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滇戏珍本辑选》所辑选的剧目皆出自民国十七年《滇戏》中9册(每册4个剧目,共36个剧目),均属滇剧研究专家李荫厚老师个人收藏,由云南艺术学院教授杨军带领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做整理记录,在保持原剧本内容不变的前提下,认真比对各种文献及其他剧种剧本,对一些错字、别字作了必要修订,并将原剧本竖排、繁体的格式调整为简体、横排。
《偏爱原始性》研究视觉艺术趣味变化史上反复发生的一个现象:古老而单纯的作品,例如“原始的”作品,在道德上和审美上要优于后来变得柔弱、颓废的作品。贡布里希将这种观念追溯到古典时代,既把它与西塞罗关于放纵感官会导致厌恶的观察联系起来,又把它与艺术发展像生命体一样会生长、会成熟、会腐败以致死亡的一个影响深远的比喻联系起来。一代代的艺术家和批评家更偏爱早期风格所具有的力量、高贵和真诚,而厌恶精致的风格,因为它以腐败和俗气诉诸人们的感官。《偏爱原始性》总结了作者四十多年来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和思索,他论证严密,旁征博引,讨论了相关作者、批评家和艺术家在塑造和改变这些观念时所起的作用。
本书是一本研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的专论性著作,也是焦菊隐学派的血脉延续。作者通过30多年的舞台艺术实践经验,大量涉及世界名著及艺术家的经验总结,又广泛融汇中国古典文学理论、诗词书画、戏曲程式、俚俗掌故和趣闻逸事的精髓,综合运用斯氏理论的前期框架、后期“形体动作方法”、传统美学观念、唯物主义心理学、从写实走向写意以及意、实结合的表演导演方法论,把斯氏理论落实成了具体的具有中国美学特色的表、导演实践方法。全书专设“虚拟化真实”一章讨论当今戏剧体系(斯坦尼、布莱布特、梅兰芳)的异同,并提出:神、韵、味是中国传统表演艺术的高审美原则,其核心理念是意。
《京剧百首经典唱段伴奏曲谱》作者近年在从事教学和普及京剧艺术工作的同时,对曾经学习和实践过的京剧唱腔伴奏曲谱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整理,原则是尽可能保持当初学习的原貌,同时根据时代的变化进行了不动筋骨的微调。现从中选出百首唱段的伴奏曲谱奉献给大家,一则作为自己多年学习和实践的总结,再就是想通过它对从事专业的伴奏人员和喜爱京剧伴奏的爱好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京剧音乐是京剧综合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京剧唱腔又是京剧音乐中的核心部分。所以,唱腔伴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我的昆曲世界:梁谷音画传》以梁谷音的童年、学艺、青年、艺术生涯、出国交流等为线索,试图串联其一生的悲悲喜喜,该书同时配有大量的鲜为人知的梁谷音的生活照和演出剧照。梁谷音,当代昆曲舞台上的表演名家。这是一部记录昆曲名家风采、展现“百戏之祖”昆曲艺术价值的书籍,全书浸润的是昆曲文辞的雅丽,散发的是淡淡而隽永的中华古朴之气。《我的昆曲世界:梁谷音画传》《梁谷音昆曲唱腔专辑》更是给读者以余音绕梁之美。
本书是一本研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的专论性著作,也是焦菊隐学派的血脉延续。作者通过30多年的舞台艺术实践经验,大量涉及世界名著及艺术家的经验总结,又广泛融汇中国古典文学理论、诗词书画、戏曲程式、俚俗掌故和趣闻逸事的精髓,综合运用斯氏理论的前期框架、后期“形体动作方法”、传统美学观念、唯物主义心理学、从写实走向写意以及意、实结合的表演导演方法论,把斯氏理论落实成了具体的具有中国美学特色的表、导演实践方法。全书专设“虚拟化真实”一章讨论当今戏剧体系(斯坦尼、布莱布特、梅兰芳)的异同,并提出:神、韵、味是中国传统表演艺术的高审美原则,其核心理念是意。
《上海戏剧学院编剧学丛书:戏剧结构论》原书名为《一座迷宫的探索》。此著特别强调戏剧动作是组织结构的首要特性,并以此统领全著。作者还有意打破流派的分歧和界限,就情节的提炼,悬念、惊奇的运用,情节的内向化发展,独幕剧的结构特点等话题进行深入阐述,同时将不同的戏剧流派纳入讨论范围,包括《罗生门》《三姐妹》《万尼亚舅舅》《推销员之死》《野草莓》等剧作的细致分析,无疑具有生动实用的借鉴意义。
本书分总论、改制篇、特色篇、创新篇、院线篇五大部分,依据中国演出剧场的20个典型案例,图文并茂地对中国演出剧场发展现状与趋势做了具体而微的详细分析,对于靠前剧场的文化发展事业具有经验总结和得失借鉴的作用。
本套丛书也是为了更好地系统地整理、发掘和研究中华民族光辉灿料的艺术宝藏。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上,涌现出无数杰出的艺术家和不配的艺术品,需要我们认真仔细地加以整理和研究。继承和弘扬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对建设未来的中国文化,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提高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套丛书在选题上,既注意研究中外传统的艺术,又注意开拓艺术教育和研究的新成果,将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和其它精神生产密切结合,将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熔于一炉,力求深入浅出,文笔优美,图文并茂,使读者在艺术的天地里陶治情趣,得到美的享受,提高自身创造美和欣赏美的能力。丛书主要面向大专院校学生和广大青年读者,作为大学进行美育和艺术教育的教学读物或参考书籍,同时
这是一套入门的、普及性的、方便于读者学习的初、中级器乐演奏教程,尤其对于准备考级或者准备继续考取高一级的学琴者具有较为实用的功效。与同类教程相比,本套教程在相对“速成”的基础上,又不失循序渐进的科学性与严谨性。同时,为了增加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力求在练习曲的编排上兼具的趣味性,因此谓之“快乐音乐”。本教程会使你在快乐的时光,快乐地“玩儿好”快乐的音乐。希望你能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玩儿好你的“技巧与练习”,成为一位演奏快乐音乐的快乐音乐家。本书次以理论研究、结构分析的方法,对京剧打击乐各锣鼓的结构、功能、演奏方法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细致的分析,使学习者不只是简简单单地学会击打,而是在演奏练习的同时,还能了解、认识该锣鼓的发展脉络,从而为当代京剧打击乐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材范本。
永义先生治史治文,是一个宽领域多创获的学者,而其着力最勤苦、一生不离弃的则是戏曲。举凡中国戏曲史上的学术热点和难点,大到起源、形成、流变、剧种、腔调,细如戏曲的程序、格范、勾栏、堂会,扩展而至正史的礼乐志和民间之俗文化,他都认真研求,作出了卓有创建的论述。他的视践还从讲堂延伸到田野,开展对地方戏尤其是小戏的调查研究;他的兴趣也由案头扩展到场上,创作了一系列的新编历史剧。永义先生是台湾戏曲研究众望所归的领军人物,更像是个一直坚守和求索着的中华文化的大护法。或是基于这样一种理念,永义先生对两岸文化交流投注了大量心血。这些年来,他每年都多次来内地,参加学术会议、讲学或随剧团来演出交流;他也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每年都邀请内地的学者赴台交流,邀请内地艺术家到台湾巡演。我们知道,在有些人
《外国歌剧重唱经典》共分三册,收入了18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西欧各大家不同类别各种风格的歌剧二重唱范作。《外国歌剧重唱经典(集女高音与男高音二重唱)》是其中的一册《女高音与男高音二重唱》,共17首。《外国歌剧重唱经典(集女高音与男高音二重唱)》的出版填补了歌剧文献中的空白。
本书为中国大陆第1本系统研究台湾戏剧导演赖声川的舞台剧创作的学术专著。本书全面梳理了赖声川历年来戏剧活动的实绩,并以对照的视阈分析了赖声川舞台剧在剧场样式、时空结构、地理文化、传统资源、生命哲理等五个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美学特征。
本书以文化艺术演出市场经典案例的叙述分析作为切入点,通过剧院演出的“节目选择,谈判,宣传营销,公关危机处理”章节,罗列了笔者极为熟悉的大剧院数十件演出实例,翔实生动地呈现出“节目为龙头,市场为导向,经营为核心,管理为基础”这一现代化剧院管理中的重要理念,让读者得以了解大剧院运营管理过程中台前幕后许多鲜为人知的侧面。相信本书定会对当前靠前各地如“雨后春笋”般“生长”起来的大剧院管理者们以及正在艺术院校学习艺术管理专业的莘莘学子们颇有参考价值。
中国戏曲理论的萌芽可追溯至先秦时期,此时的文艺观对后世戏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汉唐及两宋是戏曲兴盛前的酝酿时期,也是我国古代戏曲理论发展的初级阶段。元代,杂剧全面兴起,戏曲理论亦得到了质的飞跃,出现了以曲学为主体的一批著作。元末明初南戏兴起,至嘉靖、隆庆年间,戏曲理论在争鸣声中得到了全面发展。明万历以后,传奇的创作与理论均达到高峰,出现了一大批的作家与批评家。清初理论家们对前人的理论进一步总结与完善。清中叶以后,花部兴起,戏曲理论出现新的内容,花部与舞台表演成为研究重点。至近代,传统曲论进一步发展,新的理论与研究方法也开始出现。这本《中国戏曲理论批评简史》以戏曲发展史为基础,对我国古代戏曲理论的上述各个阶段进行梳理与研究,以突出戏曲理论的发展脉络和理论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