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通俗基本乐理》是在《乐理入门》一书的基础上,重新整理修订而成。 更改书名的原因,是因为旧书名太一般化、太陈旧、缺乏新意,且不能充分体现出书的内容和特点。 该书将首调唱名法与基本乐理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使复杂的音乐理论简单化、通俗化,学习者便于领会。全书分为72个课题,每课配有简单的练习,并附答案,便于自学。
《李重光键盘上的乐理知识》中,李重光先生将乐理知识与钢琴键盘相结合,通俗地讲解了音级、音程、和弦、调和调式等有关音高方面的问题。著名音乐理论家、教育家李重光先生的又一本乐理普及书籍。
本书是为中等音乐学校编写的“基本乐理”试用教材。书中重点介绍了五线谱的乐理知识。全书共分十五章,包括音律、记谱法、调式、音程、和弦、节奏、节拍、音乐的速度与力度、转调、移调、装饰音和旋律的知识。同时还有简谱及工尺谱简介,常用音乐术语等。内容丰富、简明。适合广大专业和业余音乐工作者学习或参考。
《简易少儿视唱练耳教程》是一本少儿学习视唱练耳的基础教程,读者对象为学习声乐、器乐和舞蹈的少年儿童。也可作为音乐爱好者提高音乐基本能力的参考用书。本教程作为少年儿童的音乐基础教材,具有系统性、规范性及实用性等特点。课程内容由五线谱视唱、节奏训练、听觉训练等部分组成。其中,视唱编选了380首练习曲,主要选自中外名曲、民族民间音乐、经典儿童歌曲,以及根据教学进程编写的练习曲。节奏训练设计了200条,既有单声部的练习,也有多声部的立体性声势练习,形式活泼多样,趣昧性强。练耳则安排了模仿、填空、听辨、听写等多种不同类型的听觉训练。《简易少儿视唱练耳教程》在试用过程中,对提高孩子的音乐基本技能,培养音乐综合素质与能力,效果十分显著。
《简谱乐理知识(修订本)》主要包括了:音乐中所使用的音、音、音的物理属性、乐音与噪音、乐音体系及音的名称、乐音体系、音的名称、音的分组、复合音与分音列、音域与音区、简谱、怎样记录音的高低、记录音高的基本符号、中音、高音、低音及其相对音高关系、音的准确高度1=C、怎样记录音的长短、用短横线来表示音的长短、用附点来表示音的长短、用延音线来表示音的长短、连音符、怎样记录音的强弱、音的基本强弱规律、切分音、怎样记录音的休止、简谱的书写格式、各种常用记号、演奏法方面的记号、力度记号、省略记号、装饰音记号等内容。
本书是为中等音乐学校编写的“基本乐理”试用教材。书中重点介绍了五线谱的乐理知识。全书共分十五章,包括音律、记谱法、调式、音程、和弦、节奏、节拍、音乐的速度与力度、转调、移调、装饰音和旋律的知识。同时还有简谱及工尺谱简介,常用音乐术语等。内容丰富、简明。适合广大专业和业余音乐工作者学习或参考。
《基本乐理简明教程》是一门系统讲授有关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的课程,是整个音乐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乐理简明教程》是专为音乐院校演奏、演唱系科的学生编写的。其他系科、音乐团体、以及广大音乐爱好者采用本教程时,根据不同专业、对象、水平、目的进行适当的增删是必要的。学习基本乐理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以我国传统的民族、民间和古典音乐为范例,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指导我们现今的艺术实践,这样才能学得活,领会得深,记得住,用得上。基本乐理虽说是一门音乐理论课,但在技能的掌握上要求具有一定的熟练程序。因此,在书面、口答、钢琴练习时,必须有一定量的保证。《基本乐理简明教程》在章节划分、次序编排、理论阐述等方面,都作了一些新的探求。
本书是 客家文化多样性与客家学理论体系建构国际学术研讨会 的成果结集。该会议于2012年12月7 10日由嘉应学院主办,参会人员包括来自海外和国内80多所高校、研究机构和文史部门的150多位学者。全书从会议提交的100多篇客家学专题研究论文中甄选了22篇有创意、有新见的论文,全面展示了近年来客家文化研究的*成果,反映了当前海内外客家学研究的现状及学术前沿,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红皮书”系列教程是人民音乐出版社于20世纪50年代推出的钢琴系列教材,历经六十余年,在钢琴教育领域确立了高度的品牌认知度。 秉承“以读者为中心”的理念,我们在原“红皮书”教材基础上对内容、装帧、设计等做了适当的调整,重磅推出“大音符版红皮书”系列教程。 《 布格缪勒钢琴进阶练习25首 作品100(大音符版)》是兼具技术性和趣味性的小曲。 布格缪勒(Johann Friedrich Franz Burgmuller),德国作曲家、钢琴家。1806年12月4月生于德国巴伐利亚州的勒根斯堡,1874年2月10日卒于法国塞纳-瓦兹区的波尔那村。其父J.A.F.布格缪勒和其弟N.布格缪勒都是作曲家和钢琴教师。他擅长为青少年学琴者创作钢琴小曲和练习曲。本书是他的作品第100号,有25首练习曲,都是兼具技术性和趣味性的小曲。 此次的大音符版,综合了德、日等版本之长,对指法进行了少量调整
《王安国教复调:原复调写作及复调音乐分析(增订版)》主要是为高等师范院校音乐系科开设复调音乐课编写的。除适应高师教学需要外,亦可作复调音乐自修者的一本简明读物和音乐艺术院校师生的教学参考书。 根据我国高师音乐系科学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实际,《王安国教复调:原复调写作及复调音乐分析(增订版)》力图体现技能与知识并重的编写原则,兼顾习作训练与音乐分析两方面内容。为此,第三单元、第四单元和第八单元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第二单元则是不应缺少的基础训练环节。 通过《王安国教复调:原复调写作及复调音乐分析(增订版)》的教学,学习者可以达到如下教材要求: 1.能正确认识音乐作品中各种复调现象和分析复调音乐作品。 2.流畅地写作对比式复调二声部。 3.应用多种模仿手法,写作模仿式复调二声部。 4.在2
《华乐西传法兰西》是“商务印书馆海外汉学书系”之一,由陈艳霞编著。 《华乐西传法兰西》简介: 中国的音乐不但在华夏大地上诞生、发展并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和精神生活,而且通过各种渠道传到了世界各地,对世界音乐的发展也做出过自己的贡献。 中国音乐在国外的影响不 于日本、东南亚和中亚,甚至在18世纪的西欧 王国——法兰西王国也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在华乐传入法兰西的过程中,入华耶稣会士钱德明神父起过重要的作用。钱德明神父向法国传播中国音乐的主要著作共有两部,其一为1754年对清朝大臣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古乐经传》的法文译稿,其二是他1770年于北京写成的《中国古今音乐篇》。他还著有关于中国音乐的一些其他零散著作及书简。他把中国的一些乐曲和乐器寄往法国。法国围绕着他的著作而掀起了一股研究中国音乐的
《华乐西传法兰西》是“商务印书馆海外汉学书系”之一,由陈艳霞编著。 《华乐西传法兰西》简介: 中国的音乐不但在华夏大地上诞生、发展并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和精神生活,而且通过各种渠道传到了世界各地,对世界音乐的发展也做出过自己的贡献。 中国音乐在国外的影响不 于日本、东南亚和中亚,甚至在18世纪的西欧 王国——法兰西王国也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在华乐传入法兰西的过程中,入华耶稣会士钱德明神父起过重要的作用。钱德明神父向法国传播中国音乐的主要著作共有两部,其一为1754年对清朝大臣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古乐经传》的法文译稿,其二是他1770年于北京写成的《中国古今音乐篇》。他还著有关于中国音乐的一些其他零散著作及书简。他把中国的一些乐曲和乐器寄往法国。法国围绕着他的著作而掀起了一股研究中国音乐的
《华乐西传法兰西》是“商务印书馆海外汉学书系”之一,由陈艳霞编著。 《华乐西传法兰西》简介: 中国的音乐不但在华夏大地上诞生、发展并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和精神生活,而且通过各种渠道传到了世界各地,对世界音乐的发展也做出过自己的贡献。 中国音乐在国外的影响不 于日本、东南亚和中亚,甚至在18世纪的西欧 王国——法兰西王国也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在华乐传入法兰西的过程中,入华耶稣会士钱德明神父起过重要的作用。钱德明神父向法国传播中国音乐的主要著作共有两部,其一为1754年对清朝大臣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古乐经传》的法文译稿,其二是他1770年于北京写成的《中国古今音乐篇》。他还著有关于中国音乐的一些其他零散著作及书简。他把中国的一些乐曲和乐器寄往法国。法国围绕着他的著作而掀起了一股研究中国音乐的
本册为现已遍及全世界的铃木教学法中的一部分。请配合相应分册随书所附二维码中的录音使用。写给家长的话:您选择的任何一位铃木教师,都必须持有资质证书。我们建议您,向教师要求审阅资质,尤其是关于铃木教学训练法方面的教师证书。按照铃木教学法的实践经验,需要建立起一种老师、家长与孩子之间积极的关系。因此,选择一位正确的教师是至关重要的。写给教师的话:成为一位有效能的教师,持续不断地钻研与实践是非常必要的。每个区域的铃木协会都为会员提供了教师培训与教师发展的有力支持。
此次的《铃木小提琴教程》国际版不仅保留了经典曲目,并且加入了具有很强针对性的美音训练、把位练习、换弦练习、音阶练习等等小提琴训练的推荐项目,同时将曲目的重点、难点做出了非常细致的讲解以及加入了相应配套的训练方法,并且对每一册的音乐术语与音乐家进行了拓展学习,让小提琴学习更全面、更系统、更科学!为了方便读者学习,我们还贴心地采用了二维码的形式,扫码即可聆听到所有的曲目演奏家示范和所有曲目的钢琴伴奏音乐
此次的《铃木小提琴教程》国际版不仅保留了经典曲目,并且加入了具有很强针对性的美音训练、把位练习、换弦练习、音阶练习等等小提琴训练的推荐项目,同时将曲目的重点、难点做出了非常细致的讲解以及加入了相应配套的训练方法,并且对每一册的音乐术语与音乐家进行了拓展学习,让小提琴学习更全面、更系统、更科学!为了方便读者学习,我们还贴心地采用了二维码的形式,扫码即可聆听到所有的曲目演奏家示范和所有曲目的钢琴伴奏音乐
作者的老朋友钢琴家盛原约作者为他的2012年9月中秋节音乐会创作一首钢琴曲。他的要求是作品要有秋的意境。 作者的构思没有很具体的“乐外”素材,尽管这么说,秋天的种种气象,那万紫千红、“连山晚照红”的色彩,以及渐渐步入萧瑟、苍茫的景象却在写作时常常浮现于眼前。 从写作的方法上讲,这首作品是 旋律化的,可以说整个作品就是一支连绵不断的曲调,在变奏、加花中反复迂回。这支旋律起始四次,仿佛一步一回头,意犹未尽。作者父亲听了之后,说这是“书签曲式”,作者觉得这是颇有新意的说法。 曲名当然来自晚唐诗人李商隐的“巴山夜雨涨秋池”。作者一直犹豫曲名,“秋赋”“秋色”等诸如此类皆不太满意。作者跟父亲聊天提及此事,他建议“秋池”,这不正好吗!作者立即采用了。很有意思的是,自从有了这个曲名