳、蔚为大观。值此之际,中国戏剧出版社也出版了一套”戏曲流派艺术研究丛书”,旨在对京剧流派表演艺术进行评价和总结。正如丛书的出版前言所说:“我国戏曲艺术的发展历史培育了艺术流派,反之,艺术流派的竟芳争妍和春华秋实,又丰富和充实了戏曲艺术的宝库。因此,从各种各类艺术流派的研究入手,将会是继承戏曲的传统艺术经验,总结表演艺术体系,探索戏曲美学的有效途径之一。
徐城北的“说戏”是有来头的。自幼跟祖父瞧戏,又出身记者世家,多与梨园名角耳濡目染,虽无心插柳,却又命中注定在专业剧团当编剧搞研究,一干15年。写过剧、论过戏、出过专著,但如同人们称他“城北徐公”,并不因其貌得名一样,他的杂(涉猎广泛)、散(散论闲文)、玩(把玩品味)成就了他的非专业写作,更多了读友。于是一发不可收,越发信手拈来,在若干“三部曲”后,开始“五指连弹”。这不,就有了被他称为私人记忆的5本“说戏”。其实,书中不只说戏,也说人说事儿,这或许正是读者想看到的。 徐城北的“说戏”是有看头的。他居然将京剧与粤剧,张火丁与红线女,谭鑫培和于魁智,袁雪芬、袁世海?????都当作“夜明珠”串在了一起,还就此聊起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当然也免不了说一些大剧场和小园子、演员的挣钱与读书
作者运用丰富的文献材料和大量京剧实践知识,详细叙述了京剧的起源、发展、流派、唱腔等问题,还细致讲述了京剧舞台布置、演员角色、京剧行头、京剧使用乐器等,可以说,本书记叙了关于京剧的方方面面,是一部关于京剧的“小百科”。本书稿以作者张永和曾出版过的《京剧艺术一知谈》为底本,删减了“票友大赛”“传统京剧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三大文化工程”等部分内容。
本书简练地介绍了我国戏剧的起源、形成和各个时期的发展,对中国戏曲发展作了通史性的探讨和总结,尤其是对中国戏曲声腔的三大源流——昆曲、弋阳腔、梆子腔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梳理。而历史上重要作家、作品,材料翔实,评价公允,见解独到;作者密切联系舞台演出实践,注重实际调查,改变了过去研究方法上只重考据和文采的偏颇,因此本书有的放矢,切合实际,是一部经得起考验的戏剧简史。
吕剧是山东省的主要地方剧种,由花鼓、小曲和杂调组成,同时吸收了梆子腔、京剧等戏曲和山东琴书的艺术成分,并以其简朴的唱腔和婉转的曲调,在山东地区广为传唱。《吕剧/阅读中华国粹》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带领广大青少年去认识、了解该曲艺。全书共分八章,内容包括:吕剧的诞生、行当与剧目、唱腔、乐队、曲牌、丰碑、经典剧目等。
理论论争研究是古典文学批评中一种相当常见的方具,以其具有激烈的理论交锋与动态的观念演进而为治理论史者所重视。在明代,尤其明代中后期戏曲理论批评论争的激烈辩驳与论争往复,是古典文论好辩明真的审美理想在戏曲领域的自然渗透。明代戏曲理论批评论争涵盖广泛,有“名家之争”、“名家之争”、“意法之争”、“行戾之辨”等论争,涉及戏曲内容和形式的诸多领域,其核心内容则在于中国古典戏曲“辨体”观念的整合重组。
皮影戏以其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富于乡土风情的曲调和出神入化的表演而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不仅在我国的文化宝库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而且被公认为电影的始祖。
本书介绍了京剧的始末根由、京剧的生旦净丑、京剧的华冠丽服、京剧的表演程式、京剧的舞台表演、京剧的淡妆浓抹、京剧的一代宗师等内容。
本书主要指陕西戏曲种类与艺术,包括秦腔 眉户戏 碗碗腔 汉调二黄 合阳跳戏 线腔 陕西老腔 陕南端公戏 陕西道情 弦板腔 陕南花鼓戏 安康弦子戏 汉调桄桄,其中图文并茂,图解图注,形象直观,赏心悦目,彩色制作,丰富多彩,设计精美,格调高雅,非常适合广大读者阅读和珍藏,也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装备和陈列。
《黄梅戏/阅读中华国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全面系统地阐释了黄梅戏的相关文化。《黄梅戏/阅读中华国粹》在“历史——文化”的综合视野下,又对各时代人们的生活情趣和心理境界作了具体探讨。它既是一部记录中华国粹经典、普及中华文明的读物,又是一部兼具严肃性的中华文化典藏之作,可以说是学术性与普及性结合。《黄梅戏/阅读中华国粹》共分六章,内容包括:黄梅戏的形成、剧本、舞台表演、名人班社、代表人物和代表剧目。
从延安鲁艺的源起,到新世纪的腾飞:从轰轰烈烈的抗日文艺宣传,到百老汇经典音乐剧的华丽演绎:七十多年的办学历程,几代人的薪火相传,铸就了今天的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戏剧影视艺术顶尖人才的摇篮、中国戏剧艺术的学术引领者和世界戏剧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一员。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作为教育管理者,我们在构建学科建设机制、推进学术研究的同时,时刻在思考着如何根据时代赋予的使命和学科自身的发展规律,将学术前瞻性体现在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储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引导他们运用全新的视角思考与实践。近年来,在国际化办学思路的指引下,学院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搭建起多层次的学术研究平台,有效带动了一批科研成果的涌现。这就要求我们在全面总结教育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加强教学理论的创新,将成
《梨园百戏》的作者,都是在各领域卓有成就的知名学者,他们考证严密,史料丰富,内容通俗,文笔生动。可以说,这是一套极具文史性、文学性、知识性、故事性的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