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福建省*批入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十番音乐(福州) 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整理、加工、分析、归纳、提升等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全书包括 概述 曲谱 代表性乐班 代表性乐人简介 特色乐器图 特色乐器与乐队演奏图 六大部分。书的内容较为代表性地展现了福州地区的十番音乐特色,同时,还涵盖了南平、宁德、三明部分县市的十番音乐内容,较为典型地完成对该传统民族音乐的展现与分析。
本书为珠海社科学者文库之一,通过分析粤剧自诞生以来在语言、音乐、剧本、舞台表现形式、思想内容等各个方面持续性的改革新变,指出改革就是粤剧的传统,探讨粤剧改革背后广府人深层次的文化性格、美学理念、哲学精神等。 书稿分上下两编。上编专论粤剧的地方化变革,讨论粤剧从诞生到如今在各个方面发生的变革,包括粤剧的起源发展、粤剧与粤语的结合、粤剧音乐的革新、粤剧剧本的创新、粤剧舞台表现形式的新变等。下编主要讨论粤剧的持续改革体现出岭南地域特性中的娱乐性和商业性、粤剧与广府人的文化性格和精神内涵的关系、粤剧是广府的民间风俗的重要载体、粤剧在海外华人中的文化功能、粤剧的美学等问题,指出粤剧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坚持在市场里存活、坚持走通俗艺术之路以及坚持改革,以适应大湾区人民不断发展的文化娱乐需要
藏戏是现存中国戏曲剧种中为古老的剧种之一。据传广场演出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其他一些大剧种,如京剧、昆曲、川剧等,历史都比藏戏短。藏戏源于西藏各地,流传在雪域高原的各个角落,基本没有受到外界或外民族文化艺术的影响,因此,它们不仅在国内戏曲艺术中非常奇特,而且在世界各国的戏曲艺术中也是十分罕见。李云、王文章主编的《藏戏》力图以翔实的材料、生动的故事和丰富的图片将这一古老神奇的文化形态——藏戏艺术呈现于读者面前。
京剧打击乐是京剧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乐队中起着主导作用。京剧打击乐之首是板鼓,板鼓的指挥手段分为两大系统,即单楗指挥系统和双楗指挥系统。每个系统都有其完善的指挥规范和套路,对这种规范和套路一般称为 鼓套子 。 鼓套子 即鼓师为衬托各种唱腔过门,以檀板和鼓楗按上述两种指挥系统的规范和套路,在单皮鼓上演奏的各种鼓板套点。它与唱腔过门相互配合,为旋律支撑节奏。京剧唱腔过门 鼓套子 程式繁多,用法各异,作者凭多年创作经验,对前人演奏法加以分析、提炼,找出规律行的东西,进而上升到理论,为后人留下了宝贵财富。该稿专业性强,作者旨在总结前人成果,加以改进,形成一套传承后世的研究成果,以方便后人借鉴使用。
川剧是中国戏曲与巴蜀文化融合发展的产物,其三百年多年发展过程中的几起几落,无不与巴蜀民风、民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本书是国内从民俗学视域来研究川剧艺术发展与社会民俗关系的专著。作者从民俗学和戏曲学的不同维度入手,探讨了巴蜀民俗与川剧的共生发展、相互依存的紧密关系。 本书研究视角独特,资料翔实,并配有数十幅珍贵资料照片,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是戏曲学、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研究者的重要参考图书,也是广大戏曲爱好者了解川剧的一本绝佳读本。
粤剧与中国大多数地区剧种一样,根源于乡土社会的祭祀戏剧或仪式戏剧,随后进入城市,成为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发展。晚清民国时期,是粤剧实现城市化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承先启后,是新与旧、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等话语并存,且相互碰撞、交融和异变的关键时期。广州是中国近代开风气之先的城市之一,粤剧自诞生之日起就与广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晚清民国时期甚至是广州城市文化的艺术折射和重要象征。因此,本书将晚清民国时期广州地区的粤剧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梳理演出形态、传播途径、演出功能、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变化,挖掘城市演剧的内在生成机制和发展演变规律,拓展戏剧研究的理论视野,为传统戏剧在当代城市的传承发展提供借鉴蓝本。
晋剧著名表演艺术家丁果仙,原名丁步云,艺名 果子红 。她创造的晋剧须生 丁派 唱腔,对晋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晋剧艺术的发展,故有 山西梆子大王 的称誉。本书是一部反映丁果仙全部人生的传记文学作品。书稿用9章、四十多万字全方位记述了晋剧坤伶须生开宗泰斗的一生。对其事业、爱情、生活、德行等方面都有详尽介绍,翔实、客观。尽显其历史价值、社会价值、认识价值和文化价值。
该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保护语境下,从文本演变、整编背景、舞台全貌、传承传播等角度系统地研究了昆剧剧目《十五贯》,试图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再度深入发掘文献与口述史料,明确勾勒出这一整理改编于1956年的经典作品,促成中国昆剧由衰转盛的历程,并阐发其在新时代背景下,对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民族很好传统文化与构建传承体系。
本书是天津文史研究馆馆员著述系列丛书之一,全书由四个单元组成, 剧史摭拾 记述了百余年来戏剧艺术在天津的历史沿革、地域特色、继承与发展,某些掌故填补了天津戏剧研究的空白。 艺坛散论 是对戏剧现状展开说理论事之作,实事求是,史论结合,展开说理有的放矢。 考异探微 考证了前人著述中的某些讹误,虽从小处入手,但对天津戏剧史学研究却具有去伪存真、正本清源的意义。 钩沉忆往 为天津戏曲界珍闻逸事,内容新鲜有趣。本书在普及戏剧历史知识的同时传播天津地域文化,是一部史论结合、雅俗共赏的天津戏剧研究专辑。
《戏曲音乐入门丛书:沪剧唱腔赏析》介绍了沪剧各流派及其发展史,并收入了沪剧名家的精彩唱段(附剧照),以满足沪剧爱好者们赏析的需求。
本教材由基本概念、手绢花基础训练、手绢花技巧基础训练、手绢花技巧表演训练、表演组合范例,五个章节构成。以东北秧歌手绢花为训练核心,由浅入深,从单一元素到综合训练,使学生在把握东北秧歌的审美特征的基础上更深入了解手绢花的做法以及手绢花技巧。
孙清足编著的《新编黄梅戏演唱教学(黄梅戏演唱入门教材)》的前部分以简单易懂的文字对黄梅戏的基本知识、演唱方法等进行了阐述,后半部分根据男腔、女腔、合唱等演唱方式选编了100首黄梅戏经典唱段。《新编黄梅戏演唱教学(黄梅戏演唱入门教材)》非常适合作为教材来进行黄梅戏的教学。
这是一部曹汝龙六十年艺术人生总结。本书结合湘剧历史,通过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一幕幕台前台后的瞬间,全景式地呈现曹汝龙60年艺术人生的精彩轨迹与卓越贡献,走进大家,与曹汝龙共同见证时代变迁下湘剧艺术的兴衰与发展,向用毕生心血守护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大家致敬。30多年来在传统戏、新编历史史剧、现代戏中塑造过许多不同行旦、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正反面角色。
该书试图回答与其他戏曲或曲艺形式相比,二人转为什么具有巨大的艺术裹卷力和冲击力。因此,该书首先探讨二人转与原始仪式关系问题;接着探讨二人转与萨满的关系,之后探讨二人转与东北神话的传统,*后探讨二人转文化传统争论。得出结论认为,二人转之所以产生巨大的艺术裹卷力和冲击力,首先是来自二人转的意象,是二人转因为连着这部东北文化史,才使二人转连着它的源头。也正因为连着它的源头,二人转才获得了无穷的艺术魅力。
中国昆曲是戏曲百花园中*有文化品位的一个剧种,由于她在中国的17、18世纪曾经掀起过长达200年全国范围、不分阶层的社会性痴迷,更由于她曾经在中国剧坛一枝独秀近300年,对后来许多新生的地方性剧种都有滋养培育作用,使她当之无愧地成为了百戏之母、百戏之师,在中国的文化史、戏曲史、文学史、音乐史、美术史、剧场史、演出史等领域享有无可匹敌的崇高地位,同时昆曲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中的重要一员,对其进行研究整理、发扬光大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传承价值的。 本书是一本有关中国昆曲知识的普及读物,经初审仔细审读,书中没有涉及民族宗教政治等需报送备案的内容。全书主要分为四部分,分别讲述了昆曲数百年间流布全国各地的历史发展传承、昆曲中*代表性的一些底蕴深厚的代表剧目、昆曲美轮美奂的表演艺术以及昆曲发展长
《清初鼓词俚曲选》主要收录的是贾凫西的鼓词和蒲松龄的俚曲,是一部清代民间文学的选集,收录了若干首清初比较优秀的鼓词和俚曲。上卷是鼓词,收录了七部主要取材于经传史书的鼓词,下卷是俚曲,收录了长篇曲词《慈悲曲》,这些民间文学唱本,或生动或幽默,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其中鼓词除木皮词编演历史故事外,其他大都是《论语》和《孟子》中的故事。而且,对于同一曲目,本书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两个唱本,以为比较。本书俚曲部分主要选编了两段戏文,主要讲述的是蒲松龄《志异》中的《慈悲曲》和《禳妒曲》,将本就生动活泼的志异故事以俚曲的形式编演,更加通俗易懂。
上海音乐出版社继《袁雪峰越剧唱腔精选(早期)》出版后,此次又为 金派 越剧创始者度身定制了《金采风越剧唱腔精选》一书,黄德君主编,将 金派 音乐的个性、唱腔、舞台形象等一一呈现给广大戏曲爱好者。书中不仅精选了40首金采风老师的唱腔名段,还附有大量珍贵历史剧照,让我们更加真实全面地了解金采风老师的成长。随书附赠的CD精选了金采风老师在《盘夫》、《碧玉簪》、《西厢记》等经典越剧中的精彩唱段。这本书是传承历史、丰富越剧声腔艺术的珍贵读本,值得所有的越剧爱好者们珍藏。
冀福记、刘养民、陈昆峰主编的这套《秦腔经典四十剧》,经过专家的反复讨论和认真筛选,集本戏、折戏共40个。它们是一代一代秦腔艺术家反复打磨、反复锤炼的结晶,经受了无数观众的审验和历史的选择,久演不衰、百看不厌,堪称为秦腔的“看家戏”。除了这些基本特征,专家认为,这套剧本所显示的地域特征、时代特征、文化特征也是它区分于其它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秦腔剧辑的明显优势。西安是秦腔发展繁盛的中枢地区,清朝末年遍布于西安城内外的专业秦腔班社就有二十多家,流动演出的秦腔班社更无计其数。演出市场无比繁荣,其剧目的丰富性可见一斑。当这些剧目的出类拔萃者很自然地就成为秦腔传统经典剧目的一部分了,像《铡美案》《八义图》《金沙滩》《回荆州》《五典坡》《黄河阵》《下河东》等等,第二部分,是辛亥革命时期易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本来只是安徽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民间小戏,历史不过二百来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该剧种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经过一批艺术家整理改编的优秀传统剧目《天仙配》《女驸马》《夫妻观灯》等被搬上银幕之后,很快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不仅神州大地,港台地区和东南亚各国的华人、华侨也广泛传唱黄梅调,直至今日,仍盛况不衰,足迹远涉欧美各国。除了专业剧院、专业院团演出之外,一些晚会、音乐会上也常能听到和看到黄梅戏唱段的展现。现将2004年与2007年两次演出的长短宗谱整理出部分出版,收录在时白林编选的《黄梅戏名段精选(乐队总谱版)(精)》中。
《尹桂芳越剧唱腔精选》系 上海越剧名家唱腔精选》中的一本,此系列图书是按各行当的唱腔特点进行编写。书中不仅精选了尹桂芳的唱腔名段,还附有大量珍贵历史剧照,让我们更加真实全面地了解越剧名家的成长。随书还附赠3张CD,精选了尹桂芳在经典越剧中的精彩唱段。对越剧传承者和越剧唱腔音乐研究者,都是一份极好的资料,对越剧爱好者,是一部内容极其丰富的唱腔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