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剧是我国北方地区梆子腔剧种中颇具特色的代表,在其两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诸多流派,本书着重对以丁果仙、牛桂英、郭凤英、冀美莲为代表的 丁、牛、郭、冀 四大晋剧流派进行研究。 书中将四大流派精要概括为 须生巅峰的丁派、云遮月般的牛派、绝活频出的郭派、婉转流畅的冀派 ,以此为基点,既介绍了各流派代表人物的艺术生涯和艺术风格的形成,又结合实例,突出介绍了各流派独具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同时不忘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创新,对各流派在当下的传承也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并结合现实,对晋剧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总结和展望。 本书弥补了晋剧研究方面关于流派综合研究方面的空白,对晋剧的传承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本书是研究粤剧 排场 的专著。 排场 作为一个戏剧术语,有多种不同的解释,一般包括戏剧场面、身份、演出场次安排、舞台调度等;粤剧排场指由演出各要素综合而成的戏剧段落,是可以在不同地方重复借鉴的程式套路的组合体。本书介绍了粤剧排场的概念、形态、表演特征、成因、教学传承、兴盛与衰落的历史,以及其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本书根据闽剧老生行当专业不同年级的教学纲要,选取16首闽剧老生名家经典唱段,13出深受专家、观众认可的经典折子戏,3出荣获全国大奖、传承价值极高的经典大戏作为范例编入教材,要求学生在掌握专业理论和技能的基础上,能够运用所学内容塑造角色并进行角色创作,在继承的同时有所发展。教材由易入深,随着年级的增长逐步提高教学难度,编写时将基本功训练和剧目排演相结合,力求以学促演、以演代学。每首唱段都配有音频资料,每出折子戏与大戏都配有剧本、曲谱、剧照、视频以及相应的剧情简介、人物分析和艺术指导,能够让学生听得懂、看得懂、学得快,为继承和发展闽剧老生表演艺术打下扎实的基础。
川剧是中国戏曲与巴蜀文化融合发展的产物,其三百年多年发展过程中的几起几落,无不与巴蜀民风、民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本书是国内从民俗学视域来研究川剧艺术发展与社会民俗关系的专著。作者从民俗学和戏曲学的不同维度入手,探讨了巴蜀民俗与川剧的共生发展、相互依存的紧密关系。 本书研究视角独特,资料翔实,并配有数十幅珍贵资料照片,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是戏曲学、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研究者的重要参考图书,也是广大戏曲爱好者了解川剧的一本绝佳读本。
粤剧与中国大多数地区剧种一样,根源于乡土社会的祭祀戏剧或仪式戏剧,随后进入城市,成为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发展。晚清民国时期,是粤剧实现城市化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承先启后,是新与旧、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等话语并存,且相互碰撞、交融和异变的关键时期。广州是中国近代开风气之先的城市之一,粤剧自诞生之日起就与广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晚清民国时期甚至是广州城市文化的艺术折射和重要象征。因此,本书将晚清民国时期广州地区的粤剧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梳理演出形态、传播途径、演出功能、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变化,挖掘城市演剧的内在生成机制和发展演变规律,拓展戏剧研究的理论视野,为传统戏剧在当代城市的传承发展提供借鉴蓝本。
本书对福建省*批入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歌仔戏 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整理、加工、分析、归纳、提升等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书中的 概述 部分,主要简介该音乐形式的历史沿革、唱腔风格、音乐类型、流行地域、乐器形式、曲牌模式、传承人物等等,让读者对该音乐形式有个整体且简要的了解。 唱腔 部分,按照歌仔戏的曲牌 七字仔 杂碎仔 卖药仔 台杂仔 哭调 调仔 共收了427个谱例。是本书重点部分。 器乐 部分,主要收录了各种不同代表作的各种曲牌,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主要包括 串仔 和 锣鼓介 ,共收入146条谱例和锣鼓介。 传承人物 部分,选录了对该音乐形式做出较大贡献的音乐人,主要介绍他们生平、贡献与传承成果。
越剧在百年诞辰和进入上海九十年之际,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义化遗产名录”,这对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和传统戏曲艺术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尤其对越剧存新百年的发展是一个很大的促进。 越剧犹如一条溪水,从浙江嵊县的山野发源,汩汩流出,流进上海这个中外文化交汇的“海”,变得蔚为大观。著名的戏剧理论家郭汉城先生说:“越剧是中国近代最有代表性的剧种”。上海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丛书《越剧》卷一书记述了上海越剧发展的轨迹、文化品性、艺术特色、经典剧目等各方面情况,从一个方面反映了越剧艰难曲折又曾有过辉煌的历史。这部历史,是越剧几代人共同写下的,其中交织着多少汗水与血泪、苦恼与希望、奋斗与追求。每个想了解上海文化特色和越剧艺术的人,看了
《髹饰录》是我国现存的专享一部古代漆工工艺技术专著,它系统总结了明代及明以前的漆工经验。全书分乾、坤两集,共十八章、一百八十六条。乾集主要记述髹漆所需的原料、工具,以及在髹漆过程中因容易操作不当而产生
本书讲述两个基本内容,一是传统汉服,二是基于传统汉服设计的现代汉服。汉服,简言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从商代至今,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在发展过程中兼容并蓄,除了朝代更替与时尚变化导致的服饰演变
该书是国内全面系统研究潍坊风筝这一重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图书,也是作者对中国民间艺术所蕴含的地方性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与特质的学术思考。内容包括:风筝的起源与世界风筝文化,潍坊风筝产生的
戏曲扎根民间,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是中华很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湖南的19种地方戏,深受昆曲、汉剧等大剧种的影响,与湖南各地的方言相结合,呈现出奇异的风姿。本书从源流演变、
本书主要包含三大部分内容。一是传统工艺的相关理论内容,主要从传统工艺的概念、分类、发展、实用性、艺术性等方面来梳理和介绍。二是传统工艺创新设计的内容,主要从古人的设计思想中寻找启示,对传统工艺创新设计
本书是新疆WEIWUER自治区社科普及基地新疆文化发展研究中心“文艺叙事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系列丛书之一。本书立足中国民间文化审美经验,以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野下新疆各民族刺绣传承人群的文化叙事为对象展
本书是一部关于四川竹编工艺的文献资料汇编,内容围绕四川地区竹编文化的发展渊源、竹编类型、工艺特点、价值体现、竹编企业、传承体系,竹编产业开发与创新等,通过对四川竹编新一代传承人的访谈、文字笔录,以口述
本书收录了发表于《戏剧艺术》中文版的12篇戏剧研究的学术论文,涉及话剧研究、戏曲研究、外国戏剧研究、舞台美术研究、表导演研究等不同领域,包括 新世纪以来上海先锋戏剧生态刍议 五四以来婚姻爱情戏剧的八种模式 20世纪京剧走向与西方文化影响 康拉德 斯维纳尔斯基对布莱希特的接受研究 探索与纠偏:新月社排演《齐德拉》的戏剧史意义 等。本书为英译本,读者对象为国外戏剧学者。本书的目的是将国内戏剧学优秀学术成果介绍给英语世界的同行,以便于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戏剧研究学术成果。
《髹饰录》是我国现存的专享一部古代漆工工艺技术专著,它系统总结了明代及明以前的漆工经验。全书分乾、坤两集,共十八章、一百八十六条。乾集主要记述髹漆所需的原料、工具,以及在髹漆过程中因容易操作不当而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